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风及复合屏风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991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屏风及复合屏风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屏风及复合屏风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屏风及复合屏风板。
背景技术
目前,屏风一般包括有屏风支柱及屏风板,屏风板通过其侧部固定联接于屏风支柱。公知的屏风板一般为纸制压缩板,其和屏风支柱之间的联接方法一般是采用屏风板的侧部固定插接于开设于屏风支柱的卡槽。则其存在有如下的缺点该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联接麻烦、强度不高;装配不方便;外观单调、不美观;而且,由于该屏风板强度不高,则很难直接在其上安装书架、悬壁式文件柜、多用途路轨等其它附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公知的屏风板所存在的联接麻烦、强度不高、装配不方便、外观单调、强度不高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屏风及复合屏风板,该屏风板和外界的零部件之间的联接方便、强度高、装配方便;外观美观;而且,该屏风板强度高,可以直接在其上安装书架、悬壁式文件柜、多用途路轨等其它附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屏风,由多块屏风板可折叠地连接而成,所述屏风板为复合板,其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蜂窝板;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
所述内衬件沿蜂窝板四周边完全包覆或间隔部分包覆蜂窝板内芯,内衬件布置于各屏风板之间的相互联接处或各屏风板与除屏风板外的其余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联接处。
还包括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加强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并固定于内衬件。
所述内衬件为封闭的框架,其中,加强件衬于该框架的角部;或,所述内衬件为单独的两条框条,其中,加强件衬于该框条的端部;或,所述内衬件为II形或H形或U形的框架,其中,加强件衬于该框架的角部。
所述加强件为管件、型材、塑料件、五金件或由上述配合所构成的复合件;所述内衬件为管件、型材、塑料件、五金件或由上述配合所构成的复合件;其中,加强件以卡接、螺纹连接或焊接方式固定于内衬件上。
还包括夹设于面板及底板之间的复原件,其作用是防止复合板的热变形,其具有固定面和活动面,固定面固定粘接于面板和或底板,活动面活动靠接内衬件。
所述复原件为侧“U”型,其固定面为固定粘接于面板下底面的上表面和固定粘接于底板上表面的下底面,其内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活动套接内衬件外周面。
所述面板、底板周边包裹有封边条。
所述内衬件的外缘设有卡槽,封边条上设有配合于卡槽的凸起插接件,其中,插接件插接于卡槽内。
所述面板和底板的边缘重合相连接,底板的周边缘上向内吸出一高度等于面板的厚度的台阶,其中,面板边缘固定贴接于底板的台阶。
所述底板周边缘向上弯折并部分包覆内衬件侧面,面板周边缘向下弯折包覆内衬件侧边以及底板周边缘。
所述内衬件沿蜂窝板四周边完全包覆蜂窝板,内衬件的上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面板厚度的上定位台阶,下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底板厚度的下定位台阶;其中,面板的端面、边缘底面贴接于上定位台阶,底板的端面、边缘上表面贴接于下定位台阶。
所述屏风板的蜂窝板是一体的,其设于内衬件中央;或,蜂窝板内芯是分块的,其设于在内衬件内或外。
所述面板、底板由吸塑或塑料挤出板直接加工而成单层板或是由该单层板复合而成的多层板。
所述面板和底板的表面均印刷有印刷层或复合有薄膜层,印刷层上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的天然材质的颜色,薄膜层上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的天然材质的颜色。
所述面板、底板表面复合有通过转印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的天然材质的转印薄膜后去除薄膜产生的印刷层,且在该印刷层上涂设有热固化或光固化的光油层。
所述底板、面板的重合边通过焊接或胶水连接成一体,重合边位于屏风板的侧面或底面。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屏风,包括多块屏风板及多根联接支柱,各屏风板连接于联接支柱,所述屏风板为复合板,其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蜂窝板;
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
所述内衬件沿蜂窝板四周边完全包覆或间隔部分包覆蜂窝板内芯,内衬件布置于各屏风板之间的相互联接处或各屏风板与除屏风板外的其余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联接处。
还包括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加强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并固定于内衬件。
所述内衬件为封闭的框架,其中,加强件衬于该框架的角部;或,所述内衬件为单独的两条框条,其中,加强件衬于该框条的端部;或,所述内衬件为II形或H形或U形的框架,其中,加强件衬于该框架的角部。
