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击球质量的握拍挥拍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乒乓球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400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提高击球质量的握拍挥拍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乒乓球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两种提高击球质量的握拍挥拍方法所采用的两种球拍。
本发明涉及两种提高击球质量的握拍挥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乒乓界内使用的直拍从结构上来分种类并不多,包括韩、日选手多采用的食指可以扣把加力的方头拍,还有在中国被广泛使用的普通直拍;横拍在结构上大体只有一种普通横拍。
现今乒乓界成绩较好的直拍选手,大多数都采用中钳式、大钳式握拍方法;韩、日选手则采用食指扣住拍把的握拍方法。其挥拍击球原理是采用调动全身各部或某几部肌肉群,急速发力,提高挥拍速度,瞬间击打摩擦,将力传给球,或借巧力击打、摩擦,击出特殊性质的球。直拍握拍方式的特点在于与横握拍方式相比,手腕及手指较为灵活松弛,易调节拍面斜度及方向,便于多方向击球、合理地站位及快速挥拍。新近使用的直拍横打方式落点好,角度刁钻,发球攻球及台上球变化多,处理灵活。上述直拍握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手腕不稳定,拍面斜度和方向稳定性差,控台范围小,强力挥拍击球几率低,击球准确度低等。
横拍分深握和浅握两种方式,均称为“八字”握拍法。挥拍击球原理与上述直拍挥拍击球原理相同。其优点是控台范围大,反手进攻时,因握拍稳定,且不受身体阻挡,易于调动全身各部位或某几部位肌肉群,急速发力提高挥拍速度,瞬间击打、摩擦球,发动进攻。削球时因手法变化不大,易于攻防转换。横拍握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手指、手掌与球拍接触面太多导致灵活性下降,且腕部肌肉的灵活性也由握姿所限制,处理台上球时较难快速发力。正反手攻球时,左右转动拍面时手臂需做内旋和外旋运动,动作幅度大,故挥拍速度慢,击球准确度低。

发明内容
现技术在挥拍击球质量上,存在着大力挥拍击球几率低,旋转性不强,击球力量不大,击球准确度低,握拍、挥拍不灵活等问题,所以要解决以上问题,设计了“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击球法”与“吊摆挥拍击球法”,及其握拍方法,进而又设计了新的球拍,名称为“钩吊拍”、“横吊拍”,及相应的新握拍方法。技术方案设计如下关于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击球法的设计技术方案。首先定义按螺旋轨迹挥拍的方法称为螺旋轨迹挥拍法,选择利用螺旋轨迹挥拍法击球的方法,称为螺旋轨迹挥拍击球法。它包括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法、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法及螺旋轨迹挥拍不定面向击球法。其技术方案如下1.从螺旋轨迹定义可知,螺旋轨迹可实现三维方向变化,进而再利用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击球法可随需调整螺旋轨迹形态的技术特点,来选择不受或少受来自台面及台边缘所影响的方向挥拍,提高大力挥拍击球的几率,提高控球力和击球准确度;利用螺旋组轨迹挥拍的动作可调性大的特点,调整并使用大力挥拍动作姿势,增加挥拍击球力度。2.利用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击球法技术的球拍与球同轨时间较长的特点,通过触球初期的击打和各种方式的摩擦,及在同轨期间的长期弧方向加速挥拍,将击球拍具有的能量最大限度地传给球,提高球的线速度及转速。3.在较长同轨期间对球施加向心力及其他控球力,调节球行轨迹曲度,提高击球准确度。但是,现技术在以上几个方面都不如新技术。现技术挥拍轨迹几乎可以说是同一平面的小曲度弧轨迹,击球传力是在拍与球的两轨交叉相遇的瞬间进行的。有时传力不完全,也无更好的控球措施,只是靠击球瞬间球对球拍产生的正压力下,球的移动摩擦力为主来控球(这里暂不涉及击球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与准确度的关系),球不易控制。
