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535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烧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内盖的烧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提出一种使用者用一只手能够容易地从盖主体上拆下内盖的烧饭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的特开2002-95580号公报))。
图26是表示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的现有烧饭器的结构的剖面图。如图26所示,现有烧饭器具备大致有底筒状的烧饭器主体101、收容于烧饭器主体101内的锅102、可开闭烧饭器主体101的开口部且安装于烧饭器主体101上的盖主体103、装拆自如地安装于盖主体103的内侧(覆盖锅102的开口部的侧)并可将锅102的开口部密闭的圆盘状内盖104。
盖主体103具备两端部转动自如地固定于烧饭器主体101上且作为盖主体103的开闭轴的铰链轴107、以能够将内盖104的后端部104a(铰链轴107侧的边缘部)卡止的方式向后方(铰链轴107侧)凹陷的内盖卡止部105、与内盖104的前端部104b(从铰链轴107离开的一侧的边缘部)卡合且可将内盖104固定于盖主体103的内盖安装位置的内盖固定部106。
内盖104的外周部上安装有在盖主体103为闭状态时闭塞锅102和内盖104之间的间隙的内盖衬垫108。另外,内盖104按以下方式设定从盖主体103为开状态时解除了内盖固定部106时,如图26所示,在内盖104的后端部104a与内盖卡止部105卡止的状态下,靠自重向X1方向(覆盖锅102的开口部的方向)旋转,相对于盖主体103倾斜。
内盖卡止部105具备在内盖104相对于盖主体103倾斜了规定角度时与内盖104的后端部104a的锅102侧的部分抵接的卡止突起105a;和与后端部104a的盖103侧的部分抵接的微小突起105b。
在如上结构的现有烧饭器中,若取下内盖104时解除由内盖固定部106形成的对内盖104的固定,则内盖104靠自重向锅102侧倾倒。此时,后端部104a的锅102侧的部分与微小突起105b抵接,之后以该抵接部分为支点旋转,后端部104a的盖主体103侧的部分与微小突起105b抵接。由此,如图26所示,内盖104在相对于盖主体103以规定角度倾斜的位置被卡止。此时,内盖104在解除内盖固定部形成的固定时不会脱离盖主体103而落到锅102或地板上。
因而,在现有烧饭器中,用一只手解除内盖固定部106形成的固定时,不需要事先再用另一只手支撑内盖104。另外,在现有烧饭器中,解除内盖固定部106形成的固定且使内盖104在倾斜位置卡止后,能够从盖主体103上拆下,因此,能够用一只手将内盖104从盖主体103上拆下。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烧饭器是将着重点放在使内盖104的拆下操作变得容易这一目的上而构成的烧饭器,因此,在内盖104的安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即,在现有烧饭器中将内盖104安装于盖主体103上时,首先,将内盖104的后端部104a卡止在盖主体103的内盖卡止部105。接着,用一只手从外方支撑盖主体103,同时用另一只手向盖主体103侧按压内盖104,使内盖104旋转移动到盖主体103的内盖安装位置。然后,将内盖固定部106与内盖104的前端部104b卡合而将内盖104固定在盖主体103上。即,在现有烧饭器的安装操作中,无法用一只手将内盖104固定在盖主体103上,操作麻烦。
作为使内盖104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的方法,例如,考虑了如下所述的方法。即,在盖主体103处于开状态下在倾斜位置将内盖104卡止于内盖卡止部105,之后使盖主体103向锅102侧旋转移动而成为闭状态。此时,考虑如果能够利用使盖主体103成为闭状态的力将内盖104固定在盖主体103上,则能够使得内盖104的安装操作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将内盖104卡止于内盖卡止部105之后,只将盖主体103从开状态变为闭状态,就能够将内盖104固定于盖主体103上。此时,操作者不需要使用两手。
但是,如上构成时,内盖104只是后端部104a被卡止于内盖卡止部105,因此,恐怕在与盖主体103一起旋转移动的途中,由于其离心力的作用而使内盖104从内盖卡止部105飞出,或内盖104偏离盖主体103的内盖安装位置,从而无法正确安放内盖104。如果这样在内盖104偏离内盖安装位置而安装于内盖安装部105的状态下开始烧饭,则恐怕内盖104的内盖衬垫108与锅102无法密接,因此,在烧饭中蒸汽从内盖衬垫108和锅102之间漏出,锅102内的空间温度降低,导致烧饭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内盖的烧饭器,该烧饭器能够容易地将内盖固定于盖主体的内盖安装位置。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如下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烧饭器,其具备内部形成有锅收容部的有底筒状的烧饭器主体;收容于所述锅收容部的锅;加热所述锅的锅加热装置;盖主体,其以在所述烧饭器主体的开口部周围的一部分配置的铰链轴为中心在开状态和闭状态之间转动,从而能够开闭所述烧饭器主体的开口部;内盖,其装拆自如地固定在所述盖主体的内盖安装位置,且可密闭所述锅的开口部;内盖卡止引导部,其配置于所述盖主体上,在相对于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和在所述烧饭器主体的开口部形成的开口面倾斜的位置,能够拔插地卡止在所述盖主体为开状态时解除在所述内盖安装位置的固定而倒向从所述盖主体离开的一侧的所述内盖,并且当在将所述内盖卡止于所述倾斜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盖主体从开状态向闭状态旋转时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引导所述内盖。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在第一方式中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卡止引导部具有在所述倾斜位置能够拔插地卡止所述内盖的内盖卡止部;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引导所述内盖的内盖引导部,所述内盖引导部在伴随所述盖主体从开状态向闭状态的旋转而将所述内盖从所述倾斜位置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引导时,当所述内盖位于从所述倾斜位置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的所述内盖的移动路径内时,沿所述移动路径引导所述内盖,当所述内盖偏离所述移动路径时,引导所述内盖返回所述移动路径内。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方式中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引导部在所述内盖的内面,引导所述内盖在与所述铰链轴平行的第一方向、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及绕与该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垂直的所述内盖的厚度方向旋转的第三方向的移动,当所述内盖位于从所述倾斜位置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的所述内盖的移动路径内时,沿所述移动路径引导所述内盖,当所述内盖偏离所述移动路径时,引导所述内盖返回所述移动路径内。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式,提供一种第三方式中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引导部具有引导所述内盖在所述第一及第三方向的移动的第一引导部;引导所述内盖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的第二引导部。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第二方式中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引导部具有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收敛而形成的锥形部,通过沿该锥形部的内面移动所述内盖,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引导所述内盖。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第二方式中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引导部具有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收敛而倾斜的引导用突起,通过沿该引导用突起移动所述内盖,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引导所述内盖。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式,提供一种第二~六方式中任一方式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在边缘部的一部分具有截面U字状的槽部,所述内盖卡止部具有配置于所述盖主体的比所述内盖安装位置靠所述铰链轴侧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内盖的所述槽部拔插而形成的卡止用突起部,所述卡止用突起部分别与所述内盖的厚度方向的所述槽部的对置的一对壁面抵接,由此,在所述倾斜位置卡止所述内盖。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式,提供一种第二~六方式中任一方式记载的烧饭器,其中,
所述内盖卡止部具有配置于所述盖主体的比所述内盖安装位置靠所述铰链轴侧并且能够拔插所述内盖的边缘部一部分的截面U字状的卡止用槽部,所述内盖的所述一部分分别与所述内盖的厚度方向的所述卡止用槽部的对置的一对壁面抵接,由此,在所述倾斜位置卡止所述内盖。
根据本发明第九方式,提供一种第二~六方式中任一方式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卡止部具有配置于所述盖主体的比所述内盖安装位置靠所述铰链轴侧并且能够与所述内盖的边缘部的离开所述盖主体的一侧的面的一部分抵接的多个卡止突起,所述内盖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多个卡止突起和与所述多个卡止突起对置的盖主体的面的一部分抵接,由此,在所述倾斜位置卡止所述内盖。
