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55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动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器械。更具体地说,涉及以训练设备形式的运动器械,它能任意重新安排形成另外的组合,因而在其上能完成各种不同的锻炼。
这种能变成各种不同组合的训练设备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在本申请人自己的国际公开WO 01/85265中就有说明。但直到现在为止这种多组合运动器械往往依赖于将截然分开的部件的相互接合形成各种组合。这样相当不方便,令使用者难以使用,而且如果各部件连接不当还会引起明显的安全问题。此外,这种类型的运动器械常常做成只供标准体型的使用者使用,不能供给身高体重特大特小的人使用。
本发明试图提供一种训练设备,它可任意重新安排或许多组合且能适合所有体型和身高的使用者。本发明运动器械可以改装而成的具体组合有长凳、座椅、连座斜面、过渡斜面及踏板等组合,在此特地参照这些组合详细说明本发明,虽然可以展望本发明可以包括其它组合。
“长凳”这个术语在此用来指有一长宽足够的侧向训练平台的运动器械,当使用者平躺其上时能容纳使用者的头与身体,但他或她的腿伸在平台边缘以外。平台离地应足够高,使使用者躺在此停留位置时其膝盖弯曲,脚能平放到地面。使用者从该停留位置用或不用诸如哑铃或杠铃那样的简单附属品完成一系列锻炼。这种运动包括仰卧举重、肩推、仰卧起坐等。
“座椅”这个术语在此用来指有离地足够高的座位部分的运动器械,使用者坐在其上而膝盖弯曲,他的脚能平放到地板上,其背部有足够长度,当使用者坐在其上时能支持其脊柱。使用者从该停留位置也可用或不用诸如哑铃或杠铃那样简单附属品完成一系列锻炼。在此位置上的运动似乎集中在上下身的训练区域。这就是说,训练这些区域的耐力、体力、力量或肌张力。
“连座斜面”在此用来指与上述座椅组合类似的运动器械,但其靠背部分与平台倾斜一预定角度,而不是像座椅组合那样在直立位置。连座斜面组合也用来进行类似的上身运动,倾斜的靠背部分用来提高抵御重力的能力。
连座斜面组合本身包括二个或二个以上子组合,以下叫做“低连座斜面”和“高连座斜面”等,取决于靠背部件的角度。
“过渡斜面”这个术语在此用来指与上述长凳组合类似但平台本身倾斜一预定角度的运动器械,这样的器械多半用于诸如仰卧起坐等的运动,以提高下身或腹肌的力量,倾斜角用于提高抵御重力的抗力。与水平相差的工作角的变化为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全身发展方案。
“踏板”这个术语在此用来指与上述长凳组合类似但其侧向平台比较接近地面的运动器械,使用者可方便地踩上去,走下来。与其它组合所完成的运动相反,这种运动提供动态的全身运动,其目标是特定肌群。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运动器械包括一狭长的平台,其表面适合使用者躺在斜靠位置;一长度可调的支柱,位于平台表面两端处或在两端附近;及一靠背部件,安装在平台中可绕两端中间处转动,该靠背部件可在与平台表面齐平的第一位置和与平台表面倾斜的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且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一条或两条支柱及/或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靠背部件,本器械可任意重新安排,形成二个或二个以上另外的组合,包括长凳、座椅、连座斜面,过渡斜面及踏板等组合,根据本发明的运动器械可采取全部5种组合。
本运动器械最好还包括将靠背部件调整并固定在上述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许多位置上。靠背部件可从其第一平放位置,此时的器械安排成长凳和踏板组合,通过形成连座斜面组合的一种或几种过渡位置,变到最终的第二位置,此时器械安排成座椅组合。
靠背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最好与平台成80°角,虽然也可根据使用者的选择也可提高到90°。原则上,靠背部件可安装在与训练平台成0°-90°之间任何一个过渡角。但实际上,为了重新安排成在此所述的各种组合,只需使靠背部件的过渡角是0°,30°及/或60°,和80°及/或90°。
