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杂介入手术血管内辅助开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12920发布日期:2024-02-09 13:02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杂介入手术血管内辅助开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微创血管介入手术,尤其涉及对介入手术中复杂病变的处理,具体是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复杂介入手术中的血管内辅助开通装置。


背景技术:

1、心脑血管微创介入疗法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和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其有着切口小、术后恢复时间短等明显优势。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是由医生手动将导管、导丝以及支架等器械送入病患体内来完成治疗的过程。

2、对于一些病变比较严重的患者,其血管堵塞严重甚至完全闭塞,医生在使用导丝导管治疗过程中,对于病变部位往往难以开通,使得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救治。

3、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2326522u公开了冠脉介入诊疗用的辅助穿刺球囊,其分为连续的头段、体段和尾段三部分;头段和体段是平直的,头段具有可扩张的球囊结构;尾段的前部为锥形操控段,表面具有网格状纹路;尾段的后部为y形分叉结构,形成压力通道口和导丝通道口;相互独立的压力通道和导丝通道从尾段延伸贯穿头段、体段;压力通道和导丝通道是相互平行走向的,在尾段内分开导向各自的压力通道口和导丝通道口;压力通道口用于连接压力泵,导丝通道口用于连接y阀。虽然该文献公开的辅助穿刺球囊可以保证导丝在刀切样闭塞近端纤维帽中间真腔进入闭塞段,代替了目前微导管或锥形头端球囊辅助下直接操控导丝进入闭塞段,能更好地与刀切样闭塞近端纤维帽紧密贴合,保证导丝从血管结构内进入闭塞段,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成功率,但是,由于导丝是相对柔软的,因此该文献公开的辅助穿刺球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开通闭塞血管,但手动送丝过程仍存在导丝易发生形变,导致前端的支撑力不足,球囊容易打滑,进而无法开通闭塞的斑块的问题。

4、中国发明专利cn111588442a公开了一种球囊辅助下腔静脉穿刺针及其使用方法,该球囊辅助下腔静脉穿刺针在使用时,先握持导管固定管,利用导丝的支撑性带动导管固定管在颈静脉和下腔静脉内部进行穿刺;当导管机构顶端的球囊机构到达下腔静脉闭塞段前端后,抽出导丝;此时通过球囊注射管和注射腔向球囊内部注入生理盐水和造影剂,将下腔静脉部位撑开,并且利用球囊的支撑性带动下腔静脉和下腔静脉闭塞段之间形成一定的腔室,并且使下腔静脉能够改变一定的角度;然后将穿刺头部、穿刺针尖弯折到一定的角度,手持指向器,即可将穿刺针杆、穿刺头部、穿刺针尖通过空心导管到达下腔静脉闭塞段部位,利用穿刺针尖进行穿刺开通。虽然该专利文献公开的球囊辅助下腔静脉穿刺针合能够对病变部位以上下腔静脉进行有效支撑,并且提高下腔静脉阻塞段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刺破血管壁,提高安全性,但是,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抽出导丝的过程,当球囊将下腔静脉部位撑开后,将穿刺头部、穿刺针尖弯折到一定的角度,手持指向器利用穿刺针尖进行穿刺开通,这个过程需要抽出导丝,并更换手术仪器,开通堵塞处继续往后推进时还需将导丝插回去,开通过程重复该操作方法,因此,存在操作不便、手术效率低的问题。

5、中国发明专利cn111150924a公开了一种新的临床介入诊疗血管闭塞结构及开通方法,过程如下:手术医生通过造影识别血管闭塞病变;推送本系统直至血管闭塞病变近端;连接充气装置于腔道近端;球囊充气后固定于血管闭塞病变近端;经腔道送入导丝,推送导丝,直至导丝末端抵达血管闭塞病变位置;若血管闭塞病变段比较长,则可以释放球囊内空气,继续向前推送球囊,重复前述操作。虽然该专利文献提供的临床介入诊疗血管闭塞结构及开通方法简化临床介入操作流程,提高闭塞血管开通的成功率,但是,在导丝推送过程中,导丝穿过球囊腔道,手动推送导丝,推送过程中存在后端推送导丝的力,传递到导丝前端过程中,损失较多,导致导丝前端实际作用在病变斑块上的力度不足,导丝易发生形变,且气囊容易打滑的问题。

6、可见,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方案整体存在导丝推送过程中存在推送力损耗,导致导丝前端支撑力不足,球囊容易打滑,进而无法开通堵塞斑块的问题。

7、进一步的,发明人在临床实践中了解到目前复杂介入手术在操作过程中基本都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8、(1)现在使用的导丝为细长型柔性物体,医生手持部分在人体外,需要经过很长的距离才能到达导丝前端作用在病症处,在推送过程中,导丝易发生形变,导致前端的支撑力不足,无法开通闭塞的斑块。