根据本发明第十方式,提供一种第一~九方式中任一方式记载的烧饭器,其中,还具有在所述盖主体为闭状态时,将所述盖主体能够解除地固定于所述烧饭器主体上的盖主体固定部,所述盖主体具有在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固定所述内盖、且与所述盖主体固定部不同的内盖固定部。
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式,提供一种第一~九方式中任一方式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盖主体具有在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固定所述内盖,并且在所述盖主体为闭状态时将所述盖主体能够解除地固定于所述烧饭器主体上的盖固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形方式,提供一种烧饭器,其具有锅;加热所述锅的锅加热机构;覆盖所述锅的开口部的盖主体;安装于所述盖主体的内盖安装位置的内盖;设置于所述内盖且将所述内盖安装于所述内盖安装位置上的盖主体为闭状态时与所述锅密接的内盖衬垫;将位于所述内盖安装位置的内盖固定于所述盖主体的内盖固定部;在卡止所述内盖的一部分且相对于所述盖主体倾斜规定角度的位置卡止所述内盖的卡止部;所述内盖从所述卡止状态以所述卡止部附近为旋转轴向所述盖主体侧旋转移动时限制所述内盖的动作且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引导的引导部,所述盖主体以卡止状态关闭所述内盖时,所述卡止部在直至所述内盖和所述锅相碰的期间卡止所述内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形方式,提供一种第一变形方式中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引导部由所述内盖位于所述内盖安装位置时与所述内盖的侧壁的一部分大致抵接的抵接壁形成,所述内盖从卡止状态向盖主体侧旋转移动时所述内盖的侧壁的一部分与所述引导部的抵接壁大致抵接并旋转移动,由此被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引导。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形方式,提供一种第一变形方式或第二变形方式中记载的烧饭器,其中,所述盖主体具有在关闭时与设置于所述内盖上的引导部接触时将所述内盖向卡止部方向推压的内盖位置调整部。
根据本发明的烧饭器,具有在倾斜位置能够拔插地卡止内盖,并且在盖主体从开状态向闭状态旋转时限制伴随盖主体的旋转的内盖的移动且将内盖向内盖安装位置引导的内盖卡止引导部。由此,能够通过在使内盖卡止于倾斜位置的状态下关闭盖主体这一简单作业,抑制内盖从盖主体脱落飞出,并且也能够抑制内盖偏离内盖安装位置,能够将内盖可靠地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因而,能够使内盖衬垫和锅可靠地密接,因此能够减少烧饭中蒸汽从锅中漏出的情况,从而能够提高烧饭性能。
另外,根据所述第一变形方式,在卡止了内盖的状态下关闭盖主体时,内盖直到与锅相碰之前由卡止部卡止,因此不会从盖主体脱落飞出,且由引导部限制动作并向盖主体侧旋转移动而向内盖安装位置被引导,因此能够将内盖容易地固定于盖主体的内盖安装位置。另外,由于内盖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因此,内盖衬垫能够与锅密接,从而能够减少烧饭中蒸汽从锅中漏出的情况,从而能够提高烧饭性能。
另外,根据所述第二变形方式,内盖在侧壁的一部分与引导部的抵接壁大致抵接的状态下旋转移动,因此在旋转移动中不会偏离,能够可靠地向内盖安装位置被引导。由此,设置于内盖的内盖衬垫与锅密接,烧饭中蒸汽从锅中漏出的情况减少,因此烧饭性能提高。
另外,根据所述第三变形方式,虽然有时在盖即将关闭之前,未被内盖的卡止部卡止的部分靠自重先向下方移动,从而内盖偏离卡止部而向前方飞出,但是,即使偏离卡止部,由于盖主体的内盖位置调整部与内盖的诱导部接触,将内盖向卡止部方向推压,所以,能够使内盖返回卡止部侧并将内盖可靠地安装到内盖安装位置。


通过与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关联的下面的叙述,可明确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的目的和特征。在该附图中,图1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时的剖面图;图2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盖主体为闭状态时的剖面图;图3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盖主体为开状态时的剖面图;图4是图1的一部分放大剖面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盖主体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A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引导部引导内盖的过程的一部分剖面图;图6B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引导部引导内盖的过程的一部分剖面图;图6C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引导部引导内盖的过程的一部分剖面图;图7A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引导部引导内盖的过程的一部分剖面图;图7B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引导部引导内盖的过程的一部分剖面图;图7C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引导部引导内盖的过程的一部分剖面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固定部的另一结构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卡止部的另一结构的一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卡止部的又一结构的俯视图;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卡止部的又一结构的剖面图;图11B是图11A的一部分放大剖面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固定部的又一结构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固定部的又一结构的一部分剖面图;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卡止部的又一结构的一部分放大剖面图;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固定部的又一结构的一部分剖面图;图14C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固定部的又一结构的一部分剖面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6A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盖主体关闭时的过程的剖面图;图16B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盖主体关闭时的过程的剖面图;图16C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盖主体关闭时的过程的剖面图;图1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一部分放大剖面图;图1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剖面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盖主体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的另一结构的一部分放大剖面图;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时的一部分剖面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卡止部的结构的一部分放大俯视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内盖卡止部的结构的一部分放大俯视图;图24A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即将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之前的状态的一部分剖面图;图24B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上的状态的一部分剖面图;图25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烧饭器的一部分放大剖面图;图26是表示现有烧饭器的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继续进行本发明的叙述之前,对附图中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参照符号。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制。
(第一实施方式)使用图1~图5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时的状态的剖面图。图2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盖主体为闭状态时的剖面图。图3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在内盖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的状态下盖主体为开状态时的剖面图。图4是图1的一部分放大剖面图。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在图1~图3中,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具有在内部形成有锅收容部1a的大致有底筒状的烧饭器主体1、收容于锅收容部1a的锅2、可开闭烧饭器主体1的开口部且安装于烧饭器主体1上的盖主体3、装拆自如地安装于盖主体3的内侧(覆盖锅2的开口部的侧)并可将锅2的开口部密闭的大致圆盘状内盖4、感应加热锅2的锅加热装置(加热装置)5。
烧饭器主体1的锅收容部1a由与烧饭器主体1的上部开口的内周部嵌合的大致环状的上框1b、和对应锅2的形状形成为有底圆筒状且在上部开口侧端部与上框1b一体连接的线圈基体(coil base)1c构成。
