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湿疹的外用油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6079阅读:40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湿疹的外用油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湿疹类皮肤病的外用油膏及配制方法。
湿疹类皮肤病属常见病、多发病。急性湿疹如治疗不当,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而难于治愈,特别是难以根治。
《家庭医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第877页指出,湿疹的病因尚未明了,一般认为过敏体质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外界各种激发的因素(如“海鲜”、某些药物、慢性病、花粉等)是发病或加剧的诱因。
吴之理主编的《实用医学大词典》(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743页指出,湿疹是机体对多种物质敏感性增强而引起的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炎症,一般认为是一种过敏反应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皮肤呈轻重不同发炎状态,主诉瘙痒剧烈。急性湿疹发病快,多形性,初为红斑、丘疹,继则出现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若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附近淋巴结可以肿大。慢性湿疹多从急性演变而来,损害边缘较清楚,呈现浸润增厚,病程慢性。
薛景文编著的《皮肤科临床诊断指南》(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11月第1版)60页指出,湿疹、皮炎类红斑以红斑为基础,以群集丘疱疹为主,可有糜烂、渗液、结痂、革化的多形皮疹。病因清为皮炎,不清为湿疹。将其发病原因、机理归为T细胞型变态反应,即由自身或异种致敏抗原造成T细胞分化增殖而引起,其实质为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产生淋巴因子,引起局部炎症。(参见上述著作第18页)湿疹的现有治疗方法有综合疗法,包括去除任何可疑病因,避免搔抓及热水洗烫;内服抗组织胺药物,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或溴化钙等。中医辨证论治属湿热者宜利湿清热,服生地、龙胆草、黄芩、赤苓皮、木通、车前子、银花等。外用药物在急性渗液阶段多采用3%硼酸液、0.1%利凡诺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多用氧化性糊膏,5%糠馏油氧化锌油,复方利凡诺软膏,慢性期多用10%黑豆馏油软膏,10%松馏油软膏。但现有治疗方法往往疗程长、疗效不很理想,或者一时看起来似乎治愈了,但很易反复发作,特别是对全身患者、重症患者用现有方法往往久治不愈,难以根治。
本发明人集数十年钻研总结的实践经验,公开一种对湿疹类皮肤病有奇特疗效的外用油膏及其配制方法。
这种治疗湿疹类皮肤病的外用油膏,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成分配比,按一定工艺配制而成,所述成分及重量比为硫黄80-90汞 15-17明矾10-15麻油适量所述配制工艺为将硫黄加热至融化后,加入汞,混匀后,再加入明矾,待完全融熔后,冷凝成块状固体,将固体药物放在适量麻油中研磨、或粉碎成极细粉末后用适量麻油调合,至所需稀稠状油膏。
所述适量麻油一般为固体药物重的1至4倍。
本发明外用油膏,主治急、慢性湿疹类皮肤病;对疥疮、天疱疮、脓疱疮、坐板疮、秀球疯有奇特疗效;对一、二期梅毒、红斑狼疮也有一定疗效。
本发明所称“湿疹”,包括浸淫遍体、滋水很多的“浸淫疮”,发于耳部的“旋耳疮”;在窝等处的“四弯风”;在阴襄的“肾襄风”。外感风寒、湿热阻于肌肤,或内因脏腑失调、肝胆郁火、脾湿不化、冲任不调、血虚风燥,皆可导致本病发生。患面感染化浓生菌,脓液涂片培养,金黄色葡萄菌生长。
本发明外用油膏的一般使用方法和疗效如下1.清洁患面,每次搽药前,用温热的5%重量浓度以下的淡盐水清洗患面后,晾干或轻轻吸干。
2.将本发明油膏搽在患面上,形成均匀薄层将患面覆盖即可。
3.一般间隔3小时换药一次,每次搽药前均应将上次的残药洗净吸干。
4.随着病情的减轻逐渐减少搽药次数,直到痊愈为止。
按上述方法搽药后,患面有清凉止痒的感觉。对面积较小的局部患者,2-5天可根治,治愈率100%;对面积较大的局部患者,1-2周可根治,治逾率100%;对患面布于全身并伴有流黄水的较重患者,可先用艾叶20克、防风10克、双花12克、蛇床子10克和明矾5克,放入500克冷水,煎沸3分钟后,放至室温,分三、四次清洗患面,待清洗后的患面自然干燥后,再搽上本发明油膏,一般治疗三周左右,最长月余可根治,治愈率99%以上。
