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452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栓主体设置于保温瓶等饮料用容器的上部开口,盖体被轴支承于该栓主体,当将设置于盖体的栓主体的卡定解除钮推入时,借助同时打开关闭流路的阀体和敞开空气孔的减压阀,流路和空气孔打开,此外使与杯状部件的内周相碰撞的卡定部件同时动作,相反,当将卡定部件推入时,与卡定部件卡合,进而阀体和减压阀关闭流路和空气孔,作为达成所述动作的机构,在中栓部件配置有金属制弹性部件、卡定部件、以及传递它们的动作的连杆部件(例如专利文献I)。并且,以往,公知有如下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栓主体设置于保温瓶等饮料用容器的上部开口,盖体轴支承于该栓主体,并且,通过在该盖体与栓主体之间夹装环状弹性部件而朝打开状态对盖体施力,另一方面,通过使设置于盖体的操作部水平移动,使盖体的卡定部件从栓主体脱离,从而能够开盖(例如专利文献2)。此外,以往,公知有如下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借助卡定部件与外嵌于栓体的杯状部件的内周抵靠,进而限制栓·体和杯状部件的内侧的动作(例如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 11654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73613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 - 111175号公报在像专利文献I那样的现有技术中,由于由具有复杂形状的部件构成,因此在栓体的内侧和整体会产生无法清洗的部位,清洗后的残余水、污垢易于积存,并且,由于具有复杂的动作,且部件彼此始终处于嵌装状态,因此无法对内侧进行清洗,此外,由于进行复杂的操作,因此部件彼此变小,且部件数量变多,组装困难。此外,需要在内部设置多个部件,因此,难以在栓体的顶面配置大的按钮。在像专利文献2那样的现有技术中,为了解除对于盖体的栓体的卡定,需要将为操作部的卡定解除滑动件朝铰链方向推动,因此操作方法难以分辨。并且,也存在难以配置比较大的操作用按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点在于:在栓主体设置于饮料用容器的上部开口,盖体轴支承于该栓主体,且在盖体设置有解除与栓主体之间的卡定的卡定解除钮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中,削减部件数量、有效利用盖体内的空间。此外,还在于提高使盖体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的可靠性。技术方案I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具备:栓体主体,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饮料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液体流路,其形成于该栓体主体的内部;
注入口或饮用口,其设置在该液体流路的上部且设置在所述栓体主体的前侧;盖体,其在所述栓体主体的后侧经由铰接轴被轴支承为回动自如,并对所述液体流路进行开闭;防水部件,其设置于该盖体,并对所述液体流路进行密闭;卡定解除钮,其设置成在所述盖体的上部与下部之间沿上下方向进退自如,并且被朝上方施力;以及
卡定部件,其具有卡定部,且设置成沿大致水平方向进退自如,并将所述盖体卡定在关闭状态,在所述盖体与所述栓体主体之间,利用附设于所述铰接轴附近的环状弹性部件的弹性将盖体朝打开方向施力,并且,所述环状弹性部件对所述卡定部件朝卡定方向施力,并且,通过将所述卡定解除钮朝下侧推入,所述卡定部件与所述栓体主体之间的卡定状态被解除,从而所述盖体打开。技术方案2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中,当按压所述卡定解除钮从而所述卡定部件与所述栓体主体之间的卡定被解除时,通过在所述卡部件的上部设置间隙,所述卡定部件沿斜向移动,从而所述盖体打开。技术方案3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2中,当所述卡定解除钮被朝下侧推入时,所述卡定解除钮与所述卡定部件卡合而保持解除状态。技术方案4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当所述卡定解除钮被朝下侧推入时,所述卡定解除钮与所述卡定部件卡合而保持解除状态,在所述盖体从关闭状态变成打开状态的中途,由环状弹性部件施加的力变弱,所述卡定解除钮的卡合被解除并且返回至被按压之前的初始状态。技术方案5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对于所述卡定解除钮与卡定部件之间的卡合,通过与设置于所述铰接轴侧的卡定解除用突起接触,所述卡定部件朝远离铰接轴侧的方向移动,从而卡定被解除。技术方案6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2中,所述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具有卡定钮,该卡定钮其设置在所述栓体主体与所述盖体的上部和、所述盖体的下部之间,且沿大致上下方向进退自如地移动,所述卡定钮位于相比所述卡定解除钮靠饮用口侧的位置,在盖体关闭状态下,所述卡定钮与盖体的顶面处于同一状态,当按压所述卡定解除钮而使所述盖体成为打开状态时,所述卡定部件与卡定钮卡合,所述卡定钮从所述盖体的顶面弹出,当将所述盖体关闭时,通过按压卡定钮能够使盖体成为所述关闭状态。