所述加强件为管件、型材、塑料件、五金件或由上述配合所构成的复合件;所述内衬件为管件、型材、塑料件、五金件或由上述配合所构成的复合件;其中,加强件以卡接、螺纹连接或焊接方式固定于内衬件上。
还包括夹设于面板及底板之间的复原件,其作用是防止复合板的热变形,其具有固定面和活动面,固定面固定粘接于面板和或底板,活动面活动靠接内衬件。
所述复原件为侧“U”型,其固定面为固定粘接于面板下底面的上表面和固定粘接于底板上表面的下底面,其内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活动套接内衬件外周面。
所述面板、底板周边包裹有封边条。
所述内衬件的外缘设有卡槽,封边条上设有配合于卡槽的凸起插接件,其中,插接件插接于卡槽内。
所述面板和底板的边缘重合相连接,底板的周边缘上向内吸出一高度等于面板的厚度的台阶,其中,面板边缘固定贴接于底板的台阶。
所述底板周边缘向上弯折并部分包覆内衬件侧面,面板周边缘向下弯折包覆内衬件侧边以及底板周边缘。
所述内衬件沿蜂窝板四周边完全包覆蜂窝板,内衬件的上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面板厚度的上定位台阶,下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底板厚度的下定位台阶;其中,面板的端面、边缘底面贴接于上定位台阶,底板的端面、边缘上表面贴接于下定位台阶。
所述屏风板的蜂窝板是一体的,其设于内衬件中央;或,蜂窝板内芯是分块的,其设于在内衬件内或外。
所述面板、底板由吸塑或塑料挤出板直接加工而成单层板或是由该单层板复合而成的多层板。
所述面板和底板的表面均印刷有印刷层或复合有薄膜层,印刷层上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的天然材质的颜色,薄膜层上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的天然材质的颜色。
所述面板、底板表面复合有通过转印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的天然材质的转印薄膜后去除薄膜产生的印刷层,且在该印刷层上涂设有热固化或光固化的光油层。
所述底板、面板的重合边通过焊接或胶水连接成一体,重合边位于屏风板的侧面或底面。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屏风,由多块屏风板可折叠地连接而成,所述屏风板为复合板,其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塑料发泡内芯;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屏风板,其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蜂窝板;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屏风板,它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塑料发泡内芯;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
由上述对本发明结构的描述可知,和背景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一,本发明的屏风板包括面板、底板、蜂窝板及内衬件,其中,内衬件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则屏风板和外界的零部件之间的联接方便、强度高、装配方便;外观美观;而且,该屏风板强度高,可以直接在其上安装书架、悬壁式文件柜、多用途路轨等其它附件;其二,尽管由蜂窝纸芯构成的复合板在办公桌面板、门板上得到一些应用,屏风板则与这些板存在很大的不同,屏风板不需要很高的抗压、抗拉强度,而仅需要在局部有足够的支撑力,较之现有的蜂窝纸芯板,作为屏风板则更为适用,再者蜂窝纸芯析板隔音好;其三,屏风板尽能少用塑料等材料结构,而且成本低,而且轻;其四,加强件埋设于屏风板内,外观美观,加工方便,加强件不会刮伤使用者或刮破使用者衣服,使用安全;其五,面板和底板的表面均印刷有印刷层或复合有薄膜层,外表美观;其六,面板、底板上上涂设有热固化或光固化的光油层,可增加表面的硬度和耐候性;其七,屏风板内设有复原件,屏风板受热时,面板和底板受热膨胀伸长,同时带动复原件一起运动,温度下降后面板和底板收缩,又带动复原件回复原位,可防止出现热膨胀现象;复原件拉住面板和底板,防止面板或底板翘起变形;且复原件为侧“U”型;所以复原件会始终套接内衬件,则复原件会始终支撑面板和底板的周边缘,则复合板使用寿命长,且不管是否受热复合板的强度均很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屏风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屏风板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屏风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屏风板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屏风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屏风板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四的屏风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四的屏风板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五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六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七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八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九