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隔震器及方法

文档序号:36728472发布日期:2024-01-16 12:37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隔震器及方法

本发明属于减震器,尤其涉及一种空气隔震器及方法。


背景技术:

1、野外救援用救护车的车载担架是安装在越野救护车车厢内,保护伤病员在运输过程中不受路上震动以及颠簸等带来的二次伤害,因此担架的减震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越野救护车车厢本身的减震设计,以及安装空间限制,现有的担架用隔震器均采用金属隔震器。

2、但是,由于车厢内空间有限,金属隔震器的变形尺寸也受到限制,从而造成隔震效果一般只能达到50%左右。尤其在野外道路崎岖的路况转运伤病员,这种情况会给伤病员带来较差的舒适性,甚至会由于震动引起伤病员的二次伤害。

3、因此,亟需一种用于车载担架的隔震器,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将隔震效果能够大幅提升,保证伤病员转运的舒适性,避免车辆颠簸震动给伤病员带来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1、故,本发明提出一种空气隔震器及方法,能够在有限空间内达到70%的隔震效果,旨在解决车载担架在野外环境道路崎岖的路况下,伤病员转运的过程中舒适性差,甚至由于车辆颠簸震动给伤病员带来二次伤害的问题。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如下。

2、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隔震器,包括担架支架和隔震器;所述担架支架的上端可拆卸的安装有担架,其下端设置有支腿,并通过所述支腿与所述隔震器的上端固定连接;

3、所述隔震器,包括减震主体;所述减震主体为弹性材料,内部中空且充入空气使其在空载状态下内部压力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所述隔震器的下端固定在车厢底壁,用于降低伤病员转运过程中车辆颠簸产生的震动。

4、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主体包括橡胶层和帘布层;所述橡胶层分别固定在所述帘布层的内外两侧,并与所述帘布层形成所述减震主体的侧壁。

5、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隔震器还包括上支撑和下支撑;所述上支撑和下支撑均为金属材料,相对应的与所述减震主体的上端和下端固定连接,并与所述侧壁组成封闭空间。

6、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隔震器还包括内部支撑;所述内部支撑设置在所述减震主体内部,与所述下支撑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内部支撑为弹性非金属材料,用于冲击震动超过额定载荷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缓和冲击,避免所述减震主体的损坏。

7、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支撑的侧壁置有充气孔和堵头;所述充气孔将所述封闭空间与外界连通,不充气时用所述堵头将其密封;所述充气孔用于为所述封闭空间补充空气。

8、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撑与所述减震主体上端的连接处以及所述下支撑与所述减震主体下端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抱箍;所述抱箍用于加固所述上支撑和下支撑与所述减震主体的连接。

9、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上限位座和下限位座;所述上限位座设置在所述隔震器的上端,下限位座设置在所述隔震器的下端;所述上限位座的上端与所述支腿固定连接;所述下限位器的下端与车厢底壁固定连接;所述上限位座和下限位座之间可以轴向定位;所述限位机构用于侧向冲击震动超过额定载荷时,通过所述上限位座和下限位座之间的定位,避免所述减震主体的损坏。

10、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隔震器直径小于等于120mm,高度小于等于95mm,在额定载荷下的变形量为10mm~20mm,固有频率小于7hz。

11、一种空气隔震器的制备方法,包括:

12、s1,确定所述隔震器基本参数;所述基本参数包括承载载荷、固有频率和额定载荷下的静变形量范围;

13、s2,依照所述基本参数,对所述减震主体进行结构设计;

14、s3,依照所述结构设计,制造所述减震主体;将橡胶与帘布通过模具定型形成中间为帘布层,内外分别为橡胶层的备料;将所述备料进行加热和硫化,使橡胶层与帘布层紧固连接,形成所述减震主体,在所述硫化过程中,橡胶材料的刚度随硫磺配比的增大而增高;

15、s4,将所述内部支撑安装在下支撑的上端面;将所述减震主体的上端和下端对应的与上支撑和下支撑装配;

16、s5,在减震主体与上支撑和下支撑的连接处的外部,均套装所述抱箍;利用液压式铆压机将所述抱箍压紧在连接处;

17、s6,将所述隔震器放在下限位座内,将上限位座装配到所述隔震器的上端面,形成所述空气隔震器;

18、s7,进行静态试验;对所述隔震器进行静态试验测试,验证所述静变形量范围是否为10mm~20mm,若超过该范围,则需要在所述s3步骤中减少所述硫化过程中所述硫磺的配比;若低于该范围,则需要在所述s3步骤中增加所述硫化过程中所述硫磺的配比;

