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油烟烫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112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油烟烫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领域,具体来 说涉及一种利用传热介质所蓄热能在瞬间释放,把食物烫熟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火锅,是利用了木碳或燃油或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或者利用电能,加热火锅内的汤,再通过热汤把鱼片、牛羊肉片、蔬菜等食物煮熟。传统火锅存在的不足是不易控制加热火侯,容易造成食物不熟或煮老、煮烂的不足。因此申请人发明了“烫鱼器”,其中国专利文献号为CN201104768Y,这种烫鱼器包括烫筒和烫筒内的滑动支架;在烫筒的外壁和底部设有传热孔;在滑动支架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用于盛装传热介质的托物盘,托物盘的中央设有传热孔,在滑动支架的中、上部设有滑动外盖,滑动外盖上设有滑动孔和固定栓,滑动孔外套于滑动支架的滑动杆。使用时,将计算过的合适温度的传热介质放在托物盘上,滑动支架放在烫筒内,烫筒放在盛有料汤及鱼片(或鱼块)的锅内,在传热后很快将鱼烫好。利用这种烫鱼器烫鱼,能将热量有效利用(热量利用率达99%以上),并可以精确计算出传热介质(火山石等)的数量及温度,达到烫鱼食用所需温度最佳点,使烫好的鱼肉鲜嫩无比。这种利用传热介质所蓄热量将烫中食物烫熟的方式,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在我国四川、重庆等地,火锅的汤中有大量食用油,由于油的比重比水低,所以油层在水的表面,当加热的石头等传热介质高于汤面,在烫筒中部向下被释放落入烫筒底部内时,高温传热介质首先要穿过油层,食用油在与400-60(TC的高温石头等传热介质接触时,高温会使食用油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油烟和刺鼻异味,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烫食方法和装置进行改良,以避免上述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目前烫食方法和装置存在的使用时高温传热介质先与烫锅中的食用油接触造成的产生油烟、异味等不足,以及传热介质烫鱼前放在烫筒中部不安全因素,本实用新型致力于对其进行改良,从而获得了一种不产生油烟的烫食器。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油烟烫食器,包括带有第一把持部的用于承放传热介质的无孔承物盘,还包括将承物盘上放置传热介质的空间与烫锅中的油水隔离开的隔离器,以及将隔离器提起或将隔离器上设置的进汤孔打开的第二把持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无油烟烫食器,在汤锅中放置一个将汤锅中的汤隔离开的隔离器,在汤锅中隔离出一低于汤锅液面的无汤空间,然后将加热好的传热介质放置在该隔离器内无汤空间内,打开隔离器使汤进入并与传热介质接触,传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汤,把汤中食物烫熟的同时,产生大量蒸汽(不刺鼻)。还可以这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无油烟烫食器,主要是把加热的传热介质放入一个隔离器,把隔离器连同传热介质放入汤锅中且传热介质位于汤锅液面以下,隔离器把汤隔离在隔离器外部,然后打开隔离器使汤锅中的汤进入并与传热介质接触,传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汤,把汤中食物烫熟。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通过隔离器和承物盘把汤与传热介质隔离开,避免传热介质放入时先与油接触,造成产生油烟和异味。所采用的隔离器,可以为一个高度高于汤锅液位的筒体,筒体上部高出于汤锅液位的部分为第二把持部或者在筒体上部连接提手构成第二把持部;或者所述隔离器为一个下端开口、顶部封闭的罩体,罩体顶部连接构成第二把挂部的第二提手。利用筒体形成的围堰或罩体把汤挡在外,传热介质放在筒体或罩体内,实现汤的隔离,从承物盘上提取筒体则取消隔离。承物盘与筒体下口部接触表面相吻合,即可实现达到将汤阻隔到筒体外部的效果,即使筒体下口部与承物盘接触面稍有渗漏,由于火锅锅内汤锅底部是水,也不会产生油 烟和异味。当然,进一步地在所述筒体的下口部边缘为内锥形或外锥形,所述承物盘与筒体下口部边缘对应部位则为外锥形凸台或内锥形槽,形成锥面配合,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第一和第二把持部,是指能够用手抓取和施力的部位,以移动或操控承物盘和隔离器,可以为提手,即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所述的第二提手包括固定在所述封盖顶部中心位置的直管,直管顶端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手柄,所述承物盘上的第一提手为承物盘中心处与承物盘垂直的杆件,所述杆件穿出所述封盖顶部的直管,杆件顶部设置有手柄。