线圈基体1c的外周面上,安装有构成锅加热装置5的底内线圈5a、底外线圈5b和侧部线圈5c。底内线圈5a通过线圈基体1c与锅2的底部的中央部周围对置而配置,底外线圈5b通过线圈基体1c与锅2的底部的角部对置而配置,侧部线圈5c通过上框1b与锅2的外周侧部对置而配置。
在线圈基体1c底部的中央部分设有开口,在该开口部分配置有可与锅2的底部抵接的、用于测定锅2的温度的锅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机构)的一例即锅温度传感器6。
在烧饭器主体1内设置有驱动控制各个部分及各个装置而进行烧饭动作的控制装置(控制机构)7。控制装置7根据例如使用设置于盖主体3上的操作面板(未图示)而执行的使用者的指示进行各个部分及各个装置的驱动控制。
在烧饭器主体1的前壁上部(图1的左侧上部)设有可与后述的盖主体3的钩14卡合的钩1d。在钩1d和线圈基体1c之间设有弹簧1e。钩1d被弹簧1e向前方(图1的左侧)施力。
在盖主体3上设有蒸汽筒8、盖温度检测装置之一例即内盖温度传感器9、内盖加热装置(内盖加热机构)10和铰链轴D。
蒸汽筒8以使盖主体3的中央部沿盖主体3的厚度方向贯通的方式设置。在蒸汽筒8上设有蒸汽排放孔8b,以使锅2内的多余的蒸汽能向烧饭器主体1外排出。在蒸汽筒8的内盖4侧的端部安装有环状蒸汽筒用衬垫8a。蒸汽筒用衬垫8a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
内盖温度传感器9构成为,可与内盖4抵接地设置且可检测内盖4的温度。
内盖加热装置之一例即内盖加热线圈10构成为,设于盖主体3内且在控制装置7的控制作用下感应加热内盖4。铰链轴D为盖主体3的开闭轴,其两端部转动自如地固定于烧饭器主体1的上框1c上。
内盖4的一部分由可感应加热的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在内盖4的外周部的锅2侧的面上安装有盖主体3处于闭状态时与锅2密接的大致环状的内盖衬垫11。内盖衬垫11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盖主体3上设有与内盖4的前端部(从铰链轴D离开的一侧的端部,下面称为被固定部)4b卡合,且可将内盖4固定于盖主体3上的内盖固定部(内盖固定机构)13;与设于烧饭器主体1上的钩1d卡合,且可将盖主体3固定于烧饭器主体1上的盖主体固定部之一例即钩14。在钩1d及钩14的相互对置的端部以随着朝向铰链轴D而接近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面1f、14a。盖主体3被关闭时,钩1d及钩14通过相互沿倾斜面1f、14a移动而可靠地卡合。另外,倾斜面1f、14a也可以为曲面形状。
内盖固定部13由可与内盖4的被固定部4b卡合且安装于盖主体3上的钩13b、和以将钩13B方向铰链轴D侧施力的方式安装于盖主体3上的弹簧13a构成。
钩13b构成为,通过操作另行设置的解除装置(未图示),可沿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滑动。钩13b通过向后方(铰链轴D侧)滑动移动,能够与内盖4的被固定部4b卡合而将内盖4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另外,钩13b通过向前方滑动移动,能够解除与内盖4的被固定部4b的卡合。
另外,在盖主体3上设有当盖主体3处于如图2所示的闭状态时,可与内盖4的后端部(下面称为被卡止部)4a及被固定部4b抵接的、以内盖4和锅2成为规定距离的方式限制内盖4的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位置的肋3a,3a。
如图2所示,在内盖4被安装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状态下关闭盖主体3的情况下,内盖4的内盖衬垫11与锅2正确密接。另一方面,在内盖4偏离内盖安装位置4A安装的状态下关闭盖主体3的情况下,内盖衬垫11与锅2无法正确密接,锅内的蒸汽从两者之间漏出。在这种情况下,锅2内的温度下降,不能恰当地烧饭。
另外,如图1所示,在盖主体3上设有在盖主体3相对于烧饭器主体1的开口部以大致90度的角度开放的状态下,在相对于盖主体3的内盖安装位置4A及在烧饭器主体1的开口部形成的开口面倾斜的位置卡止(卡住)内盖4的内盖卡止部(卡止机构)12。内盖4相对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倾斜角A例如设定为45度左右。
如图4所示,内盖卡止部12由使盖主体3向后方(铰链轴D侧)凹陷的截面U字状卡止用槽部(凹部)12a、在槽部12a的盖主体3侧的侧壁面且槽部12a的开口部附近设置的卡止用突起部(盖卡止部)12b构成。如图3所示,槽部12a以通过槽部12a和内盖固定部13的平面向内盖4的重心F的后方(图3的右侧)偏离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图5中,以由分为左右两处的槽构成的槽部作为一例表示了槽部12a,不过槽部12a也可以由一个槽构成,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槽构成。卡止用突起部12b具有相对于内盖安装位置4A倾斜角度A的倾斜面12d。
盖主体3处于开状态时,内盖4的被卡止部4a由使用者从图1的Y方向插入槽部12a。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将手从内盖4离开时,内盖4因重心F位于槽部12a的前方而在自重作用下向锅2侧即X方向倾倒。由此,内盖4的被卡止部4a与槽部12a的角部12c抵接。再者,内盖4将该抵接部作为旋转轴B而向X方向旋转,内盖4的被卡止部4a的插入槽部12a的比角部12c及卡止用突起部12b更里侧的部分,如图4所示与卡止用突起部12b的倾斜面12d抵接。由此,内盖4如图4所示被卡止,不会进一步倾倒,在倾斜的位置自立。
另外,在盖主体3上设有内盖引导部(引导部)16,其伴随盖主体3的从开状态向闭状态的旋转而将内盖4从倾斜位置向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在将内盖4向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时,内盖引导部16在内盖4位于从倾斜位置向内盖安装位置4A的内盖4的移动经路内时,沿该移动经路引导内盖4。另一方面,例如在因盖主体3的开闭而带来的离心力等的作用下,内盖4偏离所述移动经路时,内盖引导部16引导内盖4返回所述移动经路内。具体而言,内盖引导部16在内盖4的内面引导与铰链轴D平行的第一方向之一例即旋转轴B方向(参照图5)、与旋转轴B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之一例即左右中心轴C方向(参照图5)、及围绕内盖4的厚度方向的第三方向之一例即旋转方向E(参照图5)这三个方向的内盖4的移动。
如图5所示,内盖引导部16由与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内盖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抵接的引导用突起部之一例即多个引导肋16a、第一引导部之一例即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和第二引导部之一例即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构成。如图5所示,多个(作为此处的一例为4个)引导肋16a相对于左右中心轴C左右对称地安装于盖主体3上。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形成为可与和旋转轴B方向对置的内盖4的被卡止部4a的一对侧壁抵接。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引导内盖4在旋转轴方向B及旋转方向E上的移动。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形成为,可与配置于左右中心轴C上的内盖4的被固定部4b的和旋转轴B方向对置的一对侧壁抵接。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引导内盖4在左右中心轴C方向上的移动。多个引导肋16a、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分别以向内盖安装位置4A收敛的方式倾斜。内盖引导部16通过使内盖4分别沿多个引导肋16a、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移动,将内盖4向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
另外,在内盖4上,如图5所示设有相对于左右中心轴C左右对称的两个把手部4d,4d。如图1所示,内盖4在所述倾斜位置被卡止时,通过引拉任一侧的把手部4d,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取下内盖4。
接着,针对如上结构的烧饭器,以下说明其动作、作用。
首先,使用者将米和水放入锅2内之后,例如通过按压配置于盖主体3的操作面板(未图示)上的烧饭开始按钮(未图示)开始烧饭工序。
烧饭工序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工序以将水保持于一定温度使水被米吸收的浸水工序;由锅加热装置5将锅2一气加热,使锅2内的水变成沸腾状态的烧做工序(炊き上げ工程);在锅2内的水几乎变没的状态下抑制加热的蒸焖工序。控制装置7按照锅温度传感器6及内盖温度传感器9的检测温度和事先确定的烧饭顺序(sequence),控制锅加热装置5及内盖加热装置10,由此执行各个工序。在此,所谓“烧饭顺序”是指依次进行所述烧饭工序的各工序时,在各工序中预先确定通电时间、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热功率等的烧饭顺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烧饭顺序,根据米的种类等而准备有多个烧饭程序(course)。
在浸水工序中,控制装置7将锅2的温度控制在米未开始糊化的温度(小于约60℃)。由此,促进米的吸水。
在烧做工序,控制装置急速加热锅2,将锅2内的水控制为沸腾状态。由此,促进米的糊化。
在该烧做工序中,水连续地沸腾产生大量蒸汽。此时,内盖4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且内盖衬垫11和锅2密接时,蒸汽通过蒸汽筒8放出到烧饭器外。另一方面,内盖4偏离内盖安装位置4A而在内盖衬垫11和锅2的相接侧产生偏差时,会产生密接程度强的部分和密接程度弱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且不维修地使用蒸汽筒8时,有时饭米汤(饭煮沸时喷溅溢出到锅外的粘糊糊的汁)使蒸汽排放孔8b的开口面积减小,蒸汽可能从内盖衬垫11和锅2的密接程度弱的部分漏出。
在蒸焖工序,控制装置7以每当锅2的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以下就加热锅2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锅2内被维持在高温状态(例如约100℃),附着在米上的多余水分被蒸发,进一步促进米的糊化。
所述蒸焖工序结束时,即所有烧饭工序结束时,自动转变为保温工序。即,控制装置7以不使烧做的饭的温度降低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使用者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温热的饭。
