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式吸尘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655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式吸尘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对设于吸尘器中的电池组更有效地进行充电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
背景技术
充电式吸尘器中,关于对放置于吸尘器主体外壳中的由多个二次电池构成的电池组进行充电用的充电器,以往已提出种种建议并实用化。
在对这种电池组进行充电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从电池组的温度增加过度时禁止对电池组进行充电的观点看,不能在电池组的温度升高的状态下进行充电。
因此,在以往的充电式吸尘器中设置有测定电池组温度的热敏电阻和控制装置,后者在用前者测出的电池组温度超出可充电温度范围(例如0~55℃)时不进行电池组的充电,在电池组温度为可充电温度范围内时开始电池组的充电。
对于具备这种热敏电阻和控制装置的充电式吸尘器,即使在刚停止吸尘器的动作之后,接着进行电池组的充电,多数情况下电池组的温度也超过可充电的上限温度。因此,充电控制装置必须等到电池组温度低于可充电上限温度,才可充电。存在的问题是,电池组由于放置在壳体内,散热性差,要等待电池组温度利用自然散热降到可充电上限温度,这样长时间内不能开始充电。
因此,例如由特开2002-65535公报提出了迅速降低处于高温的电池组温度、从而缩短至电池组可充电的等待时间的技术。
根据该专利文献揭示的发明,在为电池组充电而将充电式吸尘器与充电器(AC适配器本体)连接时,使充电器内与充电式吸尘器内连通,形成使电池组配置于中途的风道。而且通过将送风机设置于充电器中并驱动该送风机,使风道内流过冷却风,利用该冷却风强制冷却电池组。
然而,上述的专利文献所揭示的发明中,必须在充电器内和充电式吸尘器内形成空冷电池组用的冷却风流过的风道,使吸尘器的构造变得复杂。
又,由于在充电式吸尘器内形成风道,将使充电式吸尘器大型化,这与消费者对家电产品总体小型化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而且,充电器中除充电用机构之外还必须设置冷却用的送风机、及附设于该送风机的各种机构,存在充电器大型化、价格昂贵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电池组充电时电池组超过可充电的上限温度的情况下可用简易构造迅速降低该电池组的温度达到可充电的上限温度、可将充电等待时间缩短到极短时间的充电式吸尘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具备有主体外壳的吸尘器、设于所述主体外壳中的放置室、放置于所述放置室内由多个可二次电池单元构成的电池组、构成所述放置室的一部分的放置室导热壁、检测所述电池组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对所述电池组进行充电并具有充电台的充电器、及控制所述电池组充电的充电控制部。在所述放置室内设置弹性构件,使所述电池组与所述放置室导热壁热连接,所述充电器具备构成所述充电台的一部分的导热部。在充电所述电池组时,使所述放置室导热壁与所述导热部的导热面热连接,并且设置具有形成充电所述电池组的电路用的连接部的连接构造。所述充电控制装置这样构成,它在所述电池组充电中,根据比较所述电池组的温度与预定的可充电温度范围,来控制所述电池组的充电电流。


图1示出本发明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示出设于图1所示的吸尘器的电池组放置室部分的吸尘器后端侧底面部的一部分立体图。
图3A示出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3B示出电池组与放置室导热壁的配置关系。
图3C示出电池组的断面构造。
图3D为装入电池组的热敏电阻的平面图。
图4A为从外面看到的设于图1所示的吸尘器中的电池组放置室的分解立体图。
图4B为导热壁的立体图。
图5示出电池组与放置室的配置状态立体图。
图6A示出设置于图1所示的吸尘器的电池组放置室的构造立体图。
图6B为放置在放置室内的电池组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充电用端子部分的图1中所示的吸尘器的部分立体图。
图8示出为了进行电池组充电而将吸尘器与图7所示的充电器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A示出电池组用的充电电路和充电控制装置的电路一实施例。
图9B示出电池用的充电电路和充电控制装置的电路另一实施例。
图10为说明充电动作的流程图。
图11示出设于充电器中的散热机构的立体图。
