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氧疗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8228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医用氧疗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医用氧疗床,包括床体、供氧装置和吸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安装在床体底部,所述吸氧装置安装在供氧装置上。本发明使病患在床上就可以实施氧疗目的,不需要另外的吸氧装置或吸氧管道,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使用,尤其是对有功能残疾或需长期卧床的患者;本氧疗床采用特殊的供氧装置和吸氧面罩,可以根据吸氧者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吸氧目的等,提供不同吸氧压力及浓度,帮助患者实现精准、有效、个体化的氧疗治疗;随着氧疗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深入以及临床上对吸氧压力和浓度的要求提高,本氧疗床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吸氧需求。同时此氧疗床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不同治疗目的,为使用者提供精准、方便、个性化的氧疗治疗。
【专利说明】
医用氧疗床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床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有特殊供氧装置可以满足不同氧疗目的高级医用氧疗床。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用床,仅仅具有辅助支撑、便利患者等一般功能;现实中,至今仍没有真正用于治疗目的的医用床问世,更没有精准用于氧疗目的的治疗床;当临床中为了实现患者的氧疗需求,只能使用病房集中安装的吸氧装置,无法实现患者外出检查、转科等情况的吸氧需求;另外,市场上发明的供氧装置,不能根据患者病情、病理生理变化、特殊治疗目的(脑保护、纠正CO中毒等)的需求给予精准、有效的氧疗治疗。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床上就可以实施氧疗目的,不需要另外的吸氧装置或吸氧管道,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使用,尤其是对有功能残疾或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根据吸氧者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吸氧目的等,提供不同吸氧压力及浓度,帮助患者实现精准、有效、个体化的氧疗治疗的医用氧疗床。
[000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医用氧疗床,包括床体、可调节氧气浓度的供氧装置和吸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安装在床体底部,所述吸氧装置安装在供氧装置上。
[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床上就可以实施氧疗目的,不需要另外的吸氧装置或吸氧管道,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使用,尤其是对有功能残疾或需长期卧床的患者;本氧疗床采用特殊的供氧装置和吸氧面罩,可以根据吸氧者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吸氧目的等,提供不同吸氧压力及浓度,帮助患者实现精准、有效、个体化的氧疗治疗;随着氧疗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深入以及临床上对吸氧压力和浓度的要求提高,本氧疗床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吸氧需求。同时此氧疗床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不同治疗目的,为使用者提供精准、方便、个性化的的氧疗治疗。特别是为一些特殊需求的患者(如功能残疾,脑保护,CO中毒,有家庭式氧疗需求的患者)带来极大的应用价值。相信未来会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7]进一步,所述供氧装置包括双舱贮藏箱、可调控通过气体量的三通调节阀、第一压力表、湿化装置和储气囊,所述双舱贮藏箱安装在床体底部,所述双舱贮藏箱和三通调节阀、第一压力表、湿化装置以及储气囊依次通过直通螺旋结构连接在一起,所述吸氧装置安装在储气囊上。
[0008]进一步,所述双舱贮藏箱包括并列设置的常压氧箱和高压氧箱,所述常压氧箱上设有常压氧输气口和常压氧充气口,所述高压氧箱上设有高压氧输气口和高压氧充气口,所述常压氧输气口与三通调节阀的一个开口通过直通螺旋结构相连接且连通,所述高压氧输气口与三通调节阀的另一个开口通过直通螺旋结构相连接且连通,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三个开口通过直通螺旋结构与第一压力表相连接且连通。
[0009]进一步,所述供氧装置还包括第二压力表,所述第二压力表安装在储气囊侧壁上。
[0010]进一步,所述吸氧装置为负压吸氧面罩或吸氧鼻导管。
[0011]进一步,所述负压吸氧面罩包括面罩本体和输气管道,所述输气管道的一端与面罩本体相连接,另一端与储气囊相连接;所述面罩本体为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外层腔体和设置在外层腔体内侧的内层腔体,所述外层腔体的边缘和外层腔体的边缘通过连接部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部包括封闭连接部和半封闭连接部,所述外层腔体和内层腔体之间的空间为负压腔,所述内层腔体与输气管道相连通形成供氧腔。