技术方案7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6中,当在杯状部件嵌装于所述盖体的外侧嵌合有杯状部件时,所述卡定部件在卡定被解除之前与所述杯状部件的内表面接触,进而限制所述卡定部件的移动。技术方案8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7中,所述卡定部件比所述盖体突出。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只要不按压卡定解除钮,就无法解除卡定部件的卡定。相反,仅在按压卡定解除钮时,卡定部件与栓体主体之间的卡定成为解除状态,盖体借助环状弹性部件的施力而回动。此时,由于卡定部件借助附设于铰接轴附近的环状弹性部件而施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盖内部的空间,且能够增大卡定解除钮的尺寸。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当按压卡定解除钮从而卡定部件水平移动时,通过在盖体上与卡定部件之间设置间隙,卡定部件在卡定被解除后能够朝相比水平方向靠上方的位置移动。因此,在将手从卡定解除钮离开之后,不易返回原来的卡合状态,能够可靠地将盖打开。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通过卡定解除钮与卡定部件的卡定来可靠地保持卡定解除状态。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环状弹性体的伸缩率在盖体回动而打开的过程中变化,因此,在回动的中途环状弹性体的拉力变弱,卡定解除钮与卡定部件之间的卡定自动地被解除。因此,在关闭盖体时像通常那样关闭即可,便利性高。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盖体打开、卡定部件接近铰接轴时,卡定部件抵靠于设置在铰接轴侧的突起处,由此卡定解除钮为返回上方的机构,当关闭盖体时,解除钮返回至原来的按压之前的状态。能够使卡定解除钮更可靠地返回原来的位置。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通过按压卡定解除钮,能够可靠地解除卡定部件与栓体主体之间的卡定,通过在关闭外嵌于栓体主体的杯状部件时或关闭盖体的同时按压卡定钮,能够解除卡定部件与卡定钮的卡定,因此,便利性、可靠性优异。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关闭了杯状部件时,卡定部件与杯状部件的内侧面接触,限制盖体和杯状部件的移动。因此,卡定着的卡定解除钮不会移动,因此,能够形成当杯状部件装配于容器主体时盖体不会打开的锁止机构。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通过使卡定部件相比盖体突出,变得能够在视觉上容易确认卡定被解除的情况。并且,即便容器内处于减压状态而盖体无法打开,也可以将手指或指甲尖搭放于卡定部件而将盖体打开。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图。图2是其放大剖视图。图3是其卡定解除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其卡定解除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其半开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其半开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其全开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其全开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其全开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其分解立体图。图11是其分解剖视图。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卡定状态的剖视图。图13是其卡定解除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其半开状态的剖视图。图15是其全开状态的剖视图。图16是其分解立体图。图17是其分解剖视图。
图18是其卡定部件的立体图。图19是其卡定解除钮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卡定状态的剖视图。图21是其卡定解除状态的首1J视图。图22是其半开状态·的剖视图。图23是其全开状态的剖视图。图24是其分解立体图。图25是其分解剖视图。图26是其卡定部件的立体图。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卡定状态的剖视图。图28是其卡定状态的剖视图。图29是其卡定解除状态的立体图。图30是其卡定解除状态的剖视图。图31是其卡定部件的立体图。图32是其卡定钮的立体图。图33是其全开状态的立体图。图34是其全开状态的剖视图。图35是其分解立体图。图36是其分解剖视图。标号说明2:饮料容器主体;3:上部开口部;4:栓体主体;5:盖体;6:卡定部;10:杯状部件;12:注入口 ;15:铰接轴;18F:液体流路;24:防水部件;26:卡定部件;30:顶面;38:卡定解除钮;48:环状弹性部件;65:卡定钮。