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偏瘫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503897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偏瘫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偏瘫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0002]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 病的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 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 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 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 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0003] 中医认为偏瘫的病机则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风、火、痰是主因;病变涉及心、 肝、脾、肾等脏。痰:多因嗜食肥甘厚味,酒食无度,湿滞酿痰,或因劳倦、忧思,脾失健运,津 液内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而发为半身不遂。风:素体阴虚,阳亢化风,或因七情过极,极而 生风,内风旋转,气血随之上冲,可夹痰夹水,络破血溢,致成中风危候。火:多为内生之火, 或因将息失宜,或因喜怒过度,以致心火亢盛,肝阳暴张,气血上逆,心神昏冒,卒发昏仆。 虚:或因年迈力衰,肾元不固,或形体肥胖,气虚于中,或思虑烦劳,气血亏损。虚损不足,是 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以气虚、阴虚最常见。气虚可生痰,又可因气虚运行无力,而血行阻 滞;阴虚则可使肝风动越,心火亢盛,而发生中风之病。瘀:或因气血上逆于脑,络破血出, 瘀积不散,或系气滞血不畅行,气虚运血无力,瘀阻经络、清窍,致肢体器官失养而出现半身 不遂,失语诸症。
[0004] 痰、风、火、虚、瘀,筏疾病演变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临 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等。主要辨证分型如下: 1、肝阳暴张: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呃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震 颤,筋脉拘急。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0005] 2、痰浊内阻:形体肥胖,胸腹痞满,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不温,喉中 痰鸣。舌质暗淡,苔腻,脉弦滑。治法:化痰通腑,通络熄风。
[0006] 3、气虚血瘀:头晕心悸,面黄神疲,气短乏力,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偏身麻木。舌胖 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0007] 4、元气暴脱(亦称为正气暴脱):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 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质暗紫,苔白腻,脉细弱。这是传统分型上的脱症,但中医 证治的资料尚不多。治法:回阳固脱。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研发一种对偏瘫疗效较好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该技术问题,发明人利用自身多年的偏瘫恢复方面的中医临床经验,结合中药对偏 瘫的辨证理论、中药的配伍理论以及现代制药技术的特点,精心钻研、科学攻关,终于发明 了一个全新的中药组方和一套制备方法,由此获得的中药制剂对偏瘫的治疗效果十分显 著。该中药组方以重量份表示为:大黄11-27份、当归10-24份、熟地11-25份、赤芍15-29 份、牛膝13-27份、桂皮9-21份、桃仁15-29份、红花7-17份、龙胆草8-20份、地龙7-15份、 姜活9-21份、川考11-27份、防风11-23份、防己9-21份、白芷7-19份、苏木6-14份、枳壳 7-13份、陈皮7-15份、甘草7-15份。
[0009] 上述中药组方可以进一步优选为如下3个具有较好疗效的组方配比: 配比1 :大黄19份、当归17份、熟地18份、赤芍22份、牛膝20份、桂皮15份、桃仁22 份、红花12份、龙胆草14份、地龙11份、姜活15份、川考19份、防风17份、防己15份、白 芷13份、苏木10份、枳壳10份、陈皮11份、甘草11份。
[0010] 配比2 :大黄20份、当归16份、熟地17份、赤芍24份、牛膝22份、桂皮16份、桃仁 20份、红花13份、龙胆草15份、地龙12份、姜活14份、川考17份、防风18份、防己14份、 白芷14份、苏木11份、枳壳11份、陈皮13份、甘草12份。
[0011] 配比3 :大黄18份、当归19份、熟地19份、赤芍23份、牛膝21份、桂皮17份、桃仁 24份、红花13份、龙胆草13份、地龙10份、姜活14份、川考18份、防风16份、防己16份、 白芷14份、苏木11份、枳壳12份、陈皮12份、甘草12份。
[0012] 与上述中药组方配套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1) 按本发明中药组方准确称取各味药材; (2) 取地龙、红花、牛膝用45-75%的酒精浸泡6-24小时,蒸干除去酒精,粉碎,炒制,研 磨过80-120目筛得细粉a,备用; (3) 、取大黄、赤芍、白芷、苏木、枳壳粉碎,炒制,研磨,过80-120目筛,得细粉b,备用; (4) 取桃仁用麸炒制,粉碎研磨,过80-120目筛,获得细粉c,备用; (5) 取熟地粉碎研磨,过80-120目筛,获得细粉d,备用; (6) 取当归、桂皮、龙胆草、羌活、川考、防风、防己、陈皮、甘草加5-15倍的蒸馏水,浸泡 6-24小时,回流煎煮3次,每次1-6小时,过滤,混合3次滤液,减压浓缩至55°C时所测相对 密度为1. 28-1. 32,然后真空干燥得干浸膏,将干浸膏粉碎,研磨,过80-120目筛,得细粉e, 备用; (7) 将细粉a、b、c、d、e混合均匀,即为有效成分细粉; (8) 将有效成分细粉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现代临床需 要的成品剂型,例如片剂、散剂、胶囊剂(含软胶囊)、丸剂(含蜜丸)、颗粒剂、酊剂、糖浆剂、 膏药、贴剂等剂型。
[0013]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原料药材的来源、性质特点: 大黄:本品为寥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 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0014] 当归: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 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0015] 熟地:本品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 髓。
[0016] 赤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 血,散瘀止痛。
[0017] 牛膝:本品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 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0018] 桂皮: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的树皮。味辛,性温;入心、肝、 脾、肾四经;温脾胃;暖肝肾;祛寒止痛;散瘀消肿。
[0019] 桃仁: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 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0020] 红花: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菊科、红花属植物。味辛,性温;入心、肝经;活血通 经,去瘀止痛。
[0021] 龙胆草: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味苦,性寒;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0022] 地龙:本品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 体。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0023] 姜活: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背翅芹)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味辛、苦,性 温;归膀胱、肾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0024] 川考: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 气,祛风止痛。
[0025] 防风: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肝、脾经;解表祛 风,胜湿,止痉。
[0026] 防己:本品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膀胱、肺经;利水消肿, 祛风止痛。
[0027] 白芷:本品为伞型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0028] 苏木:本品为豆科云实属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味甘、咸,性平;归心、肝、脾经;行 血祛瘀,消肿止痛。
[0029] 枳壳: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味苦、辛、酸,性 温;归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0030]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 气健脾,燥湿化痰。
[0031] 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心、 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0032] 本发明中药组方的组方分析: 该中药组方是以赤芍、桃仁、牛膝、大黄、川芎为君药,散瘀止痛、活血祛瘀、引血下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