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用特氟隆静脉注射针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0109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用特氟隆静脉注射针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使用的特氟隆注射针头装置。
迄今使用的金属制特氟隆静脉注射针头装置插入血管中,注射后移去金属针头,注射器被再次连接。到目前为止,所用的特氟隆静脉注射针是按下述方式使用的,1)用金属针头将特氟隆静脉注射管刺入血管,然后将金属针头移去;2)输血装置、输液装置或注射器的输送管都同止动器的上部连接起来;3)通过注射器来进行输血或输液。
由于这种注射用了金属针头,并在注射后立即移去针头,与输血管或输液管或注射器连接,所以,这种注射方法有下列缺点1)在接合和注射过程中发生漏血或漏液的情况;2)连接操作不仅花许多时间和需要做零碎工作,而且当注射中的注射管从一条血管移到另一条血管时,由于金属针头已移去,必需另外更换特氟隆管。
特别是,为了对另一条血管进行注射,在输血管或输液管断开后必须用新的特氟隆管换上,而且在更换的针管刺入血管后必须立即移去金属针头,特氟隆管必须与注射器连接上,这些操作过程会造成细菌侵入的严重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平稳输血和输液的,并且能防止细菌侵入的,但是在更换注射位置时,不用更换新的特氟隆管的注射装置。所设计的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细节如下1)由于这台新设计的特氟隆静脉注射针头装置可以或者用作一种装置或者用来将针头插入注射器,并在金属针头和特氟隆管穿入血管后简单地将金属针头移到上部,故输血、输液或用注射器注射可立即进行,而不致产生漏泄,也减少了准备和注射的时间;2)特别是,仅仅通过改变金属针头进入特氟隆管内的位置就可以方便地对另一条血管进行注射,而不用更换新的特氟隆管。而且,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目的在于通过上述方法防止在注射过程中的细菌入侵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能够快速而平稳地进行输血或输液的一次使用的特氟隆静脉注射管装置,而且要保护该针头装置不受细菌感染,其方法就是采用薄的聚乙烯防护屏将在注射过程中暴露在大气中的拉杆和圆筒封闭起来。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输血或输液的特氟隆静脉注射针头装置,包括圆筒、管和金属针,按照本实用新型,金属针和连接槽以及圆筒形拉杆构成一连接器,而圆筒和特氟隆管构成第二组件,所述的连接器可在第二组件内作相对移动,环形聚乙烯防护屏从连接器的下部封闭地连到圆筒的上部,其中所述圆筒形拉杆的底部连接着一圆形板,它有两个孔和两条通道,当拉杆移动时,该板在圆筒内作上下移动,该圆板将特氟隆管与连接器的连接槽连通,而连接槽与输送来自容器的注射液的输送管相连接,在拉杆上部和下部设置的两个凸台为连接器提供控制其移动距离的机构、拉杆与连接槽的底部连接,在其中心有一通孔,所述的金属针从拉杆的下端向特氟隆管的尖部伸出,圆筒的顶部设有凹槽以与拉杆的凸台相配合限止连接器的移动,在圆筒的底部连着一空腔室和具有柔性张力并从空腔室的底部伸出的特氟隆管,圆筒底部的两条通道孔将圆筒与空腔室连通,当金属针带着特氟隆管插入静脉后,金属针向上移动,注射液通过连接器经由针和通道及圆筒底部的通道孔从特氟隆管输入静脉中。
本实用新型装置由所述的零件组成,具有达到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的各种功能。
设置在圆筒内的拉杆下端的圆形板通过连接器的移动作上下移动,移动的距离由两凸台限制在圆筒之内。输送管同连接器的连接槽连接,并通过拉杆内的通道孔与金属针/特氟隆管相连通。圆筒的上部带有凹槽,底部有一空腔室。
当进行输血或输液时,连接器、拉杆和与拉杆底部连接的金属针的上下移动使得从一条血管到另一条血管的注射很方便地进行,而不用更换特氟隆静脉注射针头装置。
用聚乙烯防护屏对连接器的下部到圆筒的上部封闭起来,防止细菌侵入拉杆,并与大气隔开。
在空腔室上的通道孔、圆板上的孔和拉杆下端的通道孔是对准的。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各种零件及其功用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斜视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分解零件的斜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剖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动作原理图;图5是沿图3的A-A线的剖面图;图6是沿图4的B-B线的剖面图。
在附图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总体连接的斜视图。输送管(4)把注射容器(15)的底部连到特氟隆针组件(1)的顶部,流速调节器则安装在该两点之间。
图2、3和4示出本实用新型装置分解状态的斜视图、剖面图和动作原理图。输送管(4)插入连接器(2)的连接凹槽(13)内,在拉杆(5)的顶部和底部的凸台(6)和(7)限制拉杆(50在圆筒(3)内上下运动的距离,在拉杆(5)底部的圆形板(8)上的孔(8a)与特氟隆管(12)对准,并且与紧紧穿过管(12)的金属针(9)对准。在注射时,金属针(9)的头部凸出在特氟隆管(12)尖部约1mm。
