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穿刺针固定组件及神经阻滞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13622发布日期:2024-03-05 14:59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穿刺针固定组件及神经阻滞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尤其涉及一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穿刺针固定组件及神经阻滞穿刺针。


背景技术:

1、神经阻滞是通过注射药物或应用其他方法,阻断或减轻神经传递的信号,以达到麻醉、疼痛管理或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医疗技术,其配合超声探头的图像指引,以便定位穿刺针是否到达目标神经最理想的位置。

2、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也出现了一些便于在穿刺时固定穿刺针位置的装置,如公开号为cn112057146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麻醉科穿刺用固定装置,横向夹紧机构用于将穿刺针夹紧固定以使穿刺针跟随内箱体沿穿刺通道运动以完成穿刺;纵向定位机构设置在外箱体上,纵向定位机构用于在穿刺针穿刺到预定深度时将内箱体的高度位置固定进而将穿刺针的穿刺深度固定,可以实现穿刺针的稳定穿刺且能够准确控制穿刺深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损伤其他组织。

3、而在实际操作中(如腹腔穿刺,神经阻滞穿刺针的调节角度范围通常在10度到30度之间),医生需要先确定穿刺的目标位置并在患者皮肤上进行标记,穿刺时医生用一只手扒平患者标记处周围的皮肤,另一只手穿刺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穿刺角度,如果角度不正确,可能会导致针头偏离目标位置,可能会损伤周围组织或器官,或者无法到达目标位置,导致穿刺失败,因此还存在着对医生手部的耐力和力量要求高,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手部肌肉疲劳而影响穿刺的准确性,且固定好穿刺针后只能沿垂直方向进针,适用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穿刺针固定组件及神经阻滞穿刺针,其目的在于:医生在使用穿刺针穿刺时辅助展平皮肤且固定,可以在皮肤进针前多个角度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并在穿刺后锁定穿刺针的角度位置。

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穿刺针固定组件,包括医用超声机,还包括一次性穿刺针,所述医用超声机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定位部件,设置在定位部件上的调节部件,设置在调节部件上的锁止部件,所述定位部件包括设置于医用超声机一侧的移动杆座,设置于移动杆座一侧的水平滑轨,设置于水平滑轨上的第一定位组件,设置于第一定位组件上的配合组件,以及设置于移动杆座与水平滑轨之间的第二定位组件;

4、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水平滑轨上的安装盒,设置于安装盒顶部的下压筒,对称设置于安装盒内腔的驱动齿轮,设置于驱动齿轮底部且与其相啮合的齿条,设置于齿条底部的移动块,设置于移动块底部的第一防滑垫,通过转轴与驱动齿轮外壁相连接转动件,设置于两个所述转动件之间的驱动块,以及开设于驱动块内供一次性穿刺针转动的圆形通槽,所述安装盒呈“倒t形”,所述转动件均通过转轴与驱动块的壁体相连接。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盒移动至穿刺标记点顶部,使得第一防滑垫的底面与患者的皮肤接触,一次性穿刺针穿过下压筒并向患者皮肤接触时,下压筒向下移动使得驱动块通过转动件带动驱动齿轮转动,从而使两侧的齿条相互远离,齿条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移动块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移动块带动底部的第一防滑垫将患者的皮肤展平且固定,便于医生穿刺。

6、进一步的,所述配合组件包括对称开设于下压筒一侧的限位滑槽,设置于限位滑槽内的垂直滑块,设置于下压筒与驱动块之间的连接杆,设置于安装盒内壁上的限位滑轨,所述垂直滑块的外壁与下压筒外壁相连接,所述齿条的外壁与限位滑轨的外壁为滑动连接。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垂直滑块确保下压筒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性,通过连接杆使得下压筒下移时同步带动驱动块下移;而设置限位滑轨确保齿条能够左右移动时的稳定性。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套设于移动杆座外壁上的定位环,设置于定位环壁体内的第一螺杆,设置于第一螺杆远离移动杆座一端的旋钮,转动连接于第一螺杆靠近移动杆座一端的弧形夹持件,设置于弧形夹持件内侧的第二防滑垫,所述定位环的外壁与水平滑轨靠近移动杆座的一端相连接。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患者躺在病床上后通过移动杆座和水平滑轨,使得安装盒能够在不同水平位置移动,而对于不同年龄体型的患者,所需要调节的安装盒的高度也不同;当需要调节安装盒的高度以便第一防滑垫能够接触患者的皮肤时,转动旋钮使第一螺杆向移动杆座的外壁远离,使得第一螺杆带动弧形夹持件横移,使得第二防滑垫无法对移动杆座的外壁进行夹持,此时可以上下调节定位环的高度,调整完毕后再反方向转动旋钮以实现固定安装盒的整体位置,提高了定位部件的整体适用性。

