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术后双套管更换引流管的装置

文档序号:35987165发布日期:2023-11-10 10:53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术后双套管更换引流管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具,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术后双套管更换引流管的装置。


背景技术:

1、腹部手术后,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有时手术区会发生腹腔内感染形成腹腔脓肿或吻合口瘘致消化液在腹腔内蓄积,引起全身性感染、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积极控制感染源,将腹腔脓肿或蓄积的消化液及时引出至体外是治疗的关键。引流管是在腹部手术中放置的,用于术后引流手术区域残存积液或积血的通道,一般为橡胶材质,其一端置于手术区,另一端经腹壁引出体外。因腹腔内是密闭的空间,引流管头端虽位于正确的手术区域,但脓液或感染物并不能第一时间引出,只有腹腔内的压力达到某一数值且腹腔积液量达到一定体积时积液才能引出,而且积液不能完全引流干净,会有残留。

2、双套管(也称自制黎氏管、双腔负压吸引管)是一种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的临床治疗肠外瘘的装置。术后为了提高脓液引出效率,可以将引流管更换为双套管。大致步骤是:首先在双套管上比对引流管的插入深度,然后抽出引流管,最后使双套管插入腹腔内与引流管相同的深度。其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双套管与引流管的插入深度相同,却无法确定双套管是否循着引流管的下管轨迹抵达感染区域,由此无法对感染区域的脓液进行有效的导流,影响病人的恢复。如果感染源不能第一时间去除,进入血液会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严重时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双套管替换引流管过程中,引导双套管遵循引流管轨迹抵达感染区域的装置。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适用于术后双套管更换引流管的装置,其包括引流管、双套管、导丝以及辅助定位机构,所述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和等长的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二弧形段两侧扣设于所述引流管本体的外壁上,所述引流管本体内设有引流腔,所述引流管本体外壁与第二弧形段之间形成穿设导丝的引导腔;

4、所述导丝头端设有螺旋状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插入引导腔后被限定为直线型,所述定位部脱离引导腔后自动恢复为螺旋状;

5、所述辅助定位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中部竖直开设有贯通的卡孔,所述卡孔内可相对转动的卡设有卡环,所述卡环顶部呈中心对称的设置有两个支架,各所述支架上均铰连有摆杆,各所述摆杆上端均固设有安装座,两个所述安装座之间可转动的设置有两个辊轮,两个所述辊轮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引流管直径,其中一个辊轮与转圈计数装置相连;

6、两个所述安装座顶部中心处分别固设有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安装座的顶面垂直,两个所述安装板相互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设有对导丝进行拖拽的辊筒组件,所述辊筒组件连接有伺服电机,各所述安装板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有对辊筒组件进行固定的下固定块和上固定块。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辊筒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安装块以及平行设置在两个安装块之间的两个辊筒,两个辊筒相互压紧在一起,两个所述安装块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安装板滑动连接,各所述安装板内侧均沿安装板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各所述安装块与所述安装板滑动连接的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滑槽相适配的滑块。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两个所述辊筒分别为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所述第一辊筒通过第一辊轴可转动的设置在两个安装块上,所述第二辊筒通过第二辊轴可转动的设置在两个第二导向块上,两个所述安装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沿两个所述辊筒的排列方向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块相适配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所述第二导向槽侧壁与第二导向块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弹力方向与两个所述辊筒的排列方向相同,使所述第二辊筒始终压紧在第一辊筒上。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一个所述安装板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与第一辊轴相对应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沿所述安装板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辊轴的一端贯穿所述安装块和所述让位槽,并与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伺服电机上在靠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框,所述限位框滑动连接于所述让位槽内,防止所述第一辊轴旋转时,伺服电机随之转动。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均固设在两个安装板上相互靠近的一侧,所述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双套管的长度,所述上固定块或下固定块通过磁吸力对辊筒组件进行固定,所述安装块为含铁材质。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辊轮为v型导向轮,两个所述辊轮上均固定设置有转轴,其中一个辊轮通过转轴可转动的安装在两个所述安装座同一端之间,另一个辊轮通过转轴可转动的安装在两个第一导向块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导向块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座相同的另一端滑动连接,各所述安装座侧壁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块相适配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的长度方向与两个所述辊轮的排列方向相同,各所述安装座顶部均垂直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相连通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均螺纹连接有用于将第一导向块锁紧的顶紧螺栓。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辊轮和辊筒表面均设置有硅胶层,防止引流管和导丝在拖拽过程中打滑,所述底板底部设有硅胶层或所述底板整体为硅胶板。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伺服电机和转圈计数装置分别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在从所述导丝上抽出引流管过程中,通过辊筒组件控制导丝反向运动,使所述导丝头端在不改变位置的情况下形成螺旋状,在将所述双套管套入导丝过程中,通过辊筒组件控制导丝反向运动,使所述双套管头端到达感染区域过程中,所述导丝头端的螺旋状逐渐消失。

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丝的定位部呈锥度螺旋状,且端部螺旋半径最大。

1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引流管本体包括固设在一起的第一弧形段和平直段,所述平直段两侧开设有插槽,所述第二弧形段两侧设有与所述插槽相对应的插块,所述引流管整体呈圆管形;所述双套管包括第一负压吸管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负压吸管内部的第一冲洗管,所述第一冲洗管末端从靠近所述第一负压吸管末端的侧壁上穿出后与冲洗接头相连,所述第一负压吸管末端与负压接头相连。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7、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术后双套管更换引流管的装置,在引流管内插入导丝,通过辅助定位机构将引流管从导丝上抽出后,导丝头端借助螺旋状的定位部呈现自由状态的螺旋状,支撑在感染区域,可以实现精准定位;然后再通过辅助定位机构插入双套管,使所述双套管头端沿着导丝到达感染区域,同时使导丝头端定位部的螺旋状逐渐消失;最后将导丝撤出,精准的完成了双套管的更换,双套管头端定位精确,实现了对感染区域脓液的有效导流,有利于病患快速康复。

18、所述辅助定位机构上通过设置卡孔、卡环以及支架,可以实现安装座和安装板的旋转以及角度摆动,对于引流管倾斜穿入腹壁的情况,便于对引流管抽出方向以及双套管置入方向进行调节。两个所述辊轮间距可调节,可适用于不同直径的引流管以及双套管,所述辊筒组件中的两个辊筒可分离的压紧在一起,便于进行导丝从两个辊筒之间取出和放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