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髋臼内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及其配套器械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86102阅读:来源:国知局
线和与其连接的第三功能固定区域的夹角β2为90°~105° ;
第一滑动槽长度为25.0mm~50.0mm,宽度为3.0mm~8.0mm,第三滑动槽(33)长度为3.0mm~10.0mm,宽度为 2.2mm~3.5mm ;
螺钉孔的孔道中心轴与其孔道端面所成的夹角的角度ω为0°~20°。
[0010]上述的右接骨板上开有用于克氏针置入的临时定位孔;第六功能固定区域和第七功能固定区域各开有自动复位孔,数量为1~2个。
[0011]螺钉孔内壁开有相向设置的固定槽,各螺钉孔在右接骨板上的分布符合荷载分享原则和中立原则。
[0012]第一功能固定区域的末端开有一个临时定位孔。
[0013]第一功能固定区域上的螺钉孔呈一排或两排设置,第五功能固定区域上螺钉孔呈一排设置。
[0014]上述的竖向板体靠近横向板体位置设有1~2个螺钉孔,分别位于第六功能固定区域和第七功能固定区域;第十功能固定区域上的第三滑动槽数量为1-2个;第八功能固定区域和第九功能固定区域各设有一个第二滑动槽,第二滑动槽位于第八功能固定区域和第九功能固定区域两侧的板体分别作为第四应力桥和第五应力桥。
[0015]第八功能固定区域和第九功能固定区域各向外延伸有与髋臼内侧的解剖学形态相匹配的固定臂,固定臂上设置有螺钉孔,固定臂上还开有第四滑动槽,第四滑动槽长度为3.0mm至6.0_,宽度为2.2mm至3.5_,第四滑动槽位于第八功能固定区域和第九功能固定区域上两侧的板材分别作为第七应力桥和第八应力桥。
[0016]—种用于一种通用髋白内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的配套器械,包括锁定套管、螺钉置入套管和夹持钳,锁定套管顶端制有第一握手柄,该握手柄的外周制有防滑纹,末端设有定位外螺纹,定位外螺纹与右接骨板螺钉孔的内螺纹匹配咬合,引导钻头定向钻孔,预先钻出安全的钉道,锁定套管能容纳与钉道孔径相匹配的钻头;
螺钉置入套管顶端制有第二握手柄,该握手柄的外周制有防滑纹,末端有1~2个固定脚,与右接骨板的固定槽匹配固定,套管与右接骨板可调角度为0ο?250,保障螺钉按照预定的安全角度抒入;
夹持钳包括夹体,夹体末端扩张为环形夹头,所述环形夹头内有防滑纹。
[0017]—种用于一种通用髋白内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的安装方法:
安装时,将第一功能固定区域放置于髋臼后上方,即骨盆内部的髋臼后柱弓状线部位,向后延伸至骶髂关节,此区块的螺钉孔方向均指向髋臼后柱后壁方向,固定髋臼后柱后壁区域,与第一功能固定区域表面呈0°~20°的倾斜角度,防止螺钉侵入关节内;第二功能固定区域上的螺钉孔固定髋白顶部负重区的后半部分;
第三功能固定区域与髋白正上方接触,固定髋白顶部正上方穹窿部位和髋白前壁的骨折,使用克氏针插入第一滑动槽初始固定右接骨板,以便右接骨板在不滑脱的情况下,允许右接骨板调整位置;
第四功能固定区域上的螺钉与第四固定区(94)表面呈5°~15°的倾斜角度,指向髋臼前外方向的前壁前柱,防止螺钉侵入关节内,固定髋白顶部负重区的前半部分。
[0018]第五功能固定区域放置于髋白的前柱即耻骨上支上方部位,此区块的螺钉孔方向与第五功能固定区域表面呈0°~10°的倾斜角度,防止螺钉侵入关节内,从临近第三功能固定区域的第一个孔依次递减3°~5° ;第四功能固定区域上的螺钉孔固定髋臼顶部负重区的前半部分,靠近自由端的其余螺钉孔用于固定髋白前柱耻骨上支;
第八功能固定区域螺固于髋臼后柱的中上1/2部位;第九功能固定区域螺固于髋臼前柱的中上1/2部位;第十功能固定区域固定髋臼内侧四边区的中下部分; 螺钉旋入自动复位孔能使接骨板与骨表面服帖。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中的右接骨板与髋臼模型内侧的解剖形态相匹配,对髋白模型骨折的复位良好,固定牢固,形成多个横向应力桥、纵向应力桥以及弯曲弧形应力桥,分别传递横向、纵向以及扭转弯曲的应力,应力分布均匀,能有效防止螺钉松动、断裂,减少骨折后期内置物松动、移位、疼痛和骨的应力遮挡等并发症,从而有利于骨折的准确固定。
[0020]该右接骨板模拟手术中无需塑形或剪断,节约模拟手术时间,提高模拟手术效率,减少模拟手术中失血,减少麻醉时间,减少感染机会,降低模拟手术风险,同时该右接骨板允许在三维空间内做适当扭转,以适应非寻常骨骼模型,增加右接骨板与骨骼模型的服帖性;
此外,适用于髋白模型内侧四边区骨折、涉及髋白顶负重区的骨折、合并髋白前柱/耻骨上支骨折、合并髋白前壁骨折、合并髋白后柱骨折、合并髋白后壁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适应症或手术,同时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骨骼大小、形状的患者;