其次,参照图1~图5对使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烧饭后,使用者保养内盖4时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对从内盖安装位置4A取下内盖4时的顺序进行说明。
使用者将盖主体3从闭状态(参照图2)掀开至开状态(参照图3)。
其次,使用者操作所述解除装置(未图示)解除内盖固定部13形成的内盖4的固定。由此,因为内盖4的重心F位于内盖卡止部12的槽部12a的前方(锅2侧),所以内盖4以旋转轴B为中心向X方向旋转移动。在该旋转移动的作用下内盖4相对于内盖安装位置4A倾斜到预定的角度A时,内盖4的被卡止部4a与内盖卡止部12的角部12c及倾斜面12d抵接(参照图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参照图1)。
接着,使用者通过握持在倾斜位置被卡止的内盖4的把手部4d,4d的任一方并向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拉(拔),则可将内盖4从盖主体3上取下。
其次,对在使用者保养后或烧饭前等,将内盖4安装到内盖安装位置4A时的顺序进行说明。
使用者将内盖4从Y方向插入内盖卡止部12的槽部12a中。此时,使用者将内盖4插入槽部12a中的角度设定在角度A的范围内。即,角度A例如设定为45°时,所述插入角度设定为相对于内盖安装位置4A在从0度~45度的范围内。
接着,使用者从内盖4拿开手。由此,由于内盖4的重心F位于内盖卡止部12的槽部12a的前方(锅2侧),因此内盖4在自重作用下向X方向旋转,被卡止部4a与角部12c及倾斜面12d抵接(参照图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此时,被卡止部4a的在旋转轴B方向上对置的一对侧壁与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接触。
其次,使用者在内盖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的状态下(参照图1)关闭盖主体3。此时,内盖4在与内盖卡止部12卡止并且保持相对于内盖安装位置4A倾斜角度A的位置的状态下向锅2侧旋转移动。此时,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和与被卡止部4a的在旋转轴B方向上对置的一对侧壁接触,由此,开始内盖4的旋转轴B方向及旋转方向E的引导。另外,在该旋转移动的作用下,首先,在盖主体3关闭之前内盖4与锅2相碰而终止内盖4的旋转。盖主体3在该状态下继续向X方向旋转移动时,盖主体3与内盖4接近,因此,外观上,内盖4以旋转轴B为轴向与盖主体3接近的方向(和X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移动。
图6A~图6C表示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引导内盖4的被卡止部4a的过程。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具有以向内盖安装位置4A收敛的方式形成的锥形部216b。优选如图6A~图6C所示,在被卡止部4a上形成倾斜面(或曲面)204a,以沿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的锥形部216b的内面可靠移动。
如图6A~图6C所示,用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引导内盖4在旋转轴B方向及旋转方向E的移动。在该过程中,内盖4在与内盖4侧方的引导肋16a,16a抵接之后,与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抵接。
图7A~图7C表示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引导内盖4的被固定部4b的过程。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具有以向内盖安装位置4A收敛的方式形成的锥形部216c。优选如图7A~图7C所示,在被固定部4b上形成曲面(或倾斜面)204b,以沿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的锥形部216c的内面可靠移动。
如图7A~图7C所示,用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引导内盖4在旋转轴B方向及旋转方向E的移动,并且虽未图示但也引导左右中心轴C(参照图5)的移动。
在7A~图7C中表示了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与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一起引导旋转轴B方向及旋转方向E的移动这一情况,但也可以仅用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引导内盖4的旋转轴B方向及旋转方向E的移动。另外,也可以用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大致引导至内盖4的所述移动经路内之后,由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进行引导(调整),以使内盖4移动至内盖安装位置4A。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只要可引导左右中心轴C方向(参照图5)的移动即可。
如上所述,随着内盖4在和X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移动,如图6A~图6C及7A~图7C所示,内盖4沿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及多个引导肋16a被向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由此,引导旋转轴B方向、旋转方向E及左右中心轴C方向的移动,从而,以在该三个方向上不产生偏离的方式将内盖4向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此时,内盖4的被卡止部4a和卡止用突起部12b的卡止状态也脱离。当盖主体3完全关闭时,内盖4被锅2和盖主体3挟持,被固定部4b与内盖固定部13的钩13b卡合而被固定于盖主体3上。另一方面,钩14与烧饭器主体1的钩1d卡合使得盖主体3被固定于烧饭器主体1上。
这样,在旋转轴B方向、旋转方向E及左右中心轴C方向上几乎没有偏离地将内盖4从内盖安装位置4A安装于盖主体3上,因此,内盖衬垫11与锅2能够完全地密接。因而,烧饭中蒸汽从锅2漏出的情况减少。另外,由设于盖主体3上的肋3a将内盖4和锅2之间的距离限制为规定的距离,因此,也能够使内盖衬垫11和锅2进一步密接。
如上所述,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内盖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的状态下关闭盖主体3时,在直至内盖4碰到锅2的期间,用卡止部12在倾斜位置卡止内盖4。因此,内盖4能够在不从盖主体3脱离的情况下旋转移动。另外,内盖4向X方向旋转移动时,由内盖引导部16限制其动作且向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从而,能够将内盖4可靠地固定于盖主体3的内盖安装位置4A。由此,因为能够使内盖衬垫11和锅2密接,所以,能够减少烧饭中蒸汽从锅2漏出的情况,能够提高烧饭性能。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能以其它种种方式实施。例如,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盖主体3为开状态时的与烧饭器主体1和盖主体3之间的角度A例如设定为45°,但只要为能够将内盖4取下的角度(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度)即可。角度A过大时,内盖4从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状态旋转移动到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时,内盖卡止部12和内盖4的被卡止部4a冲撞(抵接)的冲击就会过大。另一方面,角度A过小时,在倾斜位置被卡止的内盖4的拉出及插入的操作性就会变差。因此,角度A设定为能够容易地进行内盖4的拉出及插入的角度(例如30度)则更好。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左右中心轴C上配置了一个内盖固定部13的钩13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8所示,也可以相对于左右中心轴C在左右对称的两处(或两处以上)设置钩13b-1。通过这种结构,与用一处的钩13b固定内盖4的结构(参照图5)相比,能够更牢固地将内盖4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另外,根据所述结构,如现有例所述,使用者用一只手支撑盖主体3并用另一只手按压内盖4而将其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时操作性提高。即,例如按压内盖4的图5的右侧或左侧的边缘部(引导肋16a的附近部分)将内盖4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时,能够缩短该按压部分和肋13b-1,13b-1的距离,且能够用更小的力容易地进行固定。另外,此时,设于左右两处的肋13b-1,13b-1可以为相互连动的结构,也可以为不连动的结构。在相互连动的情况下,只要将一肋13b-1卡合于内盖4的被固定部4b,则另一肋13b-1也自动地卡合于内盖4的被固定部4b。即使在不相互连动的情况下,只要将一肋13b-1卡合于内盖4的被固定部4b而临时固定,则关闭盖主体3时,另一肋13b-1也变为卡合。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两处设有把手部4d,4d,但如图8所示,没有把手部4d,4d也可以。
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将内盖4卡止在倾斜位置的机构,内盖卡止部12为具有槽部12a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内盖卡止部12只要是能够将内盖4以一定角度A卡止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内盖4的被卡止部4a具有槽状部分,并且内盖卡止部12具有可相对所述槽状部分拔插的突起形状部分。另外,内盖卡止部12也可以由孔状或肋状等其他形状形成。