关于吊摆挥拍击球法的设计技术方案。首先定义吊摆挥拍击球法以手与拍之间的活动连接点或软连接点(“钩吊拍”、“横吊拍”的吊点,或手指与拍肩的接触点,或手指与拍把,又或于指、虎口与拍把的接触点等)为圆心状态持拍,以圆心到拍的击球点间的距离为半径,在圆心与拍处于任何方位组合状态下,向任何方向,进行以任意组合形式的围绕挥拍圆心与移动挥拍圆心这两种方式的混合摆动挥拍并击球的方法。因吊摆挥拍技术要求拍与手臂间有活动连接点,使得击球时不受或少受无关力的影响,控拍平稳;因其摆动半径极小,所以拍的斜度、方向变化快,变化幅度大,即控拍灵活,与腕部结合可很好地满足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击球法(特别是螺旋轨迹挥拍、顺着来球的旋转方向面心击球)对拍面斜度、方向变化快,变化幅度大的要求,并适应过球顶击球所要求的拍面方向、斜度的变化范围;另外,可与其他挥拍技术结合,增加击球的力度及灵活性,也可做波动传力挥拍鞭打,还可以用吊摆挥拍击球法灵活地操作台上小球。
下面具体分析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击球法。这里介绍与面心挥拍、击球定义有关的内容。所谓面心,是拍面对着挥拍轨迹弧的圆心之意。将沿螺旋轨迹挥拍击球时,击球拍面面对着挥拍轨迹圆心(包括螺旋轨迹匀速面心挥拍圆心和螺旋轨迹动态面心挥拍圆心)的操作称为面心挥拍。面心挥拍分为两种,匀速面心挥拍和动态面心挥拍。(乒乓运动中习惯于依据具体情况来区别挥拍种类,因此无特殊情况时均统一用面心挥拍击球的概念。)下面定义面心挥拍击球法(面心击球法)假如拍、球具有同样的初速度,那么当球拍垂直于与挥拍弧半径重合的球轴,并经过顶点,可以携带球一起沿螺旋轨迹做匀速运动。把挥拍弧圆心称为螺旋轨迹匀速面心挥拍圆心或匀速面心挥拍圆心,把拍与球的接触点称为球的垂直顶点,简称(匀速)球顶点。我们把球拍以某种规律变化状态面对着螺旋轨迹匀速面心挥拍圆心,并经过球的顶点携带球一起沿螺旋轨迹做匀速运动的挥拍击球操作称为螺旋轨迹匀速垂直面心挥拍击球法,简称螺旋轨迹匀速面心挥拍击球法,或匀速面心(挥拍)击球法。更进一步,把球拍从匀速垂直面心挥拍击球状态下后仰或者前倾一定角度,也沿球表面向后或向前偏移顶点一定距离,同时做广义加速挥拍击球,或其他形式的挥拍,可使球沿新螺旋轨迹做加速运动,或其他形式的运动。把该种程度球拍的倾斜状态称之为异垂直状态或动态垂直状态;把偏离于顶点的球拍触球点称之为球的异顶点或球的动态顶点;把按上述螺旋轨迹面心挥拍击球法操作时,拍行螺旋轨迹任意点上拍面触球点处的垂直并与挥拍半径等长线段的靠近挥拍弧圆心的端点称为螺旋轨迹面心挥拍异圆心或动态(面心挥拍)圆心;我们把球拍以某种规律变化状态面对着螺旋轨迹动态面心挥拍圆心,并经过球的动态顶点携带(携带力包括静摩擦力、动摩擦力、及推力)球一起沿螺旋轨迹做广义加速运动或其他形式的运动的挥拍击球操作称为广义螺旋轨迹动态面心挥拍击球法,简称螺旋轨迹动态面心挥拍击球法,或动态面心(挥拍)击球法。把螺旋轨迹匀速面心挥拍击球法及螺旋轨迹动态面心挥拍击球法均称为螺旋轨迹面心挥拍击球法,或面心(挥拍)击球法。另外,把完成螺旋轨迹挥拍(动态或匀速)面心击球法的动态握拍方式即击球拍面面对着挥拍轨迹(动态或匀速)圆心的动态握拍方式,称为螺旋轨迹挥拍(动态或匀速)面心击球动态握拍法,[也称为螺旋轨迹面心挥拍(动态或匀速)击球握拍法,也都简称面心(挥拍)击球握拍法]。下面,定义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挥拍)击球法球拍在挥拍击球时以某种规律变化方向的投影面,朝向螺旋轨迹弧前进的方向,迎球挥拍(称为螺旋轨迹非面心挥拍),以其所产生的正压力下球的移动摩擦力为主来控球,并将球击出的方法称之为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法。