图12示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吸尘器被安装在纵向放置充电式的充电器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示出用于图12所示的吸尘器系统的纵向放置充电式的接触辅助机构简图。
图14示出接触辅助机构配置于充电器中时的充电器的立体图。
图15示出与接触辅助机构的接触构件接触的吸尘器的主体外壳的下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16示出本发明实施中所用的吸尘器的另一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图17示出放置室的另一实施形态的示意图,电池组放置在设于主体外壳的该放置室内。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
用图1~图7说明充电式吸尘器系统的吸尘器。
该吸尘器1如图1所示,具备主体外壳2、可装卸地安装在该主体外壳2上的软管3、可装卸地连接在该软管前端部的伸长管4、以及可装卸地安装在该伸长管4前端部的吸嘴5。
在主体外壳2的后方下部,装有相互平行的一对移动用的脚轮6,在其前方下部装有一个移动用的脚轮6a(参照图2)。
在主体外壳2的内部放置有电池组8及以该电池组8作为驱动源驱动的电动送风机9。该电池组8的构造及放置构造后面说明。
软管3连接到主体外壳2,使其软管3的末端通过未图示的集尘室连通于电动送风机9的吸入侧。在作为软管3的前端侧并连接伸长管4的地方附近,设有从软管3向后方分叉的操作者的把手10与位于可用握住该把手10的操作者的手指操作的范围内的操作装置11。
该操作装置11这样构成,它用作电动送风机9的ON/OFF开关,可选择设定多种运转模式、以便控制电动送风机9为各不相同的驱动状态。
具体地说,从把手10向伸长管4方向配置一排作为运转模式之一的停止设定用操作按钮11a、作为运转模式之一的弱运转设定用操作按钮11b、作为运转模式之一的强运转设定用操作按钮11c。
电池组8如图3A所示,由例如圆筒形的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那样可充电的多个二次电池单元12和热收缩管13所构成,该热收缩管13包覆并结合多个二次电池单元12成一体。
电池组8最好将温度特性及容量一致的二次电池单元集中构成。本实施例中电池组8并排配置4×4个二次电池单元。
图3B示出该电池组与构成放置电池组的放置室16一部分的放置室导热壁18之间的配置关系。
而图3C示出了检测电池组8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15配置于相邻的二次电池单元12的间隙中的一例。该温度检测元件15例如由如图3D所示那样的热敏电阻15构成。该热敏电阻15可设在电池组8的多个间隔中的一处。
多个二次电池单元12经适当地配置并电连接,并在例如一处间隙配置热敏电阻15后,就通过将热施加在热收缩管13上将这些连接好的二次电池单元12和热敏电阻15包装成一体。这样,通过热收缩管13对吸尘器用电池组8电绝缘。
然后,如图7所示,在主体外壳2的后部设置电结合电池组8到充电器的端子。
该主体外壳2如图2所示,由上壳2a与下壳2b构成。放置电池组8的放置室17例如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下壳2b上。放置室17包括安装于下壳2b的大致为矩形的开口19,以便访问放置室17的内部。
由图6A所示,放置室17由导热壁18、一对固定侧面板20、一对侧壁22、以及底壁23构成。一对固定侧面板20、一对侧壁22、以及放置室底壁23确定放置室17。导热壁18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下壳2b并封住大致为矩形的开口19,以便放置在放置室17内的电池组8能从开口19取出。在放置室17的每对放置室侧壁22的外表面上设有从下壳2b侧平行延伸的一对突出部24,在该突出部24分别面向开口19侧形成螺丝孔25。另一方面参照图4B,放置室导热壁18在每对突出部24的每一相对侧分别设有形成贯通孔27的凸部26。
参照图4A,然后通过螺丝28、贯通孔27、螺丝孔25,将放置室导热壁18固定于下壳2b上。
放置室导热壁18与侧面固定板20、侧壁22、以及底壁23的材料相比,使用热传导率高的材料。例如,构成固定侧面板20的材料为低密度发泡材料、与下壳2b形成一体的放置室侧壁22及放置室底壁23的材料为ABS树脂的情况下,放置室导热壁18用混合其热传导率高于ABS的金属粉末的树脂材料、或铝、镁合金的金属材料等。
此外,本实施例是以侧壁22及底壁23作为下壳2b的一部分,但可分别地形成下壳2b与侧壁22和底壁23。
又,固定于下壳2b上的放置室导热壁18与放置室17中所放置的电池组8的,至少在电池组8接触放置室导热壁18的一侧、或其相反侧中的任一方,设有弹性构件30。该弹性构件30具有始终施加压力并使电池组8与放置室导热壁18接触的功能。
弹性构件30例如如图4A所示片状的、由内含一定量的具有导热性与弹性的碳充填料的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等构成。又,该弹性构件30可以与放置室导热壁18分开配置,也可预先固定于放置室导热壁18的内表面上。又,在将电池组8配置于放置室17内时,如图5所示那样配置电池组8的二次电池12。
