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气囊的人工肛门灌洗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920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气囊的人工肛门灌洗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气囊的人工肛门灌洗头。
灌洗头是人工肛门灌洗最重要的器械,已往的灌洗头存在着不易固定、与造口相容性较差,易从灌洗头周围渗漏液体及粪汁,污染腹壁及衣裤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方便、不易渗漏的带气囊的人工肛门灌洗头。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由固定座与气囊导管构成,气囊导管自上而下穿过固定座的中空通道与其连接。固定座为倒立的圆锥体,中部有上下贯通的通道,在固定座顶部两侧对称设有外突片,突片上有开口。气囊导管为外管与内管双层结构,外管环绕在内管之外,外管一端在内管近尖端处与内管融合,另一端的开口与内管开口相分离,内管与外管融合之处的外管为一气囊,在外管尾端的开口处设有一单向注气头,内管尖端上设有出水孔。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囊导管之剖面图。
本实用新型由固定座(1)与气囊导管(2)构成,气囊导管(2)自上而下穿过固定座(1)的中空通道与其连接。固定座(1)为倒立的圆锥体,中部为上下贯通的通道,在固定座(1)顶部两侧对称设有外突片(3),突片(3)上有开口(4),用于固定灌洗头。气囊导管(2)为外管(5)与内管(6)双层结构,外管(5)环绕在内管(6)之外,外管(5)一端在内管(6)近尖端处与内管(6)融合,另一端的开口与内管(6)的开口相分离,内管(6)与外管(5)融合之处的外管(5)为一气囊(7),内管(6)尖端上设有出水孔(9),外管(5)尾端的开口处设有一单向注气头(8)。
灌洗前先用清水清洁人工肛门及周围皮肤,用食指带指套探明造肠腔走向。用气囊导管(2)从固定座(1)顶部插入底部穿出,长度以气囊(7)完全露出为宜,在固定座(1)前方及气囊导管(2)表面涂少许液体石蜡,沿肠腔轻轻插入,用腰带固定,使之与腹壁相贴。从单向注气头(8)注入10ml左右气体,使气囊(7)扩张,与肠壁相贴,轻轻抽动检查相容情况,必要时调整气囊(7)内气体以使之达到最适宜状态。集水袋与气囊导管(2)连接,打开开关,即可灌洗,灌洗完毕,先放出气囊(7)内气体,松开腰带,连同气囊导管(2)一起抽出固定座(1)。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灌洗头相比有如下优点1.容易固定,不需患者长时间用手按住灌洗头灌洗,可以腾出手来调节灌洗速度及作其他事情。
2.灌洗头与人工肛门相容性好,用腰带两侧固定,使灌洗头受力均匀,灌洗液不易从周围渗漏。
3.气囊充盈与肠腔大小一致,一方面可起到固定作用,另一方面能防止灌洗液及粪汁从灌洗头周围外渗,从而保证灌洗更有效,而且亦防止了灌洗液及粪汁对衣裤、腹壁及手和周围环境的污染。
权利要求1.一种带气囊的人工肛门灌洗头,其特征在于它由固定座与气囊导管构成,气囊导管自上而下穿过固定座的中心通道;固定座为倒立的圆锥体,中部为上下贯通的通道,在固定座顶部两侧对称设有外突片,突片上有开口,气囊导管为外管与内管双层结构,外管环绕在内管之外,外管一端在内管近尖端处与内管融合,另一端的开口与内管开口相分离,内管与外管融合之处的外管为一气囊,在外管尾端的开口处设有一单向注气头,内管尖端上设有出水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气囊的人工肛门灌洗头。它由固定座与气囊导管构成,气囊导管自上而下突过固定座的中空通道与其连接。固定座为中空倒立的圆锥体,在固定座顶部两侧对称设有外突片,气囊导管为外管与内管双层结构,外管环绕在内管之外,外管前端为一气囊,其尾端的开口处设有一单向注气头,内管尖端上设有出水孔。该产品具有容易固定、与肠腔相容性好、防止渗漏的优点。
文档编号A47K7/00GK2346437SQ9823490
公开日1999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1998年8月19日
发明者任东林, 郑婵美, 罗湛滨 申请人:任东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