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仪和灭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57790发布日期:2024-04-09 17:49阅读:24来源:国知局
检测仪和灭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健康检测,尤其涉及一种检测仪和灭菌系统。


背景技术:

1、常规的医疗检测环境中,当需要对待检测对象做皮下取样检测时,都需要借助检测仪。检测仪通常包括驱动引导针移动的助针器,在检测时,通常通过助针器带动引导针和探针刺破取样部位,进而通过检测仪内的检测电路板得到身体指标。为了保证医疗健康,检测仪在出厂或取样前要进行杀菌,一般通过电磁波或辐照进行杀菌,然而电磁波或辐照可能会影响检测仪中的检测电路板,导致检测电路板在杀菌过程中产生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仪和灭菌系统,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仪,所述检测仪包括壳体组件、检测组件、屏蔽组件;其中:

3、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扁形壳体、检测电路板、探针;其中,所述检测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扁形壳体内,并与所述探针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检测电路板包括敏感元件;所述探针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扁形壳体内,所述探针的第二端伸出所述扁形壳体;

4、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可相对滑动的抵触壳体和按压部,所述检测组件位于所述按压部的底部下方;其中,所述抵触壳体用于抵靠取样部位,所述按压部用于带动所述检测组件朝取样部位移动以将探针刺入取样部位,探针的检测信号传输至所述检测电路板;

5、所述屏蔽组件设置于所述扁形壳体的一侧面和/或相对的两侧面;在通过辐照射线对所述检测仪杀菌时,所述屏蔽组件用于阻挡部分辐照射线从而形成保护所述敏感元件的全影屏蔽区。

6、可选地,所述探针通过引导针带入取样部位;

7、所述抵触壳体,包括第一筒型支架;

8、所述按压部,包括按压壳、第二筒型支架、支撑支架和弹性件;

9、所述第一筒型支架可滑动地部分位于所述按压壳内,所述第一筒型支架的内壁设有凸起部;

10、所述第二筒型支架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筒型支架内,所述第二筒型支架包括筒型结构及其底部的底板;所述筒型结构沿轴向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路径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底板的外缘延伸有多个连接部,该多个连接部和所述按压壳固定连接;

11、所述支撑支架,位于所述筒型结构内,所述支撑支架向外延伸有弹性抵靠部;

12、所述弹性件,压缩于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撑支架的顶部之间;

13、其中,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弹性抵靠部位于所述定位孔内;

14、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按压壳带动所述第二筒型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筒型支架移动,使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导向孔移动;当所述第二筒型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筒型支架移动到第一预定位置时,所述引导针引导所述探针刺入取样部位;所述第二筒型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筒型支架移动到第二预定位置时,所述凸起部将所述弹性抵靠部挤出所述定位孔,所述弹性件被释放,通过所述支撑支架带动引导针离开取样部位。

15、可选地,所述屏蔽组件包括屏蔽块固定结构和屏蔽块;

16、所述屏蔽块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屏蔽块固定结构上设有屏蔽块容纳槽;

17、所述屏蔽块可拆卸地容纳于所述屏蔽块容纳槽中,用于阻挡辐照射线以形成指定区域的全影屏蔽区。

18、可选地,所述检测仪还包括密封壳,所述密封壳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扁形壳体之间,所述密封壳和所述扁形壳体的外壁形成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一密封腔与所述屏蔽组件对应设置。

19、可选地,所述检测仪还包括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位于所述屏蔽组件远离所述第一密封腔的一侧,所述密封结构具有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用于包裹至少部分所述全影屏蔽区。

20、可选地,所述检测仪还包括包装组件,所述包装组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相互耦合以包裹所述壳体组件;

21、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扁形壳体,所述第二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壳;

22、其中,在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耦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密封腔。

23、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为中空筒体,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扁形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设有配合凹槽;

24、所述第二支架为中空筒体,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壳固定连接;

25、其中,在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耦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二外壳的一端嵌入所述配合凹槽,以与所述第一支架形成所述第二密封腔。

26、可选地,所述检测仪还包括屏蔽块放置结构,所述屏蔽块放置结构用于可拆卸地放置屏蔽块;

27、其中,屏蔽块被放置在屏蔽块放置结构的情况下,屏蔽块用于阻挡辐照射线射向所述敏感元件。

28、可选地,所述第一外壳的端面设有贯孔;

29、所述第二外壳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陷部;

30、对应地,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第一外壳贴近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凹陷部;

31、其中,所述贯孔、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对应设置,组合形成所述屏蔽块放置结构。

32、可选地,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第一凸壳,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第二凸壳,所述第一凸壳和所述第二凸壳配合形成凸腔,所述凸腔用于容纳所述检测电路板的敏感元件;

33、其中,所述第一凸壳的外壁和所述第二凸壳的外壁用于形成所述屏蔽块放置结构。

34、可选地,所述包装组件的腰部向内凹陷形成第三凹陷部,所述第三凹陷部与所述扁形壳体对应设置;

35、其中,所述第三凹陷部用于形成所述屏蔽块放置结构。

36、可选地,所述包装组件的腰部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扁形壳体对应设置;

37、其中,所述环形凹槽用于形成所述屏蔽块放置结构。

38、可选地,所述检测组件还包括屏蔽片,所述屏蔽片设置所述扁形壳体内,所述屏蔽片位于辐照射线射向所述敏感元件的路径上,并形成包裹所述敏感元件的全影屏蔽区。

39、可选地,所述检测仪还包括包装组件,所述包装组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相互耦合以包裹所述壳体组件;

40、所述检测仪还包括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位于所述扁形壳体远离所述屏蔽组件的一侧;

41、所述密封结构具有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用于包裹至少部分所述全影屏蔽区,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扁形壳体,所述第二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壳;

42、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内,所述隔离板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内壁密封连接;

43、所述第二外壳上开设有过孔,所述过孔与所述第二支架对应设置;

44、其中,所述第二支架、所述隔离板形成所述屏蔽块放置结构;在屏蔽块放置于所述屏蔽块放置结构中的情况下,所述屏蔽块形成包括敏感元件的全影屏蔽区。

45、可选地,所述引导针与所述支撑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引导针的一端穿过所述检测组件;

46、所述检测仪还包括针套,所述针套用于容纳所述引导针,所述针套的一端与所述扁形壳体密封连接。

4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灭菌系统,所述灭菌系统包括承载框,所述承载框用于配合辐照源进行杀菌;

48、所述承载框位于所述辐照源的一侧,所述承载框朝向所述辐照源的一侧设有多个承载槽,每个所述承载槽可以放置一个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仪;

49、其中,当所述检测仪放置在所述承载槽内,所述承载槽用于矫正所述检测仪的朝向,以使检测仪中的屏蔽组件位于所述辐照源照射向检测仪的路径上。

50、所述承载框的中心与所述辐照源对应设置;

51、所述承载框中间的承载槽垂直设置,与中间的承载槽相邻的其他承载槽朝指向所述辐照源的一侧倾斜;

52、其中,承载槽距离辐照源越远,其倾斜角度越大。

53、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检测仪进行辐照灭菌时,辐照射线从扁形壳体的一侧射向检测电路板上的敏感元件,屏蔽组件能够阻挡射向敏感元件的辐照射线并形成一块不受辐照射线影响的全影屏蔽区,调整屏蔽组件的位置和大小,以使屏蔽组件形成的全影屏蔽区将敏感元件覆盖,减弱或消除辐照射线对敏感元件的辐照影响,从而缓解敏感元件受到辐照影响发生故障导致检测电路板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即本技术在保证辐照射线对检测仪灭菌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检测电路板不受损坏。

54、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