19、s8,进行动态试验;以四个所述隔震器为一组在振动台上进行振动扫频以及c1谱的振动测试,如果测量的所述隔震器固有频率不大于8hz,且c1谱减震效果大于70%,则说明合格,否则需要在所述s3步骤中调整所述硫化过程中所述硫磺的配比。

20、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隔震器基本参数;所述基本参数包括承载载荷、固有频率和额定载荷下的静变形量范围,包括:

21、s11,将真实环境下隔振系统的力学模型简化为具有质量、弹性和阻尼的弹性系统;所述质量是需要隔震保护的物体质量,所述弹性和阻尼是所述隔震器具有的特性;

22、s12,通过对转运伤病员的车型进行分析,得到所述车辆在特定时速下的车架的振动频率,即震动输入频率;

23、s13,依照转运伤病员时的实际隔震需求确定所述隔震器应具备的所述隔震效果;

24、s14,利用震动力传递率与所述隔震器固有频率计算公式得到所述隔震器应具备的所述固有频率;将所述震动输入频率和所述隔震效果的数值带入所述震动力传递率与所述隔震器固有频率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所述隔震器应具备的所述固有频率;

25、s15,确定所述隔震器的承载载荷;依据承载伤病员的平均体重确定总体载荷;并依据人体体重的分配规律,确定伤病员头部和脚部的重量,得到布置在头部和脚部位置的所述隔震器分别的所述承载载荷;

26、s16,将得到的所述固有频率、承载载荷数值,带入刚度和频率计算公式,得到隔震器的动态刚度,根据所述动态刚度以及实验经验得到隔震器的静变形量范围。

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空气隔震器,包括担架支架和隔震器。其中采用的隔震器,为内部中空且充入一定压力的空气,这种结构能够在有限空间内达到70%的隔震效果,而采用金属弹性部件作为减震主体的隔震器是无法满足这个需求的,从而解决车载担架在野外环境道路崎岖的路况下,伤病员转运的过程中舒适性差,甚至由于车辆颠簸震动给伤病员带来二次伤害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隔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担架支架和隔震器;所述担架支架的上端可拆卸的安装有担架,其下端设置有支腿,并通过所述支腿与所述隔震器的上端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主体包括橡胶层和帘布层;所述橡胶层分别固定在所述帘布层的内外两侧,并与所述帘布层形成所述减震主体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器还包括上支撑和下支撑;所述上支撑和下支撑均为金属材料,相对应的与所述减震主体的上端和下端固定连接,并与所述侧壁组成封闭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器还包括内部支撑;所述内部支撑设置在所述减震主体内部,与所述下支撑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内部支撑为弹性非金属材料,用于冲击震动超过额定载荷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缓和冲击,避免所述减震主体的损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的侧壁置有充气孔和堵头;所述充气孔将所述封闭空间与外界连通,不充气时用所述堵头将其密封;所述充气孔用于为所述封闭空间补充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与所述减震主体上端的连接处以及所述下支撑与所述减震主体下端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抱箍;所述抱箍用于加固所述上支撑和下支撑与所述减震主体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隔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上限位座和下限位座;所述上限位座设置在所述隔震器的上端,下限位座设置在所述隔震器的下端;所述上限位座的上端与所述支腿固定连接;所述下限位器的下端与车厢底壁固定连接;所述上限位座和下限位座之间可以轴向定位;所述限位机构用于侧向冲击震动超过额定载荷时,通过所述上限位座和下限位座之间的定位,避免所述减震主体的损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器直径小于等于120mm,高度小于等于95mm,在额定载荷下的变形量为10mm~20mm,固有频率小于7hz。

9.一种空气隔震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隔震器,所述方法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隔震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隔震器基本参数;所述基本参数包括承载载荷、固有频率和额定载荷下的静变形量范围,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减震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隔震器及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气隔震器及方法,包括担架支架和隔震器以及所述隔震器的制备方法;所述担架支架的上端可拆卸的安装有担架,其下端设置有支腿,并通过所述支腿与所述隔震器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隔震器,包括减震主体;所述减震主体为弹性材料,内部中空且充入空气使其内部压力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所述隔震器的下端固定在车厢底壁,用于降低伤病员转运过程中车辆颠簸产生的震动。本发明能够在有限空间内达到70%的隔震效果,旨在解决车载担架在野外环境道路崎岖的路况下,伤病员转运的过程中舒适性差,甚至由于车辆颠簸震动给伤病员带来二次伤害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苏琛,刘鑫,马军,王懿男,王伟利,郭志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