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548阅读:9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扣环。
背景技术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窗帘、浴帘这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如何对窗帘、浴帘进行挂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在布上穿孔,然后找个环形的扣穿过,进行连接固定。这种办法虽然简单,但是影响整体的美观,并且长时间的使用,穿孔拉扯变大容易损坏布。人们对扣环进行了一些改进,如下列对比文件:对比文件1,专利号为200720040935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新型塑料扣环,它是对现有的塑料扣环进行改进,使改进后的塑料扣环开口结构为下环套的端头内边形状为带有倒尖角的内弯钩,上环套的端头外边形状为带有倒尖角的外弯钩,它们是阴、阳接口,靠上环套柔性侧臂的弹力使开口封合。采用这种技术后,由于塑料扣环的开口中带有倒尖角的弯钩,使塑料扣环的环套受到重力拉伸或长久使用后,即使环套变形,塑料扣环中的开口也不会轻易开启,这样物件就不会从开口处脱落。对比文件2,专利号为200820007710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塑料组合扣环,它是用来装饰布料通风孔的塑料件。平时用缝纫或手绣的方法修饰通风孔周边沿速度很慢,不太美观。本实用新型是用注塑的方法制作出一个塑料母环和一个塑料压圈,塑料母环的主体呈短管状,管的一端制作有圆幅,另一端制作有弧长相等的阶,阶与阶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塑料压圈呈扁环形,圈孔为大小不同两级孔。在修饰布料通风孔时,将塑料母环带阶的一端伸过通风孔,将母环的幅贴在布料孔周边沿的一面,然后用拇指将压圈孔小的一端压在母环带阶管口上略施力,压圈便可较轻松地压过母环上的阶套在母环管上,并将压圈幅贴在通风孔周边沿的另一面,而阶则沉在压圈孔大的一端内,从而将通风孔周边沿修饰,既快速又美观。 对比文件3,专利号为200820008105的中国专利为献中公开了一种塑料扣环,它是用来装饰布料通风孔的塑料件。平时用缝纫或手绣的方法修饰通风孔周边沿速度很慢,不太美观。本实用新型是用注塑的方法制作出一个塑料母环和一个塑料压圈,塑料母环的主体呈短管状,管的一端制作有圆幅,另一端制作有弧长相等的阶,阶与阶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塑料压圈呈扁环状,压圈孔面为曲面。在修饰布料通风孔时,将塑料母环带阶的一端伸过通风孔,将母环的幅贴在布料孔周边沿的一面,然后用拇指将压圈孔压在母环带阶管口上略施力,压圈便可较轻松地压过母环上的阶,套在母环管上,并将压圈幅压在通风孔周边沿的另一面,从而将通风孔周边沿修饰,既快速又美观。上述对比文件虽然是一些不错的塑料扣环的改进,但是,其结构不适合用在窗帘、浴帘上,所以,本实用新型发明人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终于研发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整体美观、可重复使用的塑料扣环。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包括两个相配的塑料组件,塑料组件一为外扣环,塑料组件二为内扣环,所述的外扣环的中间开设有圆形的供挂杆通过的外圆孔,在所述的外扣环的背面设有数个凸起;所述的内扣环的中间开设有与圆孔相匹配的内圆孔,在所述的内扣环上与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的外扣环的底部沿着外圆孔上的一点直到底部开设有一条外开口,所述的内扣环的底部与外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一条内开口,所述的内扣环的内开口处开设有一朝一侧凸出的搭扣,在所述的搭扣上开设有通孔,在所述的外扣环的背面与搭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凸起。所述的外扣环的外开口处开设有一朝另一侧凸出的搭扣,在所述的搭扣上开设有通孔,在所述的内扣环的背面与搭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凸起。在所述的外圆孔的外围设有一圈向内凹陷卡紧布料的外紧固环;在所述的内圆孔的外围设有一圈内紧固环。在所述的外扣环的背面、以外圆孔的圆心为圆心设有两条凹陷的加强槽,第一加强槽和第二加强槽;在所述的外扣环与外扣环相对的一面上、与两条凹陷的加强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两条凸环,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的凸起沿外圆孔周围均匀设置,所述的通孔沿内圆孔周围均匀设置。所述的外扣环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凸起,所述的内扣环的底部均匀设置有通孔。所述的凸起个数根据外扣环面积的大小设置,所述的通孔的个数根据内扣环的面积大小设置。本实用新型由塑料 制成,利用塑料的特性,结合既简单又独特的设计,具有可重复数次利用、环保节约成本、使用方便的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外扣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外扣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内扣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内扣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外扣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囹6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的外、内扣环扣合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6所示,图中:1、外扣环,2、内扣环,3、外开口,4、内开口,11、外圆孔,