把完成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的动态握拍方式即击球拍面以其某种规律变化方向的投影面朝向螺旋轨迹的前进方向的动态握拍方式,称为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动态握拍法,也简称为非面心(挥拍)击球握拍法。定义螺旋轨迹挥拍不定面向击球法按螺旋轨迹挥拍,击球拍以非面心、面心之外的任何方式击球的方法。螺旋轨迹挥拍不定面向击球法无固定握拍法,可根据情况采用他种握拍法。
螺旋轨迹面心挥拍击球法的步骤(1)按螺旋轨迹挥拍,用各种击打和摩擦(都属于碰撞)的方式提高球速。(2)在球进入螺旋轨道之前的瞬间调整击球拍面的斜度、方向,使球拍面对着挥拍轨迹圆心,并将其移到球的匀速顶点?还是动态顶点?还是先移至匀速顶点,然后再移至动态顶点等?将球送入拍、球共轨轨道,携球一起沿拍所形成的螺旋轨道做近似于同轨匀速运动,或者加速运动或者其他形式的运动。(3)当球到达目的方位时,通过调节球拍的斜度和方向,即将拍从拍、球同轨轨道撤离,使球从此时刻点的弧切线方向飞出(此处未考虑球拍的弹性变形及弹力,球的变形、变形力及重力对球运动方向的影响,否则都会使球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切线方向)。
接下来,讲述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法的原理沿着螺旋轨迹球拍对球进行各种方式的摩擦、击打,使球获得一定的速度。这时,如果将球拍调整到球的匀速顶点上,不断地对球施加向心力,继续携带球前进,不断改变运动方向,不断产生离心力,球则沿着球拍所形成的具有某一半径的圆弧形曲线轨道匀速行走。这时,如果再将球拍调整到球的动态顶点上,不断弧方向加力,球速还会越来越大,离心力也越大,当离心力与离心方向上其他力的分力之和一直大于球重力的向心方向分力与其他力的向心方向分力之和时,球会在球拍形成的新的某种圆弧形轨道上运转。加速挥拍速度越大,球对拍的正压力越大,控球能力也就越大(自锁于轨道上)。如果向提高球速的方向移动挥拍的圆心,或弯曲手臂、缩小其挥拍半径的手臂长度,或同时移心又缩小半径,可增加球对球拍的正压力,增大控球力,提高球的线速度及转速;当骤然圆滑地向降低球速的方向移动挥拍的圆心,或缩小挥拍半径的手臂长度,或同时移心又缩小半径时,同样会增加球对球拍的正压力,增大控球力,但同时也减小球的速度。
再具体讲一下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击球方法(QGZ螺旋组轨迹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挥拍击球方法)的操作方案、运行及特征。其操作方案和运行过程为把以身体某部位点的曲线移动轨迹为螺旋曲轴轨迹,以形成上述螺旋曲轴轨迹的身体某部位点为移动可变圆心,以身体的某部位点到此可变圆心的距离为混合变化半径,以某种规律变化速度自转(同时又以承载跟随的形式运动)的身体某部位点的运动轨迹为公转螺旋轨迹,又以此公转螺旋轨迹的身体某部位点为移动可变圆心,以拍的击球点到此可变圆心的距离为混合变化半径,以某种规律变化速度自转(同时又以承载跟随的形式运动)的击球点的运动轨迹为自转螺旋轨迹的具有承载关系的三条曲线称为QGZ螺旋组轨迹。上述的螺旋曲轴轨迹及公转螺旋轨迹,可为一部位点移动的轨迹,也可为多部位点移动的多轨迹的合成轨迹。把沿螺旋组轨迹的挥拍操作称为QGZ螺旋组轨迹挥拍;其挥拍击球方法称为QGZ螺旋组轨迹挥拍击球法;所形成的轨迹称为“曲轴公转自转螺旋轨迹”或“QGZ螺旋轨迹”(请参照说明书附图中图8)。当即强调自转螺旋轨迹的特性及其对球的作用,也强调身体各部位协调动作及各自应遵循的曲线操作时,应使用QGZ螺旋组轨迹挥拍击球法的概念,当只强调自转螺旋轨迹的特性及其对球的作用时,则也使用QGZ螺旋轨迹挥拍击球法的概念;在QGZ螺旋组轨迹挥拍击球的方案之后,再补充几点QGZ螺旋组轨迹挥拍击球的运动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螺旋曲轴分轨迹,一般分别由上步、收腹、摆身、挥臂、移肘等动作或其中部分动作组合而成,多用于调节球的运行方向及速度;公转螺旋分轨迹(脱载之后),一般以肩或肘为圆心旋转而成。