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813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力锅,尤其是可以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
背景技术
现有电压力锅、电饭锅等电热烹饪器具使用较为普遍,为了保持锅具的使用卫生,一般会在锅盖上安装内盖,并且内盖可以从锅盖上拆卸下来,以方便用户清洗内盖。但用户在完成清洗后很容易忘记将内盖装回,此时如果继续使用锅具进行烹饪,会影响烹饪效果,或产生溢出等异常现象,例如:电压力锅没有安装内盖则会无法上压,不能起到压力烹饪效果;电饭锅则会造成锅内水分溢出的情况。目前解决内盖漏装的办法是在外盖内部设置微动开关和触动微动开关的顶杆,当装入内盖时,内盖按压顶杆而触动微动开关,给电压力锅的控制电路一个信号,这时控制电路才能正常通电工作;没装内盖时,微动开关不动作,控制电路不能正常通电工作,从而提示用户装上内盖。另外,电压力锅的锅盖合盖之后,锅盖的内盖与内锅之间形成密封腔,在非工作状态下,锅内常常会产生低于外部大气压的负压,由于负压使内锅吸牢而挂带在内盖上,使外盖的重量过大;尤其是对于连体式的电压力锅,当用户按动开盖按钮后,较链弹簧的扭力不足以克服内盖与内锅之间的吸力,外盖不能自动打开。目前解决的方法是增加一个开盖辅助机构,依靠弹出的顶杆顶在外盖上来增加开盖力的,但这样做仅仅是增加使锅盖自动弹开的开盖力,并未根本上解决锅内负压导致内锅被内盖吸住的问题,当顶杆将外盖顶起时,内锅还是会被吸牢挂起,然后通过内锅的自重力和内锅碰到本体其它部件的反作用力来克服负压,使内锅脱离内盖,内锅和其它部件在长期的碰撞中可能会损坏,碰撞的声音也会给用户品质不良的感觉。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 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电压力锅,通过机械结构来避免用户漏装内盖的情况发生,结构简单且安全可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包括锅体、锅盖及内锅,所述锅盖铰接于锅体上,所述内锅容置在锅体中,所述锅盖包括外盖和可拆卸的内盖,所述外盖上设有活动的顶杆和内盖感应件,顶杆自外盖的底面伸出,内盖感应件具有阻挡部和避让部,阻挡部与顶杆相对应时可限制顶杆的活动,顶杆在合盖过程中产生干涉阻止锅盖与锅体扣合,所述内盖触动内盖感应件并使内盖感应件的避让部与顶杆相对应,顶杆可在合盖过程中被顶起。进一步的,所述内盖感应件包括设置在顶杆上方的推杆,所述阻挡部为推杆的底面,所述避让部为设置在推杆底面上的凹槽。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一侧具有倾斜的导向壁,所述顶杆被顶起时施力于导向壁上带动推杆动作。进一步的,所述顶杆上设有顶杆弹簧,所述顶杆弹簧提供顶杆向外盖外弹出的作用力。进一步的,所述内锅的侧壁具有手持部,开盖过程中顶杆弹簧的弹性力驱动顶杆弹出,顶杆抵触在手持部上驱使内锅与内盖分离。进一步的,所述外盖具有外盖罩,所述外盖罩的底面设有底孔,外盖罩的内侧面设有朝向内盖的侧孔,所述顶杆穿过底孔并能沿着底孔轴向运动,所述内盖感应件穿过侧孔并能沿着侧孔轴向运动。进一步的,所述外盖罩上设有安装架,安装架支撑于内盖感应件下方,并且安装架上设有与顶杆相对应的过孔。进一步的,所述外盖罩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内盖感应件上方。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与内盖感应件之间设有复位弹簧。进一步的,所述顶杆上设有限位卡肩,所述内盖感应件上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卡肩的尺寸大于底孔尺寸,所述限位凸台的尺寸大于侧孔尺寸。本发明的 有益效果:本发明电压力锅的锅盖外盖上装有顶杆和内盖感应件,顶杆和内盖感应件之间具有联锁动作,未装内盖的情况下,内盖感应件限制顶杆活动,顶杆在合盖过程中产生干涉从而阻止锅盖与锅体扣合,通过这种方式提醒用户漏装内盖;内盖装上后,顶杆可在合盖过程中被顶起,锅盖与锅体正常扣合。