另外,本发明中的夹持钳用于夹持右接骨板,防止右接骨板表面被划伤,同时防止右接骨板在模拟手术放置过程中脱落掉入伤口内,确保右接骨板放置在正确位置,保证拧入螺钉时,右接骨板位置稳定不滑动。夹持钳顶端有对应的防滑纹,用于夹持右接骨板,防滑纹宽度与右接骨板厚度相匹配。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体不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横向板体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右接骨板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5螺钉与右接骨板配合角度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夹持钳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螺钉置入套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3]图1至图1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第一滑动槽13、通孔21、第三滑动槽33、螺钉孔3、固定槽3a、自动复位孔32、第二滑动槽23、固定臂4、第四滑动槽41、右指圈51、锯齿条5la、左指圈52、限位凸起52a、夹体52、夹头52a、临时定位孔6、螺钉置入套管8、第二握手柄81、固定脚82、第一功能固定区域91、第二功能固定区域92、第三功能固定区域93、第四功能固定区域94、第五功能固定区域95、第六功能固定区域96、第七功能固定区域97、第八功能固定区域98、第九功能固定区域99、第十功能固定区域90、第一应力桥101、第二应力桥102、第三应力桥103、第四应力桥104、第五应力桥105、第六应力桥106、第七应力桥107、第八应力桥108、髋臼后柱Z1、骶髂关节Z2、坐骨支后半部分Z3、髋关节投影区Z4、坐骨支Z5、坐骨支中线Z6、耻骨上支Z7、坐骨结节Z8、孔道中心轴L1、孔道端面法线L2。如图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通用髋白内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具有镜像设置的左、右接骨板,右接骨板为一体件,并包括T型设置的横向板体和竖向板体;横向板体与髋白顶部、后部和前方髋白前柱/耻骨上支形态贴服;
横向板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的第一功能固定区域91、第二功能固定区域92、第三功能固定区域93、第四功能固定区域94和第五功能固定区域95;竖向板体连接于第三功能固定区域93 ;其中第一功能固定区域91与髋臼后方后柱后壁区形态贴服,第五功能固定区域95与前方前柱前壁区的形态贴服,第三功能固定区域93与髋白模型上方前壁的形态贴服,固定髋白顶部正上方的骨折;
竖向板体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通孔21作为血运通道,通孔2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与第三功能固定区域93相连接的第六功能固定区域96和第七功能固定区域97,第六功能固定区域96下端连接有第八功能固定区域98 ;第七功能固定区域97下端连接有第九功能固定区域99 ;
竖向板体的自由端是沿板体平面膨大而形成与髋白内侧面解剖学形态相匹配的第十功能固定区域90 ;第十功能固定区域90分别连接于第八功能固定区域98和第九功能固定区域99;第一功能固定区域91、第二功能固定区域92、第三功能固定区域93、第四功能固定区域94、第五功能固定区域95、第八功能固定区域98、第九功能固定区域99和第十功能固定区域90都设有螺钉孔3,右接骨板通过这些螺钉孔3螺固于髋骨上。第二功能固定区域92和第四功能固定区域94在遇到厚实的髋骨时钉入螺钉能起到加固作用,小型的髋骨无需钉入螺钉。
[0025]横向板体和竖向板体左右两边的弧形交接处分别作为第二应力桥102和第三应力桥103,第二应力桥102符合髋臼后柱后半部位内部张力骨小梁的走行方向;第三应力桥103符合髋白后柱前半部位内部张力骨小梁的走行方向;应力桥结构用于传递相邻区块的力量,均匀传导应力,防止断钉断板;
第三功能固定区域93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滑动槽13,第十功能固定区域90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三滑动槽33,第一滑动槽13和第三滑动槽33用于克氏针的初始固定,以便于右接骨板在不滑脱的情况下,允许右接骨板调整位置,确保右接骨板定位于正确位置;第一滑动槽13的两侧板体作为第一应力桥101,第一应力桥101用于传递髋白后方至前方的力量,符合内部张力骨小梁的走行方向,均匀分散应力;第三滑动槽33的两侧板体作为第六应力桥106,第六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