9、(2)医生在后端推送导丝的力,传递到导丝前端过程中,损失较多,导致导丝前端实际作用在病变斑块上的力度不足,使得导丝无法通过斑块。

10、(3)导丝头部在实际穿刺斑块的过程中,易发生方向偏移,使得导丝穿入到血管壁内,甚至穿破血管,造成手术事故。

11、(4)目前使得的微导管等装置虽可以提高一部分支持力,但因为同样都是柔性手术耗材,提供的支撑力非常有限,且斑块普遍很硬,需要的支撑力较大,现有手术器械往往无法满足手术需求。

12、(5)目前针对血管内斑块开通的处理过程繁琐,需要更换多种耗材,使用不便,导致手术效率低。

13、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复杂介入手术血管内辅助开通装置,用以解决现有介入手术中血管内病变部位开通困难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一种复杂介入手术血管内辅助开通装置,包括穿刺部件和支撑部件,所述穿刺部件包括穿刺针、与所述穿刺针的针尾相连的外螺纹杆,以及与所述外螺纹杆的端部相连的导丝;

4、所述支撑部件包括导向连接筒和绕设安装在所述导向连接筒外壁上的一圈球囊,所述球囊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吸盘,所述导向连接筒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杆适配啮合的内螺纹,所述球囊上设置有与所述球囊气路连通的导管,所述导管内形成第一通道和环绕在所述第一通道外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球囊气路连通,所述导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以连接充气泵的充气接口,所述充气接口与所述第二通道气路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内穿设有所述导丝。

5、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导管包括第一导管壁和第二导管壁,所述第二导管壁环绕在所述第一导管壁的外侧,所述第一导管壁内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与所述导丝的外径相适配。

6、优选的,所述第二导管壁与所述第一导管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导管壁的端部和第二导管壁的端部均与所述球囊相连。

7、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管壁背离球囊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导管壁背离球囊的端部相连,实现对所述球囊和第二通道的密封。

8、优选的,所述外螺纹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向连接筒的长度。

9、优选的,多个所述吸盘沿所述球囊外壁的周向绕成一圈,所述球囊的外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圈吸盘。

10、优选的,所述球囊在收缩状态时,所述支撑部件的最大外径小于血管内径。

11、优选的,所述穿刺针为锥状,所述穿刺针的材质为金属。

12、优选的,所述球囊通过粘合剂粘接固定在所述导向连接筒的外壁上。

13、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技术基于对现有技术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认识到当前导丝在推送过程中存在易形变、支撑力不足、推送力损失较多、导丝头部易偏移等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复杂介入手术血管内辅助开通装置,通过设置支撑部件为导丝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为了实现与支撑部件的结构配合,本技术还对原有的导丝进行了结构改进,通过穿刺部件代替传统的导丝,穿刺部件头部设置穿刺针、中部设置外螺纹杆、尾部连接导丝,通过外螺纹杆与支撑部件中的导向连接筒螺纹啮合,实现对导丝的定位限位推送,同时,导向连接筒外还设置有球囊,球囊上设置吸盘,与球囊相连的导管上形成球囊充放气的气路,当球囊充气膨胀后,不仅能扩张血管还能通过其上的吸盘与血管壁吸附,可为穿刺部件提供可靠有力的支撑力,然后旋转导丝即可通过螺纹配合实现力的稳定传递,降低推送力损失,保证导丝推进方向一定、避免偏移、避免导丝形变,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复杂介入手术血管内辅助开通装置可以辅助医生开通闭塞血管,当该装置进行到闭塞血管处,可以通过扩充球囊,使得周围的吸盘抓紧血管壁,通过螺旋前进的方式移动穿刺部件,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和推送动力,保证了闭塞斑块的顺利开通;同时,本装置的穿刺位置位于血管中心,可以避免穿刺过程中误入旁边的血管壁,保证手术安全。

15、2、本技术通过吸盘吸附的方式,使得支撑部件和血管连为一体,可以给穿刺过程中提供强大的支撑力,有效解决了导丝推送过程中易发生弯曲的支撑力不足的问题。

16、3、本技术通过螺纹旋转前进的方式,使得穿刺部件的受力作用到支撑部件上,保证了穿刺部件作用在闭塞斑块上的穿刺力足够。

17、4、本技术可以保证穿刺部件在血管的中央,可以有效避免穿刺过程中的位置偏移,避免了穿透血管壁而带来了手术风险。

18、5、本技术符合医生现有的操作习惯,无需多次更不同手术耗材,方便临床使用,提高手术效率。

19、6、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开通装置结构简明,稳定性好,成本较低,使用操作简单,医生上手容易,学习成本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