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定向器及其组装的方法

文档序号:1072886阅读:9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定向器及其组装的方法
一种用于组装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的装置及其组装的方法。
在我国,一次性静脉输液器市场需求潜力很大。平均每年约需15亿支,仅辽宁省境内就有13家一次性静脉输液器的生产厂家,但我国的这些厂家目前均为手工组装,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卫生条件难以保证、质量不稳定。分析其原因,技术关键是针尖儿与手柄的位置是限定的,无序的钢针和手柄很难采用机械化进行装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装配,但使用的是传感器,成本高、速度慢,每台设备的组装效率都不超过每秒一支。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定向器及其组装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手工操作中存在生产率低、不卫生、产品质量差的问题,进一步降低相关的进口设备的成本和提高组装的速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加以实现的一种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定向器,其特征在于定向器上带有一个小孔,小孔内设置一个与输液针头一致的斜面。
定向器上设有夹紧孔。
一种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方去,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按如下步骤进行a、将钢针针尖向内水平插入定向器的孔中;b、将定向器旋转,使钢针至垂直的位置,在一边旋转的过程中,一边微振动;c、定向器将钢针加紧,旋转定向器使钢针至水平位置;d、将手柄从钢针的后部套上,使针尖儿斜面的投影与手柄平面一致;e、调整定向器松开钢针,将钢针退出定向器。
本发明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并行工程及气动控制自动化对针管进行定向并与针柄进行组装,代替了大量的既不卫生、质量又不稳定的低效率手工操作,代替了国外利用传感器的定向及组装机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设备的成本,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组装效率为每秒3支,设备卫生条件符合十万级净化要求。组装下线产品合格率100%,质量指标符合YY0028-90《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标准的要求,使我国的该设备不需进口,还可以出口。


图1为本发明定向器的结构示意附图2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加以具体描述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定向器2,其上带有一个小孔5,小孔5内设置一个与输液针头一致的斜面3。定向器2与一个传动机构相联接,可以实现旋转;通过夹紧孔与一个气动机构联接,可以实现夹紧与松开的功能。
本发明的技术关键是在针尖儿与手柄的位置关系上。针尖儿斜面的投影必须与手柄4的平面相一致,也就是针的斜面朝上,针尖儿在下,手柄的平面是在水平的位置,只有这样,护士在输液时,针尖儿才好扎入病人的血管,否则是很难操作的。
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方法,按如图2所示的步骤进行a、将钢针1针尖向内水平插入定向器2的小孔5中;所述的水平位置不是要求的十分严格,可以为相对的水平;b、将定向器2旋转,使钢针1至垂直的位置,在一边旋转的过程中,一边微振动;在振动的过程中,由于斜面3的作用,使钢针在定向器内的位置被限定。c、定向器2将钢针1加紧,旋转定向器2使钢针1至水平位置;由于医疗质量标准对针尖儿的要求很高,这样操作是为了套手柄4时不致于将针尖儿损伤。d、将手柄4从钢针1的后部套上,使针尖几斜面的投影与手柄平面一致;e、调整定向器2松开钢针1,将钢针1退出定向器2。
经过这样的操作,针尖儿在显微镜下是没有丝毫的损伤的。
权利要求
1.一种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定向器,其特征在于定向器(2)上带有一个小孔(5),小孔(5)内设置一个与输液针头一致的斜面(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定向器,其特征在于定向器(2)上设有夹紧孔(6)。
3.一种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组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按如下步骤进行a、将钢针(1)针尖向内水平插入定向器(2)的小孔(5)中;b、将定向器(2)旋转,使钢针(1)至垂直的位置,在一边旋转的过程中,一边微振动;c、定向器(2)将钢针(1)加紧,旋转定向器(2)使钢针(1)至水平位置;d、将手柄(4)从钢针(1)的后部套上,使针尖儿斜面的投影与手柄(4)平面相一致;e、调整定向器(2)松开钢针(1),将钢针(1)退出定向器(2)。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组装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的装置及其组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定向器2上带有一个小孔,小孔内设置一个与输液针头一致的斜面。该方法主要是将手柄从钢针的后部套上,使针尖儿斜面的投影与手柄平面一致。本发明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并行工程及气动控制自动化对针管进行定向并与针柄进行组装,代替了大量的既不卫生、质量又不稳定的低效率手工操作,代替了国外利用传感器的定向及组装机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设备的成本。
文档编号A61M5/14GK1287011SQ9911323
公开日2001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2日 优先权日1999年9月2日
发明者穆存远, 李力, 谢复 申请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