显然,当器械布置或座椅或连座斜面组合时,靠在靠背部件上的使用者所处的工作角与上面刚提到的角度互为补角。这就是说,当靠背部件与平台成30°角时,使用者所处的工作角为150°,而当靠背部件与平台成80°角时,使用者所处工作角为100°,依次类推。
本发明此刻优选实施例中靠背部件由支杆支撑,支杆的一端与靠背部件底面作可转动连接,而支杆的另一端安装在平台内可沿导轨滑动。随着支杆沿导轨滑动,靠背部件位置是变化的。
为了使上述机构能实现每种要求的靠背位置,导轨最好有波浪形外形,使支杆在某些位置上升或下降。具体说,导轨一端至少局部下降到与平台前端相邻的支柱中(即远离靠背部件支点),而导轨上升部分最好由平台部分提供。
虽然提供一根支杆在一条导轨中滑动对实现要求的调节也够了,但为了稳定起见通常支杆由二根支撑件组成。每根支撑件最好安装在一根导轨中,所述两导轨彼此平行放置,并在平台纵轴两侧。
为了确保两根支撑件的运动同步,最好在它们之间提供一条或几条横向连接件。
为使靠背部件保持在各预先说明的位置,最好有将支杆保持在导轨许多不同位置上的工具。
这可以沿导轨在选定位置提供一系列止动位置来实现,所述止动位置可接纳并保持支杆端部在其中。
另一方面,或此外,支杆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锁销,可与沿导轨选定位置上形成的孔接合。锁销最好由弹簧机构控制,用平台前部上的把手触发。把手最好既能控制支杆锁销又能使靠背部件与平台接合。这样,使用者可将靠背部件与平台脱开并用把手一次就转到要求位置。
支杆最好还有弹簧加载反抗机构,以防靠背部件发生不希望有的合拢。当靠背部件回到其第一位置时必须做功克服弹簧提供的抗力。
这一特征降低了使用者受伤,特别是手指夹在靠背部件与平台之间的风险。此外,弹簧加载机构对靠背部件给予额外的支撑,使其既抗压缩力又抗拉力。这样很有利,因为在作各种运动时使用者可推或拉靠背部件。
各支杆最好包括与平台成一体的上面部分和与平台作转动连接的下面部分。支杆的下面部分可在其靠近平台底面且互相平行的第一折叠位置与该下面部分与支柱上面部分接合的第二伸展位置之间转动,从而增加支柱的长度。支柱下面部分与平台底面最好做成当下面部分处在第一折叠位置时,至少在支柱下面部分边缘附近有间隙,否则它会在此处接触平台底向,因此可避免使用者手指夹在中间。
为了使用者的安全,提供与各支柱相关的锁定件是重要的,该锁定件使支柱下面部分既能固定在其第一折叠位置又能固定在第二伸展位置。锁定件最好采取一个零件是露头螺柱,另一零件是可接纳此螺柱的配合孔,所述螺柱和孔以扣合方式接合。
对于踏板组合而言,二条支柱均处于第一折叠位置,而对于长凳、座椅、连座斜面组合,两条支柱均处于完全伸展位置。对于过渡斜面组合,一条支柱处于第一折叠位置而另一条支柱处于第二完全伸展位置。
每条支柱最好有二个表面与水平地面接触。这样确保运动器械的稳定,不管是二条支柱伸展,二条均折叠,或一条支柱伸展而另一条折叠。
本器械最好还包括一个或几个可接纳弹性抗拉带的凹槽或缺口,以完成某些运动.这样的弹性抗拉带广泛应用于商业上或家庭健身房中。可以指望,除了在本发明的运动器械可用或不用诸如哑铃、腕力哑铃等的简单附属物外,这些弹性带也可与它们一起使用,凹槽或缺口的位置由与各组合相关的具体训练计划决定。这些弹性抗拉带和本发明器械一起使用,其效果是将本器具变为锻炼“机器”,而不仅仅是在其上可进行训练的平台。
凹槽或缺口的成形最好能使抗拉带容易插入,但也要使无意中脱离的风险降至最低。这可以通过使凹槽或缺口的断面为钥匙形或者为V形狭孔和T形凹进部分做到。
如上所述,本发明已开发成能满足所有高度使用者的需要。具体说,开发的器械的优选尺寸基于英国公民平均身高能适应除5%最矮女性和5%最高男性外的全体居民。
平台的最佳长度由最高预定使用者决定。从头的背部直到骨盆底部需要支撑,但任何过长的平台不利于小个子使用者的锻炼位置,本发明开发中已发现,平台优选长度至少1000mm。
靠背部件的优选长度也由最高预定使用者决定,因为颈部和肩膀都必须得到支撑,再者,过长不利于矮的使用者的锻炼位置。因此靠背部件长度最好至少720mm。
就最佳长凳高度(即运动平台当双支柱完全伸展时的离地高度)而言,该尺寸由最矮预定使用者决定。这是因为高度太大会导致大腿角度不宜和较矮使用者的腰锥伸展过度,相反较高的使用者能可靠地适应比他理想高度低的平台。因此业已发现,当运动器械的两支柱处于全伸状态时,平台离地的优选高度不大于350mm。
当运动器械处于踏板组合(即两支柱都折叠)时平台离地高度也由最矮的预定使用者决定,且最高离地200mm。
