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的病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9753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升降的病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包括气垫和床体,所述气垫包括顶部料层、底部料层、侧壁;底部料层和侧壁构成密封的充气腔室,充气腔室内设有分隔带,分隔带为双层结构,分隔带通过粘贴工艺固定在顶部料层和底部料层的内表面上,分隔带将充气腔室分隔成多个充气腔室单元。按上述技术方案,充放气设备向充气腔室内充气,多个充气腔室单元按“田”字状一小块一小块鼓起,顶部料层在充气腔室充气后整体呈水平状。如此,病人卧在充气垫上,即感觉平坦舒适,又能摆脱压疮的困扰。
【专利说明】
一种可升降的病床
技术领域
:
[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升降的病床。
【背景技术】
:
[0002]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皮肤压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通性的问题。为使长期卧床的病人摆脱压疮的困扰,现有技术采用气垫床,即在床上铺设一层充气垫。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充气垫的基本组成单元呈圆柱状,多个圆柱状基本组成单元纵向排列组成一充气垫,病人卧在充气垫上感觉不适,尤其当充放气设备按每间隔一个基本组成单元对组成充气垫的所有基本组成单元进行轮流充气时。

【发明内容】

:
[0003]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由多个圆柱状基本组成单元按纵向排列方式组成的充气垫,凹凸不平,病人卧在充气垫上感觉不适。
[0004]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可升降的病床,包括气垫和床体,气垫铺设在床体上;
[0006]所述气垫包括顶部料层、底部料层、侧壁、外置充气管道;所述顶部料层和底部料层水平设置,侧壁竖直设置,侧壁包括上侧壁、下侧壁、左侧壁、右侧壁,顶部料层、底部料层和侧壁构成密封的充气腔室,所述外置充气管道设置在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外置充气管道连通充气腔室;所述顶部料层的材质为PVC,所述底部料层采用刚性材质;
[0007]所述充气腔室内设有分隔带,所述分隔带为双层结构,双层结构的分隔带包括第一分隔带层和第二分隔带层,所述第一分隔带层的纵截面和第二分隔带层的纵截面均呈卧倒状的V字形,第一分隔带层的小头端和第二分隔带层的小头端相向设置;第一分隔带层的上顶面和第二分隔带层的上顶面通过粘贴工艺固定在顶部料层的内表面上,第一分隔带层的下底面和第二分隔带层的下底面通过粘贴工艺固定在底部料层的内表面上;所述分隔带将充气腔室分隔成多个充气腔室单元。
[0008]按上述技术方案,充放气设备向充气腔室内充气,顶部料层具有鼓起的趋势,但是,分隔带拉住顶部料层,如此,顶部料层无法整体鼓起,多个充气腔室单元按“田”字状一小块一小块鼓起。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顶部料层在充气腔室充气后整体呈水平状,其表面鼓起多个如“田”字状的小鼓包。如此,病人卧在充气垫上,即感觉平坦舒适,又能摆脱压疮的困扰。
[0009]按上述技术方案,外置充气管道连通外部的充气设备和充气腔室,由外部的充气设备向充气腔室内充气;所述分隔带上开设通孔,供气流通过。
[0010]作为本发明对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说明,呈卧倒状的V字形的第一分隔带层的小头端的端部和呈卧倒状的V字形的第二分隔带层的小头端的端部之间的关系如下:第一,两者粘结在一起;第二,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带层的小头端和第二分隔带层的小头端通过粘结剂粘结在一起。第一分隔带层和第二分隔带层的形状设计及相互关系设计使得充气腔室单元在膨胀时发生一定的变形,使得整个气垫更加平坦。
[00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说明,所述分隔带通过粘结剂粘结在顶部料层和底部料层的内表面上。如此,相比于缝制,可有效防止气垫发生漏气现象。
[00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说明,所述第一分隔带层和第二分隔带层均具有柔性。如此改进,第一分隔带层和第二分隔带层可以适应充气腔室内充气量的变化,并且采用这种结构的气垫表面可随充气量的多少而进行变化,以达到表面平整、美观大方的效果,进而避免气垫表面呈现出若干鼓起的区域而影响表面的平整度。
[00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本发明还包括条形状的固定板,固定板的两侧和中央处开设通孔,固定板上设有多个定位销,定位销沿固定板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气垫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设有下垂的固定布条,固定布条上开设多个穿孔;所述床体边缘侧壁上开设多个定位孔,多个定位孔沿床体边缘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床体边缘侧壁的两侧和中央处开设螺纹孔;所述固定板的通孔内插设紧固螺栓,紧固螺栓螺接在床体边缘侧壁的螺纹孔内,所述定位销插设在定位孔内,固定板通过所述螺栓和螺纹孔的螺接固定在床体边缘侧壁上,所述固定布条被夹持在床体边缘侧壁和固定板之间,所述螺栓和定位销穿过固定布条上的穿孔。按上述改进,所述固定板可将固定布条固定在床体的边缘侧壁上。