湿疹类皮肤病皆因内湿外菌所致,治疗宜燥湿杀菌。本发明油膏采用硫黄和水银配合以起杀菌作用;明矾火炼成枯矾,可起收涩燥湿作用;配用麻油将药调制成稀稠状便于搽用,且麻油可将患处深层病菌引至表皮以集中杀灭,加快灭菌速度。由于本发明油膏各成份间的相互配合、综合协同作用,使疗效奇特明显,治愈率高。多年来以本发明油膏治疗湿疹病例数百例,治愈率100%。
以下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是一种原始土法配制工艺。
先准备好硫黄45克、水银8克和明矾6克。
选择一土质为黄土的露天干燥地面,挖一长6厘米、宽4厘米、深7厘米的长方形土坑,坑壁要求光滑致密、无缝隙。土坑周围铲平、清除干净。
取十几根火柴架在坑口,取20克硫黄置于火柴架上,点燃火柴,烧燃硫黄,任其融化滴入坑口,其间不断添加火柴,使其保持继续燃烧,并可微微煽风助燃,并继续添加硫黄,至剩余约15克时,往融熔的火炼硫黄中加入8克水银,并继续添加硫黄,至剩余硫黄约8克时,将6克明矾加入到硫黄与水银的融熔液中,最后添加剩余的硫黄,使之燃尽滴尽,至土坑中无燃烧、无烟,自然冷却成块状固体。经一昼夜后取出块状固体。在一粗瓷碗内,倒进少许优质小磨麻油,持块状炼成品如研墨般在麻油中细细研磨至成稀稠状油膏。以鸡毛沾之提起,流淌下去时呈线状为佳。即可按前述用法给患者治疗。当稀稠状油膏久置后,会产生固体沉淀,可在使用前搅匀再用。
实施例2是本发明油膏的一种一般配制加工工艺。
取80克硫黄,置于玻璃或陶瓷容器中,加热至融熔后,加入15克水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后,再加入12克明矾,待完全融熔后,冷却,凝成块状固体。
将块状固体研磨粉碎,过8号药筛,所得极细粉末以1-4倍重量的麻油调合成所需稀稠状油膏。
配制工艺中安全注意事项因硫黄、水银有毒,故在整个火炼、研磨过程中都要防止误入口、眼、鼻等重要器官;硫黄火炼时其烟有毒,呼吸应避开此烟;操作完毕要将手洗干净,以免中毒。
以下是使用本发明油膏治疗的几则典型病例及疗效情况。
病例11977年7月,患者男,14岁,学生。
症状患者两大腿根部后侧,对称两片皮肤约直径100mm方圆面积范围均出现如丘疹般小疱,疱尖均有小红点,奇痒难忍。
治疗先用温热淡盐水洗净患处,待阴干后用洁净棉球沾本发明油膏轻擦涂覆于患处。并嘱患者按此法每日早、中、晚三次搽擦患处。嘱治疗期间及愈后半月内忌食鱼、虾、酒、公鸡、鹅、南瓜及其它腥辣食物,不使用肥皂洗患处。
疗效患者每次涂药后有清凉爽快感,搔痒症状及搔破后的痛感减轻,24小时内用药3次后,患处全部结痂,不再有痛痒感觉;继续施药六次即痊愈,患处复原,肤色与周围皮肤相同。
复诊至今时逾18年,从未复发。
病例275年5月,患者男,12岁,学生。
症状患者右大腿根部内侧一片约200×80(mm)面积皮肤呈淡红色,皮表平,皮下可见明显红色小点,每个汗毛孔均见小红点,搔痒难忍。
治疗同例1方法,嘱忌食刺激性、腥辣食物。24小时内搽药3次后,肤色还原近80%,小红点退去约90%,再施药3次患处完全复原,肤色与周围相同。
复诊至今逾20年,未再复发。
病例393年10月,患者男,54岁,工人。
症状患者双臂从腕处到臂根,双腿从踝处至大腿根全部湿疹、糜烂、流黄水,奇痒难忍,越热越痒,多处求医无疗效。
治疗如例1方法施药5-6次,流黄水减到很少,患处的60%以上结痂,搔痒及搔破处痛感均大为减轻。施药9-12次,患处全部结痂,原结痂处局部自行脱落,偶有少量黄水,痛痒程度减轻一大半。用药15-20次后,痛痒症状消失,无黄水,痂盖大量脱落。最后患处完全复原,肤色恢复,不留斑痕。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愈后忌口2个月,不沾肥皂1个月。
复诊至今近二年,未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湿疹类皮肤病的外用油膏,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成份配比,按一定工艺配制而成,所述成分及重量配比为硫黄80-90汞 15-17明矾10-15麻油适量所述配制工艺为将硫黄加热到融熔后,加入汞,混匀后再加入明矾,待完全融熔后,冷凝成块状固体,将固体药物放在适量麻油中研磨,或粉碎成极细粉末后以适量麻油调合,至所需稀稠状油膏;所述适量麻油是固体药物重量的1到4倍。
全文摘要
本发明用于治疗湿疹类皮肤病的外用油膏,其特征是以下述方法配制而成按重量比将8-9份的硫黄加热到融熔后,加1.5-1.7份汞,混匀后再加入1-1.5份明矾,待完全融熔后,冷凝成块状固体,以适量麻油研磨或将固体药物粉碎成极细粉末后,以适量麻油调合成稀稠状油膏;该油膏主治急、慢性湿疹类皮肤病;对疥疮、天疱疮、脓疱疮、坐板疮、秀球疯有奇特疗效;对一、二期梅毒、红斑狼疮也有一定疗效。
文档编号A61K33/28GK1145784SQ9511517
公开日1997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18日
发明者沈清源 申请人:沈清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