即,如图9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内盖4的被卡止部4a-1具有截面U字状的槽部,内盖卡止部12具有可相对所述槽部拔插而形成的卡止用突起部12e。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所示,卡止用突起部12e在内盖4的厚度方向上分别与所述槽部的对置的一对壁面4a-2,4a-3抵接,由此内盖4被卡止于倾斜位置。通过将槽部设于内盖4侧,比设于盖主体3侧能够更容易进行槽部的清理。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内盖卡止部12具有可与内盖4的被卡止部4a的一部分抵接的卡止突起12f,12f。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内盖卡止部12的清理。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一体设置了内盖卡止部12和盖主体3,但也可以用与盖主体3不同的部件构成内盖卡止部12。
构成内盖卡止部12的各个部件可以由树脂构成,也可以由金属等其他材质构成,但优选具有弹簧性(弹性),以能够吸收和内盖4的被卡止部4a冲撞时的撞击。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内盖卡止部12配置于盖主体3的后方(比内盖安装位置4A更靠铰链轴D侧),但本发明不限于该位置。内盖卡止部12例如也可以配置于前方(比内盖安装位置4A更靠内盖固定部13侧)或侧方。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三个引导部16a、16b、16c,即多个引导肋16a、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及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构成了内盖引导部16,但本发明不一定必须设置三个引导部16a、16b、16c。只要能够将内盖4引导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部的数量多少都可以。例如,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用内盖卡止侧引导壁16b和内盖固定侧引导壁16c能够引导内盖4在旋转轴B方向、旋转方向E及左右中心轴C方向的移动,因此多个引导肋16a没有也可以。另外,引导部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为其他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内盖4的外周部附近并且以在引导中保证内盖4的姿势的方式配置相对于内盖4的中心相互空出适当的间隔且至少可在三处与内盖4抵接的引导部即可。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内盖引导部16的引导部16a、16b、16c都设置在盖主体3上,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内盖引导部16的引导部16a、16b、16c中的任一个或全部设置在内盖4上。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内盖卡止部12的一部分(角部12c)作为内盖4的旋转轴B发挥作用,但也可以以内盖4的被卡止部4a的一部分作为内盖4的旋转轴B发挥作用。只要内盖4的旋转轴B位于两者的附近即可。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使内盖4的重心F位于旋转轴B的前方,而在解除了内盖固定部13对内盖4的固定时在内盖4的自重作用下内盖4向锅2侧倾倒,但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内盖4被固定于盖主体3的内盖安装位置4A的状态时,始终被蒸汽筒衬垫8a向内(锅2侧)施力。在这种情况下,内盖4的固定被解除时,在蒸汽筒衬垫8a的弹力(施加力)作用下,内盖4倒向锅2侧。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内盖卡止部12具有角部12c及倾斜面12d,通过内盖4的被卡止部4a与两者抵接(参照图4),内盖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1A及图11B所示构成为,内盖卡止部12不具有倾斜面12d而具备钩12g,并且被卡止部4a-4具有与钩12g卡合的钩,通过两者卡合,内盖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另外,也可以将槽部12a的深度形成为关闭盖主体3时内盖4在碰到锅2以前不会从槽部12a脱落的深度(例如1cm)。
在表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各个图(例如图1)中构成为,内盖4形成为浅底锅状,在内盖4的厚度方向且在盖主体3侧配置有被卡止部4a,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内盖4的厚度方向上在锅2侧或盖主体3和锅2的中间位置配置被卡止部4a。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构成为在关闭盖主体3时的离心力作用下使得内盖4不易飞出到外侧即可。
内盖卡止部12构成为能够充分承受在解除由内盖固定部13形成的内盖4的固定并图1所示内盖4向X方向旋转移动时产生的冲击的强度。通过消除内盖卡止部12破损的可能,能够提供给使用者以安全感、可靠性高的烧饭器。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操作未图示的解除装置使内盖固定部13的钩13B向前方滑动移动,由此解除内盖4的固定,即能够从图3的状态转换为图1的状态,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构成为用解除按钮15构成解除装置,通过按压解除按钮15,脱开与从内盖4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4c的卡合,从而能够解除内盖4的固定。此时,解除按钮15设在从当盖主体3从开状态变为闭状态时内盖4旋转移动的轨迹内离开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使用者取下内盖4时只用一只手按压解除按钮15即可解除内盖4的固定,在内盖4没有碰到使用者的手的情况下就能够将内盖4卡止在倾斜位置。因而,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用一只手也可以简单地操作的使用性好的烧饭器。
图12图示了用解除按钮15构成解除装置的例子,但解除装置也可以是旋转杆、滑动杆等其它结构。解除装置只要是在使用者解除内盖4的固定而形成为卡止状态时在内盖4的旋转移动轨迹内不配置手就能够进行解除操作的结构即可。
内盖引导部16的引导肋16a如图12的左右所示,也可以形成为较宽的宽度。另外,如图12所示,也可以构成为,沿引导肋16a在内盖4的外周部的一部分设置向外方突出的内盖引导部4d,以更可靠地将内盖4引导内盖安装位置4A。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内盖固定部13如图1所示由弹簧13a和钩13b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用转动钩13c构成内盖固定部13。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减小部件的大小,并且也能够抑制由于热的影响造成的变形。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通过钩14与钩1d卡合,盖主体3和烧饭器主体1被固定,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内盖固定部13的钩13b变形,构成为具有钩13b和钩14双方功能的盖固定部之一例即钩13d。即,如图14B所示,钩13d也可以由第一钩部13d-1和第二钩部13d-2构成。第一钩部13d-1如图14C所示与内盖4的被固定部4b卡合,可将内盖4固定在内盖安装位置4A。第二钩部13d-2当内盖4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时和第一钩部13d-1连动而向前方(从图14B所示的位置向图14C所示的位置)移动,位于能够与烧饭器主体1的钩1d卡合的位置。即,在内盖4未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状态(参照图14B)下,盖主体3变为闭状态时,因为第二钩部13d-2和钩1d不能卡合,所以盖主体3不被关闭。另一方面,在内盖4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状态(参照图14C),盖主体3变为闭状态时,第二钩部13d-2和钩1d卡合,盖主体3被关闭。由此,由于只有在内盖4可靠地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时才能够烧饭,所以能够防止蒸汽从内盖衬垫11和锅2之间漏出而导致的烧饭失败。另外,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知道内盖4是否被可靠地安装,因此,能够使烧饭器的使用性良好。
内盖固定部13的结构不限于所述结构,只要是内盖4不被固定就不能关闭盖主体3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结构的剖面图。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器在还具有被固定部引导壁16d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结构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主要说明不同点。
在图15中,被固定部引导壁16d以从钩(内盖调整部)14的前端部向内盖安装位置4A收敛的方式形成。更具体地说,被固定部引导壁16d以随着朝向铰链轴D而与内盖安装位置4A接近的方式倾斜。在此,在内盖4的被固定部4d上也设有与钩14的倾斜面(下曲面部)14a同样地,随着朝向铰链轴D而与内盖安装位置4A接近的倾斜面或曲面状的诱导部4f。因此,即使由于在盖主体3被关闭时产生的离心力,内盖4的被固定部4b与钩14的倾斜面14a及被固定部引导壁16d抵接,内盖4也能够沿这些部位可靠地滑动。
关于所述结构的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下面参照图15及图16A~图16C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图16A~图16C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盖主体3被关闭时的过程的剖面图。
在内盖4被卡止在倾斜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下关闭盖主体3时,伴随盖主体3的旋转移动,内盖4进行如下移动。
首先,内盖4的被固定部4b与锅2抵接,内盖4的旋转终止。其次,内盖4的被卡止部4a和内盖卡止部12的卡止状态被解除。接着,如图15所示,内盖4在盖主体3的旋转移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从内盖卡止部12稍向前方飞出。接着,如图16A所示,内盖4的被固定部4b的诱导部4f与钩14的倾斜面14a抵接。然后,如图16B所示,被固定部4b沿被固定部引导壁16d移动。此时,内盖4由被固定部引导壁16d向内盖卡止部12侧推压,被卡止部4a以大致所述飞出量被压回内盖卡止部12内。内盖4的被固定部引导壁16d沿被固定部引导壁16d移动,如图16C所示与钩13b卡合时,内盖4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
