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52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陶瓷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尤其是一种由陶瓷制作而成的壶。
背景技术
陶瓷水壶由于在烧水泡茶方面的独特风味而广受人们的喜爱,后来电磁炉成了每家每户常用的电器。由于电磁炉的加热原理,陶瓷水壶就无法使用,针对陶瓷水壶的缺点中国专利ZL200920051660. 7公布了一种水壶,该水壶在陶瓷壶的壶底添加了一层导磁金属层,使得陶瓷水壶也能够在电磁炉上使用。但是单纯由黏贴物品黏贴在陶瓷上的导磁金属层,由于高温等使用从而老化漏水,并且,有可能因为突然脱胶掉下而发生意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陶瓷壶,该壶的导磁金属层与陶瓷本体在陶瓷烧制之前就已经固定在一起,烧制后的陶瓷本体与导磁金属层其配合及其紧密。其技术方案是,一种陶瓷壶,包括由把手、壶嘴、壶盖、壶身及壶底组成的陶瓷壶本体,还包括安装在设有通水孔的壶底下方的导磁金属层,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导磁金属层的边缘有垂直于所述导磁金属层平面的凸缘,所述壶底底部设有与所述凸缘相匹配的凹槽,导磁金属层安装在凹槽内,凸缘与凹槽的间隙灌有粘合剂。由此安装的导磁金属层,其相对于传统的按照先制作陶瓷壶本体,再黏贴导磁金属层的方法,其导磁金属层的安装更加牢固,并且不会发生漏水等意外事故。本实用新型的的陶瓷壶,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壶底边缘与壶身底部相接,壶底向壶身内部凹陷,壶底上均匀设置有通水孔。设置的壶底使得在陶瓷本体制造的时候更加方便,通水孔有利于壶中水的流动,易于煮沸。本实用新型的陶瓷壶,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通水孔的分布区域占壶底面积的1/2 2/3。使得在倒水过程当中,还会有部分水截留在水壶内,防止干烧。本实用新型的陶瓷壶,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壶底为直面形,所述壶底与导磁金属层相距Icm至3cm。直面形的壶底其截留的水量更大。本实用新型的陶瓷壶,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壶底与导磁金属层相距2. 5cm。此距离易于制造,并且截留的水量相对合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陶瓷壶的陶瓷本体由把手3、壶嘴1、壶盖2、壶身7及壶底5组成,壶底5上设置有通水孔4,在壶底5下方还安装一个导磁金属层6。导磁金属层6上有垂直于导磁金属层6所在平面的凸缘8。在烧制陶瓷本体之前,在壶身底部开一个凹槽9,凹槽9的形状与导磁金属层6上的凸缘8一致。将凸缘8安装在与之匹配的凹槽9内,并在空隙处灌进粘合剂10。安装好导磁金属层6后,将陶瓷壶进行烧制。烧制后陶瓷壶下方的导磁金属层6就能够牢固的固定在壶底5,并且不会漏水。为了使得使用者在倒水的时候,将部分水截留在壶内,从而保证壶不会被干烧,将通水孔4分布于壶底5的2/3,壶底5其余1/3不设置通水孔,不设置通水孔的部分设置在靠近壶嘴I的位置。于是,在倒水的过程当中,就能够将部分水截留在壶内。本实用新型的壶底可采用平面型壶底,将壶底固定在离壶身底部2. 5cm的地方,壶底上通水孔的分布区域占壶底面积的2/3,为分布通水孔的部分靠近壶嘴处。平面型的壶底能够根据需要调节截留水量的大小。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只要导磁金属层的固定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类似,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陶瓷壶,包括由把手、壶嘴、壶盖、壶身及壶底组成的陶瓷壶本体,还包括安装在设有通水孔的壶底下方的导磁金属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金属层的边缘有垂直于所述导磁金属层平面的凸缘,所述壶底底部设有与所述凸缘相匹配的凹槽,导磁金属层安装在凹槽内,凸缘与凹槽的间隙灌有粘合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壶,所述壶底的通水孔分布于靠把手一侧的壶底,靠近壶嘴一侧的壶底无通水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孔的分布区域占壶底面积的 1/2 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底为直面形,所述壶底与导磁金属层相距Icm至3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底与导磁金属层相距2.5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尤其是一种由陶瓷制作而成的壶。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陶瓷壶,该壶的导磁金属层与陶瓷本体在陶瓷烧制之前就已经固定在一起,烧制后的陶瓷本体与导磁金属层其配合及其紧密。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由把手、壶嘴、壶盖、壶身及壶底组成的陶瓷壶本体,还包括安装在设有通水孔的壶底下方的导磁金属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金属层的边缘有垂直于所述导磁金属层平面的凸缘,所述壶底底部设有与所述凸缘相匹配的凹槽,导磁金属层安装在凹槽内,凸缘与凹槽的间隙灌有粘合剂。
文档编号A47J27/21GK202874999SQ20122058552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8日
发明者颜尤宁 申请人:颜尤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