由于在一定速度下半径较小时产生的离心力较大,因此为了增大离心力,增加控球力,适当将其运转半径控制得小一些,一般是以大臂、小臂的某种变化投影长度或某种变化弯曲组合状态下两端点间距离为可变半径。因为在台上、近台需升高或降低回球的高度不大,所以此处曲线圆弧的半径更不需要很大,因人而异。一般圆弧半径最大处有相当于一至两倍球网高度即可满足提高球的过网高度或降低回球高度的要求。中远台因空间不受限,易于提高挥拍速度,而且需要升高回球或降低回球的幅度也大,所以可适当地加大圆弧的半径。公转螺旋分轨迹多用于产生控球离心力,调节球过网时的高度和球的运行方向及速度;自转螺旋分轨迹(脱载之后),一般以手腕或手指为圆心,或以其变化组合点为混合变化圆心旋转而成,因其转向快,主要用来调节球拍方向和斜度的变化,也调节挥拍轨迹的曲度、增加离心力,并增长拍与球的接触时间。正因为QGZ螺旋组轨迹的特性由上述三条分解曲线的三个圆心、三个半径、两条轴的可调性所决定,所以QGZ螺旋组轨迹的可调性非常大,既可调节出如上步、收腹发力的大力快速QGZ螺旋组轨迹挥拍姿势,也可调节出既可攻、又可守,即可快、又可慢,控球稳、准确度高的QGZ螺旋组轨迹腋下挥拍姿势;不但能使挥拍避开台案、台边缘的障碍,提高大力挥拍的几率,还可以调节出空间方向变化万千的螺旋轨迹非面心挥拍、面心挥拍及不定面向击球的优质曲线弧。由于QGZ螺旋组轨迹挥拍击球法拥有以上特性,所以击球点、击球线路、迎球挥拍方向、抛(击出)球方向的任选自由度以及控球力都有所增加,更易操作,挥拍更有力,球速更快,旋转更强,运行弧线刁钻,准确度更高。
螺旋轨迹挥拍击球过程中,球产生离心力,拍在弧线外、球在弧线里的弧线轨迹挥拍(例如面心挥拍)可利用离心力控球,弧曲度越大可利用的越大;相反,拍在弧线里、球在弧线外的弧线轨迹挥拍(例如部分不定面向挥拍),不但不可利用离心力控球,而且因离心力的原因将缩短拍、球的接触时间。另外,螺旋轨迹挥拍多数是属于非真圆的圆弧运动,其都可以分解为真圆弧运动及直线运动,其中直线加速挥拍产生的正压力下的移动摩擦力可控球,所以螺旋轨迹挥拍控球力中也必有部分直线加速挥拍所产生的移动摩擦控球力。
螺旋挥拍轨迹形态千变万化,可由三条分轨迹的多种状态下的任意组合构成,如下例第一例纵深方向挥拍位移为零时,我们称之为平面面心或非面心挥拍轨迹(不包括纵深方向挥拍位移为零的螺旋轨迹挥拍不定面向击球轨迹即螺旋轨迹挥拍不定面向击球的平面圆弧轨迹);第二例纵深方向沿直线轨迹挥拍时,我们称之为直轴螺旋轨迹;等等。另外,请参考后附QGZ螺旋组轨迹脱载后分轨迹组成要素个例表(表一)。
挥拍握拍法方案(1)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握拍法的技术方案在设定好挥拍弧线的基础上,为能确保击球时击球拍面或投影面动态地朝向挥拍弧前进方向或动态地面向挥拍弧圆心,首先选定某种程度地垂直于挥拍手臂或手腕等的挥拍半径的击球拍面。此外是如何控制击球时击球拍面的斜度、方向的大幅度变化之问题。从球与拍形成同轨的原理可知,特别是螺旋轨迹挥拍顺着来球的旋转面心击球以及球速不大的时候,要想击出大曲度轨迹的回球,必须瞬间、大幅度地改变拍的运行斜度及方向,需要极其灵活的挥拍握拍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手对拍的一点或几处活动点的调控,增加控拍灵活度,来完成的。现行的一般握拍法,由于握得紧,灵活性不够,变化范围也不够,因而不能全部顺利完成操作(手腕灵活者可部分实现操作)。从实际操作结果来看,采用吊摆挥拍握拍技术与提高腕关节活动性能的技术相配合的方法为最好。吊摆挥拍的握拍灵活,以腕部为圆心的活动半径也不大,又由于采用吊摆挥拍握拍技术握拍时掌部肌肉松弛,不影响腕部肌肉的活动功能,所以腕关节活动性能处于最佳状态,挥拍时腕部活动状态变化自如,因此拍的斜度、方向的变化速度、变化幅度的控制可完全满足要求。
