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扫两用机器人吸尘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吸扫两用机器人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该吸尘器本体包括吸尘通道、主刷、集尘室和导风组件。吸尘通道具有吸入口和连通集尘室的吸出口。导风组件与主刷择一的装配于吸尘器本体,具有垃圾通道。该垃圾通道具有小于吸入口的垃圾入口和连通集尘室的垃圾出口。在主刷装配于吸尘器本体时,被主刷扫入的垃圾仅从吸入口经吸尘通道进入集尘室;在导风组件装配于吸尘器主体且封堵吸入口时,被吸入的垃圾仅从垃圾入口经垃圾通道进入集尘室。由于导风组件和主刷能够择一的装配于吸尘器本体,所以,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主刷和无主刷这两种方式自由更换,不仅耗电量少,也能清扫大的垃圾和/或灰尘。
【专利说明】吸扫两用机器人吸尘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吸尘器,尤其涉及两用机器人吸尘器,该机器人吸尘器能通过主刷扫起或弹起较大垃圾,并吸入垃圾盒,和通过取消主刷,盖上主刷盖板,使吸入口变小,来加强吸力,在无主刷的情况下吸入地面上的垃圾和灰尘的这两种工作方式中互换。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机器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吸尘器本体包括吸尘通道、主刷和集尘室。吸尘通道具有吸入口和连通所述集尘室的吸出口。所述主刷装配于所述吸入口,用来扫起或者打松地面的垃圾和/或灰尘。这种机器人吸尘器的缺点是制造成本高,耗电量相对大些,扫的过程中时间长了对地板有一定的损伤。
[0003]目前还有另一种机器人吸尘器与上述吸尘器的区别在于:未设置所述主刷而包括侧刷及与侧刷匹配的垃圾通道。在使用时,主要靠一个或者两个侧刷将地面的垃圾朝向垃圾通道的垃圾入口方向扫,利用垃圾入口来吸入灰尘和/或垃圾。这种机器人吸尘器的缺点是垃圾入口设计的较小,才可以保证吸力,但是,某些大的垃圾就无法吸入,同样,在地面上沾的比较牢些的垃圾和/或灰尘不容易被吸入。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设置主刷的机器人吸尘器耗电量大以及设计侧刷的机器人吸尘器无法吸入大的垃圾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用机器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主刷和集尘室,该吸尘器本体包括吸尘通道,该吸尘通道具有吸入口和连通所述集尘室的吸出口,机器人吸尘器还包括导风组件,所述的导风组件内部具有垃圾通道,所述的导风组件的一端部具有用于封堵所述的吸入口的封堵部、另一端部具有连通所述集尘室的垃圾出口,所述封堵部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的垃圾通道的垃圾入口,所述的垃圾入口的口径小于所述吸入口的口径,所述的导风组件与所述的主刷择一装配于所述的吸尘器本体上;当所述的主刷装配于所述的吸尘器本体上时,所述的主刷安装在所述的吸入口处,所述的吸入口、吸尘通道、吸出口、集尘室依次连通,待清扫地面上的垃圾被从所述的吸入口吸入至所述的吸尘通道而后经所述的吸出口进入所述的集尘室;当所述的导风组件装配于所述的吸尘器主体时,所述的导风组件安装在所述的吸入口与集尘室之间,所述的吸入口被所述的导风组件的封堵部封堵,所述的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的吸尘通道内或从所述的吸尘通道内部穿过,所述的垃圾入口、垃圾通道、垃圾出口、集尘室依次连通,待清扫地面上的垃圾被从所述的垃圾入口吸入至所述的垃圾通道而后经所述的垃圾出口进入所述的集尘室。
[0006]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主刷盖板和导风元件,其中,所述的主刷盖板形成所述的封堵部,所述的主刷盖板相对表面贯穿而形成所述垃圾入口 ;所述的导风元件内部形成所述的垃圾通道。
[0007]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的垃圾通道是直的通道。[0008]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的导风元件呈T形结构,包括一元件本体和一连接板,所述的垃圾通道形成于所述的元件本体内部,所述的垃圾出口设置在所述的连接板上,当所述的导风组件装配于所述的吸尘器主体时,所述的连接板将所述的集尘室与所述的吸尘通道隔断,所述的垃圾通道与所述的集尘室通过所述的垃圾出口相连通。