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加以限定。并且,以下所说明的结构并非全都是本发明的必要构件。图1 图11示出实施例1,保温瓶等液体容器的栓体I具有:被称作外栓等的栓体主体4,该栓体主体4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容器主体2的上部开口部3 ;被称作内栓等的盖体5,该盖体5以能够朝上下方向回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栓体主体4的上部,并对栓体主体4的上部开口进行开闭;以及卡定部6,该卡定部6将所述盖体5卡定于栓体主体4而形成关闭状态。容器主体2在外容器7与内容器8之间夹装有真空等的绝热层9。此外,以覆盖盖体5的上方的方式在容器主体2装卸自如地设置有杯状部件10。该杯状部件10的将底部朝向上方,且能够螺纹接合于容器主体2的颈部外周。另外,栓体I的中心线11配置成与容器2的中心线11 一致。所述栓体主体4构成为包括栓体部13和相对于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14,所述栓体部13在上部前侧朝上方突出设置有注入口 12,且形成为有底筒状,所述安装部14设置在所述栓体部13的下部,将栓体部13插入于容器主体2的上部开口部3内,并将设置于栓体部13的下部的安装部14螺纹接合于容器主体2的颈部。盖体5借助水平方向的支轴亦即铰接轴15以能够沿上下方向铰接回动的方式安装在栓体部13的上部后侧。由此,栓体I在径向上与铰接轴15对置的一侧亦即前侧成为嘴注入口 12。所述栓体部13在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凹部17,该凹部17以将底壁16从铰接轴15侧朝注入口 12侧变低的方式倾斜且在前后方向稍长。进而,在底壁16的较低的部位穿设有液体通孔18,在较高的部位穿设有空气孔19,将从该底壁16到上部开口亦即注入口12之间的部分形成为液体流路18F。所述盖体5构成为包括盖下体21和盖上体23,所述盖下体21形成为有底筒状,且松动地插入于凹部17,所述盖上体23隔着空洞部22覆盖所述盖下体21的上部开口,在盖下体21的外周、底面装配有作为密封部件的防水部件24,当闭盖时,防水部件24能够堵塞液体通孔18、空气孔19。另外,盖下体21和盖上体23经由嵌装部25 —体化,该嵌装部25由分别设置于盖下体21和盖上体23的下侧钩部、上侧钩部形成。在实施例中,嵌装部25松动地插入于设置在后述的卡定部件26的长孔27。在所述盖上体23的外周面的前方下部设置有卡定部6,并且,在栓体主体4的外周面的前方上部设置有可卡定卡定部6的卡定承受部28,卡定部6能够卡定于该卡定承受部28。进而,卡定部6兼用作在盖体 5的空洞部22中沿前后方向滑动自如的滑动部件,且设置于卡定部件26的前部。盖上体23形成为以中心线11为中心的以俯视观察呈圆形的大致筒状,且在其外周面的前侧形成有正面呈矩形状的连通内外的连通部亦即窗孔29。俯视观察,该窗孔29形成为具有外周面下缘的周围的1/3以下、在实施例中为大致1/4的长度的圆弧状,窗孔29的上端经由前部切口部31将盖上体23的顶面30的前侧形成为切口状态,卡定部6的上部6A以与盖上体23的顶面30呈共面状的方式在该前部切口部31延伸设置,卡定部6突出而不被盖体5遮挡。进而,在能够以与窗孔29嵌合的方式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部件亦即卡定部件26的前表面设置有卡定部6,卡定部6在外周面下缘的正面亦即外周面的前方下缘的中央设置有朝下突起部32,并且,在该朝下突起部32的下部设置有朝向内侧亦即朝向上下方向的盖体5的中心线11的方向的内向小突起部33。该内向小突起部33的下表面33U以随着趋向内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进而,卡定承受部28朝窗孔29的下部外侧突出设置,且其上表面29U以越是趋向后方则越变高的方式倾斜。在卡定部6卡定的状态下,卡定部6的前方的外周面6S的上部与盖上体23的外周面23S以呈同一曲面状的方式配置。并且,从卡定部件26的前部朝铰接轴15的方向延长,经由俯视观察呈平板状的中间板部34而以后部与铰接轴15的轴承受35隔开间隙36的方式设置。此外,在卡定部6卡定于卡定承受部28的状态下,在卡定部6的前表面的外周面6S的下部配置有,相比盖上体23的外周面23S位于前方的前方突起部37,该前方突起部37沿周方向设置。因此,能够经由前方突起部37将手指或指甲尖钩挂于卡定部6的前方的外周面6S的下部。并且,在将杯状部件10覆盖并螺纹接合于栓体主体4的状态下,前方突起部37与杯状部件10的同该前方突起部37对置的部位、在实施例中为与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长度A,比卡定部6与卡定承受部28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卡定长度B短(间隙的长度A〈卡定长度B)。卡定部件26的卡定解除钮38设置成在盖下体21与盖上体23之间的空洞部22中沿上下方向进退自如,且以其上部38U在盖上体23的顶面30的中央经由贯通孔面向上方的方式设置,并且,其下部38D隔开间隔配置在底壁16的上方。进而,卡定解除钮38由从底壁16侧支承的弹性部件、在实施例中为借助螺旋弹簧38S朝上方施力。在实施例中,螺旋弹簧38S夹装于在卡定解除钮38的下部的靠中间部的部分以向上方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凹部17、和在底壁16以朝向上方的方式设置的突起之间。