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52589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造口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造口袋。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本造口袋包括袋体,在袋体的一面设有环形底盘,在环形底盘上设有从环形底盘的内侧向环形底盘的外缘设置且能够将环形底盘分成可撕区域和不可撕区域的第一撕痕,所述的环形底盘远离袋体的一面设有和环形底盘可拆卸连接且与可撕区域相对应的内防护层,内防护层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一撕痕相对应的第二撕痕,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所述第一撕痕和第二撕痕撕开时在环形底盘的内侧形成所需内径的圆形接口,在环形底盘远离袋体的一面还设有和环形底盘可拆卸连接且与不可撕区域相对应的外防护层。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设计更合理,能够提高效率和提高接口圆度,以及提高实用性。
【专利说明】
造口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造口袋。
【背景技术】
[0002]造口即消化系统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对肠管进行分离,将肠管的一端引出到体表形成一个开口,大便或者小便通过该造口不自主地排出体外,这类患者需要在造口处粘贴一个袋子,即造口袋来储蓄人体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适用人群:肛肠、尿道、双腔造口人士。
[0003]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造口袋,申请号[200920192662.8],由接口片[2]和袋体[5]所组成,所述的袋体[5]与接口片[2]相连接,在接口片[2]上设置的接口 [6]和缚带
[3],其特征在于袋体[5]上装有拉链[4],在袋体内装有塑料袋[I],所述的塑料袋[I]的袋口通过所述的接口片[2]上的接口 [6]伸出并套住接口片[2]。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使用成本低、安全、方便和卫生等显著优点。
[0004]上述的方案虽然都具有以上的诸多优点,但是,这种方案还至少存在以下缺陷:设计不合理,接口片上设置的接口在实际的临床作业时,通过剪刀剪出需要的接口尺寸,这种方式不仅要求操作者具有较高的裁剪能力,而且还比较浪费时间,效率较低,同时,剪出的接口其圆度较差,其次,裁剪容易一并将袋体剪破,无形中提高了使用成本,实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合理,能够提高效率和提高接口圆度,以及提高实用性的造口袋。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造口袋包括袋体,在袋体的一面设有环形底盘,在环形底盘上设有从环形底盘的内侧向环形底盘的外缘设置且能够将环形底盘分成可撕区域和不可撕区域的第一撕痕,所述的环形底盘远离袋体的一面设有和环形底盘可拆卸连接且与可撕区域相对应的内防护层,内防护层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一撕痕相对应的第二撕痕,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所述第一撕痕和第二撕痕撕开时在环形底盘的内侧形成所需内径的圆形接口,在环形底盘远离袋体的一面还设有和环形底盘可拆卸连接且与不可撕区域相对应的外防护层。
[0007]在上述的造口袋中,所述的第一撕痕和第二撕痕结构相同,包括螺旋撕痕和若干依次扩大的圆形撕痕中的任意一种。
[0008]在上述的造口袋中,所述的环形底盘靠近袋体的一面为平面,所述的第一撕痕设置在环形底盘远离袋体的一面。该结构确保未被撕下的部分能够正常使用,防止了泄露的发生。
[0009]在上述的造口袋中,所述的内防护层上设有若干从环形底盘的内侧向环形底盘的外缘逐步设置的刻度线。便于实时观察内径大小。
[0010]在上述的造口袋中,所述的袋体的另一面设有排气结构。
[0011]在上述的造口袋中,所述的袋体设有环形底盘的一面具有吸汗保温层。吸汗保温层能够使患者更加地舒适。
[0012]在上述的造口袋中,所述的袋体塑料制成,且塑料为透明塑料和非透明塑料中的任意一种。
[0013]在上述的造口袋中,当为螺旋撕痕时在螺旋撕痕的最内端设有提拉结构。
[0014]在上述的造口袋中,当为圆形撕痕时在每个圆形撕痕或者相邻的两个圆形撕痕之间设有提拉结构。
[0015]在上述的造口袋中,所述的提拉结构包括提拉环和T形提拉体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设置了提拉结构能够便于操作。
[0016]在上述的造口袋中,所述的环形底盘由塑料注塑或者由防水材料制成,所述的第一撕痕在环形底盘注塑成型时一同被压制成型。
[0017]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造口袋的优点在于:1、设计更合理,不仅提高了操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同时,撕开后形成的接口的圆度非常好,另外,避免了裁剪容易一并将袋体剪破的现象,无形中降低了使用成本,实用性更强。2、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3、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加提拉结构后的示意图。
[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增加提拉结构后的示意图。
[0023]图中,袋体1、吸汗保温层11、环形底盘2、第一撕痕21、刻度线23、排气结构2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是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5]实施例一