(2)吊摆挥拍握拍方法技术方案及实施主要是通过减少手与拍的接触点及利用定义中以讲明的软连接、活动连接,利用动作半径小的挥拍,增加拍摆动的灵活性来实现;吊摆握拍、挥拍方法的实施个例通过“三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或“四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或“中指加力部件”,又或“食指加力部件”将拍吊起,直拍、横拍通过手指或手指与虎口捏吊拍把将拍吊起,减少手、拍的接触点,实现吊摆挥拍的灵活握拍法的操作,及吊摆挥拍操作。
(3)加力稳固握拍措施案及实施是通过采取牵拉、提可产生强拉力的“三指/四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以及提拉“中/食指加力部件”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共用加力部件”,在适当的方向位置上,增加合适的力等来实现;加力稳拍的实施通过手指作用到“三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或“四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或“中指加力部件”,或“食指加力部件”,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共用加力部件”上,如果向虎口方向加力,将“钩吊拍”或“横吊拍”的拍肩压在虎口上,从而达到加力稳拍的作用,如果向拇指的第一关节处加力,可增加另一种握拍角度握拍的稳定性,另外这样可使拍面与腕或手臂等挥拍直径间更接近于垂直,有利于进行螺旋轨迹挥拍操作。
按顺时针或逆时针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的技术方案此方案采用现行技术中少被采用却强有力的收腹上步的QGZ螺旋组轨迹的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动作,击球非常有力,并形成一个理想的弧形击球轨迹。当被击球空间位置点低时,由于挥拍轨迹是螺旋线轨迹,可不受或少受台案或台边缘障碍的影响,可大力非面心、面心挥拍击球,击出的球速度高、旋转快、弧线完美、准确度也高。
依据腋下挥拍击球法可制定出前所未有的最好的挥拍击球的方案。此方案,采用了螺旋组轨迹挥拍及吊摆挥拍击球的科学新方法,其操作可调性非常大,它适用于反击追身球,变被动为主动,变防守为进攻的操作,也可形成一种以守为主、守攻全新的新型打法。现有挥拍技术在处理追身球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挥拍空间和持拍斜度、方向的变化范围,选手不适应腋下挥拍击球,即使回击也达不到目的;而腋下挥拍击球法则不同。首先定义以肩至球拍间的线段30度平抬起的状态,以腋窝至脚的线段为轴,前後左右旋转所覆盖的空间为腋下(实际就是近身之意、腋下是其代表名词)。再定义在腋下的空间范围内,用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击球法和用吊摆挥拍击球法挥拍击球的操作称为腋下挥拍击球法。其经常使用的挥拍方式列举如下从身体的后方/右后方/右方/右前方/右前下方/右前上方/右上方等,经腋下右方/腋下右前方/腋下前方,或经胯腿侧右方/右前方/前方,向身体的左方/左前方/前方/右前方挥拍,用三指或四指侧拍面即所称拍背面(非拇指所在拍面,他处也同此意)击球。最有效且最常用的四条途径是第一,经腋下顺旋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及不定面向击球、吊摆挥拍击球;第二,经腋下逆旋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击球及不定面向击球、吊摆挥拍击球;第三,经腋下前后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面心击球,以及吊摆挥拍击球;第四,从身体右侧的右上方/右方,经腋下及胯腿前侧向身体的左前侧/左侧螺旋组轨迹挥拍击球及吊摆挥拍击球。以上每条途径上都可用腋下挥拍技术与现有技术相结合或单独进行削球、拉球、抽球、弹球、搓球、吊球、削抽(削球及抽球一拍完成)、反搓(搓球的顶点)等多项技术操作,且线路、落点都能很好地进行控制,进攻性相当强。另外,腋下挥拍击球所形成的螺旋轨迹弧的弓背多数朝下,便于利用球的重力压拍控球,因此控球力更大,明显提高了击球的准确度。