运动器械及靠背部件的宽度最好为350mm。当运动器械处于长凳、座椅、连座斜面及过渡斜面组合时,该尺寸可以小到使最小预定使用者的肩膀能安全舒适地转动,但也可大到使最大预定使用者有足够的后背支撑。当处于踏板组合时这一最佳宽度确保本运动器械宽度足以在其上安全容纳使用者足长。
本运动器械的边缘,特别是训练平台的靠背部件的边缘,最好做成曲率半径大的园角。平台侧边大的半径可供提高应用长凳或座椅组合的器械时肩膀的可动性。弯曲的边缘还确保在作俯卧撑、双臂曲伸时腕部有正确位置,和器械呈长凳状态时作其它伸臂运动,从而避免伸展过度,因而有助于防止使用者受伤。
训练平台靠近平台与支柱交接处的端边最好也有大的曲率半径。当器械处在长凳或踏板组合时,这样能使使用者安全地在其上完成小腿抬高运动。
平台工作面最好有摩擦系数高、导热系数低、可压度高的涂层。这些性能的组合确保工作面抗滑性好,还能舒适地坐躺在其上。
本运动器械最好还在平台内包括一存放室,将靠背部件转动到其第二位置时便可进入存放室。因此靠背部件也起存放室盖板的作用。
存放室的形状尺寸最好做成能在其中安放与本运动器械一起使用的各种健身附件。这种健身附件例如包括手举起器械(哑铃)、抗拉带及健身手套。
为了充分理解本发明,现在只用例子并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一优选实施例,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运动器械处于长凳组合时优选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示出图1中的处于长凳组合的运动器械的透视图3示出图1及2的运动器械处于踏板组合时的侧视图;图4示出图3的运动器械处于踏板组合时的透视图;图5示出图1-4的运动器械处于低连座斜面组合时的侧视图;图6示出图5的运动器械处于低连座斜面组合时的透视图;图7示出图1-6的运动器械处于高连座斜面组合时的侧视图;图8示出图7的运动器械处于高连座斜面组合时的透视图;图9示出图1-8的运动器械处于座椅组合时的侧视图;图10示出图9的运动器械处于座椅组合时的透视图;图11示出图1-10的运动器械处于过渡斜面组合时的侧视图;图12示出图11的运动器械处于过渡斜面组合时的透视图;图13是图10的运动器械处于座椅组合的一个可能的透视图,示出靠背部件的支撑件的优选结构;图14示出用作图13所示支撑件的零件的导轨,透视图;图15-18是一系列局部剖开的透视图,依次示出运动器械从低连座斜面至高连座斜面,再到座椅组合,最后到长凳组合的视图;及图19是放大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示出图3、4、11、12中的运动器械处于折叠位置的支柱。
首先参看图1和2,所示运动器械11包括横向平台12,从其前端15和后端16分别伸出第一和第二支柱13,14。平台12与第一及第二支柱13,14在前端15和后端16的交会处是光滑的园角,其曲率半径大,训练平台12的侧边也如此。平台12的顶面17上可躺下使用者(未示),他或她的头部朝向平台12的前端15,而他或她的骨盆下端接近平台12的后端16。
平台的顶面17分为靠背部件18和朝向平台12后端16的座位部分19。靠背部件18安放在平台12内并可绕接近座位部分19边缘的一点21转动。靠背部件18可绕枢轴点21在靠背部件18与平台12齐平的第一位置和二者在一夹角的另一位置之间转动,下面参照图5-10,15-18详细说明。
支柱13、14都包括与平台12形成一体的上面部分22,和下面部分23。各支柱13、14的下面部分23在靠近平台12与支柱上面部分22交界处的枢轴点25与平台12作可转动连接。支柱13、14的下面部分23可在所述下面部分23贴近且平行于平台12的底面26的第一折叠位置(下面参照图3,4,11,12详述),和下面部分23与支柱13,14的上面部分22接合从而增加支柱13,14的长度的第二伸展位置之间绕枢轴点25转动。紧固件用于将支柱的下面部分23固定在各位置上,下面参看图19详细说明。
图1和2所示的运动器械11,其靠背部件18处于第一位置,即与平台12齐平,其各支柱13,14的下面部分23处于第二伸展位置,即与其相应的上面部分22接合。器械11因而处于长凳组合。
现在参看图3和4,示出与图1和2相同的运动器械11,但在此所示的处于踏板组合。此组合要求靠背部件18处于第一位置,即和上述长凳组合一样与平台12齐平。但为了使平台表面17较接近地面以便在其上能进行所谓的“踏板健身”运动,支柱13、14的下面部分23必须处于其第一折叠位置。
