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59782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包括引流导管(3)、布置在引流导管(3)内侧壁上的注水导管(4)以及用于将导管送至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的推送杆(7),注水导管(4)后端侧壁的进水口处连接有注水管(2),注水导管(4)的前端侧壁开有若干个出水孔(5);引流导管(3)的前端侧壁开有若干个可供碎石通过的排石孔(6)。本实用新型不仅提高了一期排石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拓宽了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的适应症。
【专利说明】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术后排石装置,具体是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属于术后排石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全世界约5%_15%的人患有泌尿系结石疾病。随着腔道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碎石设备和取石工具的不断完善,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迀,传统的开放手术逐渐被以腔道内镜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手段所取代,主要以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和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为主。
[0003]其中,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目前被认为是处理大于2cm肾结石的“金标准”,尤其适用于复杂性肾结石,但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其并发症较多,如术中、术后出血、漏尿、肾周脓肿和术后肾皮质瘢痕形成等,尤其易发生术中、术后大出血,其发生率为2-4%,处理不当极易危及患者生命。
[0004]而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是通过人体泌尿系自然腔道逆行进入人肾盂、肾盏并配合以钬激光碎石,因其具备微创、安全和有效的特点,正被越来越多的泌尿外科医生所关注和使用,但目前主要应用于小于2cm的肾结石,特别是孤立肾结石。但对于直径在2cm以上的肾下盏结石及复杂性肾结石,因输尿管管解剖结构的限制,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后,结石不易排出,易导致输尿管内形成“石街”。
[0005]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相比,一期清石率较低,且残余结石易致肾结石复发。另外,现有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大都采取“虫噬法”将结石碎成粉末状,使其易经输尿管排出,但碎石效率低,手术时间长,感染发生率高。

【发明内容】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不仅能提高一期排石效率,缩短手术时间,而且可拓宽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适应症。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包括引流导管、布置在引流导管内侧壁上的注水导管以及用于将导管送至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的推送杆,注水导管后端侧壁的进水口处连接有注水管,注水导管的前端侧壁开有若干个出水孔;所述引流导管的前端侧壁开有若干个可供碎石通过的排石孔。
[0008]所述推送杆为前端半椭圆形的管样杆状结构。
[0009]所述引流导管的管径为4-4.7mm,排石孔的直径为3.0mm,注水导管的管径为0.8-1.0mm,所述的推送杆管径为2.0-2.5mm,所述装置长度为60_70cm。
[0010]所述排石孔的数量为三个,呈类三角关系分布于引流导管的前端。
[0011]所述出水孔的数量为三个。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导丝的引导下将该装置从尿道口送至肾盂输尿管移行处,通过注水导管向肾盂内注水,注入的水通过注水导管前端的小侧孔呈“喷射状”流出,冲洗搅拌肾盂内结石颗粒,让其随水及尿液混合物通过大侧孔进入引流导管并排出。整个过程操作简单,对人体的创伤小,且有利于碎石术后结石的顺利排出,可预防输尿管“石街”形成导致的输尿管梗阻及残余结石造成的肾结石复发,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最终,在提高一期排石效率,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拓宽了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的适应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推送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头端的放大示意图。
