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

文档序号:1492533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更具体为涉及一种使米吸收足够的水后进 行煮饭的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1)已知在煮饭工序的吸水工序中,即使将米长时间浸渍在常温水中,米所吸收的含 水率也不会上升至一定值以上。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米内部的淀粉被较硬的细胞所包 围从而成为难以吸收水分的构造。若在含水率较低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煮饭时,则煮好的米 饭将会较硬、没有粘性并且变得干巴巴,而且有时会夹生。因此,在该吸水工序中,通常将该 常温水加热至规定温度,并通过该加热后的水来提高米的含水率。但是,当加热后的水的温 度达到规定值以上、例如60°C以上时,由于米的淀粉已开始糊化而导致米的表面首先发生 糊化,水将更难渗透到米的内部,因此,人们一直在研究可以使现有的电饭煲在吸水工序中 不发生淀粉糊化的同时能提高含水率的方法(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3)。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饭煲中,设置有蒸气发生单元以便加快吸水 速度。该电饭煲在使米吸收水分的吸水工序、即浸水工序中,从蒸气发生单元向锅内供给蒸 气,并在短时间内使煮饭初期的水温上升到不发生糊化的温度,从而通过加快水温的上升 时间来加快吸水速度。另外,下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饭煲为,在通常的浸水工序之前设 置有预浸水工序以便提高含水率。该预浸水工序,使用能产生加热至100°C以上蒸气的蒸气 发生单元,在通常的浸水工序开始之前,将该加热后的蒸气输送到锅内从而提高含水率,并 在该预浸水结束之后进入通常的浸水工序。另外,下述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电饭煲为,在通 常的浸水工序之前,设置有在锅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的条件下进行吸水的蒸气处理工序。接下来,参照图10,对所述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电饭煲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另外, 图10为下述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电饭煲的剖视图。该电饭煲40具有锅41,其用于收容米;蒸气生成单元43,其使水气化而产生蒸 气;压力调节单元44,其对锅41内的压力进行调节,在进入通常的浸水工序之前,执行蒸气 处理工序。具体而言,首先,在锅41内放入米和少量的用于产生蒸气的水,通过锅加热单元 42对锅41内进行加热,从而使水进行蒸发而产生蒸气。此时,通过压力调节单元44来关闭 蒸气孔44a,以使蒸气无法从锅41内排出从而使锅41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其次,由于锅 41内的内压高于大气压,因此,100°C以上的高温蒸气将会被低于100°C的米表面急剧冷却 并凝结,从而在米的表面上附着水滴。米通过蒸气的热量以及蒸气液化时所产生的液化热 而被加热,并成为容易吸收水分的表面状态,从而吸收附着在米表面上的水滴。而且,由于 锅41内的压力已上升,因而水和米也会受到较高的压力,因该压力水很容易通过米的细胞 壁,从而导致更多的水被淀粉吸收。之后,进入通常的浸水工序,但由于米表面经过所述蒸 气处理工序而处于高温状态,因而,通过通常的浸水工序的共给的水而被快速冷却并成为 容易吸收水分的状态。因此,该通常的浸水工序与没有进行蒸气处理工序的情况相比,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背景技术2)在近几年的电气式饭煲(以下仅称为“电饭煲”)中,搭载有微型计算机,并通过该 微型计算机,而依次执行吸水工序、升温加热工序、沸腾维持工序、蒸焖工序以及保温工序 等的煮饭控制,其中,所述吸水工序中使锅内的被烹调物吸收规定量的水;所述升温加热工 序中对已吸收水分的被烹调物升温加热至沸腾;所述沸腾维持工序中将该被烹调物维持在 沸腾状态下;所述蒸焖工序中对被烹调物进行蒸焖;所述保温工序中以规定温度对被烹调 物进行保温。而且,该煮饭控制是对锅内的煮饭量进行判断后执行的。煮饭量的判断虽然有直接测量被烹调物的重量的方法,但是,若要采用该方法则 需要有重量计等,所以通常在锅底设置有温度传感器,通过该温度传感器来检测锅底温度, 并从该检测值判断出煮饭量。该煮饭量的判断,通常是在吸水工序之后的升温加热工序中 进行的。对于在该升温加热工序中的判断,即使在执行如速煮菜单那样不经过吸水工序的 菜单时,也能够进行煮饭量的判断,而且,在该升温加热工序中,具有由于温度变化较大而 煮饭量的判断变得容易等优点。但是,在该升温加热工序中的判断具有以下的问题,由于不 能从升温加热工序的初期阶段起根据煮饭量对加热装置的输出进行控制,因此会影响煮饭 性能,特别是难以进行较硬、较软的煮饭调节等。于是,最近提出了在进入升温加热工序之前的吸水工序中进行煮饭量判断的方 法。但是,若要在该吸水工序中进行判断,则很容易受到煮饭时的环境温度,特别是煮饭时 所使用的水的水温,即所谓的初期水温的影响,因此,若不考虑该初期水温则无法进行正确 判断。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例如下述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电饭煲为,预先将初期水 温的温度范围划分为多个温度区域,并在每个划分后的温度区域内以预先设定的多个阶梯 形的阈值为基准,来判断煮饭量。另外,下述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电饭煲为,在吸水工序中 使内锅的检测温度缓慢上升的同时进行煮饭量的判断,而之后的加热量将根据煮饭量的判 断结果进行调节。并且,下述专利文献6所公开的电饭煲为,当煮饭开始时的初期水温达到 规定温度以上时,不会使用在吸水工序中进行的煮饭量判断单元的判断数据,而根据中间 的代替数据或者在升温工序中重新进行的煮饭量的判断数据,对进入煮饭工序的加热输出 进行设定,或者停止吸水加热并等待水温下降或稳定,从而重新进行适当的煮饭量的判断。 而且,下述专利文献7所公开的电饭煲为,在吸水工序以及升温工序(相当于上述的升温加 热工序)的两个工序中进行煮饭量的判断。
日本特开2003-144308号公报(第

段、图1) 日本特开2005-168546号公报(第

段、图2) 日本特开2007-151648号公报(第

段、图1) 日本特开2005-58654号公报(第
段、图3) 日本特开2004-275226号公报(第

段、图7) 日本特开2004-201804号公报(第
段、图4) 日本特开2005-65928号公报(第

段、图4、图5)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6