用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法回击高球技术方案。此方案,是指在向前的某一方向(前上、前下、前左、前右等)击球的同时,利用高水平选手可灵活握拍、挥拍的能力,在瞬间完成一个曲度大、半径小、挥拍速度快的QGZ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过程。在这里需注意,一定要满足所需控球离心力(所需控球离心力与轨迹曲度大小及挥拍速度大小的乘积成某种关系的正比,操作时需酌情处理。);或击球拍以其某种规律变化方向的投影面朝向QGZ螺旋轨迹弧的前进方向,大力快速地挥拍击球,同时利用所产生的正压力下球的移动摩擦力控球。上述面心或非面心击球之后,快速大幅度地移心,缩小挥拍半径,使球速提高,增强控球能力,从而球与球拍同弧而行,提高准确度。
用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挥拍击球法追击自身体右侧飞过的球的技术方案此方案,采用“一步两用”的新步法,结合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追救成功,准确度高;同时可再经180度(约半周之意,其他处同此意)顺时针转身移步,击打对方回击过来的球。这样扩大了控球范围,而且使观众看到选手出神入化的球技,具有相当的可观性。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所提出的现行技术挥拍击球轨迹曲线图与QGZ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曲线图,来说明QGZ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法与现行技术挥拍击球法的本质区别。从图1至图4可以看出,现行技术击球时,因球拍斜度、方向变化幅度小,也不随挥拍弧方向变化而面心变化;又因挥拍弧半径大、曲度小,所以不能击到球的匀速顶点或动态顶点,无法产生和利用压拍离心力,即无法形成球、拍同轨轨道,不能有效地利用离心力形成同轨运转式控球。而图5至图7的击球轨迹弧曲线的曲度大,而且球拍的斜度、方向随着挥拍弧方向变化而连续大幅度地向面心方向变化,击球的动态顶点或匀速顶点,有时球拍甚至瞬间越过球的顶点,极快地改变球运行方向,球在运动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离心力。利用击球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球压在拍面上,则球可与球拍同轨运动。
图1现行技术挥拍击球下点轨迹2现行技术挥拍击球中点轨迹3现行技术挥拍击球中上点轨迹4现行技术直拍横打挥拍击球轨迹5QGZ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下点轨迹6QGZ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中点轨迹7QGZ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上点轨迹8QGZ螺旋组轨迹挥拍操作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分别讲述“钩吊拍”和“横吊拍”的握拍法、螺旋轨迹挥拍击球法,及其“吊摆挥拍击球法”技术的实施细节1)使用“钩吊拍”实施其握拍、吊摆挥拍击球、QGZ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及非面心击球技术。