10、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部件包括套设于一次性穿刺针外壁上的万向球,设置于万向球底部的下安装座,螺纹连接于下安装座顶部的上安装座,设置于下安装座内腔供支撑万向球的环形阻尼垫,设置于下安装座壁体内的第二螺杆。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设好万向球的一次性穿刺针在插入安装盒的顶部前,先将一次性穿刺针穿入下安装座,使得万向球落在环形阻尼垫上,再将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之间螺纹安装,在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未深入安装盒内腔之前,一次性穿刺针可以通过万向球多个角度任意转动,以便针对不同穿刺角度的需要。

12、进一步的,所述上安装座的外壁上开设有与万向球外径相适配的弧面,所述环形阻尼垫外壁上开设有与万向球外径相适配的弧面,所述环形阻尼垫呈圆台结构,且环形阻尼垫的外壁上开设有斜面。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阻尼垫的外壁上开设斜面便于后续通过在一侧挤压该斜面,使得环形阻尼垫带动万向球向上移动。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杆的内端部穿入至下安装座内腔,且第二螺杆的内端部与环形阻尼垫外壁上的斜面相抵,所述调节部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螺杆外端部的调节齿环,开设于安装盒底部的活动腔,以及设置于活动腔内的锁紧齿,所述锁紧齿的数量不少于两个。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下安装座与下压筒接触后不断下移,调节齿环与活动腔内的锁紧齿相接触,锁紧齿使得调节齿环旋转且第二螺杆向环形阻尼垫的外壁靠近,第二螺杆的内端部推动环形阻尼垫向上移动,减小万向球、安装座和环形阻尼垫之间的间隙,增大彼此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达到限制万向球转动的目的,实现穿刺后锁定一次性穿刺针的角度位置。

16、进一步的,所述锁止部件包括设置于齿条远离驱动块一侧的锁块,设置于锁块靠近齿条一侧的弧面,设置于锁块背部的导向杆,且导向杆活动贯穿于安装盒的壁体上,设置于导向杆外壁上的限位块。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条向一侧移动时,齿条的外壁挤压锁块的弧面,使得锁块向后移动,同时导向杆带动限位块向后移动。

18、进一步的,所述锁止部件还包括设置于限位块与安装盒内壁之间的复位件,以及设置于安装盒背部的拉板,所述拉板均与两个导向杆的一端相连接。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件可以为弹簧,便于锁块受挤压移动后复位;限位块向后移动时挤压复位件,当齿条持续移动到最大距离后,锁块脱离齿条的挤压力,复位件带动锁块向前移动至原位,将齿条锁定在移动后的位置;拉板用于在穿刺完成后可以将锁止部件整体复位。

20、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神经阻滞穿刺针,包括从下压筒顶部插入的一次性穿刺针,所述一次性穿刺针包括穿刺针体,设置于穿刺针体顶端的针柄,所述穿刺针体为空心圆管,所述穿刺针体的底端开设有斜切口,所述针柄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环。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穿刺时,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腹抓住针柄的外壁,指尖抵在固定环的顶面以便更好地将穿刺针体穿入皮肤进行神经阻滞。

22、进一步的,所述针柄内开设有进药腔,所述进药腔与穿刺针体的内腔相通。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药腔的进药端可以通过连接软管和注射器的输出端相连,穿刺针体穿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至腹横肌平面位置进行神经阻滞,通过注射器将麻醉药物注射入进药腔以达到麻醉或镇痛的目的。

2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5、1、将安装盒移动至穿刺标记点顶部,使得第一防滑垫的底面与患者的皮肤上接触,一次性穿刺针带动下压筒向下移动,使得驱动块带动驱动齿轮转动,从而使两侧的齿条相互远离,齿条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移动块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一防滑垫将患者的皮肤展平且固定,便于医生穿刺。

26、2、一次性穿刺针可以通过万向球多个角度任意转动,以便针对不同穿刺角度的需要,随着下安装座与下压筒接触后不断下移,调节齿环与活动腔内的锁紧齿相接触,第二螺杆向环形阻尼垫的外壁靠近,第二螺杆的内端部推动环形阻尼垫向上移动,减小万向球、安装座和环形阻尼垫之间的间隙,增大彼此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达到限制万向球转动的目的,实现穿刺后锁定一次性穿刺针的角度位置。

27、3、齿条向一侧移动时,齿条的外壁挤压锁块的弧面,使得锁块向后移动,同时导向杆带动限位块向后移动且挤压复位件,当齿条持续移动到最大距离后,锁块脱离齿条的挤压力,复位件带动锁块向前移动至原位,将齿条锁定在移动后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