聚乙烯防护屏(20)使圆筒(3)的上部与连接器(2)的下部之间保持密封,使拉杆(5)与大气隔离,阻止细菌侵入,该防护屏(20)是用透明的弹性聚乙烯制的,所以,在拉杆(5)运动时,聚乙烯防护屏(20)是柔性的,它的内部是可见的。
参见图5和6,在圆形板(8)设置有通道(21)和通道孔(22),并且对准,以便使血或注射液平稳地从拉杆内孔(17)流到空腔室(11)。
本实用新型装置是这样设计的,并以下述方式使用和有如下的优点。
输送管(4)与连接器(2)的连接槽(13)连接后,金属针尖高出特氟隆管末端约1mm。把金属针(9)的尖部刺入血管内,一只手握住圆筒(3),另一只手把连接器(2)向上拉,使本实用新型装置保持像图4所示的状态。然后,使容器(15)内的注射液通过输送管(4)、连接槽(13)、拉杆内孔(17)、金属针(9)、空腔室(11)、特氟隆管(12),最后流入血管。特氟隆管越细越好。它有一些柔性的张力,不会使接受注射和移动的病人感到痛苦。金属针(9)有一个垂直的孔(14),并可在特氟隆管内紧密地上下移动。如图3和图4所示,柔性的聚乙烯防护屏(20)封闭在圆筒(3)的上部与接头(2)的下部之间,以防止拉杆(5)受到细菌的感染。
拉杆(5)顶端的上凸台(6)与连接器(2)保持合适的连接。圆筒(3)和拉杆(5)的下凸台(7)也在连接器(2)向上拉到最大值的那一点与圆筒(3)的凹槽(10)保持合适的连接,相应地调节连接器(2)的移动距离。在这一点上,金属针(9)尖端位于空腔室(11)的顶部,使输血或输液更容易,并与空腔室(11)的上部保持紧密接触,使得空腔室(11)中的血或注射液不致于在输血或输液进行过程中倒流入圆筒(3)。
由于通过金属针(9)进行输血或输液时容积不够,而且流速慢,所以也通过拉杆内孔(17)底部的通道(21)来进行,这样,一部分血或注射液就被收集在圆筒(3)内,在通过通道孔((22)后再收集在空腔室(11)内时,就很容易通过特氟隆管(12)将血或液输入到血管内。
万一要把特氟隆注射针头组件的位置从一条血管变换到另一条血管时,就将特氟隆管(12)从血管取下,使连接器(2)回到原始位置,然后,在凸台(6)与凹槽(10)配合的时候,继续用突出于特氟隆管(12)尖部外约1mm的金属针尖进行注射。
圆形板(8)上的孔(8a)使圆筒(3)内的空气压力保持稳定大气压力。金属针(9)的尖部必须十分锋利,连接器(2)应当有适当的张力。
由于在输血中常常需要移动拉杆(5)以便从一条血管换到另一条血管,因此设置了聚乙烯防护屏以保护拉杆(5)不受细菌污染。
这样,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遵循上面所述的简单程序借助输血管及与之连接的注射器以简单而快速的方式进行输血,而没有任何漏泄,也不浪费针头。而且,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对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移动的拉杆实行封闭来使得在从一条血管转到另一条静脉血管时做到无细菌的输血或输液。并且由于设置了拉杆内孔、通道孔和空腔室而造成最大程度的平滑而稳定的输血操作。
另外,本实用新型装置在输血过程中不需要更换输送管或注射器,能够遵循简单的程序进行输血或输液,并提供无细菌感染的输血或输液。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输血或输液的特氟隆静脉注射针头装置,包括圆筒、管和金属针,其特征在于金属针(9)和连接槽(13)以及圆筒形拉杆(5)构成一连接器(2),而圆筒(3)和特氟隆管(12)构成第二组件,所述的连接器(12)可在第二组件内作相对移动,环形的聚乙烯防护屏(20)从连接器(2)的下部封闭地连到圆筒(3)的上部,其中所述圆筒形拉杆(5)的底端连接着一圆形板(8),它有两个孔(8a)和两条通道(21),当拉杆(5)移动时该板(8)在圆筒(3)内作上下移动,该圆板(8)将特氟隆管(12)与连接器(2)的连接槽(13)连通,而连接槽(13)与输送来自容器的注射液的输送管(4)相连接,在拉杆(5)上部和下部设置的两个凸台(6,7)为连接器(2)提供控制其移动距离的机构,拉杆(5)与连接槽(13)的底部连接,在其中心有一通孔(17),所述金属针从拉杆(5)的下端向特氟隆管(12)的尖部伸出,圆筒(3)的顶部设有凹槽(10)以与拉杆(5)的凸台(6,7)相配合限止连接器(2)的移动,在圆筒(3)的底部连着一空腔室(11)和具有柔性张力并从空腔室(11)的底部伸出的特氟隆管(12),圆筒(3)底部的两条通道孔(22)将圆筒(3)与空腔室(11)连通,当金属针(9)带着特氟隆管(12)插入静脉后,金属针(9)向上移动,注射液通过连接器(2),经由针(9)和通道(21)及圆筒(3)底部的通道孔(22),从特氟隆管(12)输入静脉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输血或输液用的特氟隆静脉注射针头装置。金属针和连接槽以及拉杆构成连接器,而圆筒及特氟隆管构成第二组件,连接器可在第二组件内作相对移动,在输血或输液过程中,移动连接器及拉杆、金属针头、就可使得对一条血管到另一条血管的注射容易地进行,而不用更换特氟隆管。在连接器的下部到圆筒上部用薄的聚乙烯防护屏封闭起来,可防止细菌侵入拉杆。本装置输血或输液能平稳地进行。
文档编号A61B17/34GK2100903SQ9122538
公开日1992年4月8日 申请日期1991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1990年9月21日
发明者宋昆进, 宋英植, 宋江植, 宋忠植 申请人:宋昆进, 宋英植, 宋江植, 宋忠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