并且,如图2所示,由于卡定部6借助由后述的环状弹性部件48而施力,因此,即便不设置螺旋弹簧,也会产生朝上方保持卡定解除钮的分力,从而能够将卡定解除钮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进而,在卡定解除钮38的上部38U与下部38D之间的前侧周面朝向前方设置有随着趋向下方而均匀地趋向后方的倾斜部39,在与该倾斜部39对置的卡定部件26也朝向后方设置有随着趋向下方而均匀地趋向后方的倾斜承受部40,倾斜部39能够在该倾斜承受部40滑动,当将卡定解除钮38朝下方按压时,倾斜部39使倾斜承受部40、进而使卡定部件26朝前方移动,从而卡定部6朝相比卡定承受部28靠朝前方的位置移动,从而能够解除卡定部6与卡定承受部28之间的卡定。在实施例中,卡定解除钮38的下部38D侧穿过形成于中间板部34的后侧的上下方向的贯通孔41,倾斜承受部40形成在该贯通孔41的前缘。另外,如图2所 示的卡定后的闭盖状态下,在窗孔29的后方设置有卡定部件26的滑动引导路42,该滑动引导路42在上下方向限制卡定部件26、且允许卡定部件26沿前后方向滑动。该滑动引导路42形成于空洞部22,进而,当按压卡定解除钮38从而倾斜部39将倾斜承受部40朝下按压时,卡定部件26、进而卡定部6能够以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作为支点朝上方移动。因此,在卡定部件26的上表面与滑动引导路4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46。此外,在卡定部件26的下表面与滑动引导路42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47。由此,当按压卡定解除钮38时,卡定部件26前进,同时,倾斜部39与倾斜承受部40接触的接触部位成为力点、中间部成为支点、卡定部6成为作用点,在卡定承受部38对卡定部6的卡定被解除的同时,卡定部6越上卡定承受部28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卡定解除。其次,对相对于栓体I而将盖体5朝开盖方向施力的绕铰链的弹性部件亦即环状弹性部件48进行详细叙述。在栓体主体4的安装部14的上表面的后侧设置有贯通供铰接轴15的中央部贯通的也被称作轴支承部等的所述轴承受35。该轴承受35以中心轴线(未图示)与铰接轴15的中心轴线15Z —致的方式形成为圆柱形状,且自安装部14的上表面垂直地立起设置。并且,环状弹性部件48是O型圈或橡皮圈之类的橡胶、弹性体、硅胶等的呈环状的细长的带状形状,在实施例中为安装被形成为圆形环状的部件。进而,以将该环状弹性部件48的一侧部亦即一侧边部48A勾挂于轴承35的前侧下部的方式卡定该环状弹性部件48,以便当开盖时该环状弹性部件48俯视观察呈矩形状。另一方面,环状弹性部件48的配置于左右的中间部亦即作为弹性部件主体的左右边部48B配置在轴承受35的左右侧面侧,且配置成:在闭盖时和半开时勾挂于铰接轴15而折回,并且在全开时位于铰接轴15的下方而朝后方大致呈直线状。对于该左右边部48B的折回,自一侧边部48A侧开始,与铰接轴15的外周面的下部接触并通过其外周面的下部,而后与外周面的后侧接触并以朝上方折回的方式勾挂固定。此外,左右边部48B的前端侧亦即作为另一侧部的另一侧边部48C以勾挂于卡定部件26的后部侧的方式连接。因此,在卡定部件26的后部形成有朝上方折回而呈倒U字形的环状弹性部件48用的卡定承受部49。闭盖时,该另一侧边部48C配置于相比一侧边部48A靠前方的位置、并且位于相比铰接轴15的中心轴线15Z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如图2所示卡定解除钮38未被按压的闭盖状态下,左右边部48B在铰接轴15搭挂180°以上并折回。因此,环状弹性部件48处于伸长状态,以将卡定部件26朝后方牵拉的方式发挥作用。进而,在该状态下,如图3、4所示,在卡定解除钮38被按压的闭盖状态下,利用倾斜部39使倾斜承受部40、进而使卡定部件26前进,由此,卡定部件26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并且环状弹性部件48进一步伸长。进而,由于左右边部48B在铰接轴15搭挂180°以上并折回,因此,环状弹性部件48处·于伸长状态,以将卡定部件26朝后方牵拉的方式发挥作用。此外,当使用者按压卡定解除钮38而解除卡定时,卡定部6朝前方突出。此时,当确认解除的使用者使手从卡定解除钮38离开时,卡定部6欲返回原来的位置而再次卡定,但是,由于盖体借助防水部件24的弹性被朝上方施力,因此卡定部6不返回原来的位置,盖体打开。此外,为了在如图7、8所示的将盖体5打开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度的全开状态卡定,在轴承35的外周面的后部形成卡定承受用突起50,并且在盖体5的靠轴承35附近的位置形成卡定用突起51,该卡定用突起51设置成能够在盖体5的回动方向上卡定于卡定承受用突起50。其次,对所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卡定部6卡定于卡定承受部28,盖体5被维持在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卡定部6借助环状弹性部件48的作用力被持续朝后方施力。进而,利用防水部件24封闭液体通孔18、空气孔19。另一方面,当将闭盖状态的盖体5打开时,克服螺旋弹簧38S和环状弹性部件的朝垂直方向的分力的作用力按压卡定解除钮38而使之下降,从而倾斜部39将倾斜承受部40朝前方按压,由此,卡定部6自卡定承受部28脱离,从而卡定状态被解除。随后,盖体5借助环状弹性部件48朝打开方向施力而打开90°的角度,并进一步回动直至卡定小突起48、卡定承受小突起49卡定,盖体5被维持在朝向斜上方的状态,并且卡定解除钮38恢复。