如上所述,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使用者关闭盖主体3时内盖4少量飞出,内盖4也可被盖主体3的钩14及被固定部引导壁16d以大致所述飞出量压回内盖卡止部12内。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内盖4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并能够防止烧饭中蒸汽从内盖衬垫11和锅2之间漏出而导致的烧饭失败。因而,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烧饭不易失败的可靠性高的烧饭器。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内盖4的被固定部4d上设有诱导部4f,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被卡止部4a上设置诱导部4f-1。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诱导部4f在钩14的倾斜面14a滑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将关闭盖主体3时从内盖卡止部12飞出的内盖4压回内盖卡止部12内的结构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图1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一部分放大剖面图。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烧饭器在内盖卡止部12具有缓冲(damper)部18以代替卡止用突起部12b这一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不同。其它结构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主要说明不同点。
如图17所示,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用缓冲部18构成槽部12a的盖主体3侧的侧壁。缓冲部18由相对于侧壁12a的锅2侧的侧壁12h在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的摩擦壁(摩擦部)18b、向侧壁12h对摩擦壁18b施力的弹簧18a构成。随着内盖4倾斜到自立状态,相对于内盖4的旋转,作用相反的力。
关于如上所述结构的烧饭器,下面参照图17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为了取下内盖4,使用者操作所述解除装置解除内盖4的固定时,内盖4在自重作用下倾倒,向X方向旋转移动。由此,首先内盖4的被卡止部4a与角部12c抵接。然后,内盖4以角部12c为旋转轴B而向X方向旋转移动,如图17所示,被卡止部4a与摩擦壁18b抵接。此时,摩擦壁18b受弹簧18a的施加力,相对于由内盖4的旋转移动产生的旋转力生成摩擦力(反力)。即,内盖4的被卡止部4a在摩擦壁18b的作用下在与旋转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X方向)上受力。由此,内盖4以低于未设置缓冲部18时的速度旋转,从而,内盖4和内盖卡止部12冲撞时的冲击减小。
另外,在使内盖4卡止在倾斜位置的状态下关闭盖主体3时,内盖4在缓冲部18的作用下以被压紧在角部12c(旋转轴B)上的状态旋转。因此,内盖4不易从内盖卡止部12脱离,内盖4被更可靠地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
如上所述,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缓冲部18,能够减小从内盖4的固定状态向卡止状态旋转移动时,内盖4与内盖卡止部12冲撞的冲击。由此,能够防止内盖卡止部12的各部件、被卡止部4a等破损,从而能够提高烧饭器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使内盖4卡止在倾斜位置的状态下关闭盖主体3时,内盖4在缓冲部18的作用下以被压紧在角部12c(旋转轴B)上的状态旋转。因此,内盖4不易从内盖卡止部12的槽部12a脱离,能够将内盖4更可靠地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另外,在缓冲部18的作用下内盖4以低速旋转,因此,能够提供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感的烧饭器。
缓冲部18也可以不设在盖主体3上而设在内盖4上。
对缓冲部18的摩擦壁18b施力的构件不限于弹簧18a,也可以是按照爪形状等具有弹性的形状形成的构件等。只要以能够减小内盖4从固定状态向卡止状态移动时的旋转速度的方式构成缓冲部18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图1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剖面图。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烧饭器在内盖4的重心F位于比中心G更靠铰链轴D侧这一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结构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主要说明不同点。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增加内盖4的配置于比中心G更靠铰链轴D侧的部分(被卡止部4a侧的部分)的重量,以调整内盖4的重量平衡。由此,如图18所示,内盖4的重心F位于比中心G更靠铰链轴D侧。另外,虽未图示,但以重心F存在于内盖4的大致左右中心轴C(参照图5)上的方式构成内盖4。
关于如上构成的本第四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8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为了取下内盖4,使用者操作所述解除装置解除内盖4的固定时,内盖4在自重作用下倾倒,向X方向旋转移动。由此,首先内盖4的被卡止部4a与角部12c抵接。然后,内盖4以角部12c为旋转轴B向X方向旋转移动。此时,由于内盖4的重心F位于比中心G更靠铰链轴D侧,即位于接近于旋转轴B的位置,因此,例如与内盖4的重心F位于中心G的情况相比,内盖4的旋转速度减慢。因而,由内盖卡止部12和被卡止部4a冲撞而产生的冲击减小。
另一方面,在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使用者用一只手即可安装内盖4,使用者用一只手拿着内盖4的可能性提高。因此,在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由于使内盖4的中心G和重心F错开,所以,使用者用一只手拿着内盖4的情况与用两手拿着的情况相比,使用者不刻意地以重心F位于中心G的下方(铰链轴D侧)的方式容易地保持内盖4。因而,使用者能够不刻意地注意内盖4的安装朝向而将被卡止部4a插入内盖卡止部12的槽部12a。即,不会发生使用者因失误而例如将内盖4的被固定部4b侧插入槽部12a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内盖4的重心F位于比中心G更靠被卡止部4a侧的部分。由此,能够减小在内盖4从固定状态向卡止状态旋转移动时内盖卡止部12与被卡止部4a冲撞而产生的冲击。因而,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烧饭器。
另外,根据本第四实施方式,将内盖4插入内盖卡止部12的槽部12a时,使用者能够不刻意地将被卡止部4a侧插入槽部12a。因而,能够提供使用性良好的烧饭器。
重心F也可以不配置于内盖4的左右中心轴C上,但越配置于左右中心轴C附近,内盖4从固定状态向卡止状态的旋转移动就越稳定。
图18表示了将把手部4d-1配置于内盖4的中心轴C上的例子。由于将把手部4d-1配置于内盖4的左右中心轴C上,因此,使用者通过用一只手保持并拉拽在倾斜位置被卡止的内盖4的把手部4d-1,与将把手部4d-1配置于从内盖4的左右中心轴C离开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更能够容易地取下内盖4。此时,不需要使用两手。
根据仅将一个该把手部4d-1配置于内盖4的左右中心轴C上的结构,能够抑制将内盖4固定为卡止状态时使用者搞错插入内盖4的朝向。因而,能够提供用一只手也可操作的使用性良好的烧饭器。
把手部4d-1也可以有两个以上,优选至少一个配置于内盖4的左右中心轴C上。由此,能够得到与所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优选在把手部4d-1上设置大小可放入手指的孔、凹坑等以可靠地保持内盖4。由此,能够提高取下内盖4时的保持特性,使用性良好。
(第五实施方式)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盖主体3的结构的剖面图。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烧饭器在内盖4分别具有四个被卡止部4a、被固定部4b、突出部4c及把手部4d这一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不同。其它结构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主要说明不同点。
如图19所示,各四个被卡止部4a、被固定部4b、突出部4c及把手部4d分别相对于内盖4的中心G每90度设置于旋转对象上。
在如上构成的本第五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使用者将内盖4卡止于内盖卡止部12时,只要将四个被卡止部4a中任一个卡止于内盖卡止部12即可。由此与仅设置一个被卡止部4a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使用者注意将内盖4插入内盖卡止部12的方向的必要性。由此,能够提供内盖4的安装性好、容易使用的烧饭器。
另外,被卡止部4a、被固定部4b、突出部4c及把手部4d的数目不限定于四个,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下或五个以上。即,只要不需要使用者刻意地注意安装时的方向性而将内盖4安装于内盖安装位置4A即可。
另外,也可以代替被卡止部4a、被固定部4b、突出部4c及把手部4d,相对于内盖4的中心G在整周设置图20所示的内盖外周部4h和把手部4d,使得能够在任一朝向安装内盖4。
被卡止部4a、把手部4d不需要设置多个,设置一个也可以,完全没有也可以。
