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83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蒸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蒸锅。
背景技术
目前大家公知的IH加热蒸锅产品,都是采用绕有感应线圈的线圈盘对锅具及锅具内的水进行加热。线圈盘的中心设有用于装配温控器的通孔,通孔的内径尺寸与温控器的外径尺寸相配合,一般为20mm至40mm之间。线圈盘上通孔外的地方绕满用于对载体进行加热的线圈。线圈盘对整个锅具内的水进行加热,产生蒸汽的时间长,且耗费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产生蒸汽快、节能效果好的电蒸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蒸锅,包括:底座;外壳,所述外壳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纳腔;外锅,所述外锅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设在所述底座上;线圈盘,所述线圈盘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外锅与所述底座之间,其中所述线圈盘上设有线圈;水箱,所述水箱设在所述外锅内;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具有空腔、补水口和蒸汽出口,所述补水口将所述水箱中的水补充进入所述空腔,其中所述线圈设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空腔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内。其中所述线圈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空腔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蒸锅,通过将线圈盘设置成线圈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落入空腔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内的结构,使线圈盘只对空腔部分进行局部加热,从而可以快速产生蒸汽,提高了电蒸锅的加热效率,并且降低了能耗。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蒸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所述空腔的横向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所述空腔朝向所述线圈的一端敞开。所述蒸汽发生器的顶壁的一部分相对所述顶壁的其余部分向下凸出以便形成储水腔。所述顶壁的所述一部分邻近所述水箱的底壁,所述储水腔具有出水口且所述储水腔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储水腔的水平截面为圆形,所述空腔的水平截面为圆环形,所述线圈为圆环形,所述圆环形线圈的外径为100 156mm,内径为55 90mm。所述储水腔的水平截面为矩形,所述空腔的水平截面为方环形,所述线圈为方环形。所述蒸汽出口位于所述空腔的上部,所述补水口位于所述空腔的下部。所述蒸汽出口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蒸汽出口沿所述空腔的周向间隔开。所述补水口的下端敞开。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蒸锅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蒸锅的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蒸锅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蒸锅的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蒸锅的蒸汽发生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蒸锅的蒸汽发生器的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蒸锅的蒸汽发生器的线圈盘的俯视图;图8是沿图7中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底座;20:外壳;21:控制器;30:外锅;40:线圈盘;41:线圈;42:通孔;50:/JC箱;60:蒸汽发生器;61:空腔;62:补水口 ;63:蒸汽出口 ;64:储水腔;641:出水口 ;70:蒸笼;80:锅盖;90:温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
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蒸锅。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蒸锅包括:底座10、外壳20、外锅30、线圈盘40、水箱50、蒸汽发生器60、蒸笼70和锅盖80。具体而言,外壳20设在底座10上,外壳20与底座10共同限定出容纳腔,外壳20的侧壁上设有控制器21 ;外锅30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设在底座10上;线圈盘40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外锅30与底座10之间,其中线圈盘40上设有线圈41。水箱50设在外锅30内;蒸汽发生器60设在水箱50内,蒸汽发生器60内具有空腔61、补水口 62和蒸汽出口 63,补水口 62将水箱50中的水补充进入空腔61,其中线圈41设在空腔61下方且线圈41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落入空腔61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内。蒸笼70设在水箱50上;锅盖80设在蒸笼70上。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蒸锅,通过将线圈盘40设置成线圈41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落入空腔61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内的结构,使线圈盘40只对空腔61部分进行局部加热,从而可以快速产生蒸汽,提高了电蒸锅的加热效率,并且降低了能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线圈41设在空腔61的正下方且线圈41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与空腔61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完全重叠。需要理解的是,关于蒸汽发生器60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制,只要其能够在水箱50内接受线圈盘40产生的热量并将空腔61内的水汽化后排出即可。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腔61的横向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即蒸汽发生器60的水平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腔61朝向线圈41的一端敞开,即蒸汽发生器60成桶状,且桶状蒸汽发生器60的开口朝下。由此,线圈盘40产生的热量通过水箱50的底壁即可传递至蒸汽发生器60内,传热速度快,进一步提高了蒸汽产生的效率。其次,补水口 62和蒸汽出口 63在蒸汽发生器60上的位置没有特殊限制,补水口62只要满足能将空腔61与水箱50连通并将水箱50中的水补充进入空腔61的要求即可,蒸汽出口 63只要满足能将蒸汽发生器60产生的蒸汽排出即可。