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流涎的浴足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7921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小儿流涎的浴足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一种浴足液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治疗小儿流涎的浴足液。
【背景技术】
[0002]小儿流涎也就是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 2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就可能是异常现象,如脑擁、先天性痴呆等。另外,宝贝患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也会流涎不止。
[0003]病理原因
[0004]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0005]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如果3岁以上仍流口水应结合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来综合衡量。如果生长、智力和动作发育都落后,那么流口水便是智力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闭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则就不一定有问题。
[0006]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哭吵、发热,再看看口颊粘膜是否充血,有无溃疡或白点。如果出现面部瘫痪,或有其他神经系统变化,造成脸部及口腔肌肉运动失调,影响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发生流口水。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0007]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0008]从相关文献获悉,小儿流涎可通过如下方法治疗:
[0009]小儿流口水也就是小儿流涎,中医称“滞颐”。3-6个月的婴儿唾液腺发育渐完善,唾液分泌增多,当乳牙萌出时,刺激三叉神经使唾液分泌增加而流涎,属于生理现象。如果孩子超过6个月时还是流涎,应考虑是病理现象,多是因为脾胃虚弱不能摄纳精液所致,治疗应以健脾益气,燥湿和胃,补肾摄涎为主。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上两味药共研成细末,加适量的米醋调成饼状,敷于双足的涌泉穴,12小时换一次,
[0010]—般用5-7次。然后,配合明矾15-20克,将明矾研成末,用开水化开,再加温水,浸泡双足,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一般用3-5次。
[0011]另外,1.生理性流涎不需要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
[0012]2.无论是生理性流涎还是病理性流涎,均应该及时处理,保持口周、下颂、颈部等部位的干燥,可在颈部涂擦爽身粉,并要及时更换颂下垫物。
[0013]按摩疗法
[0014]1.常用手法
[0015](1)患儿仰卧,家长以掌心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团摩5分钟。
[0016](2)患儿仰卧,家长以两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20-50次。
[0017](3)清补脾经各100次,揉板门300次。
[0018](4)患儿俯卧,家长以中指指腹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
[0019](5)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分钟。
[0020]2.随证加减
[0021](1)脾胃虚寒型:症见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常用手法去清脾经100次加
[0022]①补脾经至300次。
[0023]②掐揉四横纹100次,揉外劳宫100次。
[0024]③推三关100次,揉小天心200次。
[0025](2)脾胃气虚型:症见流涎清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去清脾经100次加
[0026]①补脾经至300次。
[0027]②补肺经300次。
[0028]③推三关300次。
[0029]④推四横纹100次,运内八卦100次。
[0030](3)脾胃积热型:症见小儿流涎,涎热而粘,口角糜烂,口臭而渴,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常用手法去补脾经100次加
[0031]①退六腑200次。清天河水100次。
[0032]②清胃经200次。
[0033]③揉涌泉100次。