[0012]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吸氧面罩可以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病情程度及不同治疗目的,为临床患者提供精准的氧疗方案;同时本发明不需通过捆绑即可将面罩与口鼻部固定在一起,具有极佳的患者体验,操作方便。
[0013]进一步,所述内层腔体上安装有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一端贯穿外层腔体安装在内层腔体上,另一端上安装有排气阀,所述排气管道与供氧腔相连通;所述外层腔体上安装有负压管和盖帽,所述负压管的一端安装在外层腔体上,另一端与盖帽可拆卸连接,所述负压管与负压腔相连通。
[00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排气阀可以自主或者手动调节,确保供氧腔内的压强适合患者。
[0015]进一步,所述封闭连接部为与外层腔体和内层腔体一体成型的连接板;所述半封闭连接部为具有贴合性的薄膜,所述薄膜上具有多个通气孔;所述薄膜平整贴合在皮肤上使负压腔形成封闭空间。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不对外层腔体抽气时,盖帽盖设在负压管上,此时半封闭连接部与皮肤贴合,整个负压腔形成密闭的空间。
[0017]进一步,所述输气管道部分嵌入床体的床头内,所述输气管道可折叠拉伸并进行360度自由旋转。
[00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圆形管道为柔性管道,方便患者使用时将面罩本体拉到患者舒适的位置。
[0019]进一步,所述床体底部安装有用于移动床体的移动装置。
[00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区别于现有的吸氧治疗只能在病房进行,患者在搬运移动或外出时氧疗无法继续只能中断,安装移动装置使氧疗床与供氧、吸氧装置为一个可以移动的整体,不论在患者搬运转移、运输过程中还是外出检查过程中,均可以给予持续不中断的氧疗。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发明结构不意图;
[0022]图2为本发明中负压吸氧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4]1、床体,2、双舱贮藏箱,3、三通调节阀,4、第一压力表,5、湿化装置,6、储气囊,7、
第二压力表,8、常压氧箱,8-1、常压氧输气口,8-2、常压氧充气口,9、高压氧箱,9-1、高压氧输气口,9-2、常压氧充气口,10、负压吸氧面罩,10-1、面罩本体,10-2、输气管道,10-3、外层腔体,10-4、内层腔体,10-5、半封闭连接部,10-6、排气管道,10-7、排气阀,10_8、负压管,10-9、盖帽,11、移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26]如图1至2所示,医用氧疗床,包括床体1、供氧装置和吸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安装在床体I底部,所述吸氧装置安装在供氧装置上。
[0027]所述供氧装置包括双舱贮藏箱2、可调控通过气体量的三通调节阀3、第一压力表
4、湿化装置5和储气囊6,所述双舱贮藏箱2安装在床体I底部,所述双舱贮藏箱2和三通调节阀3、第一压力表4、湿化装置5以及储气囊6依次通过直通螺旋结构连接在一起,所述吸氧装置安装在储气囊6上。优选的,所述供氧装置还包括第二压力表7,所述第二压力表7安装在储气囊6侧壁上;所述三通调节阀为三通球阀。
[0028]所述双舱贮藏箱2包括并列设置的常压氧箱8和高压氧箱9,所述常压氧箱8上设有常压氧输气口 8-1和常压氧充气口 8-2,所述高压氧箱9上设有高压氧输气口 9-1和高压氧充气口 9-2,所述常压氧输气口 8-1与三通调节阀3的一个开口通过直通螺旋结构相连接且连通,所述高压氧输气口 9-1与三通调节阀3的另一个开口通过直通螺旋结构相连接且连通,所述三通调节阀3的第三个开口通过直通螺旋结构与第一压力表4相连接且连通。
[0029]所述直通螺旋结构为带螺纹的管路。
[0030]所述吸氧装置为负压吸氧面罩10或吸氧鼻导管。
[0031]如图2所示,所述负压吸氧面罩10包括面罩本体10-1和输气管道10-2,所述输气管道10-2的一端与面罩本体10-1相连接,另一端与储气囊6相连接;所述面罩本体10-1为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外层腔体10-3和设置在外层腔体10-3内侧的内层腔体10-4,所述外层腔体10-3的边缘和外层腔体10-3的边缘通过连接部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部包括封闭连接部和半封闭连接部10-5,所述外层腔体10-3和内层腔体10-4之间的空间为负压腔,所述内层腔体10-4与输气管道10-2相连通形成供氧腔。
[0032]所述内层腔体10-4上安装有排气管道10-6,所述排气管道10-6—端贯穿外层腔体10-3安装在内层腔体10-4上,另一端上安装有排气阀10-7,所述排气管道10-6与供氧腔相连通;所述外层腔体10-3上安装有负压管10-8和盖帽10-9,所述负压管10-8的一端安装在外层腔体10-3上,另一端与盖帽10-9可拆卸连接,所述负压管10-8与负压腔相连通。
[0033]所述封闭连接部为与外层腔体10-3和内层腔体10-4—体成型的连接板;所述半封闭连接部10-5为具有贴合性的薄膜,所述薄膜上具有多个通气孔;所述薄膜平整贴合在皮肤上使负压腔形成封闭空间。
[0034]所述床体I底部安装有用于移动床体I的移动装置。优选的,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四个万向轮,四个所述万向轮两两对称安装在床体I底部两侧。
[0035]为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以下通过具体实验说明:
[0036]2015年4月?2015年5月采用本发明“医用氧疗床”临床救治6组患者,每组有多位患者,6组人数均相同;患者分别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组,CO中毒I组。试验方法:通过使用本发明医用氧疗床8?10L/min流量的氧治疗,无论在检查时还是患者运输过程中都充分有效的保持了个体化氧疗方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取得了满意的氧疗效果;其中上述5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4小时后NIHSS评分平均降低5分,影像学DWI像显示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近20%;同时该医用氧疗床的使用也让患者得到了良好的体验;实现了根据病情需要、不同严重程度及不同治疗目的的个体化氧疗方案。
[0037]本发明使病患在床上就可以实施氧疗,不需要另外的吸氧装置或吸氧管道,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使用,尤其是对有功能残疾或需长期卧床的患者;本氧疗床采用特殊的供氧装置和吸氧面罩,可以根据吸氧者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吸氧目的等,提供不同吸氧压力及浓度,帮助患者实现精准、有效、个体化的氧疗治疗;随着氧疗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深入以及临床上对吸氧压力和浓度的要求提高,本氧疗床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吸氧需求。同时此氧疗床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不同治疗目的,为使用者提供精准、方便、个性化的的氧疗治疗。特别是为一些特殊需求的患者(如功能残疾,脑保护,CO中毒,有家庭式氧疗需求的患者)带来极大的应用价值。
[003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I)、可调节氧气浓度的供氧装置和吸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安装在床体(I)底部,所述吸氧装置安装在供氧装置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装置包括双舱贮藏箱(2)、可调控通过气体量的三通调节阀(3)、第一压力表(4)、湿化装置(5)和储气囊(6),所述双舱贮藏箱(2)安装在床体(I)底部,所述双舱贮藏箱(2)和三通调节阀(3)、第一压力表(4)、湿化装置(5)以及储气囊(6)依次通过直通螺旋结构连接在一起,所述吸氧装置安装在储气囊(6)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舱贮藏箱(2)包括并列设置的常压氧箱(8)和高压氧箱(9),所述常压氧箱(8)上设有常压氧输气口(8-1)和常压氧充气口(8-2),所述高压氧箱(9)上设有高压氧输气口(9-1)和高压氧充气口(9-2),所述常压氧输气口(8-1)与三通调节阀(3)的一个开口通过直通螺旋结构相连接且连通,所述高压氧输气口(9-1)与三通调节阀(3)的另一个开口通过直通螺旋结构相连接且连通,所述三通调节阀(3)的第三个开口通过直通螺旋结构与第一压力表(4)相连接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装置还包括第二压力表(7),所述第二压力表(7)安装在储气囊(6)侧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装置为负压吸氧面罩(10)或吸氧鼻导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氧面罩(10)包括面罩本体(10-1)和输气管道(10-2),所述输气管道(10-2)的一端与面罩本体(10-1)相连接,另一端与储气囊(6)相连接;所述面罩本体(10-1)为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外层腔体(10-3)和设置在外层腔体(10-3)内侧的内层腔体(10-4),所述外层腔体(10-3)的边缘和外层腔体(10-3)的边缘通过连接部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部包括封闭连接部和半封闭连接部(10-5),所述外层腔体(10-3)和内层腔体(10-4)之间的空间为负压腔,所述内层腔体(10-4)与输气管道(10-2)相连通形成供氧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腔体(10-4)上安装有排气管道(10-6),所述排气管道(10-6)—端贯穿外层腔体(10-3)安装在内层腔体(10-4)上,另一端上安装有排气阀(10-7),所述排气管道(10-6)与供氧腔相连通;所述外层腔体(10-3)上安装有负压管(10-8)和盖帽(10-9),所述负压管(10-8)的一端安装在外层腔体(10-3)上,另一端与盖帽(10-9)可拆卸连接,所述负压管(10-8)与负压腔相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连接部为与外层腔体(10-3)和内层腔体(10-4)—体成型的连接板;所述半封闭连接部(10-5)为具有贴合性的薄膜,所述薄膜上具有多个通气孔;所述薄膜平整贴合在皮肤上使负压腔形成封闭空间。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道(10-2)部分嵌入床体(I)的床头内,所述输气管道(10-2)可折叠拉伸并进行360度自由旋转。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医用氧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I)底部安装有用于移动床体(I)的移动装置。
【文档编号】A61M16/06GK105943269SQ201610312902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2日
【发明人】史树海, 吉训明, 刘克建
【申请人】史树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