专利文献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背景技术1的课题)上述专利文献1 3中所公开的电饭煲,分别具有特有的结构,通过这些结构,能 够煮出含水率上升且美味的米饭。但是,由于这些电饭煲作为新结构需要蒸气发生单元等, 而且除了通常的浸水(吸水)工序以外还需要特别的预浸水工序或蒸气处理工序,因而电 饭煲的结构以及控制将会变得复杂。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电饭煲为,即使在煮饭初期用 很短的时间使水的温度上升至不发生糊化的温度从而加快米的吸水速度,浸水工序时的米 吸收水分也不够充分。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的电饭煲为,当供给蒸气时,蒸气被米表面急 剧冷却并发生凝结,从而在米表面上附着水滴。而且,米表面被蒸气的热量等加热而成为易 于吸收水分的状态,从而吸收更多的附着在米表面上的水滴。但是,虽然蒸气在米表面上产 生凝结并成为水滴,但是无法对米内部的淀粉供给水分,从而很难提高米内部的含水率。因 此,在之后的煮饭工序中需要增加使米吸收水分的时间,其结果是难以缩短煮饭时间。而 且,上述专利文献3的电饭煲为,在蒸气处理工序结束之后进入吸水工序时,需要供给规定 量的水的给水操作。该操作是,在蒸气处理工序结束之后,打开电饭煲的盖供水时,需要确 认与放入锅中的米量相对应的水量,之后关闭盖开始进行通常的煮饭工序的操作。该操作 由于无法自动化,只能手动因此操作繁琐。而且,此类的电饭煲,由于锅是从其锅底以及侧 壁进行加热,因而靠近该锅底以及侧壁的水和米、被加热至吸水工序中的规定温度,但是, 与靠近锅底以及侧壁处的温度相比,位于锅中心部的米以及水的温度较低,因此,在它们之 间可能会产生吸水偏差、即所谓的吸水不均勻。本发明者们长年从事于电饭煲的开发和产品化,近几年,开发出具有如下结构的 电饭煲并使其产品化,在将锅内的压力上升至大气压以上而进行煮饭的压力式电饭煲中, 在吸水工序之后的沸腾维持工序,暂时打开压力阀使锅内压力从高压下降至大气压附近, 以在锅内产生剧烈搅拌米的所谓突沸现象,并进行煮饭,并且,关于这些技术的发明已经取 得了几件专利(例如参照专利第3851293号公报)。例如,专利第3851293号公报中所公开 的压力式电饭煲,在煮饭工序的沸腾维持工序中,通过强制打开压力阀使沸腾中的锅内压 力迅速下降到大气压附近,从而在锅内产生突沸现象并对米粒进行搅拌的同时进行煮饭。但是,该电饭煲在吸水工序中,在打开压力阀的状态下,即对锅内未进行加压的状 态下对锅内进行加热。不过,发现了在该吸水工序中,关闭压力阀的同时以规定的温度加 热,从而使锅内压力上升至规定压力时,米的含水率上升。因此考虑到,由于在该压力式电 饭煲的沸腾维持工序中使锅内的压力上升,所以直接利用该机理,并利用现有的电饭煲,仅 通过改变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就能够在吸水工序中进行升压,从而完成了本发明。S卩,本发明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背景技术1)的课题并根据上述的开发状况而 完成的,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提高米的含水率的电 饭煲以及煮饭方法。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其不用改变现有电饭煲 的结构,并且无需设置新的煮饭工序等,仅通过改变控制方法,就能够在吸水工序中提高米 的含水率并且消除吸水不均勻的现象,从而能够煮出美味的米饭。(背景技术2的课题)
6
如上所述使用了微型计算机的煮饭控制,是对锅内的煮饭量进行判断而进行的。 该煮饭量的判断为,从直接测量被烹调物的重量的方法,进化到在煮饭工序中的升温加热 工序中的判断,进而在吸水工序中的判断。但是,由于即使在该吸水工序中的判断,也是通 过温度检测来判断的,从而容易受到煮饭时的周围环境,特别是初期水温的影响从而难以 正确判断出煮饭量。因此,虽然上述专利文献4 6的电饭煲分别设法不受初期水温的影 响,但依然还有改善的余地,其结果如上述专利文献7的电饭煲所示,对升温加热工序以及 吸水工序的两个工序进行判断,并且必须根据煮饭菜单的其它条件来分别使用两个工序中 的判断精度的优点。由此,在通过温度检测而实施煮饭量的判断时,必须升温加热工序以及 吸水工序的两个工序进行判断。如上所述,本发明者们长年从事于电饭煲的开发和产品化,近几年,开发出具有如 下结构的电饭煲并使其产品化,即在将锅内的压力上升至大气压以上而进行煮饭的压力式 电饭煲中,在吸水工序之后的沸腾维持工序,暂时打开压力阀以使锅内压力从高压下降至 大气压附近,从而在锅内产生剧烈搅拌米的所谓突沸现象,并进行煮饭,而且,关于这些技 术的发明已经取得了几件专利(例如参照专利第3851293号公报)。但是,所述电饭煲在吸水工序中的打开了压力阀的状态下,即在对锅内未加压的 状态下对锅内进行加热。不过,发现了在该吸水工序中,关闭压力阀的同时以规定的温度进 行加热从而对锅内进行升压时,米的含水率上升。而且查明了,虽然该含水率上升至规定值 的较高值,但是进行加压的压力在该较高含水率的数值下已饱和,并且该已饱和的压力值 与煮饭量密切相关,即、该压力值与煮饭量具有1比1的关系。因此想到了如果检测出该吸 水工序中的锅内压力,则能够进行煮饭量的判断,并且能够克服如现有技术所述的通过温 度进行判断的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S卩,本发明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背景技术2)的课题,并且根据上述的开发状况 而完成的。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吸水工序中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判 断煮饭量的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其不用改变现有电饭煲的 结构,而且无需设置新的煮饭工序等,仅通过改变控制方法,就能够在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下判断煮饭量。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米的含水率,从而实现上述目的 的电饭煲以及煮饭方法。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项所述的电饭煲具有锅,其用于收容包含水和米的被烹 调物;加热装置,其对所述锅内的被烹调物进行加热;盖体,其用于封闭所述锅的开口部; 控制装置,其对所述加热装置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包括使米吸收水分的吸水工序在内的煮 饭工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水工序中,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锅内的压力上升至规定值从 而使米吸收水分。第2项发明为,如第1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水工序中,所述控制 装置对所述锅内的压力进行升压并控制在1. 05 1. 18大气压范围内。第3项发明为,如第1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内的压力根据所述锅 内的煮饭量而改变。