从图1及2所示的长凳组合开始,通过将支柱13,14的下面部分23与其各自的上面部分22拆开,并将其向里折以便沿平台12的底面26放置可达到第一折叠位置。
现在参看图5和6,所示是与图1-4相同的运动器械11,但现在处在低连座斜面组合,此组合要求支柱13、14完全伸展,与图1和2所示长凳组合一样。但靠背部件18现在绕其枢轴点21转动一部分以便与平台12成30°夹角。在靠背部件18与平台12之间提供支杆28,其作用是将靠背部件18保持在要求的角度并且防止靠背部件18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位置运动。支杆28及其相关机构可参看图13-18作详细讨论。
当运动器械11如图5和6所示处于低连座斜面组合时,使用者(未示)可坐在座位部分19上,斜依在靠背部件18上。他或她可从这一状态用手持式重物,或用弹性拆拉带(未示)进行锻炼。接纳这些带的凹槽29沿靠背部件18的边缘形成,也可形成在器械11的其它位置。几个这样的凹槽29以定距离间隔朝向靠背部件18的高端分布,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使用者。还可设想使凹槽29可以适应将弹性抗拉带与其它附件从一处滑向另一处。
现在参看图7和8,所示是与图1-6所述相同的运动器械11,但现在处于高连座斜面组合。这样的组合基本上与参看图5和6所述的低连座斜面组合相同,但其靠背部件18绕其枢轴点21进一步转动,使其与平台12的夹角为60°,使用者(未示)所处工作角因而与低连座斜面组合的工作角不同。应当注意,支杆28与平台12的相对位置与图5和6所示不同。
现在参看图9和10,所示是与参看图1-8所述相同的运动器械11,但现在处于座椅组合。在此组合中,支柱13、14与长凳及连座斜面组合一样完全伸展。但现在靠背部件18绕其枢轴点21充分转动并用支杆28固定在此位置上,使所述靠背部件18与平台12的夹角为80°。当运动器械11处于这一位置时,使用者(未示)再次坐在座位部分19上并斜靠该靠背部件18,但现在处于直立连座位置而不是斜依位置。
现在参看图11和12,所示的还是与参照图1-10所述相同的运动器械11,但现在处于过渡斜面组合。此组合与长凳组合相似之处在于靠背部件18处于其第一位置,即与平台12齐平,因此靠背部件18与座位部分19再次形成平台12连续的上表面17。
在此组合中,第一支柱13完全伸展,因此其下面部分23与其各自的上面部分22接合。但第二支柱14处于折叠位置,因此下面部分23横靠着平台12的底面26。平台12的上表面17上躺着使用者(未示),此表面与地面的夹角为锐角,当然使第二支柱14完全展开而将第一支柱13折叠起来也可得到该过渡斜面组合。
现在参看图13,再次示出与图9和10所示相同的运动器械11,处于座椅组合。从图13可见,将靠背部件18支撑并保持固定的支杆28包括二根支撑件33,它们由二根与其垂直的横向连接件34连接。
每根支撑件33以其前端35连接靠背部件18并可绕枢轴点36转动,而每根支撑件33的后端37安装成可沿导轨38滑动。通过沿导轨38改变支杆28的位置,靠背部件18与平台12的夹角在改变,从而使运动器械能达到不同的组合。
支杆28连接弹簧加载机构39,该机构又连接到形成在靠背部件18上端31的把手41上。把手41与诸如形成在支杆28的后端37的锁销(未示)那样的固定件连接。因此把手41可用来使支杆28从导轨38的一个位置上松开并移到另一位置,从而改变靠背部件18与平台的夹角。把手41还有一与其相连的碰锁42,平台12上与其前端15相邻处有一相配的狭槽43。因此把手41还可用于将靠背部件18从与其齐平的平台12上分离。
现在参看图14,所示的是用于根据本发明所述运动器械11上的导轨38的优选结构。如图13所示,导轨38形成在平台12两侧,且与其纵轴平行,其中可接纳支撑件支杆33的后端37,以便沿导轨作滑动。
除了图13所示的锁销或其它止动件外,后端37还可通过系列的止动位置44-46沿导轨38保持在要求位置上。如图14所见,第一止动位置44位于比导轨38其余部分低的位置,且处于所述导轨38的垂挂部分47的端部。此垂挂部分47安装在本运动器械11的第一支柱13内,如图15-18所见。
第二止动位置45形成在垂挂部分47与导轨38主要部分的接合处附近,这一位置相当于平台12前端15。
第三止动位置46形成在导轨38的凸起部分49上,当靠背部件18抬高时可清楚看得见,如图9,10,13所示。
每根支撑件支杆33的后端37也可行进到导轨38的端部51,这一位置相当于靠背部件18与座位部分19的交界处,紧靠靠背部件18的枢轴点21。
