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保背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7543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咳喘保背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心,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保健背心。
目前用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体虚感冒、肺气肿所引起的咳喘有不少的中、西药及针剂,但它们对于人体在不同程度上会产生毒付作用,如头昏、恶心等症状,同时在服用及携带上都不方便。也有一些防治此病的保健品,但结构较复杂,它没有针对人体具体的穴位而用药,造成药物浪费,防治效果不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穴位不同,所用药物不同来达到防治咳喘病的保健背心。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方式是在背心的后背同人体的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相对应的位置处各设有一个长方形的上药袋、中药袋、下药袋,各药袋内分别设有药芯,在其上药袋内装有药芯,药芯外层为布袋,布袋内装有由麻黄、川贝母配伍而成的中药粉,在其中药袋内装有药芯,药芯外层为布袋,布袋内装有由鱼腥草、灵仙配伍而成的中药粉,在其下药袋内装有药芯,药芯外层为布袋,布袋内装有由细辛、肉挂、丁香配伍而成的中药粉,在各药袋的开口端内侧两面相对应位置上均设有不干胶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背心的后背同人体的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相对应的位置处各设有一个药袋,上药袋对准人体背俞的肺俞穴,其药芯内装有止咳化痰作用的中药粉,中药袋对准人体背部的厥阴俞穴,其药芯内装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作用的中药粉,下药袋对准人体背部的心俞穴,其药芯内装有具有温肾纳气、辛香走窜作用的中药粉。它能够合理利用药物,对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及体虚易感冒所引起的咳喘有很好疗效。本实用新型结构及制作简单,成本低,使用适舒、干净,无任何毒付作用,且换取药芯特别方便。
图面说明附图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是在背心〔1〕的后背同人体后背的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相对应位置上各设有一个长方形的上药袋〔3〕、中药袋〔5〕、下药袋〔7〕,三个药袋相互排列,其中上药袋〔3〕内装有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药芯〔2〕,药芯〔2〕的外层为布袋,布袋内装有由麻黄川贝母配伍而成的中药粉,中药袋〔5〕内装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作用的中药芯〔4〕,药芯〔4〕的外层为布袋,布袋内装有由鱼腥草、灵仙配伍而成的中药粉,下药袋〔7〕内装有具有温肾纳气、辛香走窜作用的药芯〔6〕,药芯〔6〕的外层为布袋,布袋内装有由细辛、肉桂、丁香配伍而成的中药粉,在上药袋〔3〕、中药袋〔5〕、下药袋〔7〕的开口端内侧两面相对应位置上各设有不于胶布〔8〕。
肺俞穴上的药袋为上药袋〔3〕,厥阴俞穴上的药袋为中药袋〔5〕,心俞穴上的药袋为下药袋〔7〕,使用时只要按照使用者的需要轻轻的将不干胶布〔8〕拉开就可随意将药芯〔2〕、〔4〕、〔6〕换取。
权利要求1.一种咳喘保背心,由背心、药袋、药芯构成,其特征在于在背心〔1〕的后背同人体的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相对应的位置处各设有一个长方形的上药袋〔3〕、中药袋〔5〕、下药袋〔7〕,在各药袋内分别设有药芯〔2〕、〔4〕、〔6〕,在各药袋的开口端内侧两面相对应的位置上均有不干胶布〔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咳喘保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药袋〔3〕内装有药芯〔2〕,药芯〔2〕的外层为布袋,布袋内装有由麻黄、川贝母配伍而成的中药粉;中药袋〔5〕内装有药芯〔4〕,药芯〔4〕的外层为布袋,布袋内装有由鱼腥草、灵仙配伍而成的中药粉;下药袋〔7〕内装有药芯〔6〕,药芯〔6〕的外层为布袋,布袋内装有由细辛、肉桂、丁香配伍而成的中药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健背心,它是在背心的后背对准人体的肺俞穴、厥阴俞穴及心俞穴三个部位处各设有一个长方形的药袋,各药袋内装有由不同中药粉配伍而成的药芯,对因急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肺气肿所引起的咳嗽、气喘及体虚易感冒所引起的咳喘有很好疗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保健佳品。
文档编号A61M37/00GK2257200SQ9524555
公开日1997年7月2日 申请日期1995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1995年10月27日
发明者张正良, 王希胜, 陈玉芹 申请人:张正良, 王希胜, 陈玉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