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232839阅读:来源:国知局
根据这种结构,延伸设置用部件25可上下反向使用。
[0127]在以上的结构中,在本发明中,由于大致同一面状地结合面状支承部I和环状框架部2而构成护理用支承体3,所述环状框架部2留有间隔地配置在面状支承部I的周围,因此,可有机地利用面状支承部I和环状框架部2而进行立起落坐和换乘动作。
[0128]S卩,首先如图13所示,由于可进行对环状框架部2进行把握的立起落坐和换乘动作,且把握的部位沿环状框架部2在较广范围中连续,因此,被护理者等m可一边挪动把握的部位一边进行移动动作,不必进行换手等,故使用方便性优良,安全性也高。
[0129]接着,可将面状支承部I和其外周侧的环状框架部2用作为一体的面状支承部。例如被护理者等m如图14所示,可一边将其前臂部与一体的面状支承部接触一边进行立起动作。当进行该动作时,被护理者等m能够把握构成一体的面状支承部的前方测的环状框架部2的一部分。
[0130]护理用支承体3将偏向面状支承部I 一侧地配置的棒体5与环状框架部2结合而构成,由此能够扩大未被棒体5分断的环状框架2的范围,能够扩大一边挪动所把握的部位一边移动的动作范围。
[013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面状支承部I的中央部凹陷,并将周缘部11构成为可把握,因此,可进行更多方式的立起落坐和换乘动作。
[013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4由对环状框架部2进行支承的第I支柱部12、以及对面状支承部I进行支承的第2支柱部13构成,从而可牢固并稳定地对护理用支承体3进行支承。
[013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护理用支承体3上分别与环状框架部2和面状支承部I对应地构成别与第I支柱部12和第2支柱部13嵌合的筒状体7a、7b,将筒状体7a、7b可装拆地分别固定在支柱部12、13上而对护理用支承体3进行支承,因此如图6、图7所示那样能够使护理用支承体3相对于两根支柱12、13绕水平轴旋转180°地以两种方式,将护理用支承体3支承在两根支柱上,另外,在本发明中,作为其它的实施方式,如图6、图8所示,可使护理用支承体3绕垂直轴旋转180°而支承在二根支柱上。此外,如图6、图9所示,也可使护理用支承体3绕水平轴旋转180°、绕垂直轴旋转180°的形态,能够通过一个护理用支承体3如图6?图9所示那样,以4种方式的姿势对护理用支承体进行支承。
[013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I支柱部12和第2支柱部13的上端部做成固定在不从嵌合的各个筒状体7a、7b上端部突出的位置,因此,护理用支承体3的上面无突出物,如上所述,可将面状支承部I和环状框架部2良好地用作为一体的面状支承部。
[0135]此外,由于第I支柱部12和第2支柱部13做成伸缩管结构,因此,可对应于被护理者等m来调节护理用支承体3的高度。
[013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嵌合固定在第I支柱部12或第2支柱部13上地构成封住端部的固定部件14,从而可将管结构的支柱部12、13的端部封住而做成同一平面状。另外,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从筒状体7a、7b的通孔7h通过的螺钉经支柱部12、13的通孔12h、13h螺合于设在固定部件14上的螺纹孔14s,由此进行护理用支承体3的筒状体7a、7b在支柱部12、13上的固定。
[0137]在本发明中,如图10?图12所示,能够嵌合固定在第I支柱部12或第2支柱部13上地构成向护理用支承体3的上方的竖立设置状态的护理用支柱部件18,可根据需要而利用该结构在护理用支承体3的上方设置护理用支柱部件18。在护理用支柱部件18上可设置用于把握上端部的盖帽19、20。例如盖帽19做成其上侧设有平坦的凸曲面部并在下侧设有把握用的环状突部的结构,且盖帽20构成为其上下做成凸曲面部的圆柱体。
[0138]通过根据需要而将这种护理用支柱部件18设在护理用支承体3上方,就可进行更多方式的立起落坐和换乘动作。现对其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2、图15所示,在将护理用支柱部件18固定竖立设置在第2支柱部13上部上的情况下,被护理者等m可用一只手把握该护理用支柱部件18,同时用另一只手把握环状框架部2,在该状态下可容易而可靠地进行从仰卧台21的立起或落坐的动作。另外,作为其它例子,如图11、图16所示,在将护理用自制部件18固定竖立设置在第I支柱部12上部上的情况下,被护理者等m可仅把握该护理用支柱部件18而立起,或可倚靠在护理用支柱部件18上,可容易而可靠地进行落坐或换乘到轮椅等上的动作。