第4项发明为,如第1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压力检测部,用于检 测所述锅内的压力;煮饭量判断部,输入所述压力检测部的检测值从而对所述锅内的煮饭 量进行判断,在所述吸水工序中,对所述锅进行密封之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所述加热装置 使锅内升温至规定的温度,并且通过所述压力检测部来检测所述锅内的压力值,并将所述 检测值输入到所述煮饭量判断部,从而判断出所述锅内的煮饭量。第5项发明为,如第4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存储部,并 在所述存储部中预先存储所述吸水工序中的所述锅内的上升压力、以及对应于该压力的煮 饭量数据,所述煮饭量判断部对由所述压力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值、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 部中的煮饭量数据进行对照,从而对所述锅内的煮饭量进行判断。第6项发明为,如第4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电饭煲本体,所述电饭 煲本体用于收容所述锅并设置有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压力检测部具有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 的压力传感器,并将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盖体或电饭煲本体上。第7项发明为,如第4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煮饭工序还包括升温加 热工序,其用于将所述吸水工序中已被吸水的被烹调物升温加热至沸腾;沸腾维持工序,其 用于将被烹调物维持在沸腾状态下,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锅内的煮饭量对所述加热装置 的加热量进行控制,从而在所述锅内的煮饭量为任意的量时,使所述升温加热工序所需要 的第1时间成为规定时间,且使所述第1时间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要的第2时间具有 一定的关系。 第8项发明为,如第7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定的关系是指,所述第 1时间与所述第2时间为大致相同的关系。第9项发明为,如第1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蒸气排 出孔和阀开关机构,所述蒸气排出孔用于将所述锅内的蒸气排出到外部;所述阀开关机构 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蒸气排出孔,在所述吸水工序中,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加热装置工作, 并且通过所述阀开关机构关闭所述蒸气排出孔,从而对所述锅内的压力进行升压。第10项发明为,如第9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由压力阀兼作为所述蒸气排 出孔,并且由强制使所述压力阀处于开放状态的压力阀开放机构兼作为所述阀开关机构, 在所述煮饭工序的沸腾维持工序中,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锅内压力升压至大气压以上并进 行煮饭控制。第11项发明为,如第1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底部加 热器,其对所述锅的底部进行加热;侧部加热器,其对侧部进行加热;上部加热器,其设置 于所述盖体并从上方进行加热,在所述吸水工序中,所述控制装置至少对所述底部加热器 的加热量进行控制。第12项所述的煮饭方法为,包括将包含米和水的规定量的被烹调物收容在容器 中使米吸收水分的吸水工序在内的煮饭工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水工序中,将所述容器 内的内压升压至规定值从而使米吸收水分。第13项发明为,如第12项所述的煮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水工序中,对所 述容器进行密封之后,使该容器内升温至规定温度并且检测此时的所述容器内的压力,根 据该检测值来判断所述容器内的煮饭量。第14项发明为,如第13项所述的煮饭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设定与容器内的压
8力值相对应的煮饭量数据,并将检测出的所述压力值与所述煮饭量数据进行对照,从而判 断出煮饭量。第15项发明为,如第13项所述的煮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煮饭工序还包括升 温加热工序,将在所述吸水工序中已被吸水的被烹调物升温加热至沸腾;沸腾维持工序,将 被烹调物维持在沸腾状态下,而且,在煮饭时,根据所述锅内的煮饭量对加热量进行控制, 从而在所述锅内的煮饭量为任意的量时,使所述升温加热工序所需要的第1时间成为规定 时间,且使所述第1时间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要的第2时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发明效果本发明因具备上述结构从而获得以下的优越效果。即,根据第1项的发明,通过在 吸水工序中使锅内的压力上升至规定值,使米有效地吸收水分从而提高含水率。即,通过对 锅内进行升压,水和米也会受到压力,因该压力,水易于通过米的细胞壁,从而使更多的水 被米的淀粉所吸收。而且,通过对米施加压力从而在米上出现细小的龟裂,由于水从该龟裂 处向米内部渗透并通过米细胞壁之间的间隙而被供给至位于米中心部的淀粉处,因此提高 了含水率。而且,也消除了锅内的吸水偏差、即所谓的吸水不均勻。根据第2项的发明,由于锅内的压力设定在1. 05 1. 18大气压的范围内,因此, 不会使米的表面产生糊化,并且不会发生吸水不均勻的现象,能够使米有效且高效地吸收 充分的水。另外,该压力范围是通过实验被确认的。根据第3项的发明,通过根据煮饭量而改变锅内的压力,从而能够使米有效且高 效地吸收充分的水。根据第4项的发明,锅内的煮饭量能够正确地进行判断,而不会像现有技术那样 受到初期水温的影响。因此,在以后的煮饭工序,例如在升温加热工序中,根据正确的煮饭 量判断结果能够控制最佳加热量,从而能够进行具有所希望的硬度、柔软度等煮饭特性的 煮饭。而且,在该吸水工序中,通过对锅内进行升压,从而使米的含水率上升,并通过与上述 正确的煮饭量的判断结果相对应的煮饭控制,能够煮出美味的米饭。根据第5项的发明,只需在存储部中预先存储吸水工序中的锅内压力、以及与该 压力对应的煮饭量的数据,从而能够判断出正确的煮饭量。根据第6项的发明,通过使用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的压力传感器,从而能够容易 地将其安装在盖体或电饭煲本体上。根据第7项的发明,除了考虑到升温加热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之外,还考虑到升温 加热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与沸腾维持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在任意的煮饭量的情况 下,均以相同的时间进行煮饭。由此,能够降低因锅内的煮饭量不同而引起的煮饭不均勻, 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都能够实现相同的煮饭效果。根据第8项的发明,以使升温加热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与沸腾维持工序所需要的时 间大致相同的方式,对加热装置的加热量进行控制并执行煮饭工序。此时,通过将升温加 热工序所需要的规定时间设定成,在升温加热工序中使锅内的米吸收适量的水所需要的时 间,从而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煮好的米的含水率为优选的数值。即,根据本发 明,能够煮出不会令人有干巴巴印象或粘糊糊印象的美味的米饭。根据第9项的发明,只需通过在吸水工序时关闭蒸气排出孔,就能够容易地对锅 内的压力进行升压。
