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花烫伤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211487阅读:来源:国知局
,内部成茸状的丝瓜肉)具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之功效。淡 竹叶(Lophatherumgracile)有清凉、解热功效。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清热 燥湿、泻火解毒,有抗菌、抗真菌、抗炎和抗溃疡作用。芙蓉叶(FoliumHibisciMutabilis) 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是治疗烫伤的上佳药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别名国老,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还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络石藤 (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功能。茶多酷(TeaPolyphenols) 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和抗皮肤过敏反应等功效。上述诸药 合用,使得本发明的茶花烫伤药具有清凉、解热、消红、退肿、保湿、滋润和抗菌消炎等功效, 对烧烫伤有较好治疗作用;同时,对于一些刀伤和擦碰伤,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0038] 本发明的茶花烫伤药,曾针对不同病情和年龄的烧烫伤患者60例,进行过治疗试 验。
[0039] 1、一般资料
[0040]在60例烧烫伤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 28岁;烧烫伤面积:最小2. 5%TBSA,最大42. 5%TBSA;15%TBSA以下50例,15%TBSA? 30%TBSA6例,31%TBSA?40%TBSA3例,41%TBSA以上1例;烧烫伤深度分布:浅二度 为主者48例,深二度为主者10例,三度为主者2例;烧烫伤原因:火焰烧伤4例,热液烫伤 35例;热固体烫伤21例。
[0041] 2、试验方法
[0042] ⑴、治疗用药:采用前述优化的技术方案三(按重量份配方为:鲜茶花55份、茶油 5份、丝瓜茸15份、淡竹叶8份、黄连4份、芙蓉叶2份、地榆3份、甘草3份、络石藤4份), 并按前述方法制备成茶花烫伤药。
[0043] ⑵、治疗方法:先用3 %双氧水清洗患部,并用针头刺破水泡,剪去已游离腐皮,用 0.2%新洁而灭消毒,然后,将本发明的茶花烫伤药涂于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3-5天更换 一次药。每4天为一个疗程,大多数病例在3-9个疗程内痊愈。治疗期间,患处禁搔抓,忌 食辛辣刺激食品。
[0044] 3、疗效判定标准
[0045] ①、治愈:全身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0046] ②、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创面完全愈合。
[0047] ③、无效:全身症状见改善,创面感染不能控制。
[0048] 治愈和好转,按有效统计。
[0049] 4、试验效果
[0050] 下表为试验(治疗)效果统计表:
[0051]
【主权项】
1. 一种茶花烫伤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鲜茶花45-65 茶油4-7 丝瓜茸10-18 淡竹叶5-10 黄连2-5 芙蓉叶1. 5-3. 5 地榆1-4 甘草2-5 络石藤2. 5-5. 5 ; 其制备过程如下: ㈠、备料:按照上述重量份,分别称取各原料,备用; (二)、原料预处理: ① 、鲜茶花预处理:将无虫害的新鲜茶花,放入清水中洗涤3-6次,捞出,研磨处理成 60-100目的细料,然后压滤,分别收集茶花滤液和茶花滤渣,备用;再将备用的茶花滤渣与 占其重量2-4倍、体积浓度为55-78%的食用乙醇在1-10°C下混合,静置处理3-5h、并每 隔30min沿顺时针方向搅拌2-5min,过滤,收集醇提茶花溶液;再将醇提茶花溶液在压力为 10-18KPa、温度为32-49°C下浓缩至溶液中的醇度为30-36%,得粗浓缩液;然后将粗浓缩 液和备用的茶花滤液合并,搅拌30-45min,接着加入占原鲜茶花重量12-20%的红糖,再按 1-2°C/min的升温速度边搅拌边加热至40-58°C,然后放置在4-10°C的环境里降至18-20°C 时,过滤,收集上层溶液;再将上层溶液在压力为8-12KPa、温度为50-68°C下浓缩至无醇, 得浓缩液;再向浓缩液中加入占原鲜茶花重量1. 5-3. 5 %的茶多酚,搅拌至完全溶解,然 后,经3000-5000转/min的高速离心机离心处理,收集上层澄清液,即得鲜茶花澄清液,备 用; ② 、甘草预处理:将新鲜、无腐烂、无虫害的甘草,洗净,与占其重量35-45%的清水处 理成100-150目的浆料,然后压滤,分别收集甘草水液和甘草渣,备用;再向备用的甘草渣 中加入占其重量1. 2-1. 85 %的果胶酶、3. 5-6. 0%的纤维素酶、0. 5-0. 85%的蛋白酶,同 时加入占其重量10-25%、35-40°〇的水稀释,密封处理15-2011,再用150-250目的纱布过 滤,收集甘草酶解滤渣;然后,将甘草酶解滤渣在常温下经均质机处理成200-300目的甘草 酶解滤渣浆料,再将甘草酶解滤渣浆料和备用的甘草水液合并,在压力为5-8KPa、温度为 60-78°C下浓缩至固形物含量为1. 