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伤口缝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1451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皮肤伤口缝合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皮肤伤口缝合机,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目前,外科手术中的皮肤切口缝合机(或针)发明很多,有的是简单的针架类器具,与常规的穿针引线类似,缝合质量不高,缝合速度慢;有的使用弹簧力或电动,冲击大,缝针成型不理想;有的机构大而复杂,成本高,使用不便。中国发明专利85104962号外科切口缝合器和中国实用新型专利922130116号线型切口外科手术缝合机,使用订书机的工作原理,由钉仓、板机、固定支架、压模、砧座、缝钉、缝钉排顶钉架、带有导杆的压力螺旋弹簧等组成,部分地克服了上述缺点,但它们大量套用订书机的结构,如采用砧座、用带有导杆的压力螺旋弹簧顶压缝钉排、成形模具采用简单的凹槽和凸条互相嵌合等,致使缝针刺入皮肤时不稳定,既难以保证针尖垂直刺入,又保证不了伤口处合适的钩拉力和紧贴度,影响伤口缝合质量;没有设置防逆返机构,容易发生两针互挤卡死的现象;带有导杆的压力螺旋弹簧等结构,使整机体积仍然较大,且压力不均匀,影响缝合质量;全机制成一体,尽管局部血液污染,也不能将污染件换下,且整机成本很高,故难以实现一次性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带有防逆返装置、分体设置、缝针成型质量高、整机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污染件可实现一次性使用、成本低的新型皮肤伤口缝合机(也可用于皮肤手术切口缝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采用杠杆加力模压变形原理,迫使不锈钢缝针一面变形一面迅速针刺伤口旁边的皮肤完成缝合。具体是一种皮肤伤口缝合机,包括壳体、压柄、推杆、阴模、片弹簧、靠模板、阳模、缝针、针槽、顶针架、针数指示器、针数指示器拉簧、阴模弹簧、出针孔,其特征在于1、增加防逆返装置防逆返装置由防返钩、防返垫、防返轨道和弯角圆柱组成。防返钩是固定在压柄上与压柄同在一平面内的带弯角的弹性钩;防返垫是由软质弹性材料(如橡胶、软塑料等)制成的垫子,固定在防返钩对面、与防返钩钩端位置对应的壳体内壁上;弯角圆柱固定在防返钩的弯角处横向伸向两侧,与压柄平面垂直,其长度大于两侧防返轨道间的垂直距离、小于两侧壳体间的垂直距离;两个对称的平行四边形防返轨道分别固定在与弯角圆柱位置对应的两侧壳体内壁上,防返轨道的两侧竖平面与防返垫平行,上下两个平面与防返垫距离稍远的一侧斜向下方;2、阴模的内腔为带有顶端空槽的凹槽,入口处腔边是半径为1.5mm的近似圆弧曲面,上端弯曲两个90°后成阶梯状;3、在靠模板上弯一砧钩作为阳模。
上述防逆返装置中的防返钩可以设置在压柄的任何位置,也可以设置在推杆上。这时,防返垫和防返轨道也要随之设置在壳体内相应的位置,防返轨道可以单独制造,然后再固定到壳体上去,也可与壳体一体制造。该防返钩最好设置在压柄的尾部,因为对杠杆压柄而言,尾端力臂最长,防逆返时防返垫上承受的压力最小。防返钩可以单独制造后再固定在压柄上,也可与压柄一体制造。防返钩、防返轨道及弯角圆柱均可用金属、合金或硬塑料制成。防返钩的弯角和钩端的角度随防返垫的弹性不同而有所增减,钩端与防返垫之间形成的前角为55°~60°,后角为8°~12°。
上述方案中针数指示器拉簧可以采用体积极小的双连涡旋卷簧,将它安置在壳体上的小槽内,中间挂在针数指示器的小钩上。
上述方案中的壳体可制成整体式,也可分为上、下两部分。阴模、靠模板、阴模、缝针、针槽、片弹簧等易污染部件置于下壳体内。
上述方案中的阳模可用0.5~0.65mm厚的钢板冲压或铣削而成,也可将内腔入口处的腔边设计成半径为0.5~2mm的近似圆弧。砧钩阳模的宽度为0.6~0.7mm。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阴模内腔为带有顶端空腔的凹槽,该轨道可约束针尖接触皮肤时,轴线与皮肤平面间理论夹角为53.5°,实际操作夹角为75°。针尖制成30°偏角,其半角为15°,与上述75°夹角合成为90°垂直刺入皮肤。缝针继续刺入即将伤口钩压缝合,皮肤表面实际线性压缩比超过25%,使伤口有足够的紧贴度。该阴模与在靠模板上的砧钩配合使用,不仅简化结构,且使缝针紧贴靠模板滑下,提高了动作和成形精度。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防逆返装置阻止压柄未被压到最底部而手松动时压柄复位,发生两针互挤形成卡死现象。