在通过电池组8将弹性构件30配置于与放置室导热壁18相反侧时,弹性构件30用例如金属制板簧、金属制螺旋弹簧、天然橡胶的发泡体或合成橡胶的发泡体等构成。
如图6A和图6B所示,通过螺丝28的紧固,增强了电池组8与弹性构件31及放置室导热壁18之间的接触部分的压力,增强了电池组8与放置室导热壁18之间的热接触。即使电池组8与放置室导热壁18之间的热阻最小。
以下,用图1、图8及图9说明充电器40及充电时的吸尘器1与充电器40的位置关系。
图1所示的充电器40其构成为,以与主体外壳2移动方向成水平的状态、即横向放置的充电方式对电池组8进行充电。
该充电器40具备断面大致呈L形的充电台41、用该充电台41的下部放置主体外壳2的导热部42、当主体外壳2装于导热部42上时放置主体外壳2的后部的收容部43、配置在该放置部43的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44与该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44连接的充电电路45A或45B(参照图9A、图9B)、以及控制该充电电路45A或45B的充电控制部46(参照图9A、图9B)。吸尘器1的主体外壳侧充电用端子35与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44连接。此外,主体外壳侧充电用端子口35a(参照图7)与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口44a(参照图1)还有作为主体外壳2与充电器40的位置对准的功能。在这些主体外壳侧充电用端子口35a与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口44a的周围,配置了未图示的磁铁,使连接的可靠性提高。
导热部42是充电台41的一部分,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其上表面形成平坦的导热部上表面42a。在为了对电池组8充电而将主体外壳2与充电器40连接时,与电池组8热接触的放置室导热壁18(参照图2)与该导热部上表面42a热接触。
这里,设定从充电器40的设置面70至导热部上表面42a的距离H1大于从放置室导热壁18的表面到脚轮6或6a的下表面的距离H2,以使放置室导热壁18与导热部上表面42a能够互相面接触。
又,设定该充电器40的导热部42的宽度Dj小于脚轮6的间隔Ds。从而,使导热部42插入脚轮6之间,将主体外壳2配置在导热部42上,且当主体外壳2位于导热部42上面时,脚轮6及6a成为从设置面70浮起的状态。结果,主体外壳2依靠自重放置于导热部42上,这时,使放置室导热壁18与导热部上表面42a面接触。这里,应注意的是,由于优先使放置室导热壁18与导热部上表面42a之间面接触,故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44与主体外壳侧充电用端子35之间的接触,是根据3维自由度进行设计。
希望构成导热部42的材料具有与形成放置室导热壁18的材料同等的或更高的热传导率。例如比较理想的是采用混合了其热传导率比ABS更高的金属粉末的树脂或者铝或镁合金等金属材料适合于作为导热部42的材料。
此外,希望导热部42具有某种程度吸收电池组8的热量的热容量,根据二次电池单元12的个数和吸尘器1的动作方法预先设计其体积。
在这样的充电状态下,由于电池组8利用弹性构件30与放置室导热壁18热连接,因此电池组8的热量通过导热面42a由导热部42迅速散热。
导热部42可以与充电台41一体形成,或者也可以将与充电器主体41分开形成的导热部42固定到充电台41上。
又,本实施例中,导热部4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但只要能与放置室导热壁18面接触,则可做成任意的形状。例如放置室导热壁18与导热面42a也可以都不是平坦的,而是分别形成互相嵌合的凹凸面形状。
以下用图9A和图9B说明充电控制方法。
图9A所示的充电电路45A具有在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44连接的扼流圈47、电容器48等的隔离部50、开关部51、整流部49、以及与该整流部49连接的AC输入部52。构成该充电电路45A,使商用AC电源整流并隔离,通过对开关元件51输入信号来控制充电电流。当电池组8从该充电电路45A断开时,电池组8的功率就供给电动送风机9(参照图1)。
控制该充电电路45A的充电控制部46主要由微机构成,具有检测连接于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44的电池组8的充电电压和温度的检测部60、连接于该检测部60的比较部61、异常检测部62、生成信号并将其输出至开关元件51的信号生成输出部66、ROM及RAM等存储器150。
充电控制部46在充电时监视由充电电路45A充电的电池组8的电池电压和温度。从充电时的热敏电阻15和电池组的输出电压及电池电压与预设于存储器150中的值在比较部61中作比较,根据其比较结果,从信号生成输出部66向开关部51输出信号。开关部51例如是晶体管、FET或晶闸管等元件。提供给开关部51的信号例如用PWM信号,充电电流通过该PWM信号的占空系数大小来控制。
