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胆系治疗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538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经皮穿刺胆系治疗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材,具体地说是用于经皮肤经肝脏穿刺进入人体胆道、胆囊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多功能治疗导管。
胆道疾病,尤其是胆石症,采用手术治疗的较多,经手术后,常遗留某些难治的后遗症或并发症,例如胆道狭窄、残余结石等导致的胆液流体力学改变,增加了胆系感染机会和结石的复发。对于肝内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晚期治疗,目前,国内外治疗的方法较少,而且缺乏一种比较简便和避免再次手术并具有显著疗效的治疗方法和器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创伤小,无疤痕,操作简便,能够经皮经肝穿刺或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而进入人体胆道内进行检查和治疗胆道疾病或扩张窦道的新型治疗导管,通过该治疗导管创建的窦道取活检、取石、电切、胆道内测压、使用激光治疗、经此治疗导管冲洗引流、注药治疗等多种用途的治疗方案。该治疗导管并有极好的防滑脱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选用一定直径和长度的硅胶管做为主导管,在主导管的适当位置上环绕气囊和留置圆孔,管壁内潜行一根气囊管通至气囊,主导管和气囊管的另一端口为接口,连接注射器或接头,利用穿刺器械将主导管经皮经肝进入胆道或胆囊内,通过气囊管接口向气囊内注气,防止治疗导管滑脱,在主导管的引导下完成所需的治疗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A-A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观模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参照附
图1,经皮穿刺胆系治疗导管,由主导管(1)、气囊(2)、气囊管(3)、指示气袋(4)、接口(5)、圆孔(6)组成,主导管(1)是选用硅胶材料制成的硅胶管,主导管(1)的外径是2.5~4.5mm,管内径在1.5~2.0mm,管身长度在250~400mm范围,在主导管(1)的端口部有与管腔相通的圆孔(6),距离端口部10mm管段外环绕一个用乳胶膜制成的气囊(2),气囊(2)长40mm。在主导管(1)管壁内纵向潜行一根直径为1mm的气囊管(3),主导管(1)的尾端端口部为接口(5)。气囊管(3)的一端开口于气囊(2)内,另一端从主导管(1)尾端接口管壁处伸出,伸出的气囊管段连接一个指示气袋(4),管端口为接口(5)。
按上述方案制成的经皮穿刺胆系治疗导管,它既具有操作简便,结构简单实用,同时还具有扩张胆道、窦道和取出残余结石、活检、引流注药治疗、电切等多种治疗作用,它的使用可避免某些胆石症的手术或再次手术,亦能够较满意的解决胆道狭窄和经窦道诊断和治疗胆系肿瘤疾病。
权利要求1.经皮穿刺胆系治疗导管,它由主导管(1),气囊(2)、气囊管、指示气袋(4)、接口(5)组成,其特征在于主导管(1)的外径是2.5~4.5mm,管内径在1.5~2.0mm范围的硅胶管,管身长度在250~400mm,在主导管(1)的端口部有与管腔相通的圆孔(6),距离端口部10mm管段外环绕一个用乳胶膜制成的气囊(2),气囊(2)长40mm,主导管(1)管壁内潜行一根直径为1mm的气囊管(3),主导管(1)的尾端端口部为接口(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穿刺胆系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气囊管(3)是纵向潜行在主导管(1)的管壁内,气囊管(3)的一端开口于气囊(2)内,另一端从主导管(1)尾端接口管壁处伸出,并连接有指示气袋(4)和接口(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不同外径的经皮穿刺胆系治疗导管,它包括主导管、气囊、气囊管、指示气袋、接口组成,利用穿刺窦道将治疗导管经皮、肝进入人体胆道内,通过主导管和气囊的扩张,在主导管导引下完成扩张、取石、活检、电切、激光治疗、冲洗、引流、注药、胆道测压一系列治疗,避免某些大型手术和解决胆道狭窄、逐步扩大窦道、达到诊断和治疗胆系疾病的目的。
文档编号A61M25/00GK2065466SQ8921193
公开日1990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1989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1989年12月14日
发明者张阳德 申请人:张阳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