[0009]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的吸尘器本体的底部安装有一对侧刷,一对所述的侧刷位于吸入口的相对两侧。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11]本实用新型由于设计导风组件,该导风组件与所述主刷择一的装配于所述吸尘器本体,这样,使用者在清扫大的垃圾和/或灰尘时,装配上主刷,被主刷扫入的垃圾从所述吸入口经吸尘通道进入所述集尘室,在清扫小的垃圾和/或灰尘时,拆卸掉主刷而装配上导风组件封堵所述吸入口,垃圾从垃圾入口经所述垃圾通道进入集尘室,所以,能够在主刷和无主刷这两种方式自由更换,机器人吸尘器耗电量少,而且,也能清扫大的垃圾和灰尘,同时实现一机两用的经济高效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两用机器人吸尘器的主刷从吸尘器本体取出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两用机器人吸尘器的导风组件装配于吸尘器本体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两用机器人吸尘器的导风组件装配完成后的示意图,显示垃圾入口的状态;
[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两用机器人吸尘器的导风组件装配完成后于另一种状态的示意图,显示导风元件的状态。
[0016]其中,1、吸尘器本体;2、主刷;4、侧刷;5、导风组件;11、吸入口 ;5、导风组件;51、导风元件;52、主刷盖板;511、垃圾通道;5111、垃圾入口 ;512、元件本体;513、连接板;5112、垃圾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001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人员在研发机器人吸尘器过程中发现:设置主刷的机器人吸尘器因为总是采用主刷清扫垃圾和/或灰尘,从而,使得机器人吸尘器耗电量很大;而采用侧刷清扫垃圾和/或灰尘,因为垃圾入口设计的小而无法吸收大的垃圾和/或灰尘。为了解决该问题,技术人员经过思考,在现有的吸尘器本体上设置主刷及相应的吸尘通道和导风组件构成的垃圾通道,并使得主刷和导风组件均拆卸式连接吸尘器本体,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择一的选择主刷清扫或是无主刷侧刷清扫,机器人吸尘器可根据使用者要清扫的垃圾大小多少等情况自由选择或替换使用。下面,对能实现上述功能的机器人吸尘器作详细说明。
[0019]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吸尘器本体1、主刷2、内部形成集尘室的集尘盒(图中未示出)、侧刷4和导风组件5。吸尘器本体I内部具有吸尘通道(图中未示出),该吸尘通道具有位于机器人吸尘器下底部的吸入口 11和连通集尘室的吸出口(图中未示出)。主刷2拆卸式装配于吸入口 11,此处的拆卸式装配是指该主刷2在不需使用时可以从吸尘器本体I的吸入口 11拆除,在使用时,可以装配于吸入口 11处,这样,被主刷2清扫的垃圾可以从吸入口 11经过吸尘通道再经由吸出口进入集尘室内。将主刷2装配于吸入口 11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结构。侧刷4装配于吸尘器本体I,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很好的利用吸尘器本体I的空间,也更好的将垃圾和/或灰尘吸入集尘室内,侧刷4有两个且位于吸入口 11的相对两侧。
[0020]请参阅图2至图4,导风组件5包括导风元件51和主刷盖板52,主刷盖板52形成具有用于封堵吸入口 11的封堵部,主刷盖板52相对表面贯穿而形成一垃圾入口 5111,垃圾入口 5111的口径小于吸入口 11的口径,在具备垃圾入口 5111的情况下,所述封堵部可以认为是该主刷盖板51除垃圾入口 5111以外的部分,导风元件51内部形成垃圾通道511,其末端具有垃圾出口 5112,垃圾入口 5111和垃圾出口 5112均与垃圾通道511相连通。本实施例中,导风元件51由一元件本体512和一连接板513构成,连接板513位于元件本体512的一端部并且是与元件本体512 —体设置的,元件本体512和连接板513构成呈T形结构的导风元件51,垃圾通道511形成于元件本体512的内部,垃圾通道511为直的通道,垃圾出口 5112设置在连接板上,垃圾通道511与垃圾出口 5112相连通。
[0021]导风组件5与主刷2择一装配于吸尘器本体I上,使得机器人吸尘器形成两种工作模式。其中两种工作模式的具体说明如下:
[0022]第一种工作模式,即主刷2装配于吸尘器本体I上的工作模式。此模式下,主刷2安装在吸入口 11处,具体参见图1中所示,当安装完成后,吸入口 11、吸尘通道、吸出口、集尘室依次连通。当启动机器人后,主刷2和侧刷4共同作用,将待清洁地面上的灰尘卷向吸入口 11,待清扫地面上的垃圾以及被两个刷子卷起的垃圾被从吸入口 11吸入至吸尘通道而后经吸出口进入集尘室内。
