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药方便汤剂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0151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中药方便汤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对我国延用了几千年历史,至今仍在按这种传统方法使用的中药汤剂剂型的改进。
新型中药方便汤剂保留着传统的煎煮方法,使用时根据各方剂药物之异,只需在普通器皿中煎煮几分钟,即可获得疗效优于传统煎法的中药汤剂,本方便汤剂是属中药剂型及制备方法的发明。
中药汤剂起源于夏商朝代,传统的煎制服法是将配伍好的中药混合置于砂锅或铜锅中加水适量,先后分煎两次,然后把两次煎取的药液合并,再分次服用。由于中药汤剂具有药物含量高,便于吸收,疗效好,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等特点,故此,是中医自古至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但中药的煎煮有着专门的技术要求,而常人很难准确掌握,煎煮不当就会直接影响汤剂的疗效。如煎煮的时间多少,加水如何定量,急煎慢煎的选择,先煎后下的不当等,加上不能贮存携带及分散煎煮费材费时,不便应急,常致使有效的中药处方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后世所创的丸、丹、片、膏、冲等数十种剂型,只弥补了汤剂的煎煮不便,不能贮存携带等不足,在疗效方面明显的不如汤剂,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发明之目的是提供一种煎煮方便,省时省材,可以贮存携带疗效高的一种新剂型-中药方便汤剂。其主要目的是为中医药领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方便易行的改造古今方剂制成中药方便汤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首先将中药按“气味厚薄”、“升降沉浮”及某些化学成分的不同,划分为吸附剂与赋着剂,根据方药配伍特点,尽量选用方中气淡味薄,升浮性,不宜久煎,含挥发性成分为主的壹至叁味中药作吸附剂,将气浓味厚,沉降性,需久煎的其它所有中药作赋着剂。吸附剂的一袋量应控制在10~15g之间,赋着剂与吸附剂的重量之比为1点5比1。将其吸附、烘干后置于通透性较好的无菌袋中,再装于同等大小的锡塑袋内真空封装,这样制成的方便汤剂可存放壹年左右。
本发明的优点是保留了汤剂的疗效高,适应症广之特点,克服了汤剂存在的煎煮不便,不能存贮携带等不足,使汤剂煎煮时间短(只须1~5分钟),能够定时,加水能够定量,可在普通玻璃杯中用“热得快”或电热杯及其它器皿中加热煎煮,无药渣,每次服药量准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汤剂的疗效。
该剂型的制备方法是将中药加工成吸附剂与赋着剂,经吸附结合而成,具有工艺简便、节省药材,降低成本,易于实施之优点。尤为适合加工系列的古今方剂,可替代丸、丹、片、膏、冲等各种剂型,使中成药的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古方《六味地黄汤》为代表方剂,说明本发明的实施。
六味地黄汤的配伍组成(20小袋剂量)熟地黄250g 山药125g 山萸肉125g茯芩100g 泽泻100g 丹皮100g根据方药的性味特点,选泽泻、丹皮为吸附剂,将这两味药放入烘箱内,在55℃至65℃的恒温下,巴氏消毒,烘干壹小时后,由粉碎机粉碎至20-40目粉末,放入消毒容器中待用。选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芩为赋着剂,将这四味药放入专用的铜锅中,加入2-3倍的水煎煮1-2小时后取出药液,再加入2倍的水煎煮1小时后去渣取液,并把两次煎煮的汤液混合浓煎至1点5倍于吸附剂的重量。将吸附剂与赋着剂同置于搅拌机中均匀搅拌,然后放入洪箱内在55℃至65℃的恒温下烘干,再由粉碎机粉碎至20-30目(非滋腻性的方药可省去两次粉碎),即可装入通透性较好的无菌袋内,分成20小袋,最后进行真空封装于锡塑袋内。制成的方便汤剂可长期保存,每次一袋,加水100毫升,煎沸五分钟,每日二~三次。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中药方便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根据中药性味特点选定的中药,分别进行巴氏消毒、粉碎及煎煮、浓缩制成吸附剂与赋着剂,再经吸附、烘干后按设定要求分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中药方便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吸附剂选用的是气淡、味薄、升浮性,不宜久煎,含挥发性成分为主的壹至叁味中药。b、赋着剂选用的是气浓、味厚、沉降性,需久煎煮的中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中药方便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确定为吸附剂的中药,须在55℃至65℃的恒温下巴氏消毒,烘干壹小时后,进行粉碎至20-40目的粉末。其一袋重量设在10-15g之间。b、确定为赋着剂的中药,加水适量,煎煮两次,再将两煎汤液混合浓煎至1点5倍于吸附剂的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中药方便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吸附剂与赋着剂均匀吸附结合后,须在55℃至65℃的恒温下烘干,置于通透性较好的无菌袋内,最外层采用锡塑袋真空封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的是我国沿用了几千年历史,至今仍在按这种古老的方法使用的中药汤剂剂型的改革。该剂型保留了原汤剂的性味功效,克服了其存在的不足,具有药物含量高,疗效显著,无添加剂服用方便卫生,便于携带贮存之特点。该剂型的制备方法是由中药加工成吸附剂与赋着剂,经吸附烘干,分代封装而成、工艺简便,节省药材,易于实施,尤为适合加工系列的古今方剂,可代替丸、丹、膏、冲等中药剂型。
文档编号A61K9/14GK1060960SQ9010595
公开日1992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1990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1990年10月30日
发明者黄为群, 李咸祖 申请人:李咸祖, 黄为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