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蜜蜂授粉诱导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8192阅读:15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蜜蜂授粉诱导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诱蜜蜂对农作物进行传花授粉,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及质量的蜜蜂授粉诱导剂。
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其信息素在蜂群的许多活动中起着通讯联络作用,其中,蜂王信息素在蜂群的形成、分工和多种活动中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工蜂的那氏信息素则在工蜂外出采集花粉和返巢过程中起着定向和引导作用。
目前,国外已有人{英国John B.Free,《社会性蜂类的信息素》(JohnB.Free,《Pheromones of Social Bees,1987》)}进行用工蜂那氏信息素诱导意大利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试验。这种信息素由于成分单一,在诱导蜜蜂授粉时,效果不够显著。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工蜂那氏信息素诱导剂存在的诱效不显著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更有效地引诱蜜蜂为目标农作物传授花粉的诱导剂,从而促进农业增产丰收。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如下本发明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组分包括牻牛儿醇、牻牛儿酸、柠檬醛、9-氧代-反-2-癸烯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其组成组分的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30-40%牻牛儿酸 24-26%柠檬醛 1-5%9-氧代-反-2-癸烯酸19-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3-10%上述组分中牻牛儿醇、牻牛儿酸和柠檬醛是蜜蜂工蜂那氏信息素的三个有效成分,9-氧代-反-2-癸烯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是蜜蜂蜂王信息素的二个有效成分。将蜜蜂蜂王信息素的成分和工蜂那氏信息素的成分组合在一起,能更有效地诱导蜜蜂为目标农作物传授花粉。这种诱导剂不但对意大利蜜蜂有诱导作用,而且对中华蜜蜂更有效,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简称中蜂,是我国的优良蜂种,数量多,适应性强,而且能为多种蜜源植物传播花粉。因此,该蜜蜂授粉诱导剂扩大了应用范围,并更适合中国国情。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用本发明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引诱中华蜜蜂为棉田棉花授粉,之所以采用中华蜜蜂,是因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简称中蜂,是我国的优良蜂种,数量多,适应性强,而且能为多种蜜源植物传播花粉,促进农业增产丰收。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30%牻牛儿酸24%柠檬醛 1%9-氧代-反-2-癸烯酸 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10%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40%牻牛儿酸 26%柠檬醛 5%9-氧代-反-2-癸烯酸 26%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3%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40%牻牛儿酸 26%柠檬醛 5%9-氧代-反-2-癸烯酸 1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10%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27%
牻牛儿酸 26%柠檬醛5%9-氧代-反-2-癸烯酸 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7%实施例5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28%牻牛儿酸 25%柠檬醛5%9-氧代-反-2-癸烯酸 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7%实施例6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28%牻牛儿酸 26%柠檬醛3%9-氧代-反-2-癸烯酸 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8%具体实验步骤为在北京郊区的一块实验草地上进行中意大利蜂(简称意蜂)受粉诱导实验在试验草地的北方约50米处设置五个蜂箱,蜂箱中装有意大利蜂,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喷洒在20平方米的实验草地上(每平方米实验草地的喷洒量为100微克),待溶剂挥发后,开始记录来访的意大利蜂数量,每次实验记录20分钟,实验其进行5次;另外,同样实验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在另一实验草地上使用仅含工蜂那氏信息素的诱导剂对意大利蜂进行诱导为其进行授粉作为对比实验;
其实验结果如下表
用本发明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引诱普通蜜蜂为猕猴桃授粉。
实施例7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30%牻牛儿酸24%柠檬醛 1%9-氧代-反-2-癸烯酸 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10%实施例8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40%牻牛儿酸 26%柠檬醛 5%9-氧代-反-2-癸烯酸 26%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3%实施例9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40%牻牛儿酸 26%柠檬醛 5%
9-氧代-反-2-癸烯酸 1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10%实施例10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27%牻牛儿酸26%柠檬醛 5%9-氧代-反-2-癸烯酸 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7%实施例11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28%牻牛儿酸25%柠檬醛 5%9-氧代-反-2-癸烯酸 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7%实施例12本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和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28%牻牛儿酸 26%柠檬醛3%9-氧代-反-2-癸烯酸 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8%具体实验步骤为在北京郊区的一块实验棉田中进行中蜂受粉诱导实验在试验棉田的北方30米处设置一个蜂箱,蜂箱中装有中蜂,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蜜蜂授粉诱导剂喷洒在20平方米棉田的棉花上(每平方米棉田的喷洒量为100微克),待溶剂开始挥发后,开始记录来访的中蜂数量,每次实验记录20分钟,实验共进行5次;另外,同样实验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在另一实验棉田中使用仅含工蜂那氏信息素的诱导剂对中蜂进行诱导为棉花进行授粉作为对比实验;
其实验结果如下表
权利要求
1.一种蜜蜂授粉诱导剂,其特征在于该诱导剂的组成组分包括牻牛儿醇、牻牛儿酸、柠檬醛、9-氧代-反-2-癸烯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蜜蜂授粉诱导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组分的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 30-40%牻牛儿酸 24-26%柠檬醛 1-5%9-氧代-反-2-癸烯酸 19-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3-1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蜜蜂授粉诱导剂,其组成组分包括:牻牛儿醇、牻牛儿酸、柠檬醛、9—氧代—反—2—癸烯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组成组分的重量百分配比为:牻牛儿醇30—40%,牻牛儿酸24—26%,柠檬醛1—5%,9—氧代—反—2—癸烯酸19—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3—10%,该诱导剂不但对意大利蜂有诱导作用,而且对中华蜜蜂更有效,更适合中国国情。
文档编号A61K31/216GK1301536SQ9912717
公开日2001年7月4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1999年12月29日
发明者孟宪佐, 谢桂阳, 韩艳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