[0026]如图1-3所示,本造口袋包括袋体I,袋体I塑料制成,且塑料为透明塑料和非透明塑料中的任意一种。透明塑料能够便于观察内部的储量情况。
[0027]在袋体I的一面设有环形底盘2,袋体I的另一面设有排气结构24。在环形底盘2上设有从环形底盘2的内侧向环形底盘2的外缘设置且能够将环形底盘2分成可撕区域和可撕区域的第一撕痕21,所述的环形底盘2远离袋体I的一面设有和环形底盘2可拆卸连接且与可撕区域相对应的内防护层,内防护层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一撕痕21相对应的第二撕痕,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所述第一撕痕21和第二撕痕撕开时在环形底盘2的内侧形成所需内径的圆形接口,在环形底盘2远离袋体I的一面还设有和环形底盘2可拆卸连接且与不可撕区域相对应的外防护层。内防护层由易于撕开的材料制成。
[0028]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撕痕21和第二撕痕结构相同,包括螺旋撕痕。
[0029]其次,环形底盘2靠近袋体I的一面为平面,所述的第一撕痕21设置在环形底盘2远离袋体I的一面。
[0030]优化方案,在内防护层上设有若干从环形底盘2的内侧向环形底盘2的外缘逐步设置的刻度线23。
[0031]其次,在袋体I设有环形底盘2的一面具有吸汗保温层1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袋体I塑料制成,且塑料为透明塑料和非透明塑料中的任意一种。当为螺旋撕痕时在螺旋撕痕的最内端设有提拉结构。提拉结构为提拉环。
[0032]实施例二
[0033]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第一撕痕21和第二撕痕结构相同,包括若干依次扩大的圆形撕痕。第一撕痕21为若干依次扩大的圆形第一撕痕,相邻的两个第一撕痕21之间形成可撕环。同理,第二撕痕也为同样的结构。
[0034]当为圆形撕痕时在每个圆形撕痕或者相邻的两个圆形撕痕之间设有提拉结构。当需要撕开可撕环形体时,先用剪刀径向剪断可撕环形体,然后借助提拉结构实现单个可撕环形体的撕开。
[0035]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36]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袋体1、吸汗保温层11、环形底盘2、第一撕痕21、刻度线23、排气结构2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主权项】
1.一种造口袋,包括袋体(I),在袋体(I)的一面设有环形底盘(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底盘(2)上设有从环形底盘(2)的内侧向环形底盘(2)的外缘设置且能够将环形底盘(2)分成可撕区域和不可撕区域的第一撕痕(21),所述的环形底盘(2)远离袋体(I)的一面设有和环形底盘(2)可拆卸连接且与可撕区域相对应的内防护层,内防护层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一撕痕(21)相对应的第二撕痕,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所述第一撕痕(21)和第二撕痕撕开时在环形底盘(2)的内侧形成所需内径的圆形接口,在环形底盘(2)远离袋体(I)的一面还设有和环形底盘(2)可拆卸连接且与不可撕区域相对应的外防护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口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撕痕(21)和第二撕痕结构相同,包括螺旋撕痕和若干依次扩大的圆形撕痕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口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底盘(2)靠近袋体(I)的一面为平面,所述的第一撕痕(21)设置在环形底盘(2)远离袋体(I)的一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口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防护层上设有若干从环形底盘(2)的内侧向环形底盘(2)的外缘逐步设置的刻度线(2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口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体(I)的另一面设有排气结构(2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造口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体(I)设有环形底盘(2)的一面具有吸汗保温层(1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口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体(I)塑料制成,且塑料为透明塑料和非透明塑料中的任意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口袋,其特征在于,当为螺旋撕痕时在螺旋撕痕的最内端设有提拉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口袋,其特征在于,当为圆形撕痕时在每个圆形撕痕或者相邻的两个圆形撕痕之间设有提拉结构。
【文档编号】A61F5/447GK205434048SQ201620129832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9日
【发明人】祖学育, 蒋伟强
【申请人】祖学育, 蒋伟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