存储器150中存有程序,该程序在温度监视时,由热敏电阻15检测电池组8的温度,若该温度是在预设于存储器150中的可充电温度范围例如0℃~55℃的范围外,则停止充电,若在可充电温度范围内,则开始充电。
图9B示出的充电电路45B是在隔离部50的初级侧设置开关部51,以及在整流部49的输入侧通过隔离部50和开关部51连接AC输入部52,以上几点不同于充电电路45A,其他方面相同。
以下,根据图10的流程图说明为了对电池组8充电而将主体外壳2与充电器40连接时充电控制部46产生的一系列的充电控制动作。
首先,根据来自检测部60的电池电压检测值,判断主体外壳侧充电用端子35与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44是否连接(步骤S1)。在主体外壳侧充电用端子35与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44连接时,根据来自热敏电阻15的温度检测值,判断电池组8的温度是否在可充电温度范围内(步骤2)。如电池组8的温度为在可充电温度范围外,则不开始充电动作。在等待充电动作期间,如上述那样使电池组8与导热部42之间的热阻减小、形成散热通路,促进电池组8的温度下降。
在步骤2如判断电池组8的温度为在可充电温度内,则从充电控制部46向开关部51输出信号,驱动充电电路45,开始电池组8的充电(步骤3)。
充电动作中,利用定时器64对电池组8的充电时间长度进行测定,进而周期地利用热敏电阻15检测电池组8的温度值与进行电池组8的电压检测。利用定时器64进行的充电时间长度的测定用作充电异常的检测(步骤4)。在超过预设于存储器150的设定时间长度还未结束充电时,判断为充电异常,对LED等显示部(未图示)输出信号(步骤S8),以告知用户该异常状态。周期地根据来自热敏电阻15的检测值判断电池组8的温度是否是在预设于存储器150的可充电温度范围内,即电池组8的温度由于充电动作是否达到可充电温度范围之外,(步骤S5)。再根据来自检测部60的检测值判断电池组8的充电是否结束,即电池电压是否达到预设于存储器150的充电终止电压(步骤S6)。
在电池组8的温度到达可充电温度范围外时,为了安全计,暂时停止充电动作,返回充电动作等待状态(步骤1)。此外,在电池组8的电压到达充电终止电压时,判断为充电动作结束,并结束充电动作(步骤S7)。
充电结束后,从充电器侧充电用端子44取下主体外壳侧充电用端子35,从充电器40上拉开主体外壳2。这样,可立即重新开始用吸尘器1进行扫除。
这样一来,通过实施本发明,来减小电池组8与导热部42之间的热阻,形成散热通路,促进电池组8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缩短到达进入能安全充电的可充电温度内的时间。另外,构造简单,容易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加大信号输出部66输出的PWM信号的占空系数从而增大充电电路45的充电电流的快速充电动作时,电池组8的温度比用通常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动作时上升得快,但如上所述,利用电池组8与导热部42之间的散热通路,使电池组8的温度上升程度减轻。
又,将放置该电池组8的放置室17如图2所示配置于设于主体外壳2的后方下部的作为位置对准导向的移动用的一对脚轮6与位于前方下部的移动用的一个脚轮6a的中间部。通过这样的配置,放置室导热壁18由一对脚轮6与脚轮6a所包围。因此,使主体外壳2与充电器40连接时的位置对准,可利用这一对脚轮6与脚轮6a,提高导热部42与放置室导热壁18的位置精度,也促进电池组8的散热。更具体地说,对电池组8充电时,用脚轮6、6a使主体外壳2向与充电器40的连接位置后退,使脚轮6跨在导热部42上,将主体外壳2配置于导热部42上,然后,连接主体外壳侧充电用端子35与充电器侧充电器40的充电用端子44。
又,另一实施形态的充电器140具备散热构造80。该散热构造80如图11所示,具有安装于充电台141的后面的散热片82。该散热片82与充电台141直接形成,或将预先形成的散热片体安装在充电台141上,该散热片82与导热部142直接接触固定,或通过导热性良好的粘合剂或片材固定。
通过将具有上述构成的散热构造80设置于充电台141上,可将带有电池组8的热量的导热部42的热量传导给散热片82,从该散热片82迅速散热到空气中。
又,变形例中可将散热片82设于充电台141的内部。这时要求在散热片82接近的充电台141的壁上设置散热用孔(未图示)。
又,在该充电台141的导热部142的前端设置脚轮导引装置84。通过沿该脚轮导向装置84移动主体外壳2,就很方便地使放置室导热壁18与导热部142的位置对准。
又,如图3C所示,热敏电阻15配置在构成电池组8的多个二次电池单元12的相邻单元的间隙,而且比配置在放置室导热壁18的二次电池单元12更内侧。