根据第10项的发明,通过使压力阀兼作为蒸气排出孔,并且由强制使压力阀处于 开放状态的压力阀开放机构兼作为阀开关机构,从而不用改变已有的压力式电饭煲的结 构,而且也不用设置新的煮饭工序等,只需通过改变控制方法,就能够在压力式电饭煲中进 行具有上述作用效果的煮饭。根据第11项的发明,由于在加热装置中设置有底部加热器,其对锅的底部进行加热; 侧部加热器,其对侧部进行加热;上部加热器,其设置在盖体上并从上方进行加热,因此,控制装 置在吸水工序中至少对底部加热器的加热量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锅内的压力上升至规定值。而 且,如果能够控制所有的加热器的加热量,则能够更有效地将锅内的压力上升至规定值。根据第12项的发明,通过在吸水工序中将容器内的压力上升至规定值,从而使米 有效地吸收水而提高含水率。即,通过对容器内进行升压,水和米也会受到压力,因该压力 使水很容易地通过米的细胞壁,从而使更多的水被米的淀粉所吸收。而且,通过对米施加压 力从而在米上出现细小的龟裂,由于水从该龟裂处向米内部渗透并通过米细胞壁之间的间 隙而被供给至位于米中心部的淀粉,因此含水率上升。而且,也消除了容器内的吸水偏差, 即所谓的吸水不均勻。第13项的发明为,根据在吸水工序中,若容器内的压力上升则米的含水率将会上 升且该上升的压力值与煮饭量相对应的现象,通过在吸水工序中对容器内上升的压力值进 行检测,从而判断出容器内的煮饭量。根据该煮饭方法,由于压力值不会像现有技术那样受 初期水温的影响,因而能够提高判断精度。而且,在该吸水工序中,通过对容器内进行升压, 从而能够提高米的含水率。第14项的发明为,通过实验,预先求出并设定与压力值相对应的煮饭量数据,并 通过对该煮饭量数据和检测出的压力值进行对照,从而能够判断出正确的煮饭量。第15项的发明为,除了考虑到升温加热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之外,还考虑到升温加 热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与沸腾维持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均 能以相同的时间进行煮饭。因此,能够降低由于锅内的煮饭量不同所导致的煮饭不均勻,在 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都能实现相同的煮饭效果。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式电饭煲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压力式电饭煲的纵剖视图。图3为图2的压力阀开放机构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的X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构成控制装置的控制框图。图6为,表示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以及压力变化、压力阀控制、加热器控制等 流程图。图7为,表示吸水工序中的锅内压力与煮饭量之间关系的压力曲线图。图8A为表示在锅内的规定位置处所测量的含水率的表格。图8B为表示压力值与煮饭量之间关系的表格。图9A为,表示在锅内的煮饭量为少量的情况下,煮饭工序中的锅内温度变化的流 程图。
图9B为,表示在锅内的煮饭量为中等量的情况下,煮饭工序中的锅内温度变化的 流程图。图9C为,表示在锅内的煮饭量为大量的情况下,煮饭工序中的锅内温度变化的流 程图。图10为现有技术中的电饭煲的纵剖视图。符号说明1 (压力式)电饭煲(电饭煲)2 (电饭煲)本体3外部壳体4内部壳体5底部加热器6侧面加热器(侧部加热器)7锅底温度传感器8显示操作部9控制装置10 锅(容器)11 盖体12 内盖I3压力阀14 球体15压力阀开放机构16安装框18内盖密封垫19内盖加热器(上部加热器)20 外盖25米汤存积盖26压力检测部27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优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 作为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电饭煲,举例了压力式电饭煲(以下仅称为“电饭 煲”),但并不是有意将本发明特定为该电饭煲,其能够应用于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的其它 实施方式的电饭煲中。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饭煲的容量是1. 0L(5. 5合)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 是,本发明的适用范围并不仅限于该容量的电饭煲。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容量1.8L类型的 电饭煲等。首先,参照图7,对吸水工序中的锅内压力与煮饭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图7表示吸水工序中的锅内压力与煮饭量之间的关系,当煮饭量较少时,如压力
11曲线XI所示,其从初期开始急剧上升并在较高的压力值P3处大致成为恒定值并饱和。而 当煮饭量较多时,如压力曲线X3所示,其上升缓慢并在较低的压力值P1处大致成为恒定值 并饱和。并且,当煮饭量为它们的中间量时,其压力曲线X2位于各压力曲线X1、X3之间,并 在中间的压力值P2处大致成为恒定值并饱和。各压力曲线XI X3中的煮饭量为,曲线XI 为0. 5量杯、曲线X2为3. 3量杯、曲线X3为5. 5量杯,并依次成为少、中、多的煮饭量。而且,对在各压力曲线XI X3中压力值大致成为恒定值(饱和)的时间点上的 米的含水率进行了测量,并获得了图8A的结果。即,将锅内的测量位置划分为靠近锅底的 底部A、位于比该底部更上位的中间部B、位于比该中间部更上方的上部C(参照图2),并对 各位置的含水率进行测量的结果是,底部A为al、中间部B为a2以及上部C为a3,并且它 们的平均值为aE。与未进行升压的米的含水率相比该平均值提高了 1.0%以上。其结果是确认到如下情况,即,在图7所示的各压力曲线XI X3趋向稳定的时间 点上的各压力值,与煮饭量呈1比1对应的关系。因此,该实施方式为,将包含米和水的规定量的被烹调物收容在规定的容器、例如 锅中,并使米吸收水分,在该吸水工序中,对容器内进行升压使米的含水率上升至规定值, 从而根据在该已上升的含水率下的压力值来判断容器内的煮饭量。另外,预先设定对应于该压力值的煮饭量数据,并将压力检测值与煮饭量数据进 行对照,从而判断煮饭量。并且,优选为,从外部密封容器的内部,并通过加热进行升压。由 此,根据该煮饭方法,由于压力值不会像现有技术那样受到初期水温的影响,因此能够提高 判断精度。而且,在该吸水工序中,通过对锅内进行升压,从而能够提高米的含水率。并且, 由于通过该正确的判断结果,在以后的煮饭工序、例如升温加热工序中,能够根据该煮饭量 对加热装置的加热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煮出具有所希望的硬度等煮饭特性并且美味的米 饭。以下参照图1 图4,对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煮饭量判断部的电 饭煲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饭煲1具有锅10,其用于放入包含米和水的被烹调物;电 饭煲本体(以下称作本体)2,该电饭煲本体2包括位于上方并用于收容该锅10的开口部、 以及位于内部并对该锅10进行加热以加热被烹调物的底部加热器5以及侧面加热器(侧 部加热器)6 ;盖体11,其被可旋转地支承在该本体2的一侧并覆盖本体2的开口部,且具有 在封闭状态下进行卡止的锁止机构21 ;压力阀13,其被安装在所述盖体11中并用于调节锅 10内的压力;压力阀开放机构15,其用于对所述压力阀13进行开关控制;显示操作部8,其 用于进行煮饭的开始、定时预约以及保温等的操作;控制装置9,其根据来自所述显示操作 部8的煮饭开始信号,对加热装置以及压力阀开放机构15等进行控制,其中,所述加热装置 具有底部加热器5和侧面加热器6以及后文所述的内盖加热器19。