[0023]第二种工作模式,即导风组件5装配于吸尘器本体I上的工作模式,此模式下,主刷2从吸尘器主体I上拆除,导风组件5安装在吸入口 11与集尘室之间,具体为:主刷盖板52安装在吸入口 11所在位置,导风元件51的元件本体512安装在吸尘通道内,连接板513与集尘盒相贴紧。此时,主刷盖板52将吸入口 11封堵,连接板513将集尘室与吸尘通道隔开,垃圾入口 5111、垃圾通道511、垃圾出口 5112、集尘室依次连通。待清扫地面上的垃圾以及被侧刷4卷起的垃圾被从垃圾入口 5111吸入至垃圾通道511而后经垃圾出口 5112进入集尘室。
[0024]上述第二种工作模式中,由于垃圾入口 5111的口径小于吸入口 11的口径,使得在利用导风组件5工作时,垃圾吸口 5111具有足够的吸力。为了使得垃圾通道511的路径短而确保很大的吸力,将导风元件51的元件主体5111设置在吸风通道内,这样垃圾通道的横截面积将比吸风通道的横截面积小,同时也能使得机器人在从垃圾入口 5111至集尘室之间的灰尘流动路径上始终具有较强的真空吸力。
[002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两用机器人吸尘器在吸收大的灰尘和/或垃圾时,将主刷2装配于吸入口 11而使得主刷2和侧刷4将吸入的垃圾和/或灰尘仅从吸入口 11经吸尘通道进入集尘室;在将主刷2移除后将导风组件5装配于吸尘器本体I后,被侧刷4吸入的垃圾和/灰尘或直接从地面吸起的垃圾仅从垃圾入口 5111经过垃圾通道进入集尘室,从而,能够在“主刷卷灰”和“小吸口直接吸灰”这两种工作模式自由更换,机器人吸尘器耗电量少,而且,也能清扫大的垃圾和灰尘,达到有效清扫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扫两用机器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主刷和集尘室,该吸尘器本体包括吸尘通道,该吸尘通道具有吸入口和连通所述集尘室的吸出口,其特征是:还包括导风组件,所述的导风组件内部具有垃圾通道,所述的导风组件的一端部具有用于封堵所述的吸入口的封堵部、另一端部具有连通所述集尘室的垃圾出口,所述封堵部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的垃圾通道的垃圾入口,所述的垃圾入口的口径小于所述吸入口的口径,所述的导风组件与所述的主刷择一装配于所述的吸尘器本体上; 当所述的主刷装配于所述的吸尘器本体上时,所述的主刷安装在所述的吸入口处,所述的吸入口、吸尘通道、吸出口、集尘室依次连通,待清扫地面上的垃圾被从所述的吸入口吸入至所述的吸尘通道而后经所述的吸出口进入所述的集尘室; 当所述的导风组件装配于所述的吸尘器主体时,所述的导风组件安装在所述的吸入口与集尘室之间,所述的吸入口被所述的导风组件的封堵部封堵,所述的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的吸尘通道内或从所述的吸尘通道内部穿过,所述的垃圾入口、垃圾通道、垃圾出口、集尘室依次连通,待清扫地面上的垃圾被从所述的垃圾入口吸入至所述的垃圾通道而后经所述的垃圾出口进入所述的集尘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扫两用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是: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主刷盖板和导风元件,所述的主刷盖板形成所述的封堵部,所述的主刷盖板相对表面贯穿而形成所述垃圾入口 ;所述的导风元件内部形成所述的垃圾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扫两用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垃圾通道是直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扫两用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导风元件呈T形结构,包括一元件本体和一连接板,所述的垃圾通道形成于所述的元件本体内部,所述的垃圾出口设置在所述的连接板上,当所述的导风组件装配于所述的吸尘器主体时,所述的连接板将所述的集尘室与所述的吸尘通道隔断,所述的垃圾通道与所述的集尘室通过所述的垃圾出口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吸扫两用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吸尘器本体的底部安装有一对侧刷,一对所述的侧刷位于吸入口的相对两侧。
【文档编号】A47L9/10GK203493563SQ201320451359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9日
【发明者】尚海芝 申请人:东莞市万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