加之本实用新型选用双连涡旋卷簧,拉送针数指示器,不仅简化了结构、减小了体积,且拉力均匀,与防逆返装置配合使用完全解决了卡死问题。上下壳体分立设置后,易污染的下壳体可随时更换,从而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也为一次性使用、防止血液交叉感染创造了条件。故本实用新型具有缝合质量稳定、可靠、无双针互挤卡死现象,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一次性使用成本低等优点,适合于外科手术中缝合皮肤伤口时广泛使用。还可制成系列产品,根据伤口情况使用不同直径(0.48~0.65mm)和不同长度(直线长度18~24mm)的缝针。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机构运动简图。
图2是
图1装置结构图的主视图。
图3是阴模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4是放大三倍的双连涡旋卷簧示意图。
图5是防返钩在轨道上的立体图。
图6是防返钩在轨道上的运动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未工作时阴模、缝针、片弹簧和阳模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形图。
图中,防返垫16、防返轨道18分别固定在上壳体29的后侧尾部31及两侧内壁上,分别与防返钩的钩端15、弯角圆柱20的位置相对应;靠模板2、针槽12固定在下壳体30内壁的相应位置、靠模板2上弯出一砧钩作为阳模6,阳模6、针槽12的出针口、阴模1的凹槽依次在出针孔5的上方(见
图1、图2)。片弹簧3固定在靠模板2上、带弹性双脚4呈倒U形,弹性双脚4在阳模6的两侧(见图3)。针数指示器拉簧8为双连涡旋卷簧(见图4),固定在下壳体30上的空槽内,该空槽在阴模弹簧28和针槽12的出针口之间,双连涡旋弹簧的中间挂在针数指示器11的小钩10上,顶针架9置于针槽12内、针数指示器11和缝针7之间。压柄13为硬塑料注塑而成的板状扛杆,前部固定有与压柄13平面垂直的销轴21,两端插于上壳体29两侧予留的销孔中,使压柄13可绕销孔相对于上壳体29转动。压柄前端22呈鸭咀形,由前侧面的斜向止推面23和下侧为平面的承压面24组成,压柄13的尾端处于最低位置时,斜向止推面23与上壳体29接触。压柄13的尾端直接压塑成带弯角的钩形作为防返钩14,防返钩14的弯角角度为58°,钩端15与防返垫16平面间形成的前角是57°,后角是10°。防返钩弯角上固定有弯角圆柱20,与压柄13平面垂直,其长度大于两个防返轨道18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防返轨道18处的上壳体29两侧之间的距离。阴模1由0.6mm厚的钢板冲压而成,下端内腔为带有顶端空腔的凹槽,入口处腔边是半径为1.5mm的近似圆弧曲面,上端弯曲两个90°后成阶梯状(见图3)。阴模弹簧28下端固定在下壳体30上,上端顶住阴模1的下侧面27。推杆25在阴模1的上侧面26和压柄前端的承压面24之间。
本实用新型不操作时处于准备工作状态,阴模弹簧28顶住阴模1的下侧面27、通过推杆25使压柄前端的斜向止推面23顶在上壳体29上,防返钩14处于最低位置。针数指于器拉簧8拉紧针数指示器11,顶压顶针架9,迫使缝针7均匀、紧密排列在针槽12内,并使第一根缝针紧贴靠模板2,等待阴模1和阳模6相对运动成形。
操作时,将出针孔5垂直对准伤口,左手持镊子将伤口两边皮肤捏高并拢,右手握住上壳体29的尾部31、捏压压柄13使其尾部逆时针向上转动并一压到底,压柄前端22的承压面24通过推杆25传力压下阴模1,再顶压第一根缝针7紧贴靠模板2滑下至阳模6,阴模1继续向下,与阳模6的相对运动使缝针7在阳模6的两端逐渐弯曲成直角,带动两个针尖分别绕阳模6的两侧边迥转,由出针孔5伸出,垂直刺入已捏高并拢的皮肤,最后使缝针7呈形,顶部稍有圆弧以适应皮肤。松开压柄13、阴模弹簧28的弹力使阴模1、推杆25及压柄前端的承压面24向上回复到准备工作状态的位置。在阴模1压下与阳模6相对运动时,片弹簧3的弹性双脚4被挤出阳模6的两侧,阴模1复位后,缝针7的压力解除,弹性双脚4立即将成形的缝针弹出阳模6,一针缝合完毕。阴模1复位后,在针数指示器拉簧8的作用下缝针7向出针口移动,使第一根缝针紧贴靠模板2等待缝合下一针。