在所述控制装置9中设置有存储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有依次执行吸水工序、升 温加热工序、沸腾维持工序、蒸焖工序以及保温工序等的煮饭以及保温程序,其中,所述吸 水工序将锅10内的被烹调物加热至规定温度,并且在规定时间内使被烹调物吸收规定量 的水分;所述升温加热工序将所述已进行吸水的被烹调物升温加热至沸腾;所述沸腾维持 工序将所述被烹调物维持在沸腾状态下;所述蒸焖工序对所述沸腾维持工序之后的被烹调 物进行蒸焖;所述保温工序在规定温度下对经过所述蒸焖工序并煮好的被烹调物进行保温。在这些煮饭工序中的升温加热工序以及沸腾维持工序中,将锅内升压至大气压以上、例 如1. 1 2. 2气压左右再执行煮饭工序。而且,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有压力值与煮饭量相 对应的数据。本体2 由有底箱形的外部壳体3以及内部壳体4构成,所述内部壳体4被收容在 所述外部壳体3中并且在其中收容有锅10,在外部壳体3与内部壳体4之间形成有间隙,且 在该间隙中设置有构成控制装置9的控制电路基板等。分别在内部壳体4的底部4a上安 装有底部加热器5、在侧部4b上安装有侧面加热器6。底部加热器5使用了卷绕成圆环状 的电磁感应线圈。侧面加热器6使用了用耐热构件包覆电热丝的加热器。而且,在底部4a 上,设置有用于检测锅底温度的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的锅底温度传感器7。如图1所示,在该本体2的正面2a上设置有显示面板8a,其用于显示各种煮饭 菜单;显示操作部8,其由用于选择该煮饭菜单等的操作键所构成。如图2所示,锅10由用于放入由米和水组成的规定量的被烹调物的、比较深底的 容器所构成,其由例如铝和不锈钢的包层材料所形成。如图2所示,盖体11由用于封闭锅10的开口部的内盖12、以及用于封闭本体2的 整个开口部的外盖20等所构成。该盖体11的一端通过枢轴11A可旋转地支承在本体2的 一端上,该盖体11的另一端通过锁止机构21被卡止在本体2的另一端。而且,在该盖体11 中,设置有用于检测锅10内的压力的压力检测部26。该压力检测部26具有将压力转换为 电信号的压力传感器27,并且该压力传感器27被设置在盖体11的外盖20中。在内盖12中的上部设置有压力阀13 ;压力阀开放机构15,其用于强制打开所述 压力阀13 ;安全阀VI,其用于当锅10内的压力上升至规定值以上的异常压力时,向外部释 放锅10内的蒸气;内盖加热器(也称作上部加热器)19,其从上方对锅10内进行加热。在这些构件中,内盖加热器19使用了与侧面加热器6相同的用耐热构件包覆电热 丝的加热器。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压力阀13由阀座13a、金属制的球体14以及罩 盖13b构成,其中,所述阀座13a上形成具有规定直径的阀孔131,所述球体14被设置于阀 座13a上以便堵塞所述阀孔131,所述罩盖13b用于限制所述球体14的移动并保持在阀座 13a上。该球体14具有规定的重量,并通过其自重来堵塞阀孔131。如图3所示,压力阀开放机构15由圆筒15a、柱塞15b、弹簧以及操作杆15b’构成, 其中,所述圆筒15a上缠绕有电磁线圈,所述柱塞15b通过电磁线圈的励磁在该圆筒15a内 进行滑动从而使球体14移动,所述弹簧以及操作杆15b’安装在该柱塞15b的顶端。操作 杆15b’被具有弹性的密封构件15c支撑。并且,图3表示电磁线圈被励磁的状态。该压力阀开放机构15被控制装置9控制。当根据来自控制装置9的指令而使电 磁线圈被励磁时,柱塞15b被引入圆筒15a内。因此,由于柱塞15b向横方向挤压球体14 的力将会消失,因而该球体14通过其自重而被放置在阀座13a上,从而导致阀孔131被球 体14堵塞。另一方面,当停止对电磁线圈的励磁时,通过弹簧的力而使柱塞15b从圆筒15a 中突出。因此,被安装在柱塞15b顶端的操作杆15b’与球体14发生冲撞,从而向横方向挤 压该球体14。通过该挤压,球体14将会从阀座13a上进行移动,从而打开阀孔131。并且, 在压力阀13的上部,安装有蒸气温度传感器S,所述蒸气温度传感器S用于检测从阀孔131 喷出的蒸气温度。在内盖12的外周上,安装有与锅10的开口部相接触而进行密封的内盖密封垫18。图4表示该内盖密封垫18的一个端部,该内盖密封垫18在其内部具有圆孔18A,其具有 比圆盘状内盖12的直径稍小的直径;安装部18B,其通过环状的安装框16而安装在内盖12 的外周边缘上;密封部18C,其与锅10的开口部相接触以对该开口部进行密封,所述内盖密 封垫18由整体如圆环状的环形物所构成,并且由具有高耐热性以及弹性的硅材料所形成。安装部18B具有用于安装环状的安装框16的凹形槽18B’,且形成在圆孔18A的 外周围。所述凹形槽18B’由槽底部18a、筒状壁18b以及延设部18a’所构成,其中,所述 槽底部18a从圆孔18A向外方延伸设置并呈大致平坦的环状,所述筒状壁18b从该槽底部 18a的圆孔18A —侧的端部向上方直立设置成大致直角状,所述延设部18a’从槽底部18a 起延伸。在筒状壁18b上形成有钩状的卡止爪18b’,所述卡止爪18b’从筒状壁18b的顶部 向外方突出,并且其前端向下方弯曲。密封部18C从槽底部18a的延设部18a’起进一步延伸而形成为大致U字形。该U 字形的密封部18C由弹簧片部18d以及弹性密封部18e所构成,其中,所述弹簧片部18d从 延设部18a’起延伸并对应于U字形的底部,所述弹性密封部18e从所述弹簧片部18d起延 伸。弹性密封部18e具有顶端接触部181,其与锅10的内壁10a相接触;中间接触部182, 其与内壁10a和锅凸缘10c之间的弯曲部10b相接触。安装框16具有底部16a,其被嵌入到凹形槽18B’内并与槽底部18a的表面抵接; 胴部16b,其从该底部16a向上方延伸;平坦的顶部16c,其被设置在该胴部16b的上面,安 装框16由整体如圆环形的环形框所构成,并由具有高耐热性以及规定的机械强度的树脂 成型体所形成。在该安装框16的顶部16c的平坦面上,设有从该平坦面向底部16a下垂的 内螺纹孔161。而且,在该顶部16c的平坦面上形成有卡止槽162。并且,在胴部16b的侧 面、即筒状壁18b的侧面处,形成了具有卡止槽163的H型的卡合部16b’。设置在筒状壁 18b顶部的卡止爪18b’被卡止在该H型的卡合部16b’的卡止槽163中。在内盖12上的内盖密封垫18的安装为,首先,在内盖密封垫18上安装环状的安 装框16。该安装为,将环状的安装框16放置于内盖密封垫18的筒状壁18b的顶部,并将 该安装框16向下方挤压。通过该挤压,筒状壁18b由于其弹性力而向内侧弯曲,从而容许 安装框16向下方插入。当安装框16的底部16a被按压到与凹形槽18B’的底部表面相接 触的位置时,通过筒状壁18b的复原力而返回至原来的位置,并在此时使筒状壁18b顶部的 卡止爪18b’卡止在H型卡合部16b’的卡止槽163中。通过该卡止,内盖密封垫18被固定 在安装框16上。之后使固定在所述内盖密封垫18上的安装框16与内盖12的外周边缘抵 接,并使外螺纹17螺合在设置于外周边上的内螺纹孔161中,从而进行固定。根据该内盖密封垫18,由于其具有U字形的密封部18C,并且该密封部18C由对应 于U字形的底部的弹簧片部18d、以及从该弹簧片部18d延伸的弹性密封部18e所构成,所 以,当用盖体11封闭本体2的开口部时,该密封部18C的弹性密封部18e克服弹簧片部18d 的弹簧力而紧贴在锅10的内壁表面10a以及弯曲部10b上,从而确保密封性。由此,因几 乎消除了从锅10内部的蒸气泄漏,并能够将热能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因而可节约能 源。而且,由于该内盖密封垫18通过安装框16而固定于内盖12中,因此通过用机械强度 较强的安装框16对具有弹性的内盖密封垫18进行支撑,从而可以牢固地固定内盖密封垫 18。而且,由于安装框16与内盖密封垫18,无需使用工具能够进行安装以及拆除,因此能够 易于更换变旧的内盖密封垫18。
