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绝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33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节能绝热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煮食用煲,尤其涉及一种节能绝热煲。
目前流行的煮食用的煲,多利用电、煤、煤气、石油气、天然气或其它能量方式对食物进行煲煮。结构上均以此等热能来源方式进行设计。这种装置在煲煮至沸点后若不继续加热,维持热能,将会很快散热,温度在短时间内降至沸点以下;如果要保持接近沸点状态,则需要增加热能,这样除了要消耗热能外,还需要人守候,引致不方便。
当食物煲滚10至15分钟后,本身仍储存大量热能,如能保持这些热能不受损失,在食物内,可使温度继续接近沸点状态。这种情形象焖火一样,经过几小时后,食物焖出原味原汁至食用。如何才能保存食物中的热能不至流失?按物理学的原理,热能消散的方式有三种传导(Conduction)、对流(Convection)、辐射(Radiation)。为解决热能损失的问题,需要在“煲”内阻止这三种引致散热的方式发生作用,即控制热能的散发,此即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空气是最佳的绝热物体之一,不传导热能。但在温度不均匀时,空气流动,热量被带走,扩散出去。如果将空气限制在狭窄的空间,对流便减少。为了阻止这部分空气与外界接触,空气外层再加真空层或保温发泡材料层,而这真空层和保温发泡材料层本身也不传热,也没有对流扩散。但这时一小部分热仍有可能在辐射作用下散出,如果在真空层或发泡塑料层内侧加光面,将热能反射向内,便克服了辐射造成的热能流失问题。从而排除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引致热能流失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难题,而提供一种可节约能源、使用方便安全并且可节省人力的节能绝热煲。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绝热煲,包括一个用于加热食物的内煲;一个封盖在所述内煲上面的内煲盖;其中还包括一个可容纳所述内煲并且其间具有一定间隙的外煲,所述外煲具有相互间隔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的侧顶缘处封闭连接,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具有一绝热层,所述外壁的面向内壁的内壁面是光面;一个可封盖所述外煲的外煲盖,它包括相隔一定距离的一外盖和一内衬以及在所述外盖和所述内衬之间的一绝热层,所述内衬具有一伸出一定厚度的凸缘,所述凸缘与所述外煲的内壁密封配合;所述内煲具有间隔一定距离的双层底壁,其中夹装有一块容量大的蓄热块,所述内煲的侧壁外侧近上缘对称位置上设有两个支承耳,用以将所述内煲支承在所述外煲的内、外壁侧顶缘上,并使内煲的外壁与外煲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空气隙;所述外煲盖的外盖和内衬上相应于所述内煲的支承耳处各开有一容纳支承耳的凹槽;在所述外煲盖的凹槽中固定有磁性密封垫。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绝热煲,当内煲内的食物被加热至沸点或一定的温度后,大量热能便会储存在里面,由于内煲置入绝热的外煲内,与外界环境形成一个隔绝状态,热能可以一直保留其中而不令其散发,因此可不必继续加热而保持能量,使食物的温度长时间接近沸点,或保持在非常高的温度水平上,像“焖”一样将食物煮熟至可以食用。本实用新型除了可节能外,还可在煮食方面带来极大的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工作情况,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绝热煲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
图1中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其中内煲部分略去,示出外煲盖与内煲支承耳接合处的凹槽情况。
参照
图1,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绝热煲1包括一个用于加热食物的内煲2,一个封盖该内煲的内煲盖3,一个以一定间隙容纳内煲的外煲4以及一个封盖该外煲的外煲盖5。外煲4和外煲盖5对内煲2起封闭绝热的作用。
内煲2具有间隔一定距离的双层底壁,即在内煲壁21的外侧设有一层内煲外壁22,内煲外壁22与内煲壁21可通过焊接或其它方式连接在一起。在
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使制造方便,可将整个内煲2制成双壁的形式,在内煲的侧壁部分使内煲外壁22与内煲壁21靠在一起,在其顶缘处靠卷曲连接固定。内煲壁21和内煲外壁22可采用不锈钢或合金铝等金属板材制成,也可采用经过防锈防腐处理的其它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搪瓷材料或陶瓷材料等制成。在双层底壁之间夹装有一块热容量大的蓄热块23,例如可采用铸铁或铜块等,以便在对内煲进行加热时,增加储存热能的效果。在内煲外侧壁近上缘的对称位置上设有两个支承耳24,在支承耳24上装有胶木制的内煲提手25。
内煲盖3用于盖住内煲2,内煲盖3顶部中央设有盖钮31,盖钮31与内煲盖连接处装有隔热垫片32,可防止手被烫伤。
外煲4具有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外煲内壁41和外煲外壁42,内壁41和外壁42的顶部封闭连接。内壁41和外壁42之间为一绝热层43,该绝热层43可以是一抽真空层,也可以在其中装填有耐热泡沫塑料或其它隔热保温材料。外煲底部上的绝热层厚度可作的比侧壁上的绝热层厚度大些。外煲外壁42的朝向内壁41的壁面44是光面,以减少热能的幅射损失。