在该状态下,能够倾斜容器主体2而将收纳液体从液体通孔18排出。在这样的开盖时,当尽管按压了卡定解除钮38但万一卡定部6不朝前方移动时,能够将手指或手指甲尖钩挂于从卡定部件26的上表面的周面突起的前方突起部37而强制性地将卡定部6拉出。并且,在盖体5被安装于容器主体4之后,下端缘部在外部露出、且不与容器主体接触。因此,当将盖关闭时能够可靠地推入而再次形成为卡定状态,并且,当因减压等原因而即便按压了卡定解除钮38但盖体5并未打开时,能够将手搭放于缘部而将盖打开。如上,在所述实施例中,具备:栓体主体4,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饮料容器主体2的上部开口部3 ;液体流路18F,其形成于所述栓体主体4的内部;注入口 12,其设置在所述液体流路18F的上部且设置在栓体主体4的前侧;盖体5,其在栓体主体4的后侧经由铰接轴15而被轴支承为回动自如,并对液体流路18F进行开闭;防水部件24,其设置于所述盖体5,并对液体流路18F进行密闭;卡定解除钮38,其设置成在盖体5的上部与下部之间沿上下方向进退自如,并且被朝上方施力;以及卡定部件26,其具有卡定部6,且设置成沿大致水平方向进退自如,并将盖体5卡定在关闭状态,在盖体5与栓体主体4之间,利用附设于铰接轴15的环状弹性部件48的弹性将盖体5朝打开方向施力,并且,环状弹性部件48对卡定部件26朝卡定方向施力,由此,通过将卡定解除钮38朝下侧推入,卡定部件26与栓体主体4之间的卡定状态被解除,使得盖体5打开,由此,环状弹性部件48除了用作沿盖体5的打开方向施力的构件之外,还兼用作沿牵拉方向对卡定部件26施力的构件,由此,能够减少盖体5的中间部内部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省去设置这些部件所需要的空间,结果,例如能够实现用于提高操作性的卡定解除钮38的大型化。 具体而言,具备:栓体主体4,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饮料容器主体2的上部开口部3 ;液体流路18F,其形成于所述栓体主体4的内部;注入口 12,其设置于所述液体流路18F的上部且设置在栓体主体4的前侧;以及盖体5,其在栓体主体4的后侧经由铰接轴15被轴支承为动自如,并对液体流路18F进行开闭,在所述盖体5具备:防水部件24,其对液体流路18F进行密闭;卡定解除钮38,其设置成在盖体5的上部与下部之间沿上下方向进退自如,并且被朝上方施力,且上部38U在盖体5的顶面30露出;以及卡定部件26,其具有卡定部6,且设置成沿大致水平方向进退自如,并将盖体5卡定在关闭状态,所述卡定部6能够卡定于设置在栓体主体4的前侧的卡定承受部28,在栓体主体4与盖体5,将以左右边部48B搭挂于铰接轴15的后部的方式附设的环状弹性部件48的一侧边部48A、另一侧边部48C连接,利用环状弹性部件48的伸长弹性将盖体5朝打开方向施力,并且,环状弹性部件48的伸长弹性对卡定部件26朝卡定方向施力,并且在卡定解除钮38与卡定部件26之间夹装有由倾斜部38和倾斜承受部40构成的下方移动一前进移动转换机构,通过按压卡定解除钮38,使卡定解除钮38前进从而形成为卡定解除状态,由此,共用对卡定部6施力的弹性部件48和使盖体5成为打开状态的弹性部件48,因此部件数量少。并且,形成为通过使用卡定解除钮38和卡定部6来进行栓体主体4和盖体5的卡定,且通过按压卡定解除钮38来解除卡定部6的卡定从而使盖体5朝打开方向移动,与卡定相关的部件包括卡定解除钮38、卡定部6以及栓体主体4这三方面,因此与此前的中栓相比部件数量少。并且,通过将卡定解除钮38、卡定部6、用于对卡定部件施力的环状弹性部件48、以及用于限制卡定部6和铰链的弹性部件48这四方面配置于盖上体23与盖下体21之间的空洞部22,与现存的中栓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由于部件形状并不具有复杂的形状,又部件数量少,因此能够缩短组装时间。并且,由于将为了进行盖体5的开闭而用于对卡定部6和卡定解除钮38施力的环状弹性部件48配置在盖体5的内部与铰接轴15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盖体5内的空间,结果,能够增大配置于盖体5的顶面30的卡定解除钮38的上部38U,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特别地,将细长状的环状弹性部件48的一侧边部48A卡定并连接于铰接轴15的轴承受35的前侧下部,从而将一侧边部48A配置于相比栓体主体4的铰接轴15的中心轴线15Z靠容器主体2的中心侧的位置、且将一侧边部48A配置于相比铰接轴15的中心轴线15Z靠前侧且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将另一侧边部48C卡定并连接于卡定部件26的后部,在闭盖状态下将环状弹性部件48的左右边部48B卷挂于铰接轴15的外周面后侧大致半周,并且,将环状弹性部件48的另一侧边部48C配置于相比一侧边部48A靠前方且是铰接轴15的中心轴线15Z的上方的位置,由此,在闭盖状态和半开时,环状弹性部件48搭挂于铰接轴15并折回,在开盖状态下,配置成环状弹性部件48的中间部位于所述铰接轴15的下方侧且朝后方大致呈直线状延伸,环状弹性部件48位于铰接轴15的中心轴线15Z的下方,利用所述铰接轴15的中心轴线15Z与左右边部48B之间的距离和环状弹性部件48的收缩力将盖体5朝打开方向施力,由此,能够利用环状弹性部件48的收缩力对卡定部件26朝后方可靠地施力。