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角结构及具有包角结构的缝制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角结构,属于缝制品领域,包角结构包括包边布和被包体,所述包边布包住所述被包体的边和角,所述被包体的角所在处的一条所述包边布经三次弯折形成第一包边层、第二包边层和弯折层,所述弯折层位于第一包边层和第二包边层之间,所述被包体的角所在处的所述第一包边层与所述被包体相接触,所述被包体的角所在处的所述第二包边层与所述弯折层相接触。一种凉席,包括席垫所述席垫的四个直角处均设有上述包角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角结构美观整洁实用,缝头较少,包角抗拉强度较高,难破损,使用寿命较高。
【专利说明】一种包角结构及具有包角结构的缝制品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缝制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角结构以及具有这种包角结构的缝制品。
【背景技术】
[0002]毯子、床单及凉席等物品通常需要进行包边和包角,以防止这些物品使用过程中从边角处破坏而无法正常使用,且包边和包角还具有美化上述物品的作用。
[0003]日前,上述物品的包角采用若干块面料拼接而成,这就导致缝纫的缝头较多,外观丑陋,且由于若干块布料的不连续性,还容易导致某块布料受力较大,包角从缝头处发生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包角结构,美观整洁实用,缝头较少,包角抗拉强度较高,难破损,使用寿命较高。
[000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包角结构,包括包边布和被包体,所述包边布包住所述被包体的边和角,所述被包体的角所在处的一条所述包边布经三次弯折形成第一包边层、第二包边层和弯折层,所述弯折层位于第一包边层和第二包边层之间,所述被包体的角所在处的所述第一包边层与所述被包体相接触,所述被包体的角所在处的所述第二包边层与所述弯折层相接触。
[000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弯折层的一侧边、所述第二包边层的一侧边通过缝纫线与所述第一包边层缝合。
[000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被包体的边所在处的所述第一包边层与所述被包体的侧面相接触,所述被包体的边所在处的所述第二包边层与所述被包体的侧面相接触。
[000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被包体的角为直角,所述弯折层的形状为等边直角三角形。
[00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包边层包括第一正包边层和第一反包边层,分别位于所述被包体的正面和反面。所述第二包边层包括第二正包边层和第二反包边层,分别位于所述被包体的正面和反面。所述弯折层包括正弯折层和反弯折层,所述正弯折层位于所述第一正包边层和所述第二正包边层之间,所述反弯折层位于所述第一反包边层和所述第二反包边层之间。
[00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缝制品,包括被包垫,所述被包垫的四个直角处均设有包角结构。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角结构,通过包边布的三次弯折形成,即整个包角结构是通过一条包边布弯折形成,由于一条包边布的连续性受力较好,且缝头减小,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一提供的包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一提供的包角结构的A-A剖面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一状态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二状态图;
[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三状态图;
[0019]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四状态图;
[0020]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五状态图;
[0021]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六状态图;
[0022]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七状态图;
[0023]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八状态图;
[0024]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九状态图;
[0025]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十状态图。
[0026]1、第一包边层;2、第二包边层;3、弯折层;4、被包体;11、第一正包边层;12、第一反包边层;21、第二正包边层;22、第二反包边层;31、正弯折层;32、反弯折层;5、缝纫线;
6、包边布。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28]实施例一
[0029]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一提供的包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包角结构,包括包边布6和被包体4,包边布6包住被包体4的边和角,被包体4的角所在处的一条包边布6经三次弯折形成第一包边层1、第二包边层2和弯折层3,弯折层3位于第一包边层I和第二包边层2之间,被包体4的角所在处的第一包边层I与被包体4相接触,被包体4的角所在处的第二包边层2与弯折层3相接触。也就是说,通过弯折层3实现包边布6的转向,从包被包体4的竖边转变为包被包体4的横边,由于第一包边层1、第二包边层2和弯折层3是由一块包边布6在被包体4的角所在处经三次弯折形成的,一条包边布6的连续性受力较好,且缝头减小,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较好。
[0031]进一步的,被包体4的边所在处的第一包边层I与被包体4的侧面相接触,被包体4的边所在处的第二包边层2与被包体4的侧面相接触。
[0032]为了使得弯折后的形状被固定,优选的,弯折层3的一侧边、第二包边层2的一侧边通过缝纫线5与第一包边层I缝合,在此处缝合可以使得包角结构仅需一次缝合就能完全被固定。
[0033]优选为,被包体4的角为直角,且被包体4的包边通常是等宽的,故弯折层3的形状也通常优选为等边直角三角形。[0034]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一提供的包角结构的A-A剖面图。