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简单的机械检测结构达到防止内盖漏装的目的,不需要增加电气结构,实施成本低并且可靠性提闻。本发明还在顶杆上设置顶杆弹簧,顶杆弹簧驱使顶杆向外盖的底面弹出,内锅的侧壁具有手持部,在开盖过程中顶杆弹簧的弹性力驱动顶杆弹出,顶杆抵触在手持部上驱使内锅与内盖分离;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依靠顶杆弹出的力直接作用在内锅上,能更有效的使内锅与内盖分离,解决锅内负压导致内锅被内盖吸住的问题,且电压力锅开盖过程中,分离的内锅不会和锅体其他部件产生碰撞。本发明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发明电压力锅的优选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电压力锅未装内盖时顶杆和内盖感应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电压力锅装上内盖后顶杆和内盖感应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电压力锅装上内盖且合盖到位后顶杆和内盖感应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电压力锅外盖内顶杆和内盖感应件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提出一种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包括锅体、锅盖及内锅,锅盖铰接于锅体上,内锅容置在锅体中,锅盖包括外盖和可拆卸的内盖,外盖上设有活动的顶杆和内盖感应件,顶杆自外盖的底面伸出,内盖感应件具有阻挡部和避让部,阻挡部与顶杆相对应时可限制顶杆的活动,顶杆在合盖过程中产生干涉并阻止锅盖与锅体扣合,所述内盖触动内盖感应件并使内盖感应件的避让部与顶杆相对应,顶杆可在合盖过程中被顶起。通过简单的机械检测结构达到防止内盖漏装的目的,实施成本降低,且可靠性提高。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参照图1、2,本实施例的电压力锅包括锅体1、锅盖及内锅3,锅盖铰接于锅体I上,内锅3容置在锅体I中,锅盖包括外盖2和可拆卸的内盖22,内盖22与内锅3之间设置密封圈8,具体的:外盖2的一端通过铰链部5铰接在锅体I上,铰链部5包括铰链轴52和铰链弹簧51,外盖2的另一端通过开盖按钮与锅体I扣合,按下开盖按钮后,外盖2可在铰链弹簧51的作用下被弹开,并绕着铰链轴52翻转,开盖按钮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图1所示的开盖按钮是设置在锅体I上的钩杆4,其他的开盖按钮结构不在此详述。本实施例在外盖2上设置活动的顶杆6和内盖感应件,顶杆6的下端从外盖2的底面伸出,内盖感应件设置在顶杆6上方,并且内盖感应件上形成阻挡部和避让部,在外力驱使内盖感应件的动作时,阻挡部和避让部分别与顶杆6相对应,阻挡部与顶杆6相对应时可限制顶杆6的活动,也就是限制顶杆6被顶起,这种情况下,顶杆6伸出外盖2的部分在合盖过程中产生干涉,锅盖与锅体I无法扣合;当内盖感应件的避让部与顶杆6相对应时,顶杆6可在外力作用下被顶起,并且顶杆6的上部嵌入避让部内,锅盖与锅体I可以正常扣合。针对上述机械检测结构,本实施例在具体应用时可以优选如下方案:参照图2,在外盖2的底部设置外盖罩23,本实施例中,外盖罩23的底面可理解为外盖2的底面,该底面在合盖时能与锅体I接触,外盖罩23的底面设有底孔232,外盖罩23的内侧面设有朝向内盖22的侧孔231,顶杆6穿过底孔232并能沿着底孔232轴向运动,内盖感应件为一推杆7,并且设置在顶杆6上方,上述的阻挡部是推杆7的底面71,上述的避让部是设置在推杆底面71上的凹槽72,推杆7穿过侧孔231并能沿着侧孔231轴向运动。结合图2、5,本实施例还在外盖罩23上设置了安装架24,安装架24支撑于内盖感应件下方,安装架24与外盖罩23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架24上设有与顶杆6相对应的过孔242。组装时,通过安装架24定位顶杆6和推杆7,装配方便,且保证组装后顶杆6和推杆7的位置不会偏移。