支杆28在导轨38中的位置及其对靠背部件18定位的影响现在参看图15-18作详细说明。
首先参看图15,示出的运动器械11其支杆28的后端37位于第一止动位置44。支撑件支杆33因而下降到各导轨38的垂挂部分47,位于平台12的第一支柱13内。由于支杆28在此位置,靠背部件18与平台12的夹角为30°,这是低连座斜面组合的要求。
现在参看图16,支杆28现已沿导轨38运动,其后端37现在位于第二止动位置45,靠近平台12的前端15。支撑件支杆33的全长现在被利用上,因此,靠背部件18与平台12的夹角增至大约60°,这是高连座斜面组合的要求。
图17示出支杆28沿导轨38进一步移动,其后端37位于形成在导轨38凸起部分49的第三止动位置46内。支杆28既被抬高又接近靠背部件18的枢轴点21,因而使靠背部件18与平台12的夹角增至约80°,这是座椅组合的要求。
导轨38的凸起部分49的定位确保支杆28的后端37超出第三止动位置46不会进一步增加靠背部件18与平台12的夹角。而如图18所示,支杆28绕其枢轴点36转动而贴合在靠背部件18下面。当后端37滑到导轨38的端部51时,支撑件支杆33基本上与靠背部件18平行,靠背部件18本身套准平台12,使其齐平。这样,运动器械采取长凳组合。
现在参看图19,所示是锁定件的优选结构,各支柱13,14的下面部分23通过此锁定件而保持在其折叠位置,这是踏板及过渡斜面组合的要求。
锁定件包括形成在平台12的底面26上的露头螺柱52,和形成在支柱13的下面部分23中的相配孔53。螺柱52与孔53以扣合方式配合。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螺柱52可形成在支柱的下面部分23上而孔53可形成在平台12的底面26中。
再看图19,从图中可见,支柱的下面部分23还有一小平板54,它与形成在支柱上面部分22上的相配缺口55接合。小平板54与缺口55以扣合方式接合,使支柱13保持在伸展位置,这是长凳、斜面及座椅组合的要求。
从图9,10,13可见,运动器械11在其平台12中还有一存放室56。存放室56可通过转动靠背部件18到其80°位置(座椅组合)而进入。靠背部件18因而也起存放室56盖子的作用,该存放室可用于存放与本运动器械11一起使用的健身附件,如弹性抗拉带,以及手举重物(哑铃)等。
运动器械11的上表面17可以有贴橡胶面层,此弹性表面使本运动器械11处于踏板组合时能安全进行踏步健身运动,但当处于长凳、座椅、连座斜面或过渡斜面组合时坐躺在此器械11上的使用者有一定程度舒适感。
本发明的运动器械11有利于在其上完成训练的附加特点包括,在平台12的前端15和后端16且位于第一和第二支柱13,14的上面部分22上,和靠背部件18的上端31提供手柄(未示)。这些可使使用者握住器械11以便进行某些要求有附加稳定性的运动,将器械从一处举起挪到另一处和在将器具从一种组合转变为另一组合时使器械稳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运动器械,包括-狭长的平台,其表面可接纳使用者斜靠在其上;-长度可调的支柱,它们位于平台表面两端或其旁;及-靠背部件,安装在平台上且可在其两端中间处转动,该靠背部件能在其与平台表面齐平的第一位置和与平台表面有夹角的第二位置之间作转动;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一根或二根支柱及/或在其第一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靠背部件,本器械能重新安排,形成二个或多个另外的组合,包括长凳、座椅,连座斜面,过渡斜面及踏板等组合。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本运动器械能重新安排形成诸如长凳、座椅、连座斜面,过渡斜面及踏板等组合中的一种。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运动器械,还包括调节靠背部件的位置并保持固定的器具,所述位置包括上述的第一和第二位置,及一个或几个在二者之间的过渡位置。
4.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靠背部件能固定在与平台夹角为0°,30°及/或60°,80°及/或90°相应的诸位置上。
5.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靠背部件位置调节与固定器具包括一支杆,支杆的前端与靠背部件底面作可转动连接而后端可沿平台上提供且平行于其纵轴的导轨作滑动。