并且,当按压卡定解除钮38从而卡定部6与栓体主体4之间的卡定被解除时,通过在卡定部6的上部设置第一间隙46、第二间隙47,卡定部6沿斜向移动,具体而言,卡定解除钮38的下部38D的倾斜部39、设置于卡定部件26的后部的倾斜承受部40分别形成为随着趋向下方而均勻地趋向后方,由此,通过按压卡定解除钮38,能够使卡定部6前进而解除卡定,此外,通过利用倾斜承受部40形成杠杆中的力点,利用卡定部件26的前后方向的中间形成卡定部件26的旋转中心亦即杠杆中的支点,进而,卡定部6侧形成杠杆中的作用点,同时,形成第一间隙46、第二间隙47以便卡定部件26能够摆动,由此,当为了打开盖体5而按压卡定解除钮38从而卡定部6水平移动时,由于在盖体5上方与卡定部6之间设置第一间隙46,当卡定部6与栓体·I之间的卡合被解除而打开盖体5时,卡定部件26朝斜上方移动,当手从按钮离开而打开盖体5时能够使盖体5可靠地上升。此外,当在盖体5的外侧安装有杯状部件10时,在卡定部6的卡定被解除之前卡定部6与杯状部件10的内表面接触,进而限制卡定部6的移动,由此,在关闭杯状部件10时,卡定部6与杯状部件10的内侧面接触,进而限制盖体5和杯状部件10的动作。因此,卡定的卡定部6不会移动,当杯状部件10覆盖于容器主体2时,盖体5不会打开。并且,卡定部6的前表面的周面30S的下部配置于相比盖上体23的外周面25S经由前方突起部37朝前方突出的位置,由此,卡定部6相比盖体5突出,由此,在视觉上容易分辨卡定解除。并且,即便容器主体2的内部成为减压状态而卡定部件26难以移动从而盖体5无法打开,也能够通过将手指搭放于卡定部6的前方突起部37而将卡定部6拉出、或者将手搭放于盖体5的下端部的边缘而解除卡定部6与卡定承受部28之间的卡定状态从而将盖体5打开。并且,为了将盖体5卡定在全开状态,在轴承受35的外周面的后部形成卡定承受用突起50,并且在盖体5的靠轴承受35附近的位置形成卡定用突起51,由此,容易清洗全开状态下的栓体I。[实施例2]以下对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图12 19示出实施例2,在卡定解除钮38设置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并且,在卡定部件26设置能够卡定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的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在实施例中,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由在倾斜部39的上侧的前部朝前方开口的凹部形成,并且,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由朝后的凸部形成。当然,该凹凸关系也可以相反。因而,如图12所示,在卡定状态下,倾斜部39与倾斜承受部40以倾斜状态接触,进而,通过如图13所示按压卡定解除钮38,对应于倾斜部39与倾斜承受部40之间的滑动,卡定部6朝前方移动从而卡定部6与卡定承受部28之间的卡定被解除。同时,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成为卡定状态,进而,借助利用环状弹性部件48对卡定部件26朝后方施力的力来保持该卡定状态。因此,即便在如图14所示盖体5朝上打开的状态下也形成为卡定解除状态。另外,在关闭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将卡定部6朝前方牵拉而使卡定解除钮38返回原来的位置。在实施例2中,虽然在实施例2中并不存在实施例1所示的设置于外周面6S的前方突起部37,但是作为卡定部6的功能与实施例1并无不同。如上,在所述实施例中,当卡定解除钮38被朝下侧推入时其与所述卡定部6卡合而被保持在解除状态,因此,在盖体5打开的期间,卡定解除钮38下降到盖体5中,进而能够保持卡定解除状态。另外,在实施例2中,通过以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卡合时为前提,进·而来调整螺旋弹簧38S的弹性系数和环状弹性部件48的弹力,通过从卡定部6的卡定状态起克服螺旋弹簧38S的作用力用手指按压卡定解除钮38,卡定部6克服环状弹性部件48的朝向后方的拉力而前进,从而能够形成为卡定解除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手指从卡定解除钮38离开,盖体5借助环状弹性部件48的拉力朝开盖方向回动。调整成:伴随该回动,环状弹性部件48的施力作用大于卡定解除钮38的螺旋弹簧38S对卡定解除钮38的施力作用(关于对卡定部6 (卡定部件26)的作用力,环状弹性部件48的作用力 > 由卡定解除钮38的螺旋弹簧38S产生的作用力)。因而,能够在盖体5打开的同时牵拉卡定解除钮38而自动地返回。这样,由于在盖体5回动而打开的过程中环状弹性部件48的伸缩率变化,因此,在回动的中途环状弹性部件48的拉力变弱,卡定解除钮38与卡定部6的卡定自动地被解除。具体而言,当盖体5全开时,环状弹性部件48对卡定部件26的牵拉力大于使卡定部6相比外周面23S突出并进行维持的力(倾斜部39与倾斜承受部40之间的静摩擦力、卡定部件26与空洞部22的内壁等之间的静摩擦力等的总和),由此,卡定部6、乃至卡定解除钮38恢复,在关闭盖体5时像通常那样关闭即可,从而便利性提高。[实施例3]图20 26示出实施例3,在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2同样在卡定解除钮38设置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并且在卡定部件26设置能够卡定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的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进而,在闭盖状态下,将卡定部件26的后部的卡定承受部49朝后方延长,使得该延长部63接近轴承受35。