例如,在构成电池组8的二次电池单元12中,配置于放置室导热壁18侧的二次电池单元12冷却较快,而且温度梯度也大。另一方面,配置于电池组8的内部的二次电池单元12的冷却速度比配置于放置室导热壁18侧的二次电池单元12冷却得慢,温度梯度也小。因此通过将热敏电阻15配置于冷却慢且温度梯度小的部分,可提高安全性和温度检测精度。在图3所示实施例的8个二次电池单元12构成的电池组8的场合,配置在其中央部分的间隙且使热敏电阻15的感温部接触二次电池单元12较为理想。将热敏电阻15配置于冷却慢且温度梯度小的部分的一处或几处。如配置在几处,更可提高温度检测的精度。
用图12至图15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对图12至图15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本实施形态中,形成充电器240为纵向配置主体外壳2并充电电池组8的纵向放置充电方式。该充电台241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设置有收容主体外壳302的后部的圆弧形收容部243、与从该收容部243突出并使电池组8散热的导热部242。
这里,首先说明设于充电台141上的接触辅助机构100。
如图13所示,该充电台241上设有充电时可使主体外壳302(参看图15)接触放置室导热壁18的接触辅助机构100。该接触辅助机构100具备固定于充电台241的固定轴101、垂直于该固定轴101配置并可绕该固定轴转动而安装的连杆102、固定于该连杆102的一端的接触构件103、以及固定于连杆102的另一端的加力构件104。接触构件103由充电器接触部105与主体外壳接触部106构成的配置成纵向是长度方向的长方形的一个构件形成。
固定轴101如图14所示,使其横切充电台241的大致半圆形的收容部243,在收容部243的底面下方固定于充电台241内。接触构件103的充电器接触部105及主体外壳接触部106配置于收容部243的底面的侧面,即在导热部242的侧面与放置室导热壁18相对的位置上,加力构件104配置于收容部243的底面的下方。使充电器接触部105、主体外壳接触部106及加力构件104从收容部243的底面露出,配置于充电器上。
当沿图13中箭头A方向对加力构件104加力时,连杆102以固定轴101为中心作反时针转动,随着该连杆的转动,接触构件103以箭头B所示的反时针方向转动。如除去对加力构件104的箭头A方向的力时,则接触构件103以固定轴101为中心作顺时针转动。这里应注意的是,构成接触构件103并安装于充电台241,使得当接触构件103沿箭头B方向转动时,仅移动主体外壳接触部106,而充电器接触部105依旧与导热部242接触。
加力构件104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接触构件103由具有导热性与弹性的构件例如金属制板簧形成。设定该接触构件103的大小为大致覆盖放置室导热壁18的大小。
下面,参看图14和图15对本发明的操作进行说明。当将主体外壳302置于收容部243上时,主体外壳302压下加力构件104,由此,如上所述,接触构件103转向导热壁构件18,接触构件103的主体外壳接触部106与导热壁18在压力状态下接触。这时,接触构件103的充电器接触构件105如上述那样依旧接触导热部242。
以下说明设于主体外壳302的压力靠上手段110。
在主体外壳302的下部侧,如图15所示,与关闭部13、移动用的一个脚轮6a一起,设有压力靠上手段110。这时,压力靠上手段110设于主体外壳302的放置室导热壁18与脚轮6a的中间部分,由比脚轮6a的直径更薄的构件形成。而且压力靠上手段110这样构成,使得在为更换电池组8而取下关闭构件18时,可暂时向左或右转动90度。但在通常使用时位于图15所示的位置,不相反地影响通常的扫除。
以下说明设于充电台241的接触辅助机构100与设于主体外壳302的压力靠上手段110的关系。
当将主体外壳302放到充电台241上时,由于在主体外壳302上设有压力靠上手段110,从放置部243露出的充电器接触部105被压向充电台241侧。
其后,当主体外壳302进一步落向收容部243时,主体外壳302压下加力构件104。这样,与图13中的箭头A相同方向的力被加到接触辅助机构100。这样,在接触构件103中的主体外壳接触部106与放置室导热壁18之间生成接触区域。这时,充电器接触部105依然与导热部242接触。因此,电池组8的热量通过放置室导热壁18、主体外壳接触部106、充电器接触部105,散热到导热部242。
利用上述构成,减小了电池组8与导热部242之间的热阻,电池组8所发生的热量迅速且高效地从放置室导热壁18移动到导热部242,从而迅速降低电池组8的温度。
以上,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对用所谓“卧式”的吸尘器1的情况作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型式如图16所示的立式的吸尘器。
如前述实施形态所述,虽然描述了放置电池组8的放置室17与下壳2整体地形成作为一例,但是图17描述的是另一个实施形态,放置室350可拆卸自由地设置在下壳2b上。在将电池组8放置在放置室350后,将放置室350设置在下壳2b上,这时,当对电池组8进行充电时,构成一对放置室350的导热壁18与导热部42的导热面42a热结合。