[0139]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柱4包括共用的下部支柱部15、设在其上侧的第I支柱部12和第2支柱部13,且下部支柱部15做成偏向横向的结构,因此,在设置状态下,下部支柱部15位于离开仰卧台21等的一侧,并且可使第1、第2支柱部12、13位于接近仰卧台21等的一侧,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将护理用支承体3进一步靠近仰卧台21等,下部支柱部15也不会构成脚下的障碍物,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护理用支承体3的使用方便性和安全性。
[0140]在本发明中,作为其它的实施方式,例如图17所示,第I支柱部、第2支柱部12、13都可做成将上侧的管部12o、13o嵌合在下侧的棒体121、13i上并可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调节螺钉机构进行高度调节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第1、第2支柱部12、13的管可利用连接杆40而构成为一体。
[0141]此外,在本发明中,如以上实施方式所示,除了做成将支柱4的下部固定竖立设置在仰卧台21等上的结构外,也可如图17所示那样做成将支柱4的下部固定在基部41上并竖立设置成自立式的结构。
[0142]本发明的护理装置,除了可安装在床或诊疗台等的仰卧台上外,也可安装在被护理者等所使用的椅子或沙发等上,或可接近它们而设置成自立式。
【主权项】
1.一种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将面状支承部和环状框架部结合成大致同一平面状而构成护理用支承体,所述环状框架部留有间隔地配置在面状支承部的周围,并且用竖立设置的支柱对该护理用支承体进行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护理用支承体构成为,向面状支承部的一侧偏倚地设置的棒体与环状框架部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面状支承部构成为板状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面状支承部由框架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夹着框架地安装一对上下板状壳体而构成面状支承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使面状支承部的中央部凹陷而使周缘部构成为能够把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柱具有对环状框架部进行支承的第I支柱部、以及对面状支承部进行支承的第2支柱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护理用支承体上分别与环状框架部和面状支承部对应地构成有筒状体,该筒状体与第I支柱部和第2支柱部嵌合,将筒状体可装拆地固定在各个支柱部上而对护理用支承体进行支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I支柱部和第2支柱部的上端部固定在不从嵌合的各个筒状体的上端部突出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I支柱部和第2支柱部为伸缩管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嵌合固定在第I支柱部或第2支柱部上而将端部封住。
12.如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有护理用支承部件,该护理用支承部件嵌合固定在第I支柱部或第2支柱部上,并做成竖立设置在护理用支承体的上方的状态。
13.如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柱在共用的下部支柱部的上侧构成第I支柱部和第2支柱部,且下部支柱部向横向偏倚。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柱的下部固定并竖立设置在床等的仰卧台上。
15.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柱的下部固定在基部上并竖立设置成自立式。
【专利摘要】一种护理装置,将面状支承部(1)和环状框架部(2)结合成大致同一平面状而构成护理用支承体(3),环状框架部(2)留有间隔地配置在面状支承部(1)的周围,用竖立设置的支柱(4)对该护理用支承体(3)进行支承。该护理装置其支柱(4)的下部固定并竖立设置在床等的仰卧台或沙发等上,除了做成这种结构外,也可做成竖立设置成自立式的结构。采用本发明,可解决以往护理装置中不能将支承杆和面状支承部的护垫两方合理地有机地组合而使得使用方便性差的问题。
【IPC分类】A61G7-05
【公开号】CN104546344
【申请号】CN201410531064
【发明人】池田健一, 马野顺司, 松本孝树, 佐佐木由理, 下村晃生, 永易武
【申请人】八乐梦医用床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10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