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牙根植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2993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工牙根植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人工牙根植体结构,尤指由一骨内件及一骨外件所组成的人工牙根植体结构的设计,该结构设计可增强植体埋植强度,并令咬合力分散由牙床骨的内外共同承担,进而缩短植体埋设于牙骨内的深度,且由于埋设深度的浅化,不仅可降低对牙床骨的深入破坏度,特别适用于牙床骨高度不足的病例,更由于咬合应力分散在骨内和骨外,可增长植体牙齿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植体手术成功率。
传统的人工牙根植体结构大致分为骨内型6、骨外型7及穿骨型8三类;其中的骨内型6是目前牙医界公认为较成功可行的牙根植体形式,依下端的形式可分为片状61、柱状62及螺杆状63(请参

图1)三种形式,该片状骨61内型植体于手术实施时,需于所欲埋设的牙床骨3上以外科的方式于该处手术挖孔予以嵌埋,但因失败率较高,并非理想的牙根植体设置型式;而柱状骨内型62植体实施上则最为简易,只需于所欲埋设的颚骨上予以钻孔,将柱状植体塞入固定即可,但此柱状植体表面需要以氢氧磷酸钙覆盖处理,其粗糙的表面在日后易产生细菌积存感染,导致植牙失败,其植入长度较长也容易因而伤害骨内神经系统,造成日后更大的后遗症;上述的螺杆状骨内型63植体手术实施时,其于颚骨上攻制内螺孔,更将该螺杆栓锁至颚骨内予以结合,该种形式的结合可较柱状骨内型结合形式稳固,关于此三种型态的植体都需要足够长度(深度)才能承受咬合力,故不能应用在牙床骨高度不足的病例,有待进一步改进,且一般假齿咬合应力会集中在牙床骨和植体的接触点上端处(如图2所示的9处)会产生牙床骨的骨质被吸收,形成口腔细菌的侵入点,常因而致使植体提早败坏。
前述的骨外型植体7结构(请参图3)是早期的牙植体结构,主要是考虑到牙床骨的外表最为紧硬,可提供较高的支持力,且对牙床骨不会产生破坏等优点所设计,其依颚骨的型态于牙床骨及口腔黏膜之间套设有一夹附片体71,片体上适当位置设有衔接凸柱72,即形成一骨外型植物结构,由于该种套附于颚骨的结合形式,需依附于整个颚骨上套设该片体,手术实施上需以外科手术,将牙床骨上的粘膜切开予以安装,造成实施上的困难与不便,且安装于颚骨上的贴附密合度需较高,因失败率高,目前只限于口腔植体专家所专用,应用上并不普遍。
另上述的空骨型植体8结构(请参图4),其在牙床骨上下自上开设穿透孔,通过一片体81上具设的贯穿螺柱体82及辅助螺体83穿设于内,使该植体与牙床骨二者间完全夹合固定,该种穿骨型结合形式虽较前述各种形式均更为稳固,但实施上较上述的骨内型及骨外型的技术更要困难的多,且破坏颚骨的情形最为严重且手术后的愈合也为各种形式中最慢,其手术花费也昂贵,且只能应用在下颚前牙无齿区,故,除口腔外科医师外甚少使用,由此,也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本发明的目的即旨在提供一种分散牙床骨承受力、增进植体使用寿命、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人工牙根植体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主要由一骨内件及一骨外件所构成,其中骨内件为一螺杆体,且端部形成有一假齿衔置孔可供衔设假齿,而该骨外件为一片体,该片体适粘附在牙床骨面上,且于片体上开设有一固定孔,可供上述骨内件拴套并合固定于颚骨(牙床骨)上,依上述即形成一人工牙根植体结构,通过该植体结构的设计,可并合骨内件的穿骨稳固力及骨外件的粘附骨外较为坚硬表面挟持力,使得口腔的咬合与咀嚼所产生的应力,能够同时利用牙床的骨内及骨外共同承担,达到更为稳固的效果,且由于得到骨外件的辅助得使植体埋设于颚骨的骨内件深度,可予以适度缩短,降低对牙床骨的破坏或骨内神经的伤害可能,使之具有增长植牙体的使用寿命、提高植体成功率,以改善传统人工牙植体结构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的缺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即骨外件可于片体固定孔的两侧另开设有辅助孔,以搭配辅助固定元件来与牙床骨结合,以增加植体的稳固性。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即骨内件的端部可向上延设露于粘膜之外,得使假齿装设后,细菌或食物残渣不会经牙龈渗入粘膜下方,致使产生感染。