直管与所述杆件之间还可以设置螺纹,通过螺纹配合可以提高筒体与承物盘之间密封所需要的压力。第一提手以及第二提手还可以均为倒U型杆件,有利操作。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烫筒,如烫筒下部筒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承物盘固定在所述烫筒底部,因此第一把持部可以为烫筒上部高出于液位的部分,可以用手直接抓取烫筒,为便于用手提,所述第一把持部最好是采用第一提手安装在所述烫筒顶部。采用烫筒结构,有利于将传热介质放热瞬间产生的蒸汽或溅起的液滴被限制在烫筒内,而不向四周扩散或飞溅。对于带有烫筒的实施例,所述隔离器为在所述烫筒壁外部套设的外套筒,烫筒与外套筒结合紧密,外套筒上设置有与烫筒的通孔对应的通孔,所述外套筒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把手构成所述开闭器,通过使外套筒相对于内套筒滑动或旋转,实现两者的通孔相通或不通,实现隔离效果的启闭。当然在类似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隔离器为装在所述烫筒内与烫筒结合紧密的内套筒,内套筒的筒壁无孔或设置有与所述烫筒的通孔对应的通孔,为便于操作,第二把持部为提手设置在内套筒上部。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器为装在所述烫筒内与烫筒不接触的内套筒,内套筒上部连接有所述第二提手构成把持部。同样,所述筒体的下口部与为内锥形或外锥形口部,对应地所述承物盘与其对应部位则为外锥形凸台或内锥形槽,形成锥面配合。所述内套筒上口部或烫筒上口部设置有顶盖。一般来说,传热介质释放热量时间并不长久,特别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器可以完全拿走,而仅把承物盘和传热介质留在汤锅内。当然,所述第一把持部与第二把持部之间,特别是在以提手作为把持部时,还可以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把持部吊挂在第一把持部上的挂钩或环;或者在所述第二把持部上设置有通孔,以及插入通孔内的锁止销。实现把打开的隔离器仍然挂在承物盘上方。[0018]对于隔离器采用无盖筒体的结构,可以把隔离器先行放入汤锅,然后再把传热介质放入隔离器,还包括将传热介质放入所述承物盘上的传热介质承载或释放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隔离器把被加热过的高温火山石等传热介质在放入汤锅中时先与汤隔离开,避免现有烫鱼器高温传热介质下落时先通过油层造成的产生油烟和异味问题,也避免了由于食用油受高温变质产生的不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无油烟烫食器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烫食器隔离器上提后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表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I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无油烟烫食器,包括带有第一提手10的用于承放传热介质的无孔承物盘1,还包括将承物盘上放置传热介质的空间与烫锅中的油水隔离开的由筒体2和顶盖构成的罩体构成的隔离器,以及将隔离器提起的第二提手6。第一提手10用于将承物盘I以及上面放置的火山石100等传热介质提起。在本实施例中,承物盘I为一个平板,当然也可以为一个浅盘子。构成隔离器的罩体的高度高于汤锅液位h,这样传热介质100被放置在由承物盘I和筒体2构成的隔离空间内,汤锅中的汤被挡在隔离器外不能与传热介质100接触。在图I和2所示的实施例中,筒体2顶部有封盖,形成一个下端开口、顶部封闭的罩体结构,带盖的罩体能够防止蒸汽或水滴、油滴向上飞溅烫伤操作者手部。当然在适当的安全位置也可以设置排气孔3,以使罩体内蒸汽排出。本实施例中,由于承物盘放在烫锅内,设置提手10以构成将承物盘放入汤锅或从汤锅中取出的提手构成把持部,以拎起承物盘及传热介质是必须的。而筒体2如果直接不大,且高度较高,易于直接抓取,则筒体2上部可以构成抓取用的把持部,然而为了有足够容纳传热介质的空间,筒体不宜直径太小,且考虑筒体内设置有高温传热介质,筒体受辐射作用有较高温度不宜直接抓取,因此如图I所示采用第二提手6作为把持部。在图I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提手6包括固定在筒体2上封盖中心位置的直管4,直管4顶端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手柄5,所述承物盘上的第一提手10为承物盘中心处与承物盘I垂直的杆件7,所述杆件7穿出所封盖顶部的直管4,杆件顶部设置有手柄9,这样杆件7与直管4配合形成导向机构,使筒体2下放和上提顺畅稳定。[0033]如图2所示,通过第二提手6将由筒体2和顶盖构成的罩体隔离器向上提起,烫锅中的汤没有了隔离器的阻隔,快速涌向传热介质100,由于传热介质100在汤液位以下,因此接触的是汤而非油,因此不会导到油变质以及不会产生油烟和异味。提起后可以利用挂钩8通过第二提手6将罩体挂在第一提手10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筒体2的下 口部边缘为内锥形,所述承物盘I与筒体下口部边缘对应部位则为外锥形凸台,形成锥面配合,以提高密封效果。