14
如图2所示,外盖20由装饰盖所形成,所述装饰盖用于覆盖内盖12、以及被安装在 所述内盖12上的压力阀13和压力阀开放机构15等。在该外盖20的一个端部上,设置有 用于解除盖体11的锁止机构21的解除扣22,并在枢轴11A —侧的另一个端部上设置有安 装孔24。该安装孔24由具有能够拆装自如地插入米汤存积罩25大小的有底的凹孔所构 成,并形成在用于支撑外盖20的框架23上。而且,在该安装孔24的底部上,形成有用于压 入后文叙述的米汤存积罩25的排出筒25a的安装孔24a。在该安装孔24a的内部安装有环 状密封构件,并且该环状密封构件与排出筒25a的外周面相压接以防止锅10内的蒸气向外 部泄露。米汤存积罩25具有排出筒25a,用于排出例如从压力阀13释放的蒸气等;空室 25b,用于存积具有美味成分的米汤;蒸气释放口 25c,用于向外部释放蒸气,在空室25b的 底部上,设置有用于将存积的米汤返回至锅10内的米汤回流阀V2。并且,当蒸气从压力阀 13喷出时,作为美味成分的米汤将与该蒸气一起通过压力阀13而从锅10内排出,从而被存 积在米汤存积罩25的空室25b中。存积在所述空室25b中的米汤,在规定的时间点随着米 汤回流阀V2以及设置在内盖12上的负压阀(省略图示)的开启,而返回到锅10内。压力检测部26具有设置在内盖12上的检测孔(省略图示)、以及以对应于该检测 孔的方式而设置的压力传感器27,该检测孔以及压力传感器27通过具有弹性的筒状体28 进行弹性压接,以防止锅10内产生的蒸气等向外部泄露。即,当内盖12被安装在外盖20 上时,该筒状体28通过弹性接触将检测孔与压力传感器27连接起来,从而不会使蒸气等泄 露。并且,该压力检测部并不限于上述形式,可以通过例如内盖12的变移量,即内盖12通过 锅10内的压力上升而被举起时的变移量进行检测,也可以通过其它任意的方法进行检测。接下来,参照图5,对控制装置9的结构进行说明。控制装置9具有CPU,其用于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存储部,由用于进行各种数据存 储的ROM以及RAM所构成;煮饭菜单检测电路,其对被选择的煮饭菜单进行检测;煮饭量判 断部;阀开关定时器,其设定有压力阀13的开关时间;计数器,其对压力阀13的开关次数 进行计数;加热控制电路,其对锅10内的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进行控制;显示面板控制 电路,其用于控制显示在显示面板8a上的显示画面;压力阀开放机构驱动电路,其用于驱 动压力阀开放机构15并对压力阀13的开关时刻进行控制。在存储部中存储有对应于各种煮饭菜单的煮饭程序。如上所述,所述煮饭程序为 吸水工序、升温加热工序、沸腾维持工序、蒸焖工序、再煮工序以及这些煮饭工序结束之后 的保温工序。而且,在该存储部中,存储有压力值与煮饭量相对应的数据。如图8B所示,该 数据将相对于压力P1、P2、P3而成为煮饭量多、中、少。当然,该数据也可以是采用对压力 P1 P3进行细分,并且对应于该压力也对煮饭量进行细分的数据。该压力值与煮饭量之间 的关系是通过实验而求出的。在该控制装置9中,通过显示操作部8的菜单键81、开始键82、以及预约键83,输 入各种指令。同样,从锅底温度传感器7、蒸气温度传感器S以及压力传感器27等中,分别 输入检测值。而且,在该装置中连接有底部加热器5、侧面加热器6以及内盖加热器19、显 示面板8a、压力阀开放机构15等。主要参照图5 图8,对煮饭量的判断以及煮饭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当从显示在显示面板8a上的煮饭菜单中选定规定的菜单,并操作显示操作部8时,控制装置9将根据被选定的煮饭程序对底部加热器5、侧面加热器6、内盖加热器 19以及压力阀开放机构15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吸水工序I、升温加热工序II、沸腾维持工 序III以及蒸焖工序IV,其中,所述吸水工序I将锅10内的被烹调物加热至规定温度,并且 在规定温度以及规定时间内使被烹调物吸收规定量的水分;所述升温加热工序II将所述已 进行吸水的被烹调物升温加热至沸腾;所述沸腾维持工序III将该被烹调物维持在沸腾状态 下;所述蒸焖工序IV在该沸腾维持工序III之后对被烹调物进行蒸焖。在吸水工序I中,控制装置9将会关闭压力阀13,并在此状态下对底部加热器5、 侧面加热器6、以及内盖加热器19的加热量进行控制,以使锅10内处于规定的吸水温度、例 如60°C从而使米吸收水分。若在所述压力阀13被关闭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则如图7所示, 锅10内的压力P将会沿着与煮饭量相对应的压力曲线而上升。当锅10内的压力上升时, 确认到米的含水率上升。即,将图2的锅10内的测量位置划分为靠近锅底的底部A ;位于 比所述底部更上方的中间部B ;位于比所述中间部更上方的上部C,如图8A所示,对各位置 的含水率进行测量的结果是,底部A为al、中间部B为a2以及上部C为a3,并且它们的平 均值为aE。与未进行升压的含水率相比该平均值提高了 1.0%以上。由此,在吸水工序I中,由于锅10内被升温至规定温度的同时,其内压力上升从 而使米吸收水分,因而不会发生吸水不均勻并能够有效且高效地使米吸收充分的水。即,通 过对锅10内进行升压,水和米也会受到压力,因该压力水很容易通过米的细胞壁,从而导 致更多的水被米的淀粉所吸收。而且,通过对米施加压力从而在米上出现细小的龟裂,由于 水从该龟裂处向米内部渗透并通过米细胞壁之间的间隙而被供给至位于米中心部的淀粉 处,因此含水率上升。另外,在该吸水工序I中,通过实验求出了锅10内的压力值P与煮饭 量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7所示,当煮饭量较少时,如压力曲线XI所 示,其从初期开始急剧上升且在较高的压力值P3处大致成为恒定值并饱和。而且,当煮饭 量较多时,如压力曲线X3所示,其上升缓慢并在较低的压力值P1处大致成为恒定值并饱 和。并且,当煮饭量为它们的中间量时,其压力曲线X2位于各压力曲线X1、X3之间,且在中 间的压力值P2处大致成为恒定值并成为饱和值。所述压力值P在1. 05 1. 18大气压的 范围内,而且各压力曲线XI X3的煮饭量为,曲线XI为0. 5量杯、曲线X2为3. 3量杯、曲 线X3为5. 5量杯,并依次成为少、中、多的煮饭量。而且,在各压力曲线XI X3中压力值 大致成为恒定值(饱和)的时间点上对米的含水率进行测量,从而获得了图8的结果,对这 些含水率al a3进行平均的值aE,与未进行升压的情况相比提高了 1.0%以上。而且,含 水率与煮饭量之间的关系为,虽然当煮饭量较少时含水率较高,并且随着煮饭量的增多而 含水率降低,但与未施加压力的情况相比,因施加压力这些含水率将会提高。所述锅10内 的压力与煮饭量之间的关系被预先存储在存储部中。该压力值P,通过压力传感器27进行检测。该检测值被输入到煮饭量判断部中,并 与存储在存储部中的煮饭量数据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出煮饭量。由此,由于在图7所示的各压力曲线XI X3趋向稳定的时间点上的压力值,与煮 饭量呈1比1对应的关系,所以通过该压力值的检测,能够容易且正确地判断出煮饭量,而 且该煮饭量的判断不会受到初期水温的影响而变得正确。在之后的升温加热工序II中,根据所述煮饭量而对加热装置的加热量进行控制。 在该工序中,例如将锅10内升压至1. 2大气压。