6.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支杆包括二根支撑构件,每根的前端与靠背部件底面作可转动连接,后端可沿平台中形成的导轨滑动,一条导轨供一支撑构件。
7.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支杆还包括至少一条位于两支撑构件之间且垂直于支撑构件的横向连接件。
8.权利要求5-7所述的运动器械,还包括将支杆的后端保持在沿导轨与靠背部件可达位置相应的位置上。
9.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后端固定器具包括系列的沿导轨长度形成且与上述位置对应的止动位置。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各导轨沿其长度有下降位置和上升位置。
11.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在导轨的下降部分上形成至少一个止动位置,而在导轨的上升部分形成至少一个止动位置。
12.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后端固定器具还包括锁销,该锁销形成在支杆的后端且可与导轨中选定位置上相应凹槽接合。
13.权利要求3-12任一项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调节与固定部件包括弹簧加载机构。
14.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加载机构可用形成在靠背部件上的把手操作,所述把手还可操作锁定机械,利用此锁定机构靠背部件与平台接合。
15.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各支柱包括与平台形成一体的上面部分,和与平台作转动连接的下面部分。
16.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各支柱的下面部分可在其与所述下面部分横靠平台且互相平行的第一折叠位置,和所述下面部分与支柱的上面部分接合从而增加支柱长度的第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
17.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运动器械,还包括一个或几个可接纳弹性抗拉带的凹槽。
18.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平台长度至少1000mm。
19.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靠背部件长度至少720mm。
20.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运动器械,其宽度为350mm。
21.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双支柱处于其第一折叠位置时,平台离地高200mm。
22.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运动器械,其特征在于,双支柱处于其第二完全伸展位置时,平台离地高不大于350mm。
全文摘要
运动器械(11)具有平台(12),它分为靠背部件(18)和座位部分(19)。靠背部件(18)安装在平台(12)上可绕枢轴点(21)转动。平台(12)的两端有支柱(13、14),每个支柱(13、14)有上面部分(22)和下面部分(23),下面部分与上面部分连接并绕另一枢轴点(25)可转动。通过改变靠背部件(18)与平台(12)的相对位置和支柱下面部分(23)与上面部分(22)的相对位置,运动器械(11)可采取一系列组合之一,包括长凳、踏板、过渡斜面、高和低的连座斜面及座椅等组合。
文档编号A63B23/00GK1681563SQ03822053
公开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16日
发明者罗斯·约翰·维尔, 迈克尔·彼得·肯尼 申请人:进步运动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