[0016]图中:1、引流管腔,2、注水管,3、引流导管,4、注水导管,5、出水孔,6、排石孔,7、推送杆,8、推送杆管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包括大孔径的引流导管3、布置在引流导管3内侧壁上的小口径的注水导管4以及用于将导管送至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的推送杆7,注水导管4后端侧壁的进水口处连接有注水管2,注水导管4的前端侧壁开有若干个出水孔5;所述引流导管3的前端侧壁开有若干个可供碎石通过的排石孔6,引流导管3的尾端连接引流管腔I。
[0019]其中,所述推送杆7可以设计成前端半椭圆形的管样杆状结构;所述引流导管3的管径为4-4.7mm,排石孔6的直径为3.0mm,注水导管4的管径为0.8-1.0mm,所述的推送杆7管径为2.0-2.5mm ο
[0020]优选地,所述排石孔6的数量为三个,并呈类三角关系分布于引流导管3的前端,该设计保证了排石装置前端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增加引流孔的面积从而增加引流效率。优选地,出水孔5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
[00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可设计引流导管管径为4.0mm,提高排石效率;可设计推送杆管径为2.0-2.5_,使导管更易推送至肾盂输尿管移行部,进一步减少了导管输送过程中的阻力,减少了尿路损伤。
[0022]准备对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患者进行排石时,经输尿管软镜引入导丝(标记输尿管软镜尾端在导丝上的位置),在保留导丝的同时缓慢撤出输尿管软镜,将推送杆7经引流管腔I插入引流导管3,沿导丝将该装置送至肾盂输尿管移行部(该装置尾端与导丝标记处重叠即可确认该装置头端到达预定位置),拔除导丝及推送杆7,将装好生理盐水的压力栗连接至注水管2。根据结石颗粒大小及患者肾盂容积,控制生理盐水的流量及流速,使水从注水导管前端及出水孔5流出,利用水流充分进行冲洗搅拌;同时,在引流管腔I处连接负压吸引器,使肾盂内的结石颗粒、生理盐水及尿液混合物从引流导管前端和排石孔6进入引流导管3,通过引流管腔I顺利流出,根据引流液清亮程度来判断结石颗粒是否排净。若引流过程中引流液突然中断,考虑可能是引流导管3内堵塞,此时可通过插入推送杆7将引流导管3内的堵塞物推回肾盂内,继续冲洗,直至引流液清亮为止。引流过程中,患者可通过转换体位,使结石更易排出;也可通过向注水导管4冲击式注射较大剂量生理盐水,使嵌顿的结石颗粒更易排出;待结石完全排出后,拔出该装置即可。整个过程操作简单,对人体的仓Ij伤小,且有利于碎石术后结石的顺利排出,可预防输尿管“石街”形成导致的输尿管梗阻及残余结石造成的结石复发,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
[0023]运用本装置,可通过适当增加钬激光的工作效率,将结石碎成直径l-2mm的颗粒经本装置排出体外,而无需将结石碎成粉末状,可明显提高排石效率,节省手术时间,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另外,通过将肾结石碎成1-2_的结石颗粒,原本直径超过2cm的肾结石也成为了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的适应症,这同时也拓宽了其适应症。
[0024]由上述结构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在输尿管软镜激光碎石术后使用,在导丝的引导下将该装置从尿道口送至肾盂输尿管移行处,通过注水导管向肾盂内注水,注入的水通过注水导管前端的小侧孔呈“喷射状”流出,冲洗搅拌肾盂内结石颗粒,让其随水及尿液混合物通过大侧孔进入引流导管并排出。整个过程操作简单,对人体的创伤小,且有利于碎石术后结石的顺利排出,可预防输尿管“石街”形成导致的输尿管梗阻及残余结石造成的肾结石复发,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
[0025]上面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导管(3)、布置在引流导管(3)内侧壁上的注水导管(4)以及用于将导管送至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的推送杆(7),注水导管(4)后端侧壁的进水口处连接有注水管(2),注水导管(4)的前端侧壁开有若干个出水孔(5);所述引流导管(3)的前端侧壁开有若干个可供碎石通过的排石孔(6)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杆(7)为前端半椭圆形的管样杆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导管(3)的管径为4-4.7mm,排石孔(6)的直径为3.0mm,注水导管(4)的管径为0.8-1.0mm,所述的推送杆(7)管径为2.0-2.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石孔(6)的数量为三个,呈类三角关系分布于引流导管(3)的前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双管式水循环快速排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孔(5)的数量为三个。
【文档编号】A61M25/04GK205649726SQ201620006276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1月4日 公开号201620006276.5, CN 201620006276, CN 205649726 U, CN 205649726U, CN-U-205649726, CN201620006276, CN201620006276.5, CN205649726 U, CN205649726U
【发明人】徐新建, 陈万钵, 吴娟, 徐浩, 季文斌, 滕飞, 朱芮
【申请人】徐新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