先在直拍背面板的中指触拍处,安装上中指加力木制墩垫,其下侧安装上“三指万向加力连接器”。万向加力连接器用粗布条制成,上有三指钩住加力用孔,称此球拍为“钩吊拍”。将握于球拍背面的三个手指伸入“三指万向加力连接器”里,中指同时扣住“中指加力墩垫”,再将拍把端正地贴靠在虎口内,拇指和食指的第一关节挟扶着拍柄,此时的球拍背面就端正地面向选手的腰腹部。三指通过对“三指万向加力连接器”向多方施加拉力可击球,这种施加拉力的方法,是进行螺旋轨迹非面心及面心挥拍操作的最有效、最适合的加力形式,如果对其施加向上的提力,可将“钩吊拍”吊起,也可通过“中指加力部件”、将“钩吊拍”“吊起,再通过指、腕的控制可完成万向活动,进行吊摆挥拍击球。此握拍方法还可满足面心挥拍击球所要求的瞬间大幅度、高触球点面心方向的斜度变化。以持拍手的肘部为圆心,以某种弯曲状态的小臂到球拍击球点间的距离为半径,以三指侧(定义球拍的多指侧或手背侧的拍面为背面,其他处同此意)拍面击球,顺时针挥拍,则全身各部或局部的发力可以通过臂、腕、手传达至“三指万向加力连接器”及球拍上,手腕发力旋转的同时,曲腿、扭腰、收腹和上步,当速度达到最大时,即符合动态面心挥拍击球的条件,用面心挥拍击球法击球,将球带入挥拍轨道,当球到达目的方位点时,将球拍从共同轨道上撤离,球则沿弧轨迹的切线方向飞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击球拍面面向动态的右胯处的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过程。同样的上述操作,当击球目的改变时,使用非面心击球操作,降低击球点位置,按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法击球,则形成一个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过程。
2)使用“横吊拍”实施其握拍、吊摆挥拍击球、QGZ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及非面心击球技术。
将横拍拍把适当加粗,并向拍面板的中心方向加长1-2厘米,便于拇指、食指及中指的握拍。在拍把中心线上,安装一长75毫米、宽10毫米、厚10毫米的长方形木墩垫,其一端设在食指触拍点处,另一端沿拍把的中心线向拍把的末端伸展,即为所称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共用加力部件”,便于食指、中指、无名指抠握及向虎口或拇指第一关节方向加力,同时便于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在面心挥拍时增加握拍力量。其下侧安装上“四指万向加力连接器”。万向加力连接器用粗布条制成,上有手指钩住加力用孔,称此拍为“横吊拍”。将四指伸入孔中,食指同时扣住墩垫,拇指放松,球拍自然下滑至拍把贴在拇指根部的掌面上,也可将手掌翻转180度,掌心朝下,拱腕,将拍把贴靠在小指根部的掌面上,四指可通过对“四指万向加力连接器”向多方施加拉力击球。这种施加拉力的方法,是进行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操作的最有效、最适合的加力形式,如果对其用四指施加向上的提力可将球拍吊起,也可通过“食指加力部件”将“横吊拍”吊起,再通过指、腕的控制可完成万向活动,进行吊摆挥拍击球。此握拍方法还可满足面心挥拍击球所要求的瞬间大幅度、高触球点面心方向的斜度变化。如以握“横吊拍”的手臂的肘及肩部为混合圆心,以某种弯曲状态的大臂、小臂、腕至击球点的某种弯曲状态下的端点间长度为半径,从胸前或左胸前向身体右侧面心挥拍划弧,约前三分之一的面心挥拍弧段大部分以肘为圆心,以小臂至击球点的某种弯曲状态下的端点间长度为半径;后三分之一的面心挥拍弧段大部分以肩为圆心,以大臂、小臂、腕至击球点的某种弯曲状态下的端点间长度为半径;中间三分之一的面心挥拍弧段是圆心和半径的过渡区,挥拍的同时手腕发力旋转,同时曲腿、扭腰、收腹和上步,当挥拍达到最大速度时,符合动态面心挥拍击球的条件,用面心挥拍击球法击球,将球带入挥拍轨道,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击球拍面面向右侧身体的长弧形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过程。同样的上述操作,当改变击球目的时,降低击球点位置,改面心击球操作为按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法操作,则形成一个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过程。