[00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床体包括底座、承重架、升降支架、卧板;所述底座和承重架水平设置,所述升降支架连接底座和承重架且位于底座与承重架之间,用于升降承重架,所述卧板水平铺设在承重架上。所述升降支架包括第一对支撑杆和第二对支撑杆,所述第一对支撑杆与第二对支撑杆呈交叉状,第一对支撑杆和第二对支撑杆的交叉处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第一对支撑杆和第二对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一对支撑杆的顶端铰接在承重架的底平面上,第一对支撑杆的底端可在底座平面上移动,所述第二对支撑杆的底端铰接在底座上,第二对支撑杆的顶端可在承重架底平面上移动;所述第一对支撑杆包括第一横杆,所述第二对支撑杆包括第二横杆,第一横杆上铰接有气缸,气缸的活塞杆铰接在第二横杆上。所述第一对支撑杆的底端安装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可在底座平面上滚动;所述第二对支撑杆的顶端安装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可在承重架底平面上滚动。
[0015]按上述改进,使用者驱动气缸,若气缸伸展,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第一对支撑杆与第二对支撑杆以连接杆为旋转轴进行相反方向的旋转,承重架上升,进而卧板上升;若气缸收缩,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第一对支撑杆与第二对支撑杆以连接杆为旋转轴进行相向方向的旋转,承重架下降,进而卧板下降。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可分别降低第一对支撑杆与底座平面之间的摩擦,以及第二对支撑杆与承重台底平面之间的摩擦。
【附图说明】
: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一种可升降的病床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床体20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气垫10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中A-A断面图;
[0021]图5为图1中固定板30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符号说明:
[0023]10、气垫;11、顶部料层;12、底部料层;13、侧壁;14、外置充气管道;15、充气腔室;16、分隔带;161、第一分隔带层;162、第二分隔带层;17、固定布条;171、穿孔;
[0024]20、床体;21、底座;22、承重架;23、升降支架;231、第一对支撑杆;232、第二对支撑杆;233、连接杆;234、第一横杆;235、第二横杆;236、气缸;237、第一滚轮;238、第二滚轮;
[0025]30、固定板;31、通孔;32、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
[0026]如图1,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包括气垫10、床体20、固定板30。
[0027]如图1,所述气垫10铺设在床体上;结合图3、图4,所述气垫包括顶部料层11、底部料层12、侧壁13、外置充气管道14;所述顶部料层和底部料层水平设置,所述侧壁竖直设置,侧壁包括上侧壁、下侧壁、左侧壁、右侧壁,所述顶部料层、底部料层和侧壁构成密封的充气腔室15,所述外置充气管道设置在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外置充气管道连通充气腔室;所述顶部料层的材质为PVC,所述底部料层采用刚性材质。
[0028]上述气垫10中,结合图3、图4,所述充气腔室15内设有分隔带16,所述分隔带为双层结构,双层结构的分隔带包括第一分隔带层161和第二分隔带层162,所述第一分隔带层的纵截面和第二分隔带层的纵截面均呈卧倒状的V字形,第一分隔带层的小头端和第二分隔带层的小头端相向设置;第一分隔带层的上顶面和第二分隔带层的上顶面通过粘贴工艺固定在顶部料层的内表面上,第一分隔带层的下底面和第二分隔带层的下底面通过粘贴工艺固定在底部料层的内表面上;所述分隔带将充气腔室分隔成多个充气腔室单元。
[0029]上述气垫10中,如图4,所述分隔带16通过粘结剂粘结在顶部料层11和底部料层12的内表面上。
[0030]上述气垫10中,如图4,呈卧倒状的V字形的第一分隔带层161的小头端的端部和呈卧倒状的V字形的第二分隔带层162的小头端的端部粘结在一起。所述第一分隔带层161的小头端和第二分隔带层162的小头端通过粘结剂粘结在一起。
[0031]上述气垫10中,所述第一分隔带层161和第二分隔带层162均具有柔性。
[0032]如图2,所述床体20包括底座21、承重架22、升降支架23、卧板;所述底座和承重架水平设置,所述升降支架连接底座和承重架且位于底座与承重架之间,用于升降承重架,所述卧板水平铺设在承重架上。
[0033]上述床体20中,如图2,所述升降支架23包括第一对支撑杆231和第二对支撑杆232,所述第一对支撑杆与第二对支撑杆呈交叉状,第一对支撑杆和第二对支撑杆的交叉处安装有连接杆233,所述连接杆与第一对支撑杆和第二对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一对支撑杆的顶端铰接在承重架的底平面上,第一对支撑杆的底端可在底座平面上移动,所述第二对支撑杆的底端铰接在底座上,第二对支撑杆的顶端可在承重架底平面上移动;所述第一对支撑杆包括第一横杆234,所述第二对支撑杆包括第二横杆235,第一横杆上铰接有气缸236,气缸的活塞杆铰接在第二横杆上。
[0034]上述床体20中,如图2,所述第一对支撑杆的底端安装有第一滚轮237,所述第一滚轮可在底座平面上滚动;所述第二对支撑杆的顶端安装有第二滚轮238,所述第二滚轮可在承重架底平面上滚动