[0034](4)心脾郁热型:症见小儿口涎外流,涎液粘稠而热,心烦不安,口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去补脾经100次加
[0035]①清小肠300次,退六腑200次。
[0036]②清心经200次。
[0037]③揉小天心100次。

【发明内容】

[0038]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全新的一种治疗小儿流涎的浴足液。具体包括:该药汁是由桂枝、吴茱萸、白矾组成,将桂枝和吴茱萸粉碎成块状物,然后混合起来添加到水中,接着通过萃取得药汁,最后加入白矾的成品浴足液。
[0039]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40]—种治疗小儿流涎的浴足液,技术方案中在于:该药汁是由桂枝、吴茱萸、白矾组成,将桂枝和吴茱萸粉碎成块状物,然后混合起来添加到水中,接着通过萃取得药汁,最后加入白矾的成品浴足液。
[004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42]1、桂枝采集及处理:采集干透、无变质、色泽正常的桂枝为原料,然后切碎备用。
[0043]2、吴茱萸采集及处理:采集干透、无变质、色泽正常的吴茱萸为原料,然后切碎备用。
[0044]3、白矾采集及处理:采集干净无杂志的白矾为原料,然后粉碎至能过120?200目备用Ο
[0045]4、原料组成及配比:桂枝35克、吴茱萸25克、白矾50克。
[0046]5、萃取:将上述桂枝和吴茱萸混合起来并添加到600倍水中,然后加热至水沸腾,并使水沸腾持续到水分减少至三分之二。
[0047]6、过滤:将萃取的桂枝和吴茱萸汁渣过滤分离后得原料液。
[0048]7、成品:往原料液里添加白矾,并使白矾完全溶解于原料液中得成品浴足液。
[0049]本发明既有如下优点:
[0050]1、本发明所提出治疗小儿流涎的浴足液其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容易实施。
[0051]2、本发明具有温脾、散寒、缩涎之功效,对小儿流涎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
[0052]3、本发明应用简单,只需将病儿双足浸泡本发明20-30分钟,可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一步说明。
[0054]—种治疗小儿流涎的浴足液,技术方案中在于:该药汁是由桂枝、吴茱萸、白矾组成,将桂枝和吴茱萸粉碎成块状物,然后混合起来添加到水中,接着通过萃取得药汁,最后加入白矾的成品浴足液。
[0055]【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0056]1、桂枝采集及处理:采集干透、无变质、色泽正常的桂枝为原料,然后切碎备用。
[0057]2、吴茱萸采集及处理:采集干透、无变质、色泽正常的吴茱萸为原料,然后切碎备用。
[0058]3、白矾采集及处理:采集干净无杂志的白矾为原料,然后粉碎至能过120?200目备用Ο
[0059]4、原料组成及配比:桂枝35克、吴茱萸25克、白矾50克。
[0060]5、萃取:将上述桂枝和吴茱萸混合起来并添加到600倍水中,然后加热至水沸腾,并使水沸腾持续到水分减少至三分之二。
[0061]6、过滤:将萃取的桂枝和吴茱萸汁渣过滤分离后得原料液。
[0062]7、成品:往原料液里添加白矾,并使白矾完全溶解于原料液中得成品浴足液。
[0063]本发明应用实施例:
[0064]将病儿双足浸泡本发明20-3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主权项】
1.一种治疗小儿流涎的浴足液,其特征在于:该药汁是由桂枝、吴茱萸、白矾组成,将桂枝和吴茱萸粉碎成块状物,然后混合起来添加到水中,接着通过萃取得药汁,最后加入白矾的成品浴足液;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桂枝采集及处理:采集干透、无变质、色泽正常的桂枝为原料,然后切碎备用; (2)吴茱萸采集及处理:采集干透、无变质、色泽正常的吴茱萸为原料,然后切碎备用; (3)白矾采集及处理:采集干净无杂志的白矾为原料,然后粉碎至能过120?200目备用; (4)原料组成及配比:桂枝35克、吴茱萸25克、白矾50克; (5)萃取:将上述桂枝和吴茱萸混合起来并添加到600倍水中,然后加热至水沸腾,并使水沸腾持续到水分减少至三分之二; (6)过滤:将萃取的桂枝和吴茱萸汁渣过滤分离后得原料液; (7)成品:往原料液里添加白矾,并使白矾完全溶解于原料液中得成品浴足液。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小儿流涎的浴足液。具体包括:该药汁是由桂枝、吴茱萸、白矾组成,将桂枝和吴茱萸粉碎成块状物,然后混合起来添加到水中,接着通过萃取得药汁,最后加入白矾的成品浴足液。本发明具有温脾、散寒、缩涎之功效,对小儿流涎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同时,本发明应用简单,只需将病儿双足浸泡本发明20-30分钟,可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IPC分类】A61P1/02, A61K33/06, A61K36/754
【公开号】CN105232710
【申请号】CN201510606354
【发明人】麻翠秋
【申请人】麻翠秋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