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两用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768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吸两用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用品,特别是一种具有免倾斜甚至免掀盖 可饮水的可吸杯和可供水的茶水壶。 技术背景在车上、飞机上,在旅途上,为了饮水饮茶方便,人们往往随身 携带一个水杯。但目前公知的饮水杯都必须掀盖从杯口而饮,饮水时, 头甚至身躯总要有一定的倾斜度,越是狂饮或杯中水量越少,则倾斜 度越大,不但影响饮态雅观,而且往往容易打嗝或打喷涕甚至灌到身 上,造成难堪的局面。,同时,不利于保温和卫生,不利于司机等人员 边工作边单手举杯饮水,甚至影响交通安全,还会因掀盖饮水造成噪 声污染。再之,现有的加内胆的茶杯,只方便隔离茶叶,不便于饮水品茶;只方便个人饮用,不便供他人共享品茶,包括己知的可吸杯。 .因只有一个吸口,为了卫生起见, 一般仅作为个人杯,不便作为茶壶供水共用。但现在人们外出特别是旅游几乎是多人团队的、或家庭式的,有一种好茶共享的习惯。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免倾斜甚至免掀盖可饮 水的个人可吸杯,又可作为公用茶壶即两种功能合二为一的可吸两用 杯。本实用新型可任选一种口杯作为主体,在杯壁即杯外壁或杯内 壁或杯夹层,加两道空心管至杯口作为吸管,且在杯柄沿顺时针方向90°和180°左右位置分别设置两个吸水口,分别作为吸口及壶口,吸管 及吸口和壶口外观形状可采用浮雕双龙、或龙凤、或人体等动植物或 其它形象化的形体,吸管下端与杯底设个互通口作为进水口,内杯底 可另加一隔离层,杯内也可另加套一隔离内胆作为小茶壶,以便泡茶 和隔离茶叶,吸口和壶口可加外套,以便保温和作为卫生防护罩。吸 口和壶口也可采取一管两用,即与杯柄对应的或垂直的吸管及其吸 口,既可作为吸口又可作为壶口,以减少工艺和成本。进水口可加隔 离网,以防茶叶或其它杂物吸入,造成阻塞,影响吸感;杯盖留个空气孔,既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本实甩新型既可免倾斜免掀杯盖甚至免提可饮干杯水,又可兼 容作为茶壶而避免外出多带茶具的麻烦,因这种杯子不论水位,不但 可利用与杯柄垂直的正面吸口,不用倾斜杯子或人的头部及身躯,不用掀杯盖可把杯水饮干,达到文雅饮水;而且可利用与杯柄相对应的 吸口作为茶壶口,供他人饮用,同时给人们一种神秘感。况且这种不 要打开杯盖可以饮水,不但方便司机等单手举杯饮水,又减少杯盖与 口杯的碰撞声,提高注意力,以保证行车安全。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是陶瓷、玻璃、塑料、金属、石材 等制品,作为茶杯茶壶,优选陶瓷或玻璃;可以一次或二次成型,便 于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口杯车体、空心吸管、隔离内胆三大部分组成. ^图中,l为杯盖,2为隔离内胆,3为吸水口, 4为吸水管,5 为隔离层,6为茶水壶出水管的进水口及隔离网,7为吸水管的进水 口及隔离网,8为茶水壶的出水管即另一吸管,9为茶壶口即另一吸 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可以任选一种口杯的造型作为主体,参阅附图,杯的 外壁或杯内壁或杯夹层设置两道空心管分别作为吸水管(4)和茶水 壶的出水管(8),吸水管的上端作为吸水口 (3),出水管的上端作为 茶壶口 (9)即另一吸口,吸水管的下端至杯底处设一互通口作为进 水口及隔离网(7),出水管下端至杯底处设一互通口作为进水口及隔 离网(6),杯内可另加套隔离内胆(2),可加隔离层(5)。本实用新 型可用各种不同的质料、规格、颜色生产制造,给日用茶水杯增添新 颖性和实用性。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可吸两用杯,由口杯的自然形体加工配置杯壁吸管及双吸口构成,其特征是在杯壁即杯外壁或杯内壁或杯夹层,加两道空心吸管道至杯口作为吸管,在杯柄沿顺时针方向90°和180°左右位置分别设两个吸水口,即分别作为吸水口和壶口,吸管下端与杯底互通作为进水口,内杯底可加隔离层,进水口可加隔离网。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吸两用杯,其特征是吸口和壶口可加外套作为卫生保温防护罩。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吸两用杯,其特征是吸口和壶口也可采取 一管两用,即与杯柄对应的空心管供壶口和吸口共用。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吸两用杯,其特征是杯内可另加隔离内月fio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吸两用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既可免倾斜免掀盖可饮水,又可作为茶壶的两种功能合二为一的饮水杯。它可用各种造型的杯子作为主体,杯壁即杯外壁或杯内壁或杯夹层,加两道空心管道至杯口作为吸管,在杯柄沿顺时针方向90°和180°左右位置分别设两个吸水口,即分别作为吸水口和壶口,吸管下端与杯底互通作为进水口,内杯底可加隔离层,进水口可加隔离网。吸口和壶口可加外套作为卫生保温防护罩。杯内可另加隔离内胆,作为小茶壶。
文档编号A47G19/22GK201048787SQ200620005319
公开日2008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5日
发明者曾瑞川 申请人:曾瑞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