进而,在铰接轴15支承件或者其附近设置解除卡定部件26的卡定的卡定解除推出用突起64。另外,在实施例中,卡定解除推出用突起64与轴承受35设置成一体,卡定解除推出用突起64朝向前方且朝斜上方设置,且其突出长度L形成为大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之间的卡定长度B (突出长度L>卡定长度B)。即,从盖体5开始朝斜上方打开而延长部63开始抵靠于卡定解除推出用突起64起、到延长部63到达突出长度的前端为止的卡定部件26的推出长度(与突出长度相同的长度)形成为,大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之间的、卡定部件26在滑动方向上的卡定长度。另外,在实施例中,在以铰接轴15作为回转中心时,突起64的前端64A配置在最大半径上,并且设置成,与前端64A相比下表面64D侧朝后下方倾斜,前端64A的上表面64U侧朝向后下方或者上方。
因而,在闭盖状态下,延长部63后退,进而,当利用手指按压卡定解除钮38时,卡定部6前进而变成卡定解除状态,并且,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和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卡定而保持解除状态。进而,当将盖体5朝斜上方打开时,延长部63抵接于前端近前侧,由此,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的卡定状态被解除,进一步,通过延长部63抵接于前端64A,延长部63被比较大幅度地推出,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部61与卡定解除保持用卡合承受部62的卡定状态被完全解除,结果,解除钮借助螺旋弹簧38S的回复力被抬起而恢复至初始位置。此外,当盖体5全开时,延长部63沿着上表面64U滑动,由此,延长部63、乃至卡定部6借助环状弹性部件48而后退。如上,在所述实施例中,对于卡定解除钮38与卡定部6的卡定,通过与设置于所述铰接轴15侧的卡定解除推出用突起64接触,卡定部6朝远离铰接轴15侧的方向移动,从而所述卡定被解除,由此,盖体5打开,当卡定部6与铰接轴15侧接触时,卡定部6的延长部63抵接于设置在铰接轴15侧的卡定解除推出用突起64,由此,卡定解除钮38返回上方,当将盖体5关闭时解除钮能够自动地返回原来的按压之前的位置。具体而言,在轴承受35将卡定解除推出用突起64形成为朝向前方且朝斜上方设置的凸轮状,从该突起64的前端64A起,下表面64D、上表面64U以与铰接轴15的中心轴线15Z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式分·别后退,进而,在闭盖时,卡定部件26随着朝开盖状态转变的同时能够沿着下表面64D、前端64A、上表面64U滑动。[实施例4]图27 36示出实施例4,对于实施例4,在盖体5除了设置有卡定解除钮38之外,还设置有用于从卡定解除状态切换至卡定状态的卡定钮65。在卡定解除钮38并未设置朝上方施力的施力单元,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卡定钮65在盖体5的顶面30中以沿上下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卡定解除钮
38的前方,并且在卡定钮65的下部呈上下两级地设置有第--^定部66和第二卡定部67。
该卡定钮65由借助螺旋弹簧68始终朝上方施力。第二卡定部67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第二横向宽度N形成为大于第 ^定部66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第一横向宽度M(第一横向宽度M〈第二横向宽度N)。另外,第—^定部66和第二卡定部67的前后长度形成为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在卡定部件26的中间部沿前后方向配置有第一^^定承受部69和第二卡定承受部70。所述第一^^定承受部69和第二卡定承受部70经由左右一对阶梯部71在前后方向连通而排列设置,且分别以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方式设置。第一卡定承受部69、第二卡定承受部70的各自的平面形成为与第一^^定部66、第二卡定部67的各自的平面大致相同。并且,在第一卡定承受部69的下表面形成有上下方向的阶梯部72。因而,在处于由卡定部6卡定的卡定状态的闭盖状态下,卡定钮65被推入从而第
二卡定部66卡定于上下方向的阶梯部72,并且,第--^定部66嵌装于与第--^定承受部
69。此时,卡定部件26由环状弹性部件48朝后方施力,并且螺旋弹簧68压缩。进而,当按压卡定解除钮38时,经由倾斜部39、倾斜承受部40使卡定部6、卡定部件26前进,从而解除与卡定承受部28卡定的卡定状态。并且,伴随着卡定部件26的前进,第二卡定承受部70配置在原本配置于第一卡定承受部69的下侧的第二卡定部67的上方,由此,借助螺旋弹簧68的回复力,卡定钮65被推起,第二卡定部67嵌装于与第二卡定承受部70,盖被打开。
