一种具有祛风散寒功能的麝香链子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682769发布日期:2023-10-08 22:30阅读: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艾灸,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祛风散寒功能的麝香链子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灸疗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它使用艾绒与其他中药放置在体表的穴位或者疼痛处灼烧、温熨,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以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

2、现在艾灸养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艾灸条是艾灸时专用的物品,艾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做法是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养生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不同的中药配方针对不同的病症,而市场上还没有出现针对中风后遗症、面瘫、小儿疝气、风湿关节炎、蛇串疮、肿瘤包块、产后头身痛、小儿增高、各种经络性病变的疑难杂症等病症进行的养生艾灸。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具有祛风散寒功能的麝香链子中药配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一种具有祛风散寒功能的麝香链子中药配方,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薄荷10克、菖蒲15克、桂枝30克、麝香1-3克、艾绒40-150克、冰片10克。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

4、薄荷:味辛,性凉;功能主治: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5、菖蒲:味辛,性温;功能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主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

6、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7、麝香:味辛;性温,功能主治: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癓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

8、艾绒:其为施灸时所用的主要材料,系将干燥的艾叶(即菊科植物的艾蒿的叶)磨碎,去其杂质,制成纤维状的物贺。

9、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功能主治: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用于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10、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具有祛风散寒功能的麝香链子中药配方的制备方式,其步骤在于:

11、s1:将上药粉碎成60目细末,并加入麝香艾绒混均匀后装瓶;

12、s2:用时取出用手指撵成细条状施灸穴位。

13、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4、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将薄荷、菖蒲、桂枝、麝香、艾绒、冰片粉碎成粉末并混合均匀,然后制成艾灸条,其中艾叶具有温经止血、祛湿、疏风止痒、杀菌止痒的功效;在进行艾灸时,药物直接渗入患者皮肤中,对中风后遗症、面瘫、小儿疝气、风湿关节炎、蛇串疮、肿瘤包块、产后头身痛、小儿增高、各种经络性病变的疑难杂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祛风散寒功能的麝香链子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薄荷10克、菖蒲15克、桂枝30克、麝香1-3克、艾绒40-150克、冰片10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祛风散寒功能的麝香链子中药配方的制备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艾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祛风散寒功能的麝香链子中药配方,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薄荷10克、菖蒲15克、桂枝30克、麝香1‑3克、艾绒40‑150克、冰片10克,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将薄荷、菖蒲、桂枝、麝香、艾绒、冰片粉碎成粉末并混合均匀,然后制成艾灸条,其中艾叶具有温经止血、祛湿、疏风止痒、杀菌止痒的功效;在进行艾灸时,药物直接渗入患者皮肤中,对中风后遗症、面瘫、小儿疝气、风湿关节炎、蛇串疮、肿瘤包块、产后头身痛、小儿增高、各种经络性病变的疑难杂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高萍艳,王小慧,韩宗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高氏真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