考虑到水箱50中水位对蒸汽发生器60的影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补水口 62位于空腔61的下部,蒸汽出口 63位于空腔61的上部。由此,补水口 62位于空腔61的下部,在水箱50内水位较低时,仍可将水箱50内的水流至空腔61内用于汽化;蒸汽出口 63位于空腔61的上部,可以在水箱50内具有较高水位时,水不会从蒸汽出口 63流入空腔61内而影响蒸汽发生器60的正常运行。有利地,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补水口 62的下端敞开。由此,水箱50内的水可完全进入空腔61内进行汽化。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蒸汽出口 63为多个且多个蒸汽出口 63沿空腔61的周向间隔开。由此,多个蒸汽出口 63可以同时排出蒸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蒸汽排出量。[0043]如图3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蒸汽发生器60的顶壁的一部分相对所述顶壁的其余部分向下凸出以便形成储水腔64。具体地,所述顶壁的所述一部分邻近水箱50的底壁,储水腔64具有出水口 641且储水腔64通过出水口 641与空腔61连通。由此,水箱50内形成两个储水区,增加了储水量,可以减少加水频率。此外,储水腔64的外周壁与空腔61的内周壁形成蒸汽发生器60的加热区,线圈盘40上的线圈41与加热区的形状对应并只对加热区进行加热,实现局部快速加热而迅速产生蒸汽。为了便于对水箱50内的温度进行控制,水箱50下方设有温控器90,温控器90穿过外锅30和线圈盘40并安装在底座10上(如图1和图3所示)。线圈盘40上设有用于容纳温控器90的通孔42 (如图6-图8所示)。由于线圈盘40上的线圈41的形状与蒸汽发生器60的空腔61的水平截面的形状相适配,因此,当蒸汽发生器60的形状确定之后,线圈盘40上的线圈41可以根据空腔61的水平截面的形状调节其在线圈盘40上的分布情况。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当蒸汽发生器60内形成有储水区64时,蒸汽发生器60的水平截面的外环为圆形,储水腔64的水平截面为圆形,空腔61的水平截面为圆环形,线圈41为也圆环形(如图6至图8所示)。具体地,圆环形线圈41对应储水腔64的外周壁与空腔61的内周壁形成的加热区,圆环形线圈41的外径在IOOmm至156mm之间,内径在55mm至90mm之间,线圈41工作时产生的磁力线集中在蒸汽发生器60的储水腔64的外周壁与空腔61的内周壁之间,可以保证磁力线在水箱50底部产生的涡流聚集于由蒸汽发生器60的储水腔64的外周壁与空腔61的内周壁形成的加热区范围内的锅底,达到只对加热区内的水加热,从而实现局部快速加热而迅速产生蒸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当蒸汽发生器60内未形成储水区64时,蒸汽发生器60的水平截面为圆形,由于线圈盘40中间设有通孔,线圈41为圆环形,圆环形线圈41的外径为100 156mm,内径为55 90mm。具体地,线圈91的外径在IOOmm至156mm之间,线圈91的内径在20mm至90mm之
间,线圈41工作时产生的磁力线集中在蒸汽发生器60的空腔61内,保证磁力线在水箱50底部产生的涡流聚集于由蒸汽发生器60的空腔61内部形成的加热区范围内的锅底,达到只对加热区内的水加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储水腔64的水平截面为矩形,空腔61的水平截面为方环形,线圈41为方环形。具体地,空腔61的水平截面为环形,且所述环形的外环为矩形,所述环形的内环也为矩形。线圈41在线圈盘40上根据空腔61的水平截面的形状布置成相应的结构,线圈41工作时产生的磁力线集中在蒸汽发生器60的空腔61内,保证磁力线在水箱50底部产生的涡流聚集于由蒸汽发生器60的空腔61内部形成的加热区范围内的锅底,达到只对加热区内的水加热。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权利要求1.一种电蒸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外壳,所述外壳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纳腔; 外锅,所述外锅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线圈盘,所述线圈盘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外锅与所述底座之间,其中所述线圈盘上设有线圈; 水箱,所述水箱设在所述外锅内; 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设在所述水箱内,所述蒸汽发生器具有空腔、补水口和蒸汽出口,所述补水口将所述水箱中的水补充进入所述空腔,其中所述线圈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空腔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横向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朝向所述线圈的一端敞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顶壁的一部分相对所述顶壁的其余部分向下凸出以便形成储水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的一部分邻近所述水箱的底壁,所述储水腔具有出水口且所述储水腔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空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腔的水平截面为圆形,所述空腔的水平截面为圆环形,所述线圈为圆环形,所述圆环形线圈的外径为100 156mm,内径为 55 90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腔的水平截面为矩形,所述空腔的水平截面为方环形,所述线圈为方环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口位于所述空腔的上部,所述补水口位于所述空腔的下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口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蒸汽出口沿所述空腔的周向间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口的下端敞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蒸锅,包括底座;外壳;外锅;线圈盘,所述线圈盘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外锅与所述底座之间,其中所述线圈盘上设有线圈;水箱,所述水箱设在所述外锅内;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具有空腔、补水口和蒸汽出口,所述补水口将所述水箱中的水补充进入所述空腔,其中所述线圈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空腔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蒸锅,通过将线圈盘设置成线圈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落入空腔在横向截面上的投影内的结构,使线圈盘只对空腔部分进行局部加热,从而可以快速产生蒸汽,提高了电蒸锅的加热效率,并且降低了能耗。
文档编号A47J27/04GK202919910SQ20122059414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2日
发明者杨云, 朱华炜, 吴金水 申请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