(第六实施方式)参照图21及图22对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1是在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时的一部分剖面图。图22是表示内盖卡止部的结构的一部分放大俯视图。如图21所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烧饭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内盖4的被卡止部4a-1具有截面U字状的槽部,内盖卡止部12具有可相对于所述槽部拔插而形成的卡止用轴部22以代替槽部12a。其它结构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主要说明不同点。
如图22所示,卡止用轴部22具有可拔插地与设置于内盖4上的截面U字状的槽部卡合而形成的轴体22a、和以相对于铰链轴D平行的状态将轴体22a固定于盖主体3上的肋22b。轴体22a形成为随着从中心部朝向端部外径变大,以在被卡止部4a的槽部卡合时,限制被卡止部4a不在轴向(和铰链轴D平行的方向)、左右中心轴C方向及旋转方向E上移动。关于如上构成的本第六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下面参照图21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内盖4的取下动作进行说明。
为了取下内盖4,使用者操作所述解除装置解除内盖4的固定时,如图21所示,内盖4在自重作用下倾倒,向X方向旋转移动。此时,内盖4的被卡止部4a-1的槽部绕轴体22a旋转。此后,被卡止部4a-1的一部分与卡止用突起部12b的倾斜面12d抵接,内盖4的旋转移动停止。由此,如图21所示,内盖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此后,使用者向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拔出,由此可取下内盖4。
其次对内盖4的固定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者将内盖4的被卡止部4a-1的槽部与轴体22a卡合,如图21所示,内盖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此时,通过被卡止部4a-1的槽部与轴体22a卡合,内盖4在与铰链轴D平行的方向、左右中心轴C方向及旋转方向E的移动被限制。此后,使用者使盖主体3从开状态旋转移动到闭状态。在该旋转移动的作用下,内盖4的被固定部4b和内盖固定部13的钩13d抵接,之后克服弹簧13a的施加力而按压钩13d。内盖4移动到内盖安装位置4A时,内盖4的被固定部4b和钩13d的抵接状态解除,钩13d在弹簧13a的施加力作用下返回原来的位置。由此内盖4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
如上所述,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利用轴体22a能够实现与铰链轴D平行的方向、左右中心轴C方向及旋转方向E的移动的限制,因此,可以消除另行设置内盖引导部16的必要性。即,能够构成为,内盖卡止部12具有内盖引导部16的引导功能。(将具有内盖引导部16的引导功能的内盖卡止部12称作内盖卡止引导部。)在所述中,由肋22b固定了轴体22a,但轴体22也可以将两端部直接固定于盖主体3上。另外,肋22b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一个以上。
(第七实施方式)参照图23、图24A及图24B对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3是表示在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中内盖卡止部的结构的一部分放大俯视图。图24A是表示内盖4即将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之前的状态的一部分剖面图。图24B是表示内盖4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状态的一部分剖面图。如图23所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烧饭器在消除内盖固定部13的弹簧13a,具有弹簧22c以代替卡止用轴部22的肋22b这一方面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不同。其它结构和第六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主要说明不同点。
如图23所示,弹簧22c向接近内盖固定部13的钩13d的方向(图23、图24A及图24B中的上方向)对轴体22a施力。轴体22a相对于内盖固定部13的钩13d可在进退方向(图23、图24A及图24B中的上下方向)移动。例如也可以在盖主体3上设置引导轴体22a的两端部的引导槽,以使轴体22a在进退方向移动。弹簧22c对轴体22a均匀地赋予施加力,以使轴体22a相对于铰链轴D维持平行状态而移动。弹簧22c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一个以上。
关于如上构成的本第七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下面参照图23、图24A及图24B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内盖4的取下动作进行说明。
为了取下内盖4,使用者操作所述解除装置解除内盖4的固定时,内盖4在自重作用下倾倒,向锅2侧旋转移动。此时,内盖4的被卡止部4a-1的槽部绕轴体22a旋转。此后,被卡止部4a-1的一部分与卡止用突起部12b的倾斜面12d抵接,内盖4的旋转移动停止。由此,内盖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此后,使用者将内盖4拔出,由此可取下内盖4。另外,在所述取下动作中,设定弹簧22c的弹性系数,使得轴体22a和被卡止部4a-1的槽部的卡合不因轴体22a振动而脱开。
其次对内盖4的固定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者将内盖4的被卡止部4a-1的槽部与轴体22a卡合,使内盖4在倾斜位置被卡止。此后,使用者将盖主体3从开状态旋转移动到闭状态。在该旋转移动的作用下,内盖4的被固定部4b的诱导部4f和内盖固定部13的钩13d抵接,内盖4按照诱导部4f的倾斜而移动。由此,内盖4及与内盖4的被卡止部4a-1的槽部卡合的轴体22a由钩13向图23A的下方推压,弹簧22c收缩成为图24A所示的状态。内盖4移动直到与盖主体3的肋3a抵接时,内盖4的被固定部4b和钩13d的抵接状态解除,在弹簧22a的施加力的作用下向上方推压轴主体3a及内盖4。由此,被固定部4b和钩13d卡合,内盖4被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
如上所述,在本第七实施方式中,能够用轴体22a引导内盖4在与铰链轴D平行的方向、左右中心轴C方向及旋转方向E的移动,因此,可以消除另行设置内盖引导部16的必要性。即,能够构成为,内盖卡止部12具有内盖引导部16的引导功能。(将具有内盖引导部16的引导功能的内盖卡止部12称作内盖卡止引导部。)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用内盖固定部13对移动到内盖安装位置4A的内盖4进行固定,但在本第七实施方式中,内盖卡止部22用弹簧22c将内盖4的被卡止部4a压紧在钩13b上,从而将内盖4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即,只要在内盖固定部13上具有钩13b之类的可卡止内盖4的构件即可,内盖卡止部22就可具有将内盖4固定(施力)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功能。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种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所述中,内盖固定部13由弹簧13a和钩13b构成,但如图25所示,也可以由钩13b、固定于钩13b上的例如由电磁线圈构成的自动固定解除装置(自动固定解除机构)19、具备磁力检测装置(磁力检测机构)20a及磁铁20b的盖开放检测装置(盖开放检测机构)20构成。
盖主体3关闭时,磁铁20b与磁力检测装置20a接近,另一方面,盖主体3开放时,如图25所示磁铁20b离开磁力检测装置20a。盖开放检测装置20根据这两个状态的磁力差来检测盖主体3的开闭状态。解除内盖4的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例如盖开放检测装置20检测到盖主体3开放一定时间(例如5分钟)以上时,控制装置7使自动固定解除装置19动作,使钩13b向前方(钩14侧)移动,以解除钩13b对内盖4的固定(与被固定部4b的卡合)。盖主体3开放一定时间以上的状态为烧饭或保温大致结束的状态,大多为进行内盖4的保养的场面。因而,通过所述结构能够在如前所述的场面下更容易地取下内盖4。由此,能够提供使用性良好的烧饭器。
另外,在烧饭或保温结束之后不久,内盖4有时为接近100℃的高温。与此相对,根据所述结构,经过一定时间后,自动地解除内盖4的固定,使内盖4离开盖主体3并在倾斜位置被卡止,因此,内盖4比固定在内盖安装位置4A的状态更容易被冷却。由此,使用者保养时能够降低内盖4的温度而抑制被烫伤的危险,从而能够提供使用性良好的烧饭器。
自动固定解除装置19也可以由电磁线圈以外的电动机等其他机构构成,只要是能够解除内盖4的固定的结构即可。
盖开放检测装置20由磁力检测装置20a及磁铁20b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在盖主体3关闭时伴随盖主体3的旋转移动而移动的销或按钮开关(push switch)等其它机构构成。盖开放检测装置20只要能够检测盖主体3的开放即可。
另外,在所述中,盖开放检测装置20检测到盖主体3开放一定时间(例如5分钟)以上时,控制装置7使自动固定装置19动作,解除内盖4的固定,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控制装置7检测到烧饭停止或保温停止之后,检测到盖主体3开放且盖打开一定时间(例如3分钟)以上时,使自动固定解除装置19动作,解除内盖4的固定。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使用者在进行内盖4的保养时被烫伤的危险,且容易取下内盖4,从而能够提供使用性良好的烧饭器。