防逆返装置及其运动如图5、图6所示。捏压压柄13之前,防返钩14的弯角圆柱20处于位置①,捏压压柄13时,弯角圆柱20沿防返轨道18的压入轨道面17的引坡(即平行四边形防返轨道18的下侧面)滑至压入轨道面17的位置②,然后沿压入轨道面17滑至位置③。这期间,防返钩14的钩端15挤入防返蛰16的弹性表面,即使手放开不捏压压柄13、弯角圆柱20也不可能沿滑入轨道面17复位。压柄13也不可能返回原位,因而防止压柄13末被压到最顶部而松手时的压柄复位。只有当压柄13的尾端压至最顶部时,弯角圆柱20靠自身弹力离开滑入轨道面17至④所示的位置。这时缝合已完成,捏压压柄的力取消后,阴模弹簧28的弹力顶压阴模1下侧面27,通过推杆25使压柄前端22的斜向止推面23向上顶到上壳体29,压柄13尾部向下转动,防返钩14的弯角圆柱20经滑出轨道面19的引坡(即防返轨道18的上侧面)沿滑出轨道面19经⑤、⑥等位置回位至①,即完成一次缝合后复位。该机一秒钟可缝合一针,转瞬间即将长伤口缝合。伤口愈合后,用状如小手钳的起针钳取出缝针,伤员极少痛感。
本实施例中,壳体制成上下两个分体,整体外形似横置之L字形,如图9所示,长13cm,宽9cm,厚2cm,重80g,体积小,重量轻。上下壳体的连接是左面用钢丝扣入下壳体30,上部用凸轮扣紧;右面用细钢丝制成的U形螺栓贯穿两机壳,背面套上双孔垫片后用两个螺母拧紧。上壳体29、压柄13、推杆25不会沾染血液,可多次使用。下壳体30内的阴模1、阳模6、靠模板2、卷簧8、针槽12等部件难免沾血,可一次性使用。
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上壳体29、下壳体30、压柄13、针数指示器11、推杆25等均可用注塑成形件,其它如阴模1、阳模6、顶针架9等可采用冲压钢皮件。防返垫用橡胶,缝针为不锈钢针,针槽为镀铬钢皮。
权利要求1.一种皮肤伤口缝合机,包括壳体、压柄(13)、推杆(25)、阴模(1)、片弹簧(3)、靠模板(2)、阳模(6)、缝针(7)、针槽(12)、顶针架(9)、针数指示器(11)、针数指示器拉簧(8)、阴模弹簧(28)、出针孔(5),其特征在于①有一个由防返钩(14)、防返垫(16)、防返轨道(18)和弯角圆柱(20)组成的防逆返装置,防返钩(14)是固定在压柄(13)上与压柄(13)同在一平面内的带弯角的弹性钩;防返垫(16)是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的垫子,固定在防返钩(14)对面、与防返钩钩端(15)位置对应的壳体内壁上;弯角圆柱(20)固定在防返钩(14)的弯角处横向伸向两侧,与压柄(13)平面垂直,其长度大于两侧防返轨道(18)间的垂直距离、小于两侧壳体间的垂直距离;两个对称的平行四边形防返轨道(18)分别固定在与弯角圆柱(20)位置对应的两侧壳体内壁上,防返轨道(18)的两侧竖平面与防返垫(16)平行,上下两个平面与防返蛰(16)距离稍远的一侧斜向下方;②阴模(1)的内腔为带有顶端空槽的凹槽,入口处腔边是半径为1.5mm的近似圆弧曲面,上端弯曲两个90°后成阶梯状;③在靠模板(2)上弯出一砧钩作为阳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缝合机,其特征在于针数指示器拉簧(8)是一个双连涡旋卷簧,安置在壳体上的小槽内,中间挂在针数指示器(11)的小钩(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缝合机,其特征在于上下壳体(29)和(30)分立设置,压柄(13)、防逆返装置置于上壳体(29)内,阴模(1)、靠模板(2)、阳模(6)、缝针(7)、针槽(12)、针数指示器拉簧(8)、顶针架(9)、针数指示器(11)、片弹簧(3)、阴模弹簧(28)、推杆(25)置于下壳体(30)内,上下壳体用常规连接零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缝合机,其特征在于防返钩(14)的弯角角度为58°,钩端(15)与防返垫(16)平面间形成的前角是55°~60°,后角是8°~12°。
专利摘要一种皮肤伤口缝合机,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上壳本(29)、下壳体(30)、压柄(13)、阴模(1)、阳模(6)、缝针(7)、顶针架(9)、针槽(12)等。其特征在于有一由防返钩(14)、防返垫(16)、防返轨道(18)和圆柱(20)组成的防逆返装置;阴模(1)的内腔是带有顶端空槽的凹槽;在靠模板(2)上弯出一砧钩(6)作为阳模;采用双连涡旋卷簧拉送缝针;上下壳体分立设置,具有缝合质量稳定可靠,无双针互挤卡死现象、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文档编号A61B17/04GK2219673SQ9421775
公开日1996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1994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1994年7月29日
发明者张少名 申请人:张少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