[0035]进一步方案,由于被包体4通常具有正反两个面,且正方两个面通常对称设置,故第一包边层I包括第一正包边层11和第一反包边层12,分别位于被包体4的正面和反面,第二包边层2包括第二正包边层21和第二反包边层22,分别位于被包体4的正面和反面。
[0036]弯折层3包括正弯折层31和反弯折层32,正弯折层31位于所述第一正包边层11和第二正包边层21之间,反弯折层32位于第一反包边层12和第二反包边层22之间。
[0037]实施例二
[0038]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缝制品,包括被包垫,被包垫或被包垫的一个角可认为是实施例一中的被包体4,所述被包垫的四个直角处均设有实施例一中的包角结构。被包垫为凉席、毯子、床单或其他需要包边的缝制品。
[0039]凉席包角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0040]步骤一
[0041]图3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一状态图。
[0042]用包边布6对折,包住席垫的一条边。
[0043]步骤二
[0044]图4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二状态图。
[0045]将包边布6向下翻折,形成两层包边布6,缝纫一条45°的斜线,即缝纫线5。故缝纫线5是弯折层3与第二包边层2的分界线。这也就是,弯折层3的一侧边、第二包边层2的一侧边通过缝纫线5与第一包边层I缝合的原因。
[0046]步骤三
[0047]图5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三状态图。
[0048]再将包边布6向下翻折,形成三层包边布6,最底层为第一包边层1,中间层为弯折层3,最顶层为第二包边层2。这种位置关系仅在包角结构所在处成立,对于被包体的边,均只有一层包边布6。
[0049]上述步骤一、二、三,完成席垫的第一个包角。
[0050]步骤四
[0051]图6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四状态图。
[0052]与步骤一类似,针对席垫的第二个包角。
[0053]步骤五
[0054]图7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五状态图。
[0055]与步骤二类似,针对席垫的第二个包角。
[0056]步骤六
[0057]图8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六状态图。
[0058]与步骤三类似,针对席垫的第二个包角。
[0059]上述步骤四、五、六,完成席垫的第二个包角。
[0060]步骤七
[0061]图9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七状态图。
[0062]与步骤一类似,针对席垫的第三个包角。
[0063]步骤八[0064]图10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八状态图。
[0065]与步骤二类似,针对席垫的第三个包角。
[0066]步骤九
[0067]如图11所示,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九状态图。
[0068]与步骤三类似,针对席垫的第三个包角。
[0069]上述步骤七、八、九,完成席垫的第二个包角。
[0070]步骤十
[0071]图12是实施方式二提供的凉席包角方法的第十状态图。
[0072]将包边布6的两端缝合在一起。
[0073]从上述步骤中可知,整体凉席的包边和包角由一条包边布6形成,最后将包边布6的两端缝合。由于一条包边布6的连续性受力较好,且缝头减小,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
[0074]以上仅以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尺寸和外观例证,更不应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只要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进或者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主张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包角结构,包括包边布(6)和被包体(4),所述包边布(6)包住所述被包体(4)的边和角,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包体(4)的角所在处的一条所述包边布(6)经三次弯折形成第一包边层(I)、第二包边层(2)和弯折层(3); 所述弯折层(3)位于第一包边层(I)和第二包边层(2)之间; 所述被包体(4)的角所在处的所述第一包边层(I)与所述被包体(4)相接触; 所述被包体(4)的角所在处的所述第二包边层(2)与所述弯折层(3)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层(3 )的一侧边、所述第二包边层(2 )的一侧边通过缝纫线(5 )与所述第一包边层(I)缝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包体(4)的边所在处的所述第一包边层(I)与所述被包体(4)的侧面相接触; 所述被包体(4)的边所在处的所述第二包边层(2)与所述被包体(4)的侧面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包体(4)的角为直角; 所述弯折层(3)的形状为等边直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包边层(I)包括第一正包边层(11)和第一反包边层(12),分别位于所述被包体(4)的正面和反面; 所述第二包边层(2)包括第二正包边层(21)和第二反包边层(22),分别位于所述被包体(4)的正面和反面; 所述弯折层(3 )包括正弯折层(31)和反弯折层(32 ); 所述正弯折层(31)位于所述第一正包边层(11)和所述第二正包边层(21)之间; 所述反弯折层(32)位于所述第一反包边层(12)和所述第二反包边层(22)之间。
6.一种缝制品,包括被包垫,所述被包垫具有至少三个所述角,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包垫的至少三个所述角处均具有如权利要求1-3或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包角结构。
【文档编号】A47G9/02GK203576143SQ201320711420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2日
【发明者】王绍剑, 成绍瑜 申请人:王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