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87744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
【背景技术】
[0002]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是急性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中常见的严重疾病,其死亡率高达50%以上。脑室出血尤其是重型脑室出血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4],造成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必将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脑疝而致命;第二,出血所产生或诱发释放的下列活性物质:五羟色胺、前列腺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氧合血红蛋白、血管内皮素、钙离子、蛋白激酶C、血栓烷A2(TXA2)以及P物质、组胺、丘脑下部渗出物、生物胺和多肽、脂肪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等,是引发早期或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第三是脑水肿;第四是脑积水。能否尽早及时阻断或缓解上面四大病理过程,特别是第一和第二病理过程,是重型脑室出血患者能否得到挽救的关键。
[0003]典型病例报告是作者最早应用脑室体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病例,当时尚无CT帮助诊断,治疗带有盲目性,但立竿见影的疗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CT临床应用后,为大量开展和普及这一技术治疗脑室出血和脑出血奠定了基础。对许多就诊时已呈深度昏迷、生命体征不稳定、GCS 6分以下的患者,经颅脑CT检查为脑室出血,已不具备查明病因的条件,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颅内压阻断脑疝的恶性病理进展,使病人情况得以改善,为进一步诊断治疗创造条件,这也是作者48年前研发器的初衷,本组病例中20%以上是此类特重型患者,由于置管引流术赢得了时间、缓解了病情,为患者进一步查明出血原因和进行相关的处理创造了条件,这是保守治疗或应用传统的Dandy’ s钻颅技术达不到的治疗效果。
[0004]应用脑室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主要体会是:该技术在病人就诊的第一时间(最快者发病后30-40分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单侧或双侧脑室置管引流,达到廓清血性CSF,减少阻断产生诱发血管痉挛的各种活性物质,同时及时有效地阻止或缓解颅内压增高恶性循环引起脑疝的致命后果,使颅内压保持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可少用或不用脱水药,尤其是对老年人可明显降低脱水药引起的并发症;同时引流后脑室内压力降低,而周边水肿脑组织的压力高,形成压力梯度,使脑组织的水肿液渗透至压力低的脑室内减轻脑水肿[9-10] ο 1990年以来,应用尿激酶加快血凝块溶解,有利于引流管的通畅。上述作用是任何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必须去手术室才能完成的颅骨环钻引流术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0005]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促进脑脊液循环,使颅内、脊髓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得以廓清,在完成侧脑室引流病情稳定后,进行腰椎穿刺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放出血性脑脊液,对减少脑积水、蛛网膜粘连和脑缺血、脑梗死等迟发性并发症的发生是有益的,但在腰蛛网膜下腔放出脑脊液前,必须将脑室引流管夹闭,以防空气逆流入脑室。
[0006]对于破入脑室内的脑内原发出血灶大于40ml者且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除给予脑室置管引流外,还可行血肿区置管引流术,必要时可加用尿激酶引流,这样做的结果使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病例明显减少,并降低致残率。
[0007]传统的钻颅器必须三人在手术室完成,需要二十余道操作程序,加上接送病人的时间至少需要60分钟以上。

【发明内容】

[0008]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该设备操作方便、效率高。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包括轴1、齿条4、套筒5、微型减速电机7、钻卡8、钻头9和钻尖11,所述微型减速电机7设置在套筒5上,套筒5与齿条4固定连接,钻卡8与轴I连接,在套筒5上设有轴承6。
[0010]优选地,所述套筒5通过第一微型螺母2和第二微型螺母3与齿条4固定连接。
[0011]优选地,钻尖11上设有刻度10。
[0012]优选地,所述钻头9外径为0.4-0.5cm。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与传统的钻颅器进行对比。勿需头皮切口、不用吸引器、电凝止血和特殊照明,只用钻头戳穿头皮、钻透颅骨和硬膜,置入引流管缝扎一针固定,一人在床边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014](I)操作简单安全,对脑组织损伤小。
[0015](2)手术时间短,便于对危重病人的抢救。
[0016](3)对于手术切除易破裂的脓肿,引流的安全性高,并且可以很快缓解患者的病
1同O
[0017](4)脓肿位于深部或重要功能区时,引流手术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低。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0]参照图1,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包括齿条4、套筒5、微型减速电机7、钻卡8、钻头9和钻尖11,所述微型减速电机7设置在套筒5上,套筒5与齿条4固定连接。所述套筒5通过第一微型螺母2和第二微型螺母3与齿条4固定连接。钻尖11上设有刻度
10。所述钻头9外径为0.4-0.5cm。
[0021]为了证明使用本发明钻颅器和开颅相比的有益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0022]1.手术时间比较:钻孔组(4.7 + 1.9)分钟明显少于开颅组(136.5 + 19.6)分钟。
[0023]2.术后并发症比较:①钻孔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55例(33.7%);开颅组35例(47.9%);钻孔组低于开颅组。②钻孔组术后高血糖与水电解质代谢平衡紊乱49例(30.1% );开颅组31例(42.5% );钻孔组低于开颅组。③钻孔组术后颅内感染患者15例(9.2% );开颅组6例(8.2%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钻孔组术后再出血患者17例(10.4%);开颅组8例(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24]3.近期疗效比较:术后I月近期疗效两组样本血肿量较小的患者(基底节区< 60ml、脑叶< 60ml、小脑< 15ml),钻孔组优于开颅组。两组样本间中大血肿量的患者(基底节区60?90ml、基底节区多90ml、脑叶60?90ml、脑叶多90ml、小脑> 15ml)钻孔组与开颅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干出血的患者I例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4例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GOS3分的患者2例(40% ) ;2分的患者I例(20% ) ;1分的患者2例(40% )。
[0025]4.术后I月死亡患者(GOS = I分)比较:钻孔组死亡患者57例(35.0% ),死因分析:术后再出血死亡14例,术后病情继续进展死亡2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2例;开颅组患者28例(38.4% ),死因分析:术后再出血死亡6例,术后病情继续进展死亡1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1例。两组总体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底节区出血、脑叶出血、小脑出血不同出血量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干出血死亡2例(40% )。
[002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轴(I)、齿条(4)、套筒(5)、微型减速电机(7)、钻卡(8)、钻头(9)和钻尖(11),所述微型减速电机(7)设置在套筒(5)上,套筒(5)与齿条(4)固定连接,钻卡⑶与轴⑴连接,在套筒(5)上设有轴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5)通过第一微型螺母(2)和第二微型螺母(3)与齿条(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其特征在于,钻尖(11)上设有刻度(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头(9)外径为0.4-0.5cm。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的钻颅器,包括轴、齿条、套筒、微型减速电机、钻卡、钻头和钻尖,所述微型减速电机设置在套筒上,套筒与齿条固定连接,钻卡与轴连接,在套筒上设有轴承。本发明与传统的钻颅器进行对比。勿需头皮切口、不用吸引器、电凝止血和特殊照明,只用钻头戳穿头皮、钻透颅骨和硬膜,置入引流管缝扎一针固定,一人在床边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IPC分类】A61B17-16
【公开号】CN104706399
【申请号】CN201510116882
【发明人】刘剑波
【申请人】刘剑波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