另一方面,当再次闭盖时,当克服螺旋弹簧68的作用力将卡定钮65压下时,第二卡定部67被压下从而该第二卡定部67与左右一对阶梯部71之间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并且第一^^定部66嵌装于与第一^^定承受部69。结果,卡定部件26借助环状弹性部件48的弹力后退,卡定部6卡定于卡定承受部28。如上,具有卡定钮65,其设置在栓体主体4、盖上体23以及盖下体21之间,且沿大致上下方向进退自如地移动,该卡定钮65位于相比卡定解除钮38靠饮用口侧的位置,在盖体5关闭的状态下,卡定钮65与盖体5的顶面30处于同一状态,当按压卡定解除钮38而使盖体5成为打开状态时,卡定部6与卡定钮65卡合,卡定钮从盖体5的顶面30弹出,当将盖体5关闭时,通过按压卡定钮65,能够使盖体5成为关闭状态,因此,具体而言,除了设置有依据由环状弹性部件48朝后方牵拉的卡定部6、用于在被按压时使卡定部件26前进从而解除卡定的卡定解除钮38之外,还设置有使处于卡定解除状态的卡定部6后退从而切换至卡定状态的卡定钮65,能够选择性地操作所述卡定解除钮38、卡定钮65,通过按压卡定解除钮38,能够可靠地解除卡定部6与卡定承受部28之间的卡定,在关闭时,通过在关闭盖体5的同时按压卡定钮65,能够·可靠地进行卡定部6与卡定钮65的卡定。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本发明所涉及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并且,例如也可以在栓体设置饮用口。
权利要求
1.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栓体主体,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饮料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 液体流路,其形成于该栓体主体的内部; 注入口或饮用口,其设置在该液体流路的上部且设置在所述栓体主体的前侧; 盖体,其在所述栓体主体的后侧经由铰接轴被轴支承为回动自如,并对所述液体流路进行开闭; 防水部件,其设置于该盖体,并对所述液体流路进行密闭; 卡定解除钮,其设置成在所述盖体的上部与下部之间沿上下方向进退自如,并且被朝上方施力;以及 卡定部件,其具有卡定部,且设置成沿大致水平方向进退自如,并将所述盖体卡定在关闭状态, 在所述盖体与所述栓体主体之间,利用附设于所述铰接轴附近的环状弹性部件的弹性将盖体朝打开方向施力,并且,所述环状弹性部件对所述卡定部件朝卡定方向施力,并且,通过将所述卡定解除钮朝下侧推入,所述卡定部件与所述栓体主体之间的卡定状态被解除,从而所述盖体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当按压所述卡定解除钮从而所述卡定部件与所述栓体主体之间的卡定被解除时,通过在所述卡定部件的上部设置间隙,所述卡定部件沿斜向移动,从而所述盖体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卡定解除钮被朝下侧推入时,所述卡定解除钮与所述卡定部件卡合而保持解除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卡定解除钮被朝下侧推入时,所述卡定解除钮与所述卡定部件卡合而保持解除状态,在所述盖体从关闭状态变成打开状态的中途,由环状弹性部件施加的力变弱,所述卡定解除钮的卡合被解除并且返回至被按压之前的初始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卡定解除钮与卡定部件之间的卡合,通过与设置于所述铰接轴侧的卡定解除用突起接触,所述卡定部件朝远离铰接轴侧的方向移动,从而卡定被解除。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具有卡定钮,该卡定钮其设置在所述栓体主体与所述盖体的上部和、所述盖体的下部之间,且沿大致上下方向进退自如地移动,所述卡定钮位于相比所述卡定解除钮靠饮用口侧的位置,在盖体关闭状态下,所述卡定钮与盖体的顶面处于同一状态,当按压所述卡定解除钮而使所述盖体成为打开状态时,所述卡定部件与卡定钮卡合,所述卡定钮从所述盖体的顶面弹出,当将所述盖体关闭时,通过按压卡定钮能够使盖体成为所述关闭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当在杯状部件嵌装于所述盖体的外侧嵌合有杯状部件时,所述卡定部件在卡定被解除之前与所述杯状部件的内表面接触,进而限制所述卡定部件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件比所述盖体突出。
全文摘要
一种饮料用容器的栓体,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而有效利用盖体内的空间。具备安装于饮料容器主体(2)的栓体主体(4),在关闭栓体主体的上方的盖体(5)具备以在上部和下部之间沿上下方向进退自如的方式设置且被朝上方施力的卡定解除钮(38)、和具有卡定部(6)且沿大致水平方向进退自如地设置并将盖体卡定在关闭状态的卡定部件(26)。进而,在盖体与栓体主体之间设置附设于铰接轴(15)的环状弹性部件(48),对盖体朝打开方向施力。此外,环状弹性部件对卡定部件朝卡定方向施力,且设置成通过将卡定解除钮朝下侧推入而解除卡定部件与栓体主体的卡定状态。不需要对卡定部件朝卡定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等,能够实现卡定解除钮的大型化。
文档编号A47J41/00GK103224084SQ20131003207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7日
发明者河野达也, 杜宏梁, 松山真 申请人:膳魔师株式会社, 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