12、外紧固环,13、第一加强槽,14、凸起,15、第二加强槽,21、内圆孔,22、内紧固环,23、第一凸环,24、通孔,25、第二凸环26、搭扣。其包括两个相配的塑料组件,塑料组件一为外扣环I,塑料组件二为内扣环2,所述的外扣环I的中间开设有圆形的供挂杆通过的外圆孔11,在所述的外扣环I的背面设有数个凸起14 ;所述的内扣环2的中间开设有与圆孔11相匹配的内圆孔21,在所述的内扣环2上与凸起14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通孔24 ;所述的外扣环I的底部沿着外圆孔11上的一点直到底部开设有一条外开口 3,所述的内扣环2的底部与外开口 3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一条内开口 4。所述的内扣环2的内开口 4处开设有一朝一侧凸出的搭扣26。在所述的搭扣26上开设有通孔24,在所述的外扣环I的背面与搭扣26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凸起14。所述的外扣环的外开口处开设有一朝另一侧凸出的搭扣,在所述的搭扣上开设有通孔,在所述的内扣环的背面与搭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凸起。在所述的外圆孔11的外围设有一圈向内凹陷卡紧布料的外紧固环12;在所述的内圆孔21的外围设有一圈内紧固环22。在所述的外扣环I的背面、以外圆孔11的圆心为圆心设有两条凹陷的加强槽,第一加强槽13和第二加强槽15 ;在所述的外扣环2与外扣环I相对的一面上、与两条凹陷的加强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两条凸环,第一凸环23和第二凸环25。所述的凸起14沿外圆孔11周围均匀设置,所述的通孔24沿内圆孔21周围均匀设置。所述的外扣环I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凸起14,所述的内扣环2的底部均匀设置有通孔24。所述的凸起14个数根据外扣环I面积的大小设置,所述的通孔24的个数根据内扣环2的面积大小设置。如图中,在外圆孔11的周围均匀的设置有8个凸起14,在外扣环I的底部设有4个凸起,在内圆孔21的周围均匀的设置有8个通孔24,在内扣环2的底部设有4个通孔24。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在窗帘、浴帘的布匹上,与凸起14相对应的位置开设小孔、供凸起14穿过,在外圆孔11、内圆孔21相对应的位置开孔,然后,将外扣环I卡在布匹的一面,相对的一面卡上内扣 环2,将凸起14卡接在通孔24中,外紧固环12与内紧固环22将布匹保护,这样一个简单的窗帘、浴帘扣环就完成了,并且,在使用的时候,塑料扣环保护布匹不会受到摩擦、拉扯而变形、损坏。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包括两个相配的塑料组件,塑料组件一为外扣环,塑料组件二为内扣环,所述的外扣环的中间开设有圆形的供挂杆通过的外圆孔,在所述的外扣环的背面设有数个凸起;所述的内扣环的中间开设有与外圆孔相匹配的内圆孔,在所述的内扣环上与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的外扣环的底部沿着外圆孔上的一点直到底部开设有一条外开口,所述的内扣环的底部与外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一条内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扣环的内开口处开设有一朝一侧凸出的搭扣,在所述的搭扣上开设有通孔,在所述的外扣环的背面与搭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扣环的外开口处开设有一朝另一侧凸出的搭扣,在所述的搭扣上开设有通孔,在所述的内扣环的背面与搭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起沿外圆孔周围均匀设置,所述的通孔沿内圆孔周围均匀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扣环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凸起,所述的内扣环的底部均匀设置有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起个数根据外扣环面积的大小 设置,所述的通孔的个数根据内扣环的面积大小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浴帘、窗帘的塑料扣环,涉及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其包括两个相配的塑料组件,一为外扣环,二为内扣环,外扣环的中间开设有圆形的供挂杆通过的外圆孔,外扣环的背面设有数个凸起;内扣环的中间开设有与外圆孔相匹配的内圆孔,内扣环上与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通孔;外扣环的底部沿着外圆孔上的一点直到底部开设有一条外开口,内扣环的底部与外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一条内开口,内扣环的内开口处开设有一朝一侧凸出的搭扣,在搭扣上开设有通孔,在外扣环的背面与搭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凸起。本实用新型由塑料制成,设计简单、独特,具有可重复数次利用、环保节约成本、使用方便的优点。
文档编号A47H13/02GK203106731SQ20132004150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5日
发明者鲍纪军 申请人:鲍纪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