吊摆挥拍击球法之例吊摆挥拍击球法与QGZ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法的结合是处理台上球的最佳方案。“钩吊拍”是通过球拍背面三指钩握“三指万向加力连接器”,向上用力将拍吊起;“横吊拍”是通过球拍背侧四指钩握“四指万向加力连接器”,向上用力将拍吊起。以吊点为摆动的圆心,以圆心到拍的击球点距离为摆长,当移动圆心或围绕圆心扭转拍时,球拍可跟随进行顺旋或逆旋或上下前后左右的摆动击球。这样的摆动动作小,且可万向活动,其操作极为灵活;再加上手腕、小臂、大臂、上步转体等加力动作就可以轻松回击快球,实现台上弹球、台上抽球等等击球操作。特别是当需要吊拍摆动来瞬间完成击球时,更能体现其特殊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与QGZ螺旋轨迹非面心或面心挥拍相结合击球的强大威力,效果尤为突出。
顺旋QGZ螺旋组轨迹收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持拍手按照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及非面心击球握拍法握拍,引拍至左胯前,身体重心移向左脚,上半身向左后方仰起,以肩或肘为圆心,肩或肘至球拍的击球点变化距离为半径,挥拍从胯前开始向前上->右->右下方顺时针弧方向挥拍。挥拍的同时手腕发力旋转,身体的重心迅速移向右脚,并向右前方转身、扭腰、收腹,有时上步。当挥拍速度达到最大时,用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法击球。
逆旋QGZ螺旋组轨迹收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持拍手按照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及非面心击球握拍法握拍,引拍至右侧身后,身体重心移向右脚,上半身向右后方仰起,以肩或肘为圆心,肩或肘至球拍的击球点间的变化距离为半径,挥拍从身后开始向前上方至前左下方逆时针弧方向挥拍。挥拍的同时手腕发力旋转,身体的重心迅速移向左脚,并向左前方转身、扭腰、收腹,有时上步。当挥拍速度达到最大时,使用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法击球。
腋下挥拍个例1)腋下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面心击球技术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持拍手按照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握拍方法握拍,引拍至腋下处的身后,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并向左侧弯腰,以肩肘为混合圆心,以肩至拍的击球点的某种状态为变化半径,挥拍从身后开始经腋下向前上方至右下方顺时针螺旋轨迹方向面心挥拍,挥拍的同时手腕发力旋转,身体的重心迅速移向右脚,或上步,并向右前方转身、扭腰、挺腹。当挥拍速度达到最大速度之前的某一瞬间,以三指/四指侧拍面用面心挥拍击球法击球。
2)腋下挥拍范畴内的胯腿侧处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技术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手持球拍,按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握拍法握拍,引拍至身体的右后方,并上抬手臂,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并向左侧弯腰,以肩肘为混合圆心,以肩至拍击球点的某种变化状态下端点间的长度为变化半径,挥拍从身后右后方开始,经右腿胯侧的下方->前上方->右方顺时针螺旋轨迹方向挥拍,挥拍的同时手腕发力旋转,身体的重心迅速移向右脚,并向右前方转身、扭腰、挺腹,有时上步。当挥拍速度达到最大速度之前的某一瞬间,以三指/四指侧拍面用非面心挥拍击球法击球。
3)腋下挥拍范畴内的胯腿侧处QGZ螺旋组轨迹挥拍不定面向击球法的具体实施个例;手持球拍,以身体为轴逆时针挥臂,