为了便于提起外煲4,在外煲4的外壁42的外侧面近上缘对称处设有两个胶木制的外煲提手45。在外煲4的外壁42的底部部分的下方,可设有一耐热的塑料底盘46,利用螺丝47固定在设在外壁42的底盘支架48上。
外煲盖5包括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一外盖51和一内衬52,以及在外盖51和内衬52之间的绝热层53,该绝热层53可以是一抽真空层,也可以在其中充填有耐热泡沫塑料或其它等隔热保温材料。内衬52具有一伸出一定厚度的凸缘54,与外煲内壁41密封配合,从而可将外煲盖5封闭盖合在外煲4的内壁41的内壁面上。外煲盖5的外盖51和内衬52可采用与外煲4的外壁42相同的材料,或者外煲的外盖51采用耐热胶木,而外煲的内衬52采用耐热塑料制成。
请参照图2所示,外煲盖的外盖51和内衬52上相应于上述内煲的支承耳24处分别开有容纳支承耳24的凹槽55和56。可在凹槽55底上固定有一磁性密封垫6,以便在将外煲盖5盖在外煲4上时,起将外煲盖吸住的作用,同时还起封密的作用。该磁性密封垫可由带磁粉的耐热塑料制成。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绝缘煲煮食时,可将食物放在内煲2中,利用外火将食物加热至沸腾并保持10-15分钟(视食物种类而定);然后将内煲2连同内煲盖3置入外煲4之中,靠内煲2的支承耳24支承在外煲4的内壁41和外壁42的顶缘上,使内煲2与外煲4之间保持有空气隙;再将外煲盖5封盖在外煲4上,将内煲保持在与外界成绝热的状态中。
由于内煲2与外煲4之间存在封闭的空气隙,防止了热能由于热传导和对流引起的损失,同时由于外煲4的外壁42有光滑的内壁面44,进一步减少了由于辐射引起的热损失。因此,食物本身的热量以及蓄热块储存的热量就能继续有效地对食物进行加热至煮熟。可大量节省能量,并可免去看管煮食所需的人力。
权利要求1.一种节能绝热煲,包括一个用于加热食物的内煲;一个封盖在所述内煲上面的内煲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可容纳所述内煲并且其间具有一定间隙的外煲,所述外煲具有相互间隔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的侧顶缘处封闭连接,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具有一绝热层,所述外壁的面向内壁的内壁面是光面;一个可封盖所述外煲的外煲盖,它包括相隔一定距离的一外盖和一内衬以及在所述外盖和所述内衬之间的一绝热层,所述内衬具有一伸出一定厚度的凸缘,所述凸缘与所述外煲的内壁密封配合;所述内煲具有间隔一定距离的双层底壁,其中夹装有一块容量大的蓄热块,所述内煲的侧壁外侧近上缘对称位置上设有两个支承耳,用以将所述内煲支承在所述外煲的内、外壁侧顶缘上,并使内煲的外壁与外煲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空气隙;所述外煲盖的外盖和内衬上相应于所述内煲的支承耳处各开有一容纳支承耳的凹槽;在所述外煲盖的凹槽中固定有磁性密封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底部上的绝热层的厚度比侧壁上的绝热层厚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煲双层壁之间的蓄热块是铸铁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绝热层是一抽真空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绝热层中充填有耐热发泡塑料之类的隔热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的内壁和外壁是由不锈钢板制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的内壁和外壁是由陶瓷材料制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盖的绝热层是一抽真空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盖的绝热层中充填有耐热发泡塑料之类的隔热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盖的外盖是由不锈钢板制成的,所述外煲盖的内衬是由不锈钢板制成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盖的外盖是由耐热胶木制成的,所述外煲盖的内衬是由耐热塑料制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密封垫是由带有磁粉的耐热塑料制成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的外壁的外侧面近上缘对称处设有两外煲提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煲的支承耳上设有内煲提手,可与所述外煲提手互相卡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绝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的外壁底部部分的下方设有一耐热的塑料底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绝热煲,其包括一用于加热食物的内煲,一封盖内煲的内煲盖,一容纳内煲的外煲,以及一封盖外煲的外煲盖。内煲具有双层底壁,其中夹装有蓄热块。外煲具有内、外双层壁,其间为抽真空或充填隔热材料的绝热层,其外壁的内面是光面。外煲盖也具有外盖和内衬双层结构,其间也具有绝热层,外煲盖的内衬封盖在外煲的内壁上。内煲靠支承耳支承在外煲中,与外煲之间保持有空气隙。这种绝热煲具有节能、煮食方便并且节省人力的效果。
文档编号A47J36/36GK2193697SQ9420604
公开日1995年4月5日 申请日期1994年3月8日 优先权日1994年3月8日
发明者林金川 申请人:达亚能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