2-1. 56mg/10ml,即得甘草浓缩液,备用; ③ 、淡竹叶预处理:将新鲜的淡竹叶,洗净,投入占其重量1-3倍、体积浓度为65-85% 的食用乙醇中,在10-25°C下浸泡1-2. 5天,过滤,收集淡竹叶醇提液;再向淡竹叶醇提液 中加入清水,使其醇度降至20-30%,并用浓度为10-15%的无机酸溶液调节其pH值至 4. 5-5. 0,然后在0-KTC下静放至完全沉淀,过滤,分别收集沉淀和上清液,备用;再将备用 的上清液在压力为5-8KPa、温度为60-78°C下浓缩至无醇,然后转移至冷库中,在-4?4°C 下静放至完全沉淀,过滤,收集二次沉淀;将二次沉淀与备用的沉淀合并,干燥、粉碎,即得 淡竹叶粉,备用; ④ 、黄连预处理:将黄连洗净,投入同等重量的沸水中,煎煮30-45min,过滤,得水煮黄 连;再将水煮黄连处理成100-160目的细料,并向细料中加入占其重量2-4倍、体积浓度 为50-70 %的食用乙醇,在常温常压下浸泡12-16h,过滤,收集黄连醇提液;再向黄连醇提 液中加入清水,使醇度降至30-35%,然后在0-10°C下静放10_15h,过滤,收集上层的黄连 溶液;再将黄连溶液在压力为5-8KPa、温度为60-78°C下浓缩至无醇,再加入占原黄连重 量5. 5-9. 5%的麦芽糊精,搅匀,在压力为5-8KPa、温度为60-78 °C下浓缩至固形物含量为 1. 8-3. 5mg/10ml,即得黄连液,备用; ⑤ 、芙蓉叶预处理:将新鲜的芙蓉叶,洗净,与同等重量的热水一起处理成60-100目的 浆汁,再经压滤,收集芙蓉叶汁液;将芙蓉叶汁液在压力为5-8KPa、温度为60-78°C下浓缩 至原体积的1/4-1/2,即得芙蓉叶汁,备用; ⑥ 、地榆预处理:将新鲜的地榆,洗净,切成片状,投入占其重量2-4倍的沸水中,煎煮 3〇-55min,过滤,收集水煮地榆,然后将水煮地榆在60-70°C下干燥至水分小于8. 0%,得地 榆片;再将地榆片经超微粉碎,过孔径为15_35nm的筛,即得地榆细粉,备用; ⑦ 、络石藤预处理:将新鲜的络石藤,洗净,投入占其重量2-4倍、体积浓度为70-80% 的食用乙醇中,回流提取3. 0 - 6. 0 h,过滤,得络石藤醇提液;再向络石藤醇提液中加入 40-50 °C的水,使其醇度降至35-45 %,然后在40-50 °C下过极性大孔树脂柱,上柱的流速 为5-9L/h,再用相当于2-2. 5个柱体积的有机溶剂洗脱,洗脱液的流速为3-5L/h,收集洗 脱液;再将洗脱液在压力为5-8KPa、温度为40-55°C下浓缩至原体积的1/2,接着加入同等 体积的清水,并加入占原络石藤重量1. 5-3. 5 %的吐温60,搅匀,在压力为5-8KPa、温度为 60_78°C下浓缩至木庫草素的含量为10. 5-16. 5mg/ml,得络石藤浓缩液,备用; ㈢、配制: A、 干粉一制备:将备用的黄连液和络石藤浓缩液混匀,经喷雾干燥,得干粉一,备用; B、 干粉二制备:将备用的甘草浓缩液、芙蓉叶汁混合,经喷雾干燥,得干粉二,备用; C、 初混合:将备用的干粉一、干粉二、淡竹叶粉、地榆细粉、丝瓜茸、茶油一起混合,经均 质机反复处理2-4次,收集均匀的初混细粉,备用; D、 制膏:将备用的初混细粉投入备用的鲜茶花澄清液中,同时加入占初混细粉重量 0.5-1. 25%的植物胶搅匀,经均质机反复处理2-4次,收集均匀的膏状物,然后将其与同等 重量的凡士林或医药热熔胶加热混合均匀,即成茶花烫伤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花烫伤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鲜茶花45 茶油7 丝瓜茸18 淡竹叶10 黄连5 芙蓉叶3. 5 地榆1 甘草2 络石藤5. 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花烫伤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鲜茶花65 茶油4 丝瓜茸10 淡竹叶5 黄连2 芙蓉叶1. 5 地榆4 甘草5 络石藤2. 5。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花烫伤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鲜茶花55 茶油5 丝瓜茸15 淡竹叶8 黄连4 芙蓉叶2 地榆3 甘草3 络石藤4。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茶花烫伤药,涉及外用中成药制备技术领域,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鲜茶花45-65、茶油4-7、丝瓜茸10-18、淡竹叶5-10、黄连2-5、芙蓉叶1.5-3.5、地榆1-4、甘草2-5、络石藤2.5-5.5;其制备过程如下:㈠、备料;㈡、原料预处理:①、鲜茶花预处理;②、甘草预处理;③、淡竹叶预处理;④、黄连预处理;⑤、芙蓉叶预处理;⑥、地榆预处理;⑦、络石藤预处理;㈢、配制:A、干粉一制备;B、干粉二制备;C、初混合;D、制膏。具有清凉、解热、消红、退肿、保湿、滋润和抗菌消炎等功效,对烧烫伤有较好治疗作用等特点;适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烧烫伤,对刀伤和擦碰伤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IPC分类】A61P17-02, A61K36-899
【公开号】CN104524320
【申请号】CN201510052969
【发明人】管天球, 王宋辉
【申请人】管天球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