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暑的中药配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23260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中暑的中药配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中暑的中药配方,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阴虚动风型中暑的中药配方。
【背景技术】
[0002]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量引起临床以高热、虚脱、痉挛和昏迷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不透风或紧身衣裤以及发热、甲亢、糖尿病、心脏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或服用阿托品和其他抗胆碱能药物的患者在炎夏容易诱发中暑。根据中暑的不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一般将中暑分为三种类型,但常混杂同时存在,(1)热射病:在夏季从事体力劳动或生产环境中热源的辐射热增加人体热量和影响人体散热,引起体内热蓄积,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汗腺功能衰竭,从而使体内更多的热蓄积,就能发生本病。(2)热衰竭:易发生在不适应热环境劳动的新工人和体弱者。其主要发病机制与出汗多和心血管功能紊乱引起低血容量和低水盐血症,体内常无过量热蓄积。(3)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者。
[0003]中医认为,中暑指因夏季在高温或烈日下劳作,或处于气候炎热湿闷的环境,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卒中脏腑,热闭心神,或热盛津伤,引动肝风,或暑闭气机。中医根据辨证分型为:(1)暑热(内郁)证:壮热,烦躁,头痛,头晕,口渴多饮,汗多,体倦,面赤气粗,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洪大。(2)暑热闭神证:发热口渴,神志躁扰不宁或昏迷,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实。(3)暑热动风证:壮热不退,躁扰不宁甚或神昏,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双目上视,面赤息粗,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4)暑闭气机证:发热无汗,烦躁,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剧烈腹痛或头痛而胀,甚或神昏、耳聋、肢厥,舌红苔黄,脉弦或沉伏。(5)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汗多或无汗,心烦,神疲思睡,气短乏力,尿短黄,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无力。(6)阳脱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尿量减少,面色苍白,呼吸浅促,脉细欲绝。回阳固脱。(7)阴虚动风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胸闷汗出,四肢抽搐或痉挛疼痛,或肢体麻木、震颤,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8)暑伤肺络证:感受暑热,骤然咳血、衄血,身热,口渴,咳嗽气喘,头目不清,舌红,苔黄,脉洪数无力。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中暑的中药配方,尤其适用于治疗阴虚动风型中暑,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0005]针对于中暑的治疗,申请人在大量临床中总结发现,在阴虚动风型中暑的情况下,目前治疗往往只考虑滋阴熄风,但是由于阴虚往往会导致肺热产生,患者伴随有干咳等症状,往往会忽略或者延误病症的治疗。申请人大量临床后总结后得出,治疗阴虚动风型中暑以滋阴熄风为主,宣肺止咳为辅。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中暑的中药配方,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鳖甲15?20份、粗黄草15?20份、钩石斛10?15份、角盘兰10?15份、四棱通15?20份、狼尾巴蒿15?20份、九头狮子草10?15份、小石韦10?15份、麻黄15?20份、六月寒10?15份、水珠草5?10份、甘草5?10份。
[0007]其中,优选方案如下:
[0008]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鳖甲15份、粗黄草15份、钩石斛10份、角盘兰10份、四棱通15份、狼尾巴蒿15份、九头狮子草10份、小石韦10份、麻黄15份、六月寒10份、水珠草5份、甘草5份。
[0009]也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鳖甲20份、粗黄草20份、钩石斛15份、角盘兰15份、四棱通20份、狼尾巴蒿20份、九头狮子草15份、小石韦15份、麻黄20份、六月寒15份、水珠草10份、甘草10份。
[0010]也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鳖甲18份、粗黄草18份、钩石斛12份、角盘兰12份、四棱通18份、狼尾巴蒿18份、九头狮子草12份、小石韦12份、麻黄18份、六月寒12份、水珠草8份、甘草8份。
[0011]将上述各原料药制成本发明药物的具体制备方法是:
[0012]按照配方称取中药原料并加入到容器中,加水漫过药面浸泡10?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取滤液;然后再加水没过药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然后去渣取滤液,两次滤液合并即可。
[0013]用法:成人每次服用200?300mL,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0014]药理分析:
[0015]鳖甲:咸,微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癥瘕,久疟疟母。
[0016]粗黄草:甘、淡、微咸,寒。滋阴益肾,生津止渴。蜘蛛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弱。
[0017]钩石斛:甘,微寒。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0018]角盘兰:甘,温。滋阴补肾,养胃,调经。用于神经衰弱,头晕失眠,烦躁口渴食欲不振,须发早白,月经不调。
[0019]四棱通:涩、甘,微寒。清热平肝,息风镇痉,活血通经。主治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骨折,小儿惊风,高血压,偏头痛,小儿脱肛。还可治带下,外伤出血等症。
[0020]狼尾巴蒿:为栊牛儿苗科植物熏倒牛的果实。辛,凉。清热镇痉。
[0021]九头狮子草:辛、微苦,凉。发汁解表,清热解毒,镇痉。用于感冒,咽喉肿痛,白喉,小儿消化不良,小儿高热,痈_肿毒,毒蛇咬伤。
[0022]小石韦:性凉,味苦涩。镇痉,利尿,止血。治小儿惊风,外伤出血。
[0023]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0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