至于本发明的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请参照下列附图所作的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图1为常见的骨内型植体示意图2为常见的骨内型植体应力集中于植体与牙床骨结合点的上方示意图;图3为常见骨外型植体的示意图;图4是常见穿骨型植体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植体、颚骨结合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5-图6所示,由图示可看出,本发明主要由一骨内件1及一骨外件2所构成,其中骨内件1为一螺杆体,且其顶端部形成有一假齿衔置孔11,可供假齿5的衔接部装设,另骨外件2为一片体,可贴附于牙床骨3表面的底面,该片体上开设有一锥度的固定孔21,可供上述骨内件1拴套,并将其并合锁固于该牙床骨3上,依上述所形成的人工牙根植体结构,由于该植体结构的设计,分别由骨内件1及骨外件2共同承受口腔咬合或咀嚼所产生的力量,使整体应力分散至牙床的骨内及骨外,不致因力量承受过于集中而产生破坏牙床骨3的情形发生,其中的骨内件1由于可深植于骨内,可利用其优良的稳固力,使牙根植体的日后的移位可能降低,又骨外件2的部份则充份利用其贴附的骨外表紧硬特性,提供良好的支持力,且由于此部分对植体受力的有效分担,使该植体骨内件1所需埋设于牙床骨3的深度得以浅化,对骨内组织及神经的伤害程度得以降低,手术后的愈合速度也较快,通过上述的植体结构,由于受力分散于骨内及骨外得使整体植体与牙床骨3之间的结合遭受力过度的损坏机会大幅降低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提高植体的手术成功率的优点。
另由于本发明的骨内件1及骨外件2的组合设计,以单颗牙体植设即可相当稳固的装设于牙床骨3上,故特适于采用单颗植体装设于牙床骨3上,可改进传统牙根植体的结合较弱,需再依赖损毁牙齿周侧的牙根辅助,一同装设才能达到充足稳固性的缺点。
又本发明骨外件2可于本体固定孔21的外侧(如图7所示)另开设有辅助孔22,以搭配适当的辅助固定元件12结合于牙床骨3,以进一步增加整个植体于牙床骨3上的结合稳固性,且其整体外形并非只能如图所示设成方板型,而可依需要设制成圆板型、多角板型或其他轮廓造型。
本发明的骨内件1的顶端部,可如图8所示向上延设有外置环缘13露于粘膜4之外,得使假齿5与骨内件1的顶端衔接部位露于粘膜4之外,装设后可避免细菌或食物残渣经由牙龈与植牙体的间隙渗入粘膜4与牙床骨3,而导致产生感染口腔或牙根的现象。
又,在制造型态上,如图9及图10所示,除可如上述将骨内件1及骨外件2分离设计外,更可加工制成为一体成型的形态,运用上将更为简便。
综上所述可知,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人工牙根植体结构,确实具有平均分散牙根植体作用于牙床骨承受力、增进植体使用寿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等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人工牙根植体结构,由骨内件(1)及骨外件(2)等部分所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骨内件(1)是一螺杆体,其顶端部设有假齿衔置孔(11),骨外件(2)是一片体,贴附于牙床骨(3)表面的底面,该片体上设有固定孔(21),将骨内件(1)并合锁固于牙床骨(3)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牙根植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骨外件(2)于本体固定孔(21)的外侧设有辅助孔(2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牙根植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骨内件(1)的顶端部向上延设有外置环缘(13)露于粘膜(4)之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牙根植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骨内件(1)和骨外件(2)也可设成一体成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人工牙根植体结构,主要是由一骨内件及一骨外件所构成,其中骨内件为一螺杆体,且端部形成有一假齿衔置孔可供衔设假齿,而该骨外件其为一片体,于本体适当位置开设有一固定孔,可供上述骨内件拴套固定于颚骨上,形成一人工牙根植体结构,该植体结构的设计,可使口腔的咬合与咀嚼所产生的应力,可分散由牙床的骨内及骨外平均并合承担,以增强其整体植设稳固力和支持力,降低伤害颚骨内神经系统的机率。
文档编号A61C8/00GK1286073SQ9911681
公开日2001年3月7日 申请日期1999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26日
发明者吴哲辉 申请人:吴哲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