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十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十一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十二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十三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十四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十五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十六的屏风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一种复合屏风板,如图1、3所示,包括面板1、底板2、蜂窝板3、内衬件4及四加强件5。
面板1由吸塑或塑料挤出板直接加工而成,其可以是单层板或是由该单层板复合而成的多层板,该面板1的厚度一般在0.3毫米至4毫米之间,该面板1所采用的材料可以是ABS、PP、PS。面板1的表面印刷有印刷层或复合有薄膜层,印刷层上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等天然材质的颜色,薄膜层上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等天然材质的颜色。根据需要,面板表面可以复合具有各种木纹、大理石等天然材质颜色的转印薄膜,转印后去除薄膜,喷涂热固化或光固化的光油层,以增加表面的硬度和耐候性。面板1的周边缘向下延伸成上周边11。
底板2由吸塑或塑料挤出板直接加工而成,其可以是单层板或是由该单层板复合而成的多层板,该底板2的厚度一般在0.3毫米至4毫米之间,该底板2所采用的材料可以是ABS、PP、PS等。底板2的表面印刷有印刷层或复合有薄膜层,印刷层上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等天然材质的颜色,薄膜层上带有木纹或大理石等天然材质的颜色。根据需要,底板2表面可以复合具有各种木纹、大理石等天然材质颜色的转印薄膜,转印后去除薄膜,喷涂热固化或光固化的光油层,以增加表面的硬度和耐候性。底板2的周边缘向上延伸成下周边21,该下周边21向内吸出一个高度等于面板1厚度的让位台阶211。
如图2所示,蜂窝板3的上表面和下底面分别固定黏结于面板1和底板2,其为单层蜂窝纸板或多层蜂窝纸板。单层蜂窝纸板包括底纸、面纸和蜂窝纸,底纸和面纸分别黏接蜂窝纸的上下面。多层蜂窝纸板是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单层蜂窝纸板黏结而成,其中,各个单层蜂窝纸板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不同。
如图1、2、3所示,内衬件4沿蜂窝板3四周边完全固定黏结包覆蜂窝板3,其固定黏结夹于面板1与底板2之间。内衬件4整个形状为封闭的矩形框架,而且其为矩形空心管。内衬件4的四个角落上设有一个定位槽41。内衬件4为管件、型材、塑料件、五金件或由上述配合所构成的复合件,其可通过挤出、拉管或机械加工成所需形状。根据需要内衬件4一般设于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其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和,起着增强屏风板强度的作用,或和,起着增强其他结构与屏风板之间的连接强度的作用,或和,起着加强角部抗冲击能力作用。
如图2、3所示,四个加强件5分别衬于内衬件4的矩形框架的四个角部的定位槽41。加强件5为管件、型材、塑料件、五金件或由上述配合所构成的复合件。加强件5以卡接、螺纹连接或焊接方式固定于内衬件4的定位槽41上。根据需要加强件5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和,起着加强屏风板强度的作用,或和,起着增强其他结构与屏风板之间的连接强度的作用,或和,起着加强角部抗冲击能力作用。
如图3所示,底板2的下周边21的内侧面固定黏结于内衬件4的外侧周面,面板1的上周边11的内侧面固结于下周边21的外侧面,且上周边11的端面固定贴结于让位台阶211。其中,底板2的下周边21和面板1的上周边11配合构成重合边,该重合边通过焊接或胶水连接成一体;底板2、面板1和内衬件4之间重合处也可通过焊接或胶水连接成一体。
本实施例的屏风,是由多块屏风板可折叠地连接而成,各个屏风板之间联接方便。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5所示,内衬件4沿蜂窝板3四周边间隔部分固定黏结包覆蜂窝板3,其固定黏结夹于面板1与底板2之间。内衬件4整个形状为类U型框架,而且其为矩形空心管。内衬件4的四个角落上设有一个定位槽41。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7所示,蜂窝板3分为三块,其分别为第一蜂窝板31、第二蜂窝板32及第三蜂窝板33,其中,第二蜂窝板32和第三蜂窝板33结构相同。内衬件4整个形状为类II型框架,而且其为矩形空心管,其中,内衬件4沿蜂窝板3四周边完全固定黏结包覆第一蜂窝板31,间隔部分固定黏结包覆第二蜂窝板32及第三蜂窝板33。内衬件4的四个角落上设有一个定位槽41。
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9所示,内衬件4沿蜂窝板3四周边间隔部分固定黏结包覆蜂窝板3,其固定黏结夹于面板1与底板2之间。内衬件4为单独的两条框条,而且其为矩形空心管。框条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定位槽41。
实施例五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面板1的周边缘向下延伸成上周边11,该上周边11向内吸出一个高度等于底板2厚度的上让位台阶111;底板2的周边缘向上延伸成下周边21,该下周边21向内吸出一个高度等于面板1厚度两倍的下让位台阶211。底板2的下周边21的内侧面固定黏结于内衬件4的外侧周面,面板1的上周边11的内侧面固结于下周边21的外侧面,且上周边11的端面固定贴结于下让位台阶211。