虽然前述几个实施形态用于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在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具备有主体外壳的吸尘器、设于所述主体外壳中的具有开口的放置室、通过所述开口放置于所述放置室内的电池组、构成所述放置室的一部分的导热壁、检测所述电池组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充电所述电池组并具有充电台的充电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电池组的充电而设于所述充电台的充电控制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置室内设置弹性构件,使所述电池组与所述导热壁热结合,所述充电器具备构成所述充电台的一部分并具有导热面的导热部,在所述吸尘器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充电台结合时,所述放置室的所述导热壁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导热部的所述导热面热连接,并在所述吸尘器与所述充电器间设置具有用于对所述电池组进行充电的充电控制部的电路,所述充电控制部这样构成,它在所述电池组充电中,根据比较由所述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所述电池组的温度与预定的可充电温度范围,来控制所述电池组的充电电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具有上外壳和下外壳,放置室的开口位于所述下外壳,并且所述开口由所述导热壁关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具有上外壳和下外壳,并且所述放置室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下外壳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器具有一对设置于所述主体外壳上的移动脚轮、用于在清扫面上移动,相互平行地设置所述一对移动脚轮,使得放置室的开口位于所述一对移动脚轮之间,当使用所述吸尘器时,将所述导热壁面向所述清扫面,当所述吸尘器与所述所述充电器的所述充电台结合时,通过所述一对移动脚轮引导所述放置室的所述导热壁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导热部的所述导热面的热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充电器的所述导热部的所述导热面以一定的距离在垂直方向上平行于所述清扫面,以便当所述吸尘器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充电台结合时所述吸尘器的重量加在所述的导热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由多个能再充电的电池单元组成,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设置在相邻的电池单元之间,当所述电池组设在所述放置室时,与邻接于所述导热壁的所述电池单元相比所述温度检测元件位于所述放置室的更内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充电台具有与所述充电台的所述导热部热结合的散热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接触辅助机构,使得在所述吸尘器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充电台结合时所述导热壁与所述导热部的导热面热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一种充电式吸尘器系统,具备有主体外壳的吸尘器、设于主体外壳中的放置室、放置于该放置室内由多个可二次电池单元构成的电池组、构成放置室的一部分的放置室导热壁、检测电池组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并具有充电台的充电器、及控制电池组充电的充电控制部,在放置室内设置弹性构件,使电池组与放置室导热壁热连接,充电器具备构成充电台的一部分的导热部,在对电池组进行充电时,使所述放置室导热壁与所述导热部的导热面热连接,并且设置具有形成充电所述电池组的电路用的连接部的连接构造,所述充电控制装置这样构成,它在电池组充电中,根据比较电池组的温度与预定的可充电温度范围,来控制电池组的充电电流。
文档编号A47L9/00GK1575739SQ20041005891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7日
发明者荻岛拓哉, 栉田博之 申请人: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