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82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尔夫运动用具,特别是关于一种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
背景技术
高尔夫运动中的挥杆动作看似单纯,实际上却包含着许多不可不遵循的姿势规范,只要身体任何一处未按正确动作,不但无法充分发挥击球力道,而且击出去的球也很可能大幅偏离预期方向。举例而言,标准的挥杆动作,要求整个过程从击球准备、上杆、下杆,乃至击球、送杆、收杆,球杆杆头的运动轨迹均要保持在同一平面上(注即所谓「挥杆平面(swing plane)」;理论上,理想的挥杆平面应是运动者右肩(或左肩)至击球点的连接线与目标线所构成的平面)。若运动者在每次挥杆时均能使杆头依循同一挥杆平面,即代表其挥杆动作十分精确稳定,击球结果有极高的准确度;反之,若运动者在挥杆时未能落实前述挥杆平面的要求,则击出去的球就很容易产生非预期的偏斜或弯曲状况。
然而,前述要求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谓十分严苛,若无教练或熟练者长期在旁指导纠正,一般人实在很难通过自我矫正而达到或趋近标准动作。因此,目前市面上已出现多种可帮助人们奠定正确挥杆姿势的练习装置。
理想的挥杆练习装置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件一、挥杆平面的角度可任意调整。二、进行挥杆时,杆头轨迹不会脱离预设的挥杆平面。三、杆头可以在预设的挥杆平面上任意移动;换言之,在保持平面的前提下,杆头轨迹的形状可因人而异(注因为使用者的体型、姿势或曲腕的早晚各不相同)。四、可以进行全挥杆的练习。
任何挥杆练习装置如果没有同时包含以上所说的四个要件,即不符合实际需求,甚至会误导使用者进行错误的挥杆练习。然而,目前市面上以导轨为主的挥杆练习装置,通常只符合其中一个或两个要件,所以在进行挥杆练习时均有其障碍及盲点。
目前市面上运用导轨原理设计的挥杆练习装置,依其结构可大致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使用者将球杆搁靠在单一条轨道上例如美国第5330192号、第5429367号、第5441275号等专利所提供的挥杆练习装置。然而,前述装置实际上并无法使球杆杆头维持在同一平面上,其理由在于练习者在进行挥杆时,球杆的杆身与导轨的接触处形同一支点,而球杆的握把(即练习者捉握处)形同一施力点,由于练习者手臂与导轨的位置关系一直在改变,使得球杆相对于导轨的角度也随之不断变化,导致杆头无法维持在同一平面上。
二、使用者将球杆架在两条导轨之间例如美国第4071251号专利所提供的挥杆练习装置,其是在导轨的低处区段的前方增设一副导轨,使球杆挥入该区段时须穿经二导轨之间,但此法仍无法确保球头轨迹维持在一平面上。
三、球杆的末端设定在一圆形导轨上此类型的练习装置虽然可让杆头维持在同一挥杆平面(即圆形导轨所界定的平面)上,然而,实际高尔夫挥杆动作中的杆头轨迹并非单一固定的圆形轨迹,而是依个人的体型、手臂的长短、曲臂的早晚而形成不同的椭圆形轨迹,换言之,此类型的练习装置无法适用于所有练习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可确保练习者挥杆动作中的杆头轨迹维持在同一平面(即挥杆平面)上,藉此能让练习者感受及学习更理想更正确的挥杆姿势。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练习装置可适用各种体型的使用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是在一基架上设一曲线轨道,曲线轨道的后方可供练习者站立并进行挥动杆作,而且,曲线轨道的轨迹位于一面向后方的平面上,同时,前述平面呈顶侧较靠后方的倾斜状;曲线轨道上设有一可沿其曲线轨迹滑移的直线轨道,直线轨道的长轴向平行于曲线轨道所在的前述平面,且其直线延伸方向概略对应于由曲线轨道中心往外延伸的方向;直线轨道上又设有一可沿其直线轨迹滑移的滑座,滑座由直线轨道向后延伸适当距离;一仿真球杆,一端枢接在滑座的后端,另一端供练习者捉握。
仿真球杆与滑座枢接之处即为想象中的杆头位置,如此,当练习者用球杆进行挥杆动作时,杆头位置会被规范在(与前述平面平行的)一平面上运动。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图5是沿图2中5-5剖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中6-6剖线的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使用时,由正面观察的杆头轨迹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使用时,由侧面观察的杆头轨迹示意图;图9及图10均为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态样的正视图,主要示意其中的曲线轨道的各种可能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10,主要包含有一架立在地面上的基架20、一设于基架20前方的曲线轨道30、一可滑移地设置在曲线轨道30后侧的直线轨道40、一可滑移地设置在直线轨道40后侧的滑座50、一枢接在滑座50后端的接头60以及一将尾端接合于接头60的仿真球杆70。