实施例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1所示,内衬件4的横截面为角铁状杆件,其包括一体成型的横片和纵片,其中,横片底面固定黏结于底板2上表面,底板2的下周边21的内侧面固定黏结于纵片的外侧周面。
实施例七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2所示,内衬件4的横截面为角铁状杆件,其包括一体成型的横片和纵片,其中,横片底面固定黏结于底板2上表面,底板2的下周边21的内侧面固定黏结于纵片的外侧周面。纵片外侧面上设有两个卡槽,则该纵片形成波浪形状;纵片上端边向内钩形成钩状卡接边,横片内端边向上钩形成钩状卡接边。同时,下周边21的内侧面设有突起,整个下周边21形成和纵片相匹配的波浪状。其中,突起卡设于卡槽内。
实施例八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3所示,还包括有封边条6,封边条6上端向内延伸成上包边61,下端向内延伸成下包边62。其中,面板1的周边缘并未向下延伸成上周边11;底板2的周边缘并未向上延伸成下周边21。封边条6的内侧面固定黏结于内衬件4的外侧周面;上包边61固定黏结于面板1的上表面;下包边62固定黏结于底板2的底面。根据需要封边条6可以胶水粘接或卡接或螺丝或铆接等方法和屏风板连接在一起。封边条6可以是塑料型材,也可以是铝型材或其他金属型材。
实施例九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4所示,还包括有封边条6,封边条6上端向内延伸成上包边61,下端向内延伸成下包边62。封边条6的内侧面固定黏结于面板1的上周边11的外侧周面;上包边61固定黏结于面板1的上表面;下包边62固定黏结于底板2的底面。
实施例十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5所示,底板2的周边缘向下延伸成第一下延伸边22,第一下延伸边22下周缘向外延伸成第二下延伸边23,第二下延伸边23外周缘向上延伸成下周边21,该下周边21向内吸出一个高度等于面板1厚度的让位台阶211。其中,第一下延伸边22、第二下延伸边23及下周边21配合构成一个放置槽24。内衬件4下部位于放置槽24内。
实施例十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6所示,底板2的周边缘向下延伸成第一下延伸边22,第一下延伸边22下周缘向外延伸成第二下延伸边23,第二下延伸边23外周缘向上延伸成下周边21,该下周边21向内吸出一个高度等于面板1厚度的让位台阶211。其中,第一下延伸边22、第二下延伸边23及下周边21配合构成一个放置槽24。内衬件4位于放置槽24内。内衬件4的外侧面黏结于第一下延伸边22、第二下延伸边23、下周边21及蜂窝板3下底面。
实施例十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7所示,内衬件4沿蜂窝板3四周边完全包覆蜂窝板3,内衬件3的上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面板1厚度的上定位台阶42,下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底板2厚度的下定位台阶43。其中,面板1的周边缘并未向下延伸成上周边11;底板2的周边缘并未向上延伸成下周边21。其中,面板1的端面、边缘底面贴接于上定位台阶42,底板2的端面、边缘上表面贴接于下定位台阶43。内衬件4包括上联接片44、下联接片45、固设于上联接片44外端边缘和下联接片45外端边缘之间的外联接片46及固设于上联接片44和下联接片45之间的固定支撑架47。面板1的下底面固定黏结于上联接片44上表面,底板2的上表面固定黏结于下联接片45的下底面。
实施例十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8所示,内衬件4沿蜂窝板3四周边完全包覆蜂窝板3,内衬件3的上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面板1厚度的上定位台阶42,下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底板2厚度的下定位台阶43。其中,面板1的周边缘并未向下延伸成上周边11;底板2的周边缘并未向上延伸成下周边21。其中,面板1的端面、边缘底面贴接于上定位台阶42,底板2的端面、边缘上表面贴接于下定位台阶43。内衬件4包括带有向上扩张的弹性的上联接片44、带有向下扩张的弹性的下联接片45及固设于上联接片44外端边缘和下联接片45外端边缘之间的外联接片46。面板1的下底面固定黏结于上联接片44上表面,底板2的上表面固定黏结于下联接片45的下底面。
实施例十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9所示,还包括夹设于面板1及底板2之间的复原件7及封边条6。复原件7为侧“U”型,其固定面为固定粘接于面板1下底面的上表面和固定粘接于底板2上表面的下底面,其内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7介于蜂窝板3和内衬件4之间,复原件7的活动面活动套接内衬件4外周面。内衬件4的外周面设有卡槽48,封边条6上设有配合于卡槽48的凸起插接件63,其中,插接件63插接于卡槽48内。其中,面板1的周边缘并未向下延伸成上周边11,面板1的周边缘黏结于封边条6;底板2的周边缘并未向上延伸成下周边21,底板2的周边缘黏结于封边条6。封边条6外侧周面为向外凸出的弧面。
实施例十五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0所示,还包括夹设于面板1及底板2之间的复原件7及封边条6。内衬件4沿蜂窝板3四周边完全包覆蜂窝板3。复原件7横截面为矩形,其完全包覆内衬件4。复原件7的固定面为固定粘接于面板1下底面的上表面和固定粘接于底板2上表面的下底面,其内侧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7的活动面活动靠接内衬件4外侧周面。复原件7的外周面设有卡槽71,封边条6上设有配合于卡槽71的凸起插接件63,其中,插接件63插接于卡槽71内。其中,面板1的周边缘并未向下延伸成上周边11,面板1的周边缘黏结于封边条6;底板2的周边缘并未向上延伸成下周边21,底板2的周边缘黏结于封边条6。封边条6外侧周面为向外凸出的弧面。
