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叉状撬拨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7021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用叉状撬拨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专业治疗关节内或近关节骨折的一种器具,具体说是一种医用叉状撬拨针。
随着国内外有限手术的开展,经皮钢针撬拨复位治疗关节内骨折这一技术逐步在骨科临床中开展起来,但由于所采用的普通钢针针尖锐细,而骨质坚韧,因此当钢针抵达骨折块进行撬拨时,常因针尖滑动或刺入疏松的骨质内,使撬拨复位失败,给患者造成痛苦。因此阻碍了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医用叉状撬拨针,在经皮钢针撬拨复位治疗关节内骨折时,在进行撬拨时,不会使针头滑动或刺入疏松的骨质内,使撬拨复位成功率提高,并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本实用新型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这种用于治疗关节内或近关节骨折的医用叉状撬拨针,包括有一个导入针和一个套筒,导入针的针尖呈圆锥状,针体为圆柱形,套筒为中空的长圆柱形,医用叉状撬拨针还包括一根叉状针,导入针和叉状针均能插入套筒以及从套筒中取出,导入针和叉状针的针柄带有螺纹,与位于套筒一端的套筒柄圆孔中的内螺纹相配合,叉状针的针尖为M形叉状。
叉状针的M形叉状针尖有2个,其中一个针尖比另一个针尖较长,其中较长的针尖呈锥状,其锥底截面积占叉状体截面积的1/4~1/6。
医用叉状撬拨针适用于关节内有移位的骨折和近关节的有移位的骨折,将其撬拨复位。使用时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同时需用C臂或手提X光机一台,电动或手摇钻一把,2毫米壳氏针3~5根,及石膏、消毒棉球等。采用局部麻醉硬膜外或臂丛麻醉。根据骨折的部位,选好的进针点,做出标记,将消毒后的导入针插入套筒内,因导入针和叉状针外臂面与套筒内壁面留有间隙1~2毫米,使导入针与叉状针在套筒内插入或取出均很方便。旋紧导入针,使导入针与套筒连为一体,在标记点经皮刺入,抵达骨折块后,旋松导入针体与套筒的螺丝结合部,拨出导入针。再将M形叉状针顺套筒插入,抵达骨折块后将叉状针的较长的针尖插入骨皮质内,退出套筒至套筒柄端部与叉状针柄部相接触,旋紧套筒,使套筒柄的内螺纹与叉状针柄部螺纹旋紧,套筒与叉状针成为一体,然后进行骨折块的撬拨复位,当骨折复位成功后,将2~3枚克氏针穿入骨折块将骨折固定牢靠,手术后用石膏固定患肢。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当经皮钢针撬拨复位治疗关节内骨折时,在进行撬拨时,不会使针尖滑动或刺入疏松的骨质内,使撬拨复位的成功率提高,减轻病人痛苦,易于推广应用。
结合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
图1是医用叉状撬拨针的导入针插入套筒内的装配图,图2是导入针的结构图,图3是叉状针的结构图,图4是套筒的结构图,图5是A向视图。
本医用叉状撬拨针包括有导入针(1)、套筒(2)和叉状针(3),导入针(1)的针尖(4)为圆锥形,针体为圆柱形,直径4毫米,长100毫米,末端针柄(5)上制有螺纹,与套筒(2)的内螺纹相配合。叉状针为直径是4毫米,长150毫米的医用钢针,针尖为M形叉状,2个针尖中的长针尖呈锥状,长1.5毫米,针尖根部的面积为针体截面积的1/5。套筒(2)的内径4.2毫米,壁厚1毫米,长80毫米,位于套筒一端的套筒柄(6)是空心结构,该空心圆孔与套筒(2)内的直径为4.2毫米的中孔相通,以便从此处插入导入针(1)或叉状针(3)。
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关节内或近关节骨折的医用叉状撬拨针,包括有一个导入针和一个套筒,导入针的针尖呈圆锥状,针体为圆柱形,套筒为中空的长圆柱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根叉状针,导入针和叉状针均能插入套筒以及从套筒中取出,导入针和叉状针的针柄带有螺纹,与位于套筒一端的套筒柄圆孔中的内螺纹相配合,叉状针的针尖为M形叉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叉状撬拨针,其特征在于叉状针的M形叉状针尖有2个,其中一个针尖比另一个针尖较长,其中较长的针尖呈锥状,其锥底截面积占叉状针体截面积的1/4~1/6。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叉状撬拨针,其特征在于导入针或叉状针圆柱形外壁与中空的长圆柱形套筒内壁之间留有间隙,间隙大小为1~2毫米。
专利摘要医用叉状撬拨针是一种骨科专业治疗关节内或近关节骨折的一种器具。包括有一个套筒,一根导入针和一根叉状针。导入针和叉状针均能插入套筒以及从套筒中取出。导入针和叉状针的针柄带有螺纹,与位于套筒一端的套筒柄圆孔中的内螺纹相配合,叉状针的针尖为M形。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进行撬拨时,不会使针尖滑动或刺入疏松的骨质内,使撬拨复位的成功率提高,减少病人痛苦,易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61B17/56GK2254722SQ95235129
公开日1997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1995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1995年11月21日
发明者吴思政, 黄勇, 崔振民 申请人:青岛市骨伤科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