在安装架24上还设有弹簧定位柱241,推杆7 —端设有弹簧定位柱75,推杆7的弹簧定位柱75与安装架24的弹簧定位柱241之间设置复位弹簧70,依靠复位弹簧70的弹性力使得推杆7复位,进入检测状态。顶杆6上设有限位卡肩62,内盖感应件上设有限位凸台76,限位卡肩62的尺寸大于底孔232尺寸,防止顶杆6从底孔232中掉落,限位凸台76的尺寸大于侧孔231尺寸,防止内盖感应件从侧孔231中滑出。为了防止顶杆6顶起时将推杆7顶偏,在外盖罩23位于推杆7上方的位置设有限位块25,防止推杆7被顶杆6顶起,当然该限位块25也可以设置在安装架24或者外盖2其他部位,原则上只要保证推杆7不被顶起即可。本实施例的原理:参照图2,电压力锅未装内盖22时,复位弹簧70驱动推杆7向外弹出,推杆7的底面71与顶杆6相对应,底面71挡住顶杆6限制顶杆6上升,用户在该状态下合盖时,顶杆6伸出外盖2的部分在合盖过程中产生干涉,这里所说的干涉一般是指顶杆6抵触在锅体I相应的接触部位,例如锅体I的中环或者内锅3上,使得锅盖无法与锅体I扣合,通过这种方式提醒用户漏装内盖。参照图3,电压力锅装上内盖22后,内盖22顶触推杆7,推杆7向内运动,使推杆7底面的凹槽72与顶杆6相对应,用户在该状态下合盖时,顶杆6被锅体I相应的接触部位顶起,并使顶杆6上端嵌入凹槽72内,顶杆6上升后解除了干涉,锅盖与锅体I可以正常扣合,由此达到了防止内盖漏装的目的。参照图4,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将凹槽72的一侧设计成倾斜的导向壁73,顶杆6被顶起时施力于导向壁73上带动推杆7动作,具体的说:本实施例电压力锅的内盖22周缘具有盖牙,内锅3周缘具有锅牙,通过旋转内盖22的方式使得内盖22与内锅3扣合或者分离。合盖过程中,顶杆6施力于导向壁73上,将顶杆6向上的力转换为推杆7水平方向的推力,从而驱动推杆7向外盖2内运动一段距离,使推杆7与内盖22分开,内盖22旋转扣合过程中不会受到推杆7的影响。为提高与导向壁73的配合度,顶杆6上端也设成斜面,其运动配合原理类似于斜楔机构。为了提高顶杆6与推杆7之间配合的可靠性,应当限制顶杆6的旋转,可以将上述底孔232和顶杆6的截面形状设置成相配合的非圆形,例如方形、D字形等,顶杆6可以在底孔232中上下运动,但不能转动,顶杆6与推杆7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配合度。参照图1,针对目前锅内负压导致内锅被内盖吸住的问题,本发明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优选方案如下:顶杆6上设有顶杆弹簧61,顶杆弹簧61上端可顶靠在安装架24上,下端抵靠在限位卡肩62上,从而提供顶杆6向下的弹性力,驱使顶杆6向外盖2的底面弹出,内锅3的侧壁具有手持部31,可以方便内锅3的取放,将顶杆6设置在外盖2上与手持部31相对应的位置,开盖过程中顶杆弹簧61的弹性力驱动顶杆6弹出,顶杆6抵触在手持部31上,使得内锅3与内盖22之间产生一个反向的作用力来克服锅内负压,使内锅3与内盖22在开盖时分尚,且分尚的内锅3不会和锅体I其他部件产生碰撞。实际的压力锅产品,内锅通常具有两个手持部,外盖罩上可设置两组顶杆和内盖感应件,并分别对应内锅的两个手持部;或者只是在外盖罩上设置一组顶杆和内盖感应件,该顶杆可以抵触到内锅的手持部,也可以抵触到锅体其他部位。当然压力锅产品只是单独考虑内盖检测问题时,顶杆可以抵触到锅体或者内锅的其他部位,原则上只要保证顶杆在未装内盖的情况下会产生干涉阻止锅盖扣合即可,因此,本发明的方案中可以取消顶杆弹簧,顶杆被顶起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落,然而设置顶杆弹簧是可以保证顶杆复位的可靠性。本发明其他的简单替换或变换方案不在此详述。通过上述实施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简单的机械检测结构达到了防止内盖漏装的目的,不需要增加电气结构,实施成本低并且可靠性提高;另外,该机械检测结构在进行简单改进后,还解决了锅内负压导致内锅被内盖吸住的问题,且实施效果优于现有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优化方案可同时解决内盖检测与开盖辅助的问题,整个结构简化,降低产品成本,而安全可罪性进一步提闻。 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电压力锅、电饭煲等电热烹饪器具。 通过上述实施例,本发明的目的已经被完全有效的达到了。熟悉该项技艺的人士应该明白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