在直管4与杆件7某一段还可以为螺纹配合,以在筒体放置到承物盘I上时通过旋转,利用螺纹结构提供一向下压力,筒体2下口部边缘的锥面与承物盘的锥面压紧,以提高密封效果,该螺纹段设置最好不超过几扣,以便方便通过少数几圈旋转即可打开并能方便地将罩体向上提起。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隔离器采用一个开口向下的锥形罩11,锥形罩11的壁上不设置孔,因此该锥形罩高度可以小于汤锅内液位高度,即罩顶在液面以下,采用锥形有利于减少上提时阻力和避免把汤锅内食料带出。当然锥形罩上也可以设置透气孔,但要设置在裸露于汤以上的部位。本实施例中,第一提手10和第二提手6均采用倒U型杆件以形成便于拎提的把持部,杆件两端固定在承物盘I或隔离器上。这种方式不但便于操作,而且作为隔离器的罩体可以取下,只把承物盘I和传热介质留在锅内,热量完全放出后再提走。对于罩式隔离器,隔离罩的形状也可以为半球面罩或双曲面、半椭圆面等其它形状。实施例3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隔离器为无底无盖的筒体2,其高度要大于汤锅内的液位。此种形式宜采用图中所示倒U型第二提手。本实施例中,筒体2下口部边缘采用外锥形端口,对应地承物盘I则采用锥形槽与之形成锥形面密封结构。这种筒式隔离器结构,与图I和图3所示的罩式隔离器相比,其优势在于可以先把传热介质放入隔离器内,再通过第一提手10把隔离器、传热介质放入汤锅中,再提起或取下隔离器,使汤与传热介质接触换热;也可以先把装好的承物盘I与筒体2构成的隔离器一起放入汤中,先在锅中将汤隔开,然后把传热介质通过筒体2上口部放入后,再提起筒体,使汤与传热介质接触换热。实施例4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一个烫筒12,烫筒12下部筒壁上设置有通孔13以使汤进入烫筒内,所述承物盘I固定在所述烫筒12底部,所述第一提手10为倒U型安装在所述烫筒顶部。所述的隔离器为装在所述烫筒12内与烫筒结合紧密的内套筒14,内套筒14的筒壁无孔,所述提手6为倒U型设置在内套筒14上部。利用内套筒14插下时从烫筒12内侧把烫筒上的通孔13封堵住,以在内套筒内形成隔离汤水用来放置传热介质的空间,利用提手6向上提起内套筒14至其下边缘高于烫筒12上的通孔13构成的进汤孔,汤通过进汤孔进入烫筒内与传热介质接触换热。烫筒顶部可以设置顶盖15,避免高温传热介质热辐射到提住提手的手,或者蒸汽烫伤,顶盖15通过16挂在烫筒12上或提手10上。[0046]当然,内套筒14也可以设置顶盖。烫筒12也可以不设置提手,直接用手抓取烫筒上部,即筒身本身就是把持部。在该实施例中,承物盘I可以直接采用火锅锅体底部,即烫锅是焊接在火锅锅体底部,可以利用火锅上的提手作为把持部。实施例5如图6所示,与图5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隔离器为在所述烫筒壁外部套设的外套筒17,烫筒12与外套筒17结合紧密,外套筒17上设置有与烫筒12的通孔13对应的通孔18,利用两者通孔相对或相错位,能够实现解除隔离和隔离。本实施例中,外套筒17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把手19构成把持部以转动外套筒17,此种方式将外套筒17通过把手19相对于烫筒12转动,比上下滑动更易操作。实施例6如图7所示,在烫筒12内设置有与烫筒不接触的内套筒14,内套筒上部连接有所述第二提手。该实施例中,内套筒14可以如图7所示设置上封盖也可以不设置,起隔离作用的是内套筒。烫筒能够限制传热瞬间产生的蒸汽不四逸和没有水或油滴外溅。同样,所述筒体的下口部可以采用图I所示内锥形或图4所示外锥形口部,对应地所述承物盘与其对应部位则为外锥形凸台或内锥形槽,形成锥面配合。当然,也可以如图5所示,在烫筒12上口部可以设置有顶盖。在图3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提手与第二提手之间还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提手吊挂在第一提手上的挂钩或环(图中省略)。或者如图7所示,在所述第二提手或内套筒14上设置有通孔,以及插入通孔内的锁止销20,通过将锁止销20前端插入第二提手或内套筒14上,水平的锁止销挂在烫筒上边缘或烫筒壁上的定位孔内。在图4、5、6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采用的是无封盖的隔离器,因此参照图6虚线所示,还可以加设将传热介质放入所述承物盘上的传热介质承载或释放机构21,该传热介质承载或释放机构可以如CN201104768Y中的内烫筒或者由滑动支架或托物盘构成,也可以采用翻板、抽拉支承、吊架等。实施例7 —种无油烟烫食方法在汤锅中放置一个将汤锅中的汤隔离开的隔离器,例如用图4、5、6所示装置,在汤锅中隔离出一低于汤锅液面的无汤空间,即图4中筒体2内部空间,图5中内套筒14内的空间,图6中烫筒12内的空间,然后将加热好的传热介质放置在该隔离器内无汤空间内,通过上提起隔离的筒体2或内套筒14,或者旋转外套筒17,打开隔离器使汤进入并与传热介质接触,传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汤,把汤中食物烫熟。实施例8 一种无油烟烫食方法适用于实施例I至6所示的实施例,把加热的传热介质放入一个隔离器,把隔离器连同传热介质放入汤锅中且传热介质位于汤锅液面以下,隔离器把汤隔离在隔离器外部,然后打开隔离器使汤锅中的汤进入并与传热介质接触,传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汤,把汤中食物烫熟。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烫筒以及作为隔离器均可采用石英玻璃等透明材质,使用食者可以看到火红的传热介质,以及在放热瞬间的变化,提高观赏性。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