实施例十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四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1所示,封边条6外侧周面为平面,该平面的上下周缘分别向外延伸成一个定位边。
实施例十七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蜂窝板3由塑料发泡内芯代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屏风,由多块屏风板可折叠地连接而成,其特征是所述屏风板为复合板,其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蜂窝板;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所述内衬件沿蜂窝板四周边完全包覆或间隔部分包覆蜂窝板内芯,内衬件布置于各屏风板之间的相互联接处或各屏风板与除屏风板外的其余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联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还包括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加强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并固定于内衬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所述内衬件为封闭的框架,其中,加强件衬于该框架的角部;或,所述内衬件为单独的两条框条,其中,加强件衬于该框条的端部;或,所述内衬件为II形或H形或U形的框架,其中,加强件衬于该框架的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所述加强件为管件、型材、塑料件、五金件或由上述配合所构成的复合件;所述内衬件为管件、型材、塑料件、五金件或由上述配合所构成的复合件;其中,加强件以卡接、螺纹连接或焊接方式固定于内衬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还包括夹设于面板及底板之间的复原件,其作用是防止复合板的热变形,其具有固定面和活动面,固定面固定粘接于面板和或底板,活动面活动靠接内衬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所述复原件为侧“U”型,其固定面为固定粘接于面板下底面的上表面和固定粘接于底板上表面的下底面,其内表面为活动面;复原件活动套接内衬件外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所述面板、底板周边包裹有封边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所述内衬件的外缘设有卡槽,封边条上设有配合于卡槽的凸起插接件,其中,插接件插接于卡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所述面板和底板的边缘重合相连接,底板的周边缘上向内吸出一高度等于面板的厚度的台阶,其中,面板边缘固定贴接于底板的台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所述底板周边缘向上弯折并部分包覆内衬件侧面,面板周边缘向下弯折包覆内衬件侧边以及底板周边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屏风,其特征是所述内衬件沿蜂窝板四周边完全包覆蜂窝板,内衬件的上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面板厚度的上定位台阶,下表面向内设有一高度等于底板厚度的下定位台阶;其中,面板的端面、边缘底面贴接于上定位台阶,底板的端面、边缘上表面贴接于下定位台阶。
13.一种屏风,包括多块屏风板及多根联接支柱,各屏风板连接于联接支柱,其特征是所述屏风板为复合板,其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蜂窝板;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
14.一种复合屏风板,其特征是其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蜂窝板;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
15.一种复合屏风板,其特征是它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塑料发泡内芯;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屏风及复合屏风板,其中,屏风由多块屏风板可折叠地连接而成。屏风板为复合板,其包括面板及底板;填充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蜂窝板;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的内衬件,其夹于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若干需要连接或加强位置。本发明的屏风板包括面板、底板、蜂窝板及内衬件,其中,内衬件起着屏风板和外界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作用或同时为加强作用,则屏风板和外界的零部件之间的联接方便、强度高、装配方便;外观美观;而且,该屏风板强度高,可以直接在其上安装书架、悬壁式文件柜、多用途路轨等其它附件。
文档编号A47G5/00GK1989879SQ20051010465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7日
发明者冷鹭浩 申请人:冷鹭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