基架20由若干杆体接合而成,其具有一平贴于地面的矩形底框21,底框21的其中一长侧边(在此定义为后侧边),连结一直立的梯形背框22。由背框22的顶边中央及左右二侧边的中央位置分别往前延伸出一伸缩杆23a、23b、23c,其中,位于上方的伸缩杆23a长度短于左右二伸缩杆23b、23c的长度。三伸缩杆23a、23b、23c的前端分别枢接有一往中央方向延伸的支臂24a、24b、24c。
曲线轨道30呈轮廓封闭的椭圆框,其长轴二端分别接合在基架20的左右二支臂24b、24c尾端,短轴其中一端接合于基架20的上方支臂24a尾端,短轴另一端即底端与地面保持适当距离。即,曲线轨道30被支撑在基架20前方,曲线轨道30与基架20的背框22之间界定出一人员空间25,供练习者以背对背框22的方式站立其中并进行挥杆动作。曲线轨道30的轨迹在同一平面上(注就本实施例而言,前述平面即为轨道30本身所圈围的椭圆面;在此顺带说明,本实用新型允许曲线轨道呈其它环框形状甚至为非封闭的曲线,然而前述「轨迹共面关系」是共同的必要条件),前述平面面对人员空间25,同时,前述平面呈顶侧较靠后方的倾斜状。对练习者而言,轨道30的曲线轨迹概略对应于挥杆动作中的杆头轨迹。练习者可通过调整三伸缩杆23a、23b、23c的长度,而改变轨道30的倾斜角度,以配合个人的身高体型。
再如图4所示,曲线轨道30的截面概呈工字形,且其所形成的相对二凹槽31分别位于前述椭圆的内外二周缘(换言之,平整的相对二侧面分别朝前及朝后);基架20的三支臂24a、24b、24c均接合在轨道30的正面。
如图4、图5所示,直线轨道40为一截面概呈矩形框的长形框条,其具有一沿长轴向延伸的T形槽41,T形槽41内部在靠近二端的位置各凸起一挡止部42。直线轨道40的背对T形槽44开口的侧面,于其中一端固接一扣合架43,扣合架43具有形状对称的二弯折板44,二弯折板44对应直线轨道40的长轴向对立设置,分别呈连续两次直角弯折的形状,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截面呈T形的空间。各弯折板44尾端的L形部分枢设有若干滚轮45。
直线轨道40藉扣合架43接合在曲线轨道30上,其接合结构如图5所示,即,直线轨道40位于曲线轨道30后方,且其T形槽41开口朝后,即扣合架43朝前,而二弯折板44分别勾搭在曲线轨道30的内外二周缘,弯折板44尾端吻合地弯入曲线轨道30的凹槽31内,并用各滚轮45抵接凹槽31的槽壁。藉此,直线轨道40不会脱离曲线轨道30,并可沿曲线轨道30的椭圆形轨迹滑移(注由于基架20的三支臂24a、24b、24c均接合在曲线轨道30的正面,使得曲线轨道30的背面以及设有凹槽31的内外二周缘保持净空,因此不会干涉直线轨道40的滑移)。
直线轨道40的长轴向为平行于曲线轨道30所界定的平面(如图3所示),而且直线轨道40的直线延伸方向,概略对应于由曲线轨道30的中心往外延伸的方向(如图2所示),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直线轨道40以其中一端(在此定义为外端)接合于曲线轨道30,使得直线轨道40完全位于曲线轨道30所圈围出的椭圆形内。
如图4~图6所示,滑座50具有一扁形滑块51,由滑块51其中一侧面垂直凸伸出一延伸杆52,延伸杆52尾端连结有平行相对的二夹壁53;此外,滑块51上枢设有若干滚轮54。滑座50的滑块51容置在直线轨道40的T形槽41内,并以各滚轮54抵接T形槽41的槽壁;延伸杆52经由T形槽41的开口伸出外部。藉此,滑座50可沿直线轨道40的直线轨迹滑移,并因可被T形槽41二端的挡止部42抵挡而不致由端部滑出。如图3所示,延伸杆52与直线轨道40呈垂直,当直线轨道40滑移至曲线轨道30的最低点时,延伸杆52的后端(即二夹壁53)适度接近地面。
接头60呈圆环状,设置在滑座50后端的二夹壁53之间,且接头60以其自身径向为枢接轴心,将其圆周的相对二侧枢接在二夹壁53上,使其可相对滑座50作枢转。在本实施例中,接头60的枢转轴心垂直于滑座50的延伸杆52,同时又垂直于直线轨道40(如图6所示)。
仿真球杆70尤如一缺少杆头的高尔夫球杆,如图1、图2所示,其一端保留可供练习者捉握的握把71,另一端同轴地与圆形接头60接合。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结构。使用练习装置10时,练习者站在人员空间25内,背对基架20的背框22,面对曲线轨道30(注根据练习者身高体型或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型态不同,练习者的上半身或头部也可能进入曲线轨道30中),用双手捉握仿真球杆70进行挥杆动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练习装置10为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同时适合右撇子及左撇子使用。