权利要求1.一种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第一把持部的用于承放传热介质的无孔承物盘,还包括将承物盘上放置传热介质的空间与烫锅中的油水隔离开的隔离器,以及将隔离器提起或将隔离器上设置的进汤孔打开的第二把持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器为一个高度高于汤锅液位的筒体,所述第二把持部为第二提手连接在筒体上且位于筒体上部;或者所述隔离器为一个下端开口、顶部封闭的罩体,所述第二把持部为第二提手连接在罩体上且位于罩体上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或罩体的下口部边缘为内锥形或外锥形,所述承物盘与筒体或罩体下口部边缘对应部位则为外锥形凸台或内锥形槽,形成锥面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提手包括固定在所述罩体或筒体顶部中心位置的直管,直管顶端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手柄;所述承物盘上的第一把持部为第一提手,第一提手为承物盘中心处与承物盘垂直的杆件,所述杆件穿出所直管,杆件顶部设置有手柄。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烫筒,烫筒下部筒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承物盘固定在所述烫筒底部,所述第一把持部为第一提手安装在所述烫筒上部,或者所述第一把持部为烫筒上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器为在所述烫筒壁外部套设的外套筒,烫筒与外套筒结合紧密,外套筒上设置有与烫筒的通孔对应的通孔,所述外套筒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把手构成所述第二把持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器为装在所述烫筒内与烫筒结合紧密的内套筒,内套筒的筒壁无孔或设置有与所述烫筒的通孔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二把持部为第二提手设置在内套筒上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器为装在所述烫筒内与烫筒不接触的内套筒或一个下端开口、顶部封闭的罩体,内套筒或罩体上连接有所述第二提手构成所述第二把持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或罩体的下口部与为内锥形或外锥形口部,对应地所述承物盘与其对应部位则为外锥形凸台或内锥形槽,形成锥面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烫筒上口部设置有顶盖。
11.如权利要求I至9中之一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持部与第二把持部之间还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把持部吊挂在第一把持部上的挂钩或环;或者在所述第二把持部上设置有通孔,以及插入通孔内的锁止销。
12.如权利要求I至9中之一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传热介质放入所述承物盘上的传热介质承载或释放机构。
13.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物盘为火锅的锅体底部。
14.如权利要求I至9中之一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器为透明材质。
15.如权利要求5至9中之一所述的无油烟烫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烫筒为透明材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领域,涉及一种无油烟烫食器,包括带有第一把持部的用于承放传热介质的无孔承物盘,还包括将承物盘上放置传热介质的空间与烫锅中的油水隔离开的隔离器,以及将隔离器提起或将隔离器上设置的进汤孔打开的第二把持部。隔离器与传热介质一起放于汤锅内,或者先放隔离器入汤锅再把传热介质放到隔离器内,打开隔离器使汤与传热介质接触,传热介质与汤接触释放热量把食物瞬间烫熟。本实用新型的烫食器,在应用于采用汤中加食物油的火锅中时,不会产生油烟和异味。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2355163SQ20112036646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朱彬 申请人:朱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