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01462发布日期:2023-09-02 10:14阅读:46来源:国知局
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1、目前临床常用的外周神经损伤治疗药物包括:维生素b12、弥可保、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妥乐平等,通过口服、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法给药,能作用于损伤的外周神经部位的药量有限,起效较慢,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损伤神经恢复速度很漫长,甚至不能恢复。上述的注射治疗方法中,常依据体表解剖标志,采用盲探的操作方式,获得针刺的感觉,在体表局部定位目标神经,而后进行穿刺。这种神经注射的效果常受到解剖变异、肥胖、创伤、个体解剖差异所致体表标志不清,以及患者依从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神经定位不够精准,造成药物不能精准注射到需要的理想部位,导致治疗效果较差。

2、多学科交叉融合,精准、微创、低风险是当前医学治疗技术的大势所趋,超声引导下在损伤的外周神经周围注射治疗即为一项可充分体现这些优势的新技术。超声引导下在损伤的外周神经周围注射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盲探法注射治疗的不足,但仍有下述不足:因需要超声引导、导航下进行精准注射治疗,所以治疗前要反复与超声科医生对接临床操作实施时间,导致难以在固定的时间执行操作,操作周期不容易固定,给临床工作顺利进行带来阻碍,易影响治疗效果;因以上原因导致每周一般仅能进行1次注射治疗,而每次精准给药后药效持续作用的时间又较有限,再加上损伤的外周神经修复速度较慢,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旨在克服现有的超声引导下在损伤的外周神经周围注射治疗存在的不足。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其包括注射器筒体及活塞连接于所述注射器筒体内的第一推进器,所述第一推进器中心轴线处贯穿设有内腔道,所述内腔道内活塞连接有第二推进器,所述第一推进器后端伸出至所述注射器筒体外,第二推进器后端伸出至所述第一推进器外,所述内腔道内位于所述第二推进器前端处放置有负载有营养神经药物的胶原蛋白缝线,所述第二推进器中间杆段外壁设有与所述内腔道后端开口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注射器筒体的前端中心设有用于连接穿刺针的螺接头,所述注射器筒体前部可经通过所述螺接头吸入液体状的营养神经药物。

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4、进一步,所述注射器筒体为圆柱筒体,内径为19-20mm,所述注射器筒体后端具有外凸挡片。

5、进一步,所述第一推进器为圆柱体,外径为19-20mm,所述第一推进器后端设有第一推柄。

6、进一步,所述第二推进器为圆柱杆状,外径为0.9-1.1mm,所述第二推进器后端设有第二推柄。

7、进一步,所述内腔道为长圆柱状通道,内径为1.0-1.2mm。

8、进一步,所述第一推进器向前推送至前端面与所述注射器筒体前端内壁贴合时,所述内腔道前端与所述螺接头的后端对准。

9、进一步,所述内腔道后端开口设置内螺纹的区域的内径比所述内腔道其他区域的内径小0.15-0.25mm。

10、进一步,所述胶原蛋白缝线通过在涂覆或浸润实现对营养神经药物的负载。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为:

12、通过此专用工具在彩超引导下,可以在损伤的外周神经局部由第一推进器完成注射给药的任务;同时在注射给药后通过第二推进器可将负载了药物的胶原蛋白埋线推送入患处,以埋线方式持续起到损伤神经的局部营养、滋养等治疗作用,保证药物剂量充足且持续释放,使损伤的外周神经得到持续的治疗;使用此专业工具进行治疗时,使临床治疗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领先性,使临床操作变得简单方便,保障治疗技术的疗效,完成延续治疗的目标;此外,其还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性能稳定、疗效可持续、患者依从性好等多种优点。



技术特征:

1.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射器筒体(1)及活塞连接于所述注射器筒体(1)内的第一推进器(2),所述第一推进器(2)中心轴线处贯穿设有内腔道(3),所述内腔道(3)内活塞连接有第二推进器(4),所述第一推进器(2)后端伸出至所述注射器筒体(1)外,第二推进器(4)后端伸出至所述第一推进器(2)外,所述内腔道(3)内位于所述第二推进器(4)前端处放置有负载有营养神经药物的胶原蛋白缝线(5),所述第二推进器(4)中间杆段外壁设有与所述内腔道(3)后端开口处内螺纹(6)相匹配的外螺纹(7),所述注射器筒体(1)的前端中心设有用于连接穿刺针的螺接头(8),所述注射器筒体(1)前部可经通过所述螺接头(8)吸入液体状的营养神经药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器筒体(1)为圆柱筒体,内径为19-20mm,所述注射器筒体(1)后端具有外凸挡片(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进器(2)为圆柱体,外径为19-20mm,所述第一推进器(2)后端设有第一推柄(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进器(4)为圆柱杆状,外径为0.9-1.1mm,所述第二推进器(4)后端设有第二推柄(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道(3)为长圆柱状通道,内径为1.0-1.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进器(2)向前推送至前端面与所述注射器筒体(1)前端内壁贴合时,所述内腔道(3)前端与所述螺接头(8)的后端对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道(3)后端开口设置内螺纹(6)的区域的内径比所述内腔道(3)其他区域的内径小0.15-0.25mm。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外周神经损伤局部注射治疗专用工具,其包括注射器筒体及活塞连接于注射器筒体内的第一推进器,第一推进器中心轴线处贯穿设有内腔道,内腔道内活塞连接有第二推进器,内腔道内位于第二推进器前端处放置有负载有营养神经药物的胶原蛋白缝线,第二推进器中间杆段外壁设有与内腔道后端开口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注射器筒体的前端中心设有螺接头。优点为,可以在损伤的外周神经局部由第一推进器完成注射给药的任务;同时在注射给药后通过第二推进器可将负载了药物的胶原蛋白埋线推送入患处,以埋线方式持续起到损伤神经的局部营养、滋养等治疗作用,保证药物剂量充足且持续释放,使损伤的外周神经得到持续的治疗。

技术研发人员:韩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市第四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309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