在该升温加热工序II中,由于在吸水工序I中进行了正确的煮饭量的判断,因而 根据正确的煮饭量并利用适当的电能从该升温加热工序II的初期开始进行加热。由此,通 过正确的煮饭量的判断,能够自由地设定升温加热工序II的温度上升程度,因而可以很容 易地做出较硬、较软等蒸煮水平的差异。由此,能够煮出具有例如所希望的硬度等所希望的 米饭特性的、美味的米饭。并且,在沸腾维持工序III中,一次或多次强制打开压力阀13,从而使沸腾中的锅 10内的压力迅速下降到大气压附近。通过打开该压力阀13,在锅10内产生突沸现象从而 使米被剧烈搅拌。而且,通过打开该压力阀13,在锅10内产生的具有美味成分的米汤,将会 通过该压力阀13从而被暂时存积在米汤存积盖25内。在规定的时间,米汤回流阀V2将会 打开,从而使存积在该米汤存积盖25中的米汤返回到锅10内。在此,对于在升温加热工序II以及沸腾维持工序III中的由控制装置9进行加热控 制的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说明时可适当地参照图9A 图9C。图9A 图9C为,表示了煮饭工序中的时间与温度(锅底温度)之间的关系图, 图9A表示煮饭量较少的情况,图9B表示煮饭量中等的情况,图9C表示煮饭量较多的情况。 其中,作为被烹调物的米量是0.5量杯(0.5合)时的煮饭量为少量、米量是3. 3量杯(3.3 合)时的煮饭量为中等数量、米量是5. 5量杯(5. 5合)时的煮饭量为多量。而且,图9A 图9C表示,不管煮饭量如何,在升温加热工序II时,供给加热装置的电力(升温加热电力) 为恒定电力,并且不管煮饭量如何,在沸腾维持工序III时,供给加热装置的电力(沸腾维持 电力)也为恒定电力。另外,升温加热电力与沸腾维持电力是大小不同的电力。由于在升温加热工序II中,不管煮饭量如何均以恒定的电力进行加热,因而如图 9A 图9C所示,当煮饭量较少时达到沸腾状态为止的时间较短,当煮饭量较多时达到沸腾 状态为止的时间变长。另外,利用由蒸气温度传感器S(参照图3、图5)测量的温度,能够判 断出是否达到了沸腾状态,例如在由蒸气温度传感器S测量的温度变成74°C的时间点上, 能够判断出已达到了沸腾状态。而且,在由蒸气温度传感器S测量的温度变成74°C的时间 点,从升温加热工序II进入到沸腾维持工序III。在图9A所示的情况下,当升温加热工序II所需要的时间较短时,则米在充分地吸 收水分之前将进入沸腾维持工序III。此时,在沸腾维持工序III开始的时间点时水量比较多, 从而使沸腾维持工序III所需要的时间变长。而且,在图9A所示的情况下,与升温加热工序 II所需要的时间a相比,沸腾维持工序III所需要的时间b将会变长(a<b)。另外,利用由 锅底温度传感器7 (参照图2、图5)测量的温度,来判断沸腾维持工序III的结束。例如,由于 在由锅底温度传感器7测量的温度达到120°C的时间点上,则判断为锅10内的水已干涸且 强制干涸结束,因此在该温度下结束沸腾维持工序III,并进入蒸焖工序IV。在图9A的情况下,对煮饭工序结束之后锅10内的米的含水率进行测量的结果是, 其平均值为64%左右,作为米的状态,令人有粘糊糊的印象。另一方面,在图9C所示的情况下,当升温加热工序II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时,则被 米吸收的水量将会增多。此时,在沸腾维持工序III开始的时间点时水量比较少,从而使沸腾 维持工序III所需要的时间变短。而且,在图9C所示的情况下,与升温加热工序II所需要的 时间a相比,沸腾维持工序III所需要的时间将会变短(a > b)。在图9C的情况下,对煮饭工序结束之后锅10内的米的含水率进行测量的结果是,
17其平均值为62%左右。但是发现了,位于煮好之后的被烹调物的表面部分和锅10的周边部 分的米、以及位于锅10中心部分的米的含水率有很大的差异。作为米的状态,位于煮好之 后的被烹调物的表面部分和锅10的周边部分的米,有粘糊糊的印象,而位于锅10的中心部 分的米有干巴巴的印象。另外,在如图9B所示的煮饭量为中等量的情况下,升温加热工序II所需要的时间 a为,煮饭量为少量与多量之间的时间。而且,在图9B所示的情况下,升温加热工序II所需 要的时间a与沸腾维持工序III所需要的时间b为相同的时间(a = b)。在图9B的情况下, 对煮饭工序结束之后锅10内的米的含水率进行测量的结果是,其平均值为62. 5%左右,作 为米的状态,没有粘糊糊的印象或干巴巴的印象,而是美味的并且是理想的米饭。如上所述,虽然煮饭量不同但采用相同的蒸饭方法,有时会由于煮饭量而产生煮 饭的差异从而无法煮出美味的米饭。因此,根据以上的结果,对电饭煲1的优选加热控制进 行了各种研究,从而获得了如下的见解。首先已经得知,为了消除因煮饭量不同而产生的煮饭不均勻的现象,在任意的煮 饭量的情况下,升温加热工序II以及沸腾维持工序III所需要的总计时间最好为相同的时 间。而且,还优选为,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以升温加热工序II所需要的时间a与沸腾维 持工序III所需要的时间b为一定关系(换句话说,即使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时间a与时 间b之比大致相同)的方式,执行煮饭工序从而消除煮饭不均勻的现象。而且还明确了,为了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均煮出相同美味的米饭,最好避免在 升温加热工序II中,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迅速进入沸腾状态以及非常缓慢地进入沸腾状 态。而且还了解到,升温加热工序II的优选时间为,米能够适当地吸收水分的时间,该时间 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均相同。另外,例如可通过实验求出该时间。并且优选为,在任意的 煮饭量的情况下,首先,将作为能够适当吸收水分的时间而确定的升温加热工序所需要的 时间a、与沸腾维持工序III所需要的时间b设为相同的程度。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求出在升温加热工序II中米能够适当吸收水分的时间 (规定时间),并且将该时间作为升温加热工序II所需要的时间。另外,该规定时间在任意 煮饭量的情况下均为相同的时间并且为固定值。而且,对加热装置的加热量进行控制的同 时执行煮饭工序,以使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先前求出的规定时间均为升温加热工序II 所需要的时间a,沸腾维持工序III所需要的时间b与升温加热工序II所需要的时间a大致相 同。另外,例如图9B所示的温度变化模式为理想的温度变化,在电饭煲1中,控制装置 9通过加热装置(底部加热器5、侧面加热器6、内盖加热器19)对锅10内的烹调物的加热 量进行控制,以便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均成为图9B所示的温度变化模式。而且,通过这 种方式,即使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都能够煮出具有相同口味的美味的米饭。并且,根据 本实施方式的煮饭方法,在任意煮饭量的情况下,所煮出的米的含水率的平均值为62. 5% 左右,并能够抑制锅10内的米的含水率的偏差。当如上所述的煮饭工序结束时,根据来自显示操作部8的指令或者自动地进入到 保温工序。在该保温工序中,控制装置9以规定时间以及规定的保温温度对锅10内进行保 温。在该时间带中,控制装置9对底部加热器5、侧面加热器6以及内盖加热器19分别进行 间歇性的开启、关闭控制,从而将保温控制在规定的保温温度、例如70°C以上。通过该保温控制而减少了锅10内壁的结露现象并以最合适的温度进行保温。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电饭煲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 限于该压力式电饭煲,也能够适用于通常的非压力式的电饭煲。由于非压力式电饭煲上设 置有向外部排出锅内蒸气的蒸气排出孔,因而通过在该蒸气排出孔上设置用于开关该蒸气 排出孔的开关机构,从而能够构成具有上述作用效果的电饭煲。
权利要求