仿真球杆70尾端与接头60接合处,即为想象中的杆头位置(注为提高练习的仿真度,也可将此处设计成杆头形状);在挥杆过程中,练习者的力量将通过球杆70带动滑座50,再通过滑座50带动直线轨道40,使得直线轨道40能在曲线轨道30上滑移,而滑座50又能在直线轨道40上滑移。如图7、图8所示,分别为从正面及侧面观察本实施例挥杆过程中的杆头轨迹示意图,图中仅示意局部过程。由图中可知,当球杆70正视呈直立状态时,杆头(即接头60位置)相对位于较靠直线轨道40外端的位置(例如最低点p1及最高点p5),而当球杆70(正视)呈横平状态时,杆头60相对位于较靠直线轨道40内端的位置p3。整体而言,由正面观察时(如图7所示),杆头的轨迹概呈一横长的椭圆形(注此为概略描述,实际上当然并非标准的椭圆形,但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功效);而由侧面观察时(如图8所示),杆头的轨迹维持在一平面(即挥杆平面)f1上,而挥杆平面f1与曲线轨道30所界定的平面f2平行。练习者通过调整曲线轨道30的倾斜角度,或是改变自身与曲线轨道30的相对关系,便可获得适合个人的挥杆平面。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可确保练习者挥杆动作中的杆头轨迹维持在同一挥杆平面上,藉此能让练习者感受及学习更理想、更正确的挥杆姿势。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曲线轨道并不限定为上述椭圆形,还可以是其它环框形状甚至非封闭的曲线,例如图9中所示的曲线轨道30′,呈轮廓封闭的圆形框(注由于轨道后倾,故正视时并非正圆),或如图10中所示的曲线轨道30”,概呈横向较长的椭圆形,只是其顶端左右二侧形成曲率不连续的二弧形段32,整体轮廓概略对应于一般挥杆动作中的杆头轨迹。
权利要求1.一种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基架;一曲线轨道,设于所述基架;所述曲线轨道的后方界定出一可供练习者站立及进行挥杆动作的人员空间;所述曲线轨道的轨迹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所述平面为面对所述人员空间,并呈顶侧较靠后方的倾斜状;一直线轨道,以可沿所述曲线轨道滑移的方式设于所述曲线轨道;所述直线轨道的长轴向平行于所述曲线轨道所在的平面,且所述直线轨道的直线延伸方向概略对应于由所述曲线轨道的中心往外延伸的方向;一滑座,以可沿所述直线轨道滑移的方式设于所述直线轨道,并由所述直线轨道向后延伸适当距离;一仿真球杆,一端枢接在所述滑座的后端,另一端供练习者捉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轨道以可调整倾斜角度的方式设于所述基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轨道呈椭圆形,其长轴二端对应于所述基架的左右二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轨道以其中一端与所述曲线轨道接合,且所述直线轨道对应位于所述曲线轨道所圈围出的椭圆形内;当所述直线轨道滑移至所述曲线轨道的最低点时,所述仿真球杆与所述滑座枢接处适度接近地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轨道呈圆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轨道概呈椭圆形,其长轴二端对应于所述基架的左右二侧,且其顶端左右二侧形成曲率不连续的二弧形段,整体轮廓概略对应于一般挥杆动作中的杆头轨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轨道的截面概呈工字形并形成有相对二凹槽,所述曲线轨道不具凹槽的相对二侧面分别朝前及朝后,且曲线轨道以其正面与所述基架接合;所述直线轨道设有二弯折板,所述二弯折板分别弯入所述曲线轨道的二凹槽内,且所述各弯折板尾端还枢设有若干滚轮,所述各滚轮与所述凹槽的槽壁抵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轨道设有一沿长轴向延伸的T形槽,所述T形槽的开口朝后;所述滑座具有一容置在所述T形槽内的滑块,以及一由所述滑块向后凸伸至所述T形槽外部的延伸杆;所述滑块上设有若干滚轮,所述各滚轮抵接于所述T形槽的槽壁;所述仿真球杆枢接在所述延伸杆的后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的后端枢接一接头;所述仿真球杆一端与所述接头接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尔夫挥杆练习装置,它是在一基架上设一轨迹位于同一平面的曲线轨道,曲线轨道上设有一可沿其曲线轨迹滑移的直线轨道,直线轨道平行于曲线轨道所在的前述平面,且其直线延伸方向概略对应于由曲线轨道中心往外延伸的方向;直线轨道上又设有一可沿其直线轨迹滑移的滑座;一仿真球杆将尾端枢接在滑座的后端。藉此,练习者可站在曲线轨道后方用球杆进行挥杆动作,由于球杆尾端与滑座枢接处(即杆头位置)受制于一平面上运动,故可有效辅助练习者落实挥杆动作中的挥杆平面。
文档编号A63B69/36GK2664729SQ20032010022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0日
发明者廖诚场 申请人:廖诚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