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周热电饭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778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型周热电饭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电饭锅,涉及一种容积较大的大型周热电饭锅。
现有电饭锅,一般由内锅、锅盖、外壳、位于内锅底部两端有电源接头的电热管(丝)、控温器等构成,由于内锅仅底部受热,受热区域小,导致内锅各处受热不均,只能用于煮饭或蒸馍且效果差,不能空烧,不能烘烤食品等。中国专利申请CN92214442·7提供了一种周热电饭锅,系设置一个可以与内锅套合的发热盘,发热盘由底盘和沿底盘周边凸出的弧形立块构成的间断环组成,底盘上有电热管(丝);这种电饭锅,仅能使较小的内锅受热均匀,受热面大,而对于大型电饭锅而言(例如一次可烹调数十人食用的食物的大型电饭锅),使用效果仍然不佳,且成本较高。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锅周壁上设置有电热管(丝),内锅内还可以有电热棒的大型周热电饭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大型周热电饭锅,由内锅、锅盖、外壳、两端有电源接头的电热管(丝),和串联在电热管(丝)上的控温器组成,其特征之处在于内锅1的底部外表面有环形凹槽9,内锅1的周壁外表面从下到上有间隔的环形凹槽10,电热管(丝)6置放于凹槽9和凹槽10中。
本实用新型技术解决方案中,内锅1与外壳3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层4。
本实用新型技术解决方案中,凹槽10使内锅1内壁形成间隔的环形台11,该环形台11上可以放置有蒸格5。
本实用新型技术解决方案中,锅盖2上设置有孔,蒸格5上与锅盖2上的孔对应位置也设置有孔,锅盖2的孔中套接有一个位于内锅1内的电热棒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特点(1)内锅的底部和周壁均同时受到电热管(丝)加热,采用导热系数高的材料(铝等)制成内锅,内锅的受热面大,受热均匀,不仅能蒸煮食品,还可用作烘烤食品等,能空烧不坏;(2)由于内锅多处受热,内锅的容积可以较大,可以一次性蒸煮数十人食用的食品,也可以一次烘、烤、煎大量食品;(3)电源电压可采用220V,也可采用380V,主要由内锅的容积大小确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锅,2-锅盖,3-外壳,4-保温材料层,5-蒸格,6-电热管(丝),7-控温器,8-支脚,9-凹槽,10-凹槽,11-环形台,12-支块,13-电热棒,14-电源线,15-外壳,16-绝缘材料,17-电热丝。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1一种大型周热电饭锅,由内锅1,锅盖2,有3-4个对称支脚8的外壳3,两端有电源接头的电热管6(也可采用电热丝,但需用绝缘材料包裹,以防止漏电),可调节双金属片控温器7等组成;内锅1的底部外表面有环形凹槽9,内锅1的周壁外表面从下到上有间隔平行的2个环形凹槽10,电热管6置放于凹槽9和凹槽10中;内锅1与外壳3之间有保温材料层4;凹槽10使内锅1内壁形成间隔平行的2个环形台11,环形台11上可以放置有蒸格5;可调节双金属片控温器7串联在电热管6上并定位在外壳3上,可调节金属片控温器7的取样端(测温端)与内锅1底部的支块12接触或套接。
使用时,把待加热食物放入内锅1,接通电源,调整控温器7在适当温度,即可进行加热。
实施例2一种大型周热电饭锅,锅盖2上有一个孔,该孔中套接一个位于内锅1内的电热棒13,该电热棒13可以由外壳15,位于外壳15中的电热丝17,电热丝17与外壳15之间的绝缘材料16等组成,电热丝17两端外接有电源线14,当内锅1很大或需要快速加热时,可对该电热棒13通电加热。其它同实施例1,略。
权利要求1.一种大型周热电饭锅,由内锅、锅盖、外壳、两端有电源接头的电热管(丝),和串联在电热管(丝)上的控温器组成,其特征在于内锅1的底部外表面有环形凹槽9,内锅1的周壁外表面从下到上有间隔的环形凹槽10,电热管(丝)6置放于凹槽9和凹槽10中。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周热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内锅1与外壳3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层4。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型周热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凹槽10使内锅1内壁形成间隔的环形台11,该环形台11上可以放置有蒸格5。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型周热电饭锅,其特征在于锅盖2上设置有孔,该孔上套接有一个位于内锅1内的电热棒13。
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型周热电饭锅,其特征在于锅盖2和蒸格5对应位置设置有孔,该孔上套接有一个位于内锅1内的电热棒13。
专利摘要一种大型周热电饭锅,由内锅、锅盖、外壳、两端有电源接头的电热管(丝)、串联在电热管(丝)上的控温器等组成;内锅的周壁外表面从下到上有间隔的环形凹槽,电热管位于内锅底部和周壁的环形凹槽中;内锅与外壳之间可以设置有保温材料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内锅受热面大,受热均匀、容积大,可用作大量食品的煮、蒸、煎、烘烤等。
文档编号A47J27/00GK2130069SQ9221494
公开日1993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1992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1992年7月16日
发明者黄曾新 申请人:黄曾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