一种电饭煲,具有锅,其用于收容包含水和米的被烹调物;加热装置,其对所述锅内的被烹调物进行加热;盖体,其用于封闭所述锅的开口部;控制装置,其对所述加热装置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包括使米吸收水分的吸水工序在内的煮饭工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水工序中,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锅内的压力升压至规定值从而使米吸收水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水工序中,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锅内的压力进行升压并控制在1. 05 1. 18 大气压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内的压力根据所述锅内的煮饭量而改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压力检测部,其用于检测所述锅内的压力;煮饭量判断部,其输入所述压力检 测部的检测值从而对所述锅内的煮饭量进行判断,在所述吸水工序中,对所述锅进行密封之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所述加热装置使锅内 升温至规定的温度,并且通过所述压力检测部来检测所述锅内的压力值,并将所述检测值 输入到所述煮饭量判断部,从而判断出所述锅内的煮饭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存储部,并在所述存储部中预先存储所述吸水工序中的所述锅内的 上升压力以及对应于该压力的煮饭量数据,所述煮饭量判断部对由所述压力检测部检测出 的检测值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的煮饭量数据进行对照,从而对所述锅内的煮饭量进行 判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电饭煲本体,所述电饭煲本体用于收容所述锅,并设置有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压力检测部具有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的压力传感器,而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 述盖体或电饭煲本体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煮饭工序还包括升温加热工序,其用于将所述吸水工序中已被吸水的被烹调物 升温加热至沸腾;沸腾维持工序,其用于将被烹调物维持在沸腾状态下,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锅内的煮饭量对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量进行控制,从而在所述 锅内的煮饭量为任意的量时,使所述升温加热工序所需要的第1时间成为规定时间,且使 所述第1时间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要的第2时间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定的关系是指,所述第1时间与所述第2时间为大致相同的关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蒸气排出孔和阀开关机构,其中,所述蒸气排出孔用于将所述锅 内的蒸气排出到外部;所述阀开关机构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蒸气排出孔,在所述吸水工序中,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加热装置工作,并且通过所述阀开关机构关 闭所述蒸气排出孔,从而对所述锅内的压力进行升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由压力阀兼作为所述蒸气排出孔,并且由强制使所述压力阀处于开放状态的压力阀开 放机构兼作为所述阀开关机构,在所述煮饭工序的沸腾维持工序中,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 锅内压力升压至大气压以上并进行煮饭控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底部加热器,其对所述锅的底部进行加热;侧部加热器,其对所述 锅的侧部进行加热;上部加热器,其被设置于所述盖体并从上方进行加热,在所述吸水工序中,所述控制装置至少对所述底部加热器的加热量进行控制。
12.—种煮饭方法,具有包括吸水工序在内的煮饭工序,所述吸水工序中,将包含米和 水的规定量的被烹调物收容在容器中并使米吸收水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水工序中,将所述容器内的内压升压至规定值从而使米吸收水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煮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水工序中,对所述容器进行密封之后,使该容器内升温至规定温度并且检测 此时的所述容器内的压力,根据该检测值来判断所述容器内的煮饭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煮饭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设定与所述容器内的压力值相对应的煮饭量数据,并将检测出的所述压力值与所 述煮饭量数据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出煮饭量。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煮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煮饭工序还包括升温加热工序,将所述吸水工序中已被吸水的被烹调物升温加 热至沸腾;沸腾维持工序,将被烹调物维持在沸腾状态下,在煮饭时,根据所述锅内的煮饭量而对加热量进行控制,从而在所述锅内的煮饭量为 任意的量时,使所述升温加热工序所需要的第1时间成为规定时间,且使所述第1时间与所 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要的第2时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米的含水率的电饭煲。本发明的电饭煲(1)具有锅(10),其用于收容包含水和米的被烹调物;加热装置(5、6、19),其对所述锅内的被烹调物进行加热;盖体(11),其用于封闭锅的开口部;控制装置(9),其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并执行包括使米吸收水分的吸水工序在内的煮饭工序,在吸水工序中,控制装置(9)将锅(10)内的内压上升至1.05~1.18大气压从而使米吸收水分。
文档编号A47J27/00GK101938927SQ20088012626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7日
发明者保木本明雄, 冈本大辅, 杉本直树, 松冈哲也, 霜村直美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电机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