另外,也可以是在由内盖温度传感器9检测内盖4的温度,且盖主体3开放时,如果该温度为一定温度(例如80℃)以上,则控制装置7使自动固定解除装置19动作,解除内盖4的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内盖4为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的状态时,使用者可知内盖4低于一定温度。另一方面,在内盖4被卡止在倾斜位置时,使用者可在内盖4的固定被解除后立刻知道内盖4为高温状态。由此,烧饭器的使用性提高。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锅加热装置5可以由感应加热锅2的IH线圈构成,也可以由加热器线等其他构件构成。锅加热装置5不限定于感应加热锅2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加热锅2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取代安装有底内线圈5a的线圈基体5a的底部的部分,而具备通过在铝等导热率高的材料内铸入加热器而成的所谓铸入加热器,通过该铸入加热器直接加热锅2。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内盖加热装置10,与锅加热装置5同样,可以由IH线圈构成,也可以由加热器线等其它构件构成。另外,内盖加热装置10不限于感应加热内盖4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加热内盖4的结构即可。或者也可以没有内盖加热装置10。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内盖4的材质不需要是金属,只要是碳材料等能够感应加热的材质即可。在内盖加热装置10由IH线圈以外的构件构成的情况下,只要用与其相应的材质构成内盖4即可。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内盖固定部13通过使钩13b滑动而固定内盖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插销杆(latch lever)和磁铁将内盖4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此外,只要能够将内盖4固定于内盖安装位置4A即可。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盖主体3及内盖4上优选设置由容易使内盖4以预先规定的角度A滑动移动并且卡止的槽、导件等构成的引导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内盖4卡止在倾斜位置的操作性。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7可以位于烧饭器主体1内,也可以位于盖主体3内。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述了内盖4从被卡止在倾斜位置的状态旋转移动而转换到固定状态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内盖4也可以在所述旋转移动的过程中向X方向以外移动。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烧饭器主体1也可以另行具有调整锅2内的压力的压力调整装置,从而烧饭时能够在大气压以上的压力下进行烧饭。
另外,通过适当组合所述种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各自的实施方式所具有的效果。
本发明的烧饭器能够提高内盖装拆时的操作性,因此,适用于具有内盖的烧饭器。另外,也能够适用于具有旋转开闭的盖和装拆自如地固定于该盖上的内盖的其他设备的用途。
本发明参照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地记载,但作为熟练掌握该技术的研究者,显然可以进行种种变形或修正。种种变形或修正在不偏离所附的权利要求所包含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也应该理解为包含于其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烧饭器,其具备内部形成有锅收容部(1a)的有底筒状的烧饭器主体(1);收容于所述锅收容部(1a)的锅(2);加热所述锅(2)的锅加热装置(5);盖主体(3),其以在所述烧饭器主体(1)的开口部周围的一部分配置的铰链轴(D)为中心在开状态和闭状态之间转动,从而能够开闭所述烧饭器主体(1)的开口部;内盖(4),其装拆自如地固定在所述盖主体(3)的内盖安装位置(4A),且可密闭所述锅(2)的开口部;内盖卡止引导部(12,16),其配置于所述盖主体(3)上,在相对于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和在所述烧饭器主体(1)的开口部形成的开口面倾斜的位置,能够拔插地卡止在所述盖主体(3)为开状态时解除在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的固定而倒向从所述盖主体(3)离开的一侧的所述内盖(4),并且当在将所述内盖(4)卡止于所述倾斜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盖主体(3)从开状态向闭状态旋转时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所述内盖(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卡止引导部(12,16)具有在所述倾斜位置能够拔插地卡止所述内盖(4)的内盖卡止部(12);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所述内盖(4)的内盖引导部(16),所述内盖引导部(16)在伴随所述盖主体(3)从开状态向闭状态的旋转而将所述内盖(4)从所述倾斜位置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时,当所述内盖(4)位于从所述倾斜位置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的所述内盖(4)的移动路径内时,沿所述移动路径引导所述内盖(4),当所述内盖(4)偏离所述移动路径时,引导所述内盖(4)返回所述移动路径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引导部(16)在所述内盖(4)的内面,引导所述内盖(4)在与所述铰链轴(D)平行的第一方向(B)、与该第一方向(B)垂直的第二方向(C)及绕与该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B,C)垂直的所述内盖(4)的厚度方向旋转的第三方向(E)的移动,当所述内盖(4)位于从所述倾斜位置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的所述内盖(4)的移动路径内时,沿所述移动路径引导所述内盖(4),当所述内盖(4)偏离所述移动路径时,引导所述内盖(4)返回所述移动路径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引导部(16)具有引导所述内盖(4)在所述第一及第三方向(B,E)的移动的第一引导部(16b);引导所述内盖(4)在所述第二方向(C)的移动的第二引导部(16c)。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引导部(16)具有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收敛而形成的锥形部(216b,216c),通过沿该锥形部(216b,216c)的内面移动所述内盖(4),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所述内盖(4)。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引导部(16)具有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收敛而倾斜的引导用突起(16a),通过沿该引导用突起(16a)移动所述内盖(4),向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引导所述内盖(4)。
7.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4)在边缘部的一部分具有截面U字状的槽部,所述内盖卡止部(12)具有配置于所述盖主体(3)的比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靠所述铰链轴(D)侧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内盖(4)的所述槽部拔插而形成的卡止用突起部(12e),所述卡止用突起部(12e)分别与所述内盖(4)的厚度方向的所述槽部的对置的一对壁面(4a-2,4a-3)抵接,由此,在所述倾斜位置卡止所述内盖(4)。
8.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卡止部(12)具有配置于所述盖主体(3)的比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靠所述铰链轴(D)侧并且能够拔插所述内盖(4)的边缘部一部分的截面U字状的卡止用槽部(12a),所述内盖(4)的所述一部分分别与所述内盖(4)的厚度方向的所述卡止用槽部(12a)的对置的一对壁面抵接,由此,在所述倾斜位置卡止所述内盖(4)。
9.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烧饭器,其中,所述内盖卡止部(12)具有配置于所述盖主体(3)的比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靠所述铰链轴(D)侧并且能够与所述内盖(4)的边缘部的离开所述盖主体(3)的一侧的面的一部分抵接的多个卡止突起(12f),所述内盖(4)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多个卡止突起(12f)和与所述多个卡止突起(12f)对置的盖主体(3)的面的一部分抵接,由此,在所述倾斜位置卡止所述内盖(4)。
10.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烧饭器,其中,还具有在所述盖主体(3)为闭状态时,将所述盖主体(3)能够解除地固定于所述烧饭器主体(1)上的盖主体固定部(14),所述盖主体(3)具有在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固定所述内盖(4)、且与所述盖主体固定部(14)不同的内盖固定部(13)。
11.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烧饭器,其中,所述盖主体(3)具有在所述内盖安装位置(4A)固定所述内盖(4),并且在所述盖主体(3)为闭状态时将所述盖主体(3)能够解除地固定于所述烧饭器主体(1)上的盖固定部(13d)。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烧饭器,其能够容易地将内盖固定于盖主体的内盖安装位置。所述烧饭器具有内部形成有锅收容部的烧饭器主体;收容于锅收容部的锅;感应加热锅的锅加热装置;可开闭烧饭器主体的开口部的盖主体;可密闭锅的开口部的内盖;内盖卡止引导部,其配置于盖主体上,在相对于内盖安装位置倾斜的位置,可拔插地卡止在盖主体为开状态时解除在内盖安装位置的固定而倒向从盖主体离开的一侧的内盖,并且当在将内盖卡止于倾斜位置的状态下使盖主体从开状态向闭状态旋转时向内盖安装位置引导内盖。
文档编号A47J36/06GK101073465SQ20071010493
公开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7日
发明者中西邦行, 由良政树, 三岛基道, 石丸直昭, 佐野正人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