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发明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
1.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包括锅体、锅盖及内锅,所述锅盖铰接于锅体上,所述内锅容置在锅体中,所述锅盖包括外盖和可拆卸的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上设有活动的顶杆和内盖感应件,顶杆自外盖的底面伸出,内盖感应件具有阻挡部和避让部,阻挡部与顶杆相对应时可限制顶杆的活动,顶杆在合盖过程中产生干涉阻止锅盖与锅体扣合,所述内盖触动内盖感应件并使内盖感应件的避让部与顶杆相对应,顶杆可在合盖过程中被顶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感应件包括设置在顶杆上方的推杆,所述阻挡部为推杆的底面,所述避让部为设置在推杆底面上的凹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一侧具有倾斜的导向壁,所述顶杆被顶起时施力于导向壁上带动推杆动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上设有顶杆弹簧,所述顶杆弹簧提供顶杆向外盖外弹出的作用力。
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侧壁具有手持部,开盖过程中顶杆弹簧的弹性力驱动顶杆弹出,顶杆抵触在手持部上驱使内锅与内盖分离。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具有外盖罩,所述外盖罩的底面设有底孔,外盖罩的内侧面设有朝向内盖的侧孔,所述顶杆穿过底孔并能沿着底孔轴向运动,所述内盖感应件穿过侧孔并能沿着侧孔轴向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罩上设有安装架,安装架支撑于内盖感应件下方,并且安装架上设有与顶杆相对应的过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罩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内盖感应件上方。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与内盖感应件之间设有复位弹簧。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上设有限位卡肩,所述内盖感应件上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卡肩的尺寸大于底孔尺寸,所述限位凸台的尺寸大于侧孔尺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防止内盖漏装的电压力锅,属于厨房烹饪器具领域,解决了现有电压力锅内盖检测和锅内负压导致内锅被内盖吸住的问题,本发明的电压力锅包括锅体、锅盖及内锅,所述锅盖铰接于锅体上,所述内锅容置在锅体中,所述锅盖包括外盖和可拆卸的内盖,所述外盖上设有活动的顶杆和内盖感应件,顶杆自外盖的底面伸出,内盖感应件具有阻挡部和避让部,阻挡部与顶杆相对应时可限制顶杆的活动,顶杆在合盖过程中产生干涉阻止锅盖与锅体扣合,所述内盖触动内盖感应件并使内盖感应件的避让部与顶杆相对应,顶杆可在合盖过程中被顶起。
文档编号A47J36/00GK103181723SQ20131008090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3日
发明者詹鹏, 章君广, 乐晓辉 申请人:松下家电研究开发(杭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