[0035]如图5,所述固定板30呈条形状,固定板的两侧和中央处开设通孔31,固定板上设有多个定位销32,定位销沿固定板的长度方向分布。如图3,所述气垫1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设有下垂的固定布条17,固定布条上开设多个穿孔171。所述床体20边缘侧壁上开设多个定位孔,多个定位孔沿床体边缘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床体边缘侧壁的两侧和中央处开设螺纹孔。所述固定板的通孔内插设紧固螺栓,紧固螺栓螺接在床体边缘侧壁的螺纹孔内,所述定位销插设在定位孔内,固定板通过所述螺栓和螺纹孔的螺接固定在床体边缘侧壁上,所述固定布条被夹持在床体边缘侧壁和固定板之间,所述螺栓和定位销穿过固定布条上的穿孔。
[0036]实际操作中,使用者驱动气缸236,若气缸236伸展,第一横杆234和第二横杆235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第一对支撑杆231与第二对支撑杆232以连接杆233为旋转轴进行相反方向的旋转,承重架22上升,进而卧板上升;若气缸236收缩,第一横杆234和第二横杆235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第一对支撑杆231与第二对支撑杆232以连接杆233为旋转轴进行相向方向的旋转,承重架22下降,进而卧板下降。第一滚轮237和第二滚轮238可分别降低第一对支撑杆231与底座21平面之间的摩擦,以及第二对支撑杆232与承重架22底平面之间的摩擦。
[0037]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包括气垫(10)和床体(20),气垫铺设在床体上; 所述气垫包括顶部料层(11)、底部料层(12)、侧壁(13)、外置充气管道(14);所述顶部料层和底部料层水平设置,所述侧壁竖直设置,侧壁包括上侧壁、下侧壁、左侧壁、右侧壁,所述顶部料层、底部料层和侧壁构成密封的充气腔室(15),所述外置充气管道设置在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外置充气管道连通充气腔室;所述顶部料层的材质为PVC,所述底部料层采用刚性材质; 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腔室内设有分隔带(16),所述分隔带为双层结构,双层结构的分隔带包括第一分隔带层(161)和第二分隔带层(162),所述第一分隔带层的纵截面和第二分隔带层的纵截面均呈卧倒状的V字形,第一分隔带层的小头端和第二分隔带层的小头端相向设置;第一分隔带层的上顶面和第二分隔带层的上顶面通过粘贴工艺固定在顶部料层的内表面上,第一分隔带层的下底面和第二分隔带层的下底面通过粘贴工艺固定在底部料层的内表面上;所述分隔带将充气腔室分隔成多个充气腔室单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其特征在于:呈卧倒状的V字形的第一分隔带层(161)的小头端的端部和呈卧倒状的V字形的第二分隔带层(162)的小头端的端部粘结在一起。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其特征在于:呈卧倒状的V字形的第一分隔带层(161)的小头端的端部和呈卧倒状的V字形的第二分隔带层(162)的小头端的端部之间具有一定的I司隙。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带(16)通过粘结剂粘结在顶部料层(11)和底部料层(12)的内表面上。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带层(161)的小头端和第二分隔带层(162)的小头端通过粘结剂粘结在一起。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带层(161)和第二分隔带层(162)均具有柔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条形状的固定板(30),固定板的两侧和中央处开设通孔(31),固定板上设有多个定位销(32),定位销沿固定板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气垫(1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设有下垂的固定布条(17),固定布条上开设多个穿孔(171);所述床体(20)边缘侧壁上开设多个定位孔,多个定位孔沿床体边缘侧壁的长度方向分布,床体边缘侧壁的两侧和中央处开设螺纹孔;所述固定板的通孔内插设紧固螺栓,紧固螺栓螺接在床体边缘侧壁的螺纹孔内,所述定位销插设在定位孔内,固定板通过所述螺栓和螺纹孔的螺接固定在床体边缘侧壁上,所述固定布条被夹持在床体边缘侧壁和固定板之间,所述螺栓和定位销穿过固定布条上的穿孔。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病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床体(20)包括底座(21)、承重架(22)、升降支架(23)、卧板;所述底座和承重架水平设置,所述升降支架连接底座和承重架且位于底座与承重架之间,用于升降承重架,所述卧板水平铺设在承重架上; 所述升降支架(23)包括第一对支撑杆(231)和第二对支撑杆(232),所述第一对支撑杆与第二对支撑杆呈交叉状,第一对支撑杆和第二对支撑杆的交叉处安装有连接杆(233 ),所述连接杆与第一对支撑杆和第二对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一对支撑杆的顶端铰接在承重架的底平面上,第一对支撑杆的底端可在底座平面上移动,所述第二对支撑杆的底端铰接在底座上,第二对支撑杆的顶端可在承重架底平面上移动;所述第一对支撑杆包括第一横杆(234),所述第二对支撑杆包括第二横杆(235),第一横杆上铰接有气缸(236),气缸的活塞杆铰接在第二横杆上;所述第一对支撑杆的底端安装有第一滚轮(237),所述第一滚轮可在底座平面上滚动;所述第二对支撑杆的顶端安装有第二滚轮(238),所述第二滚轮可在承重架底平面上滚动。
【文档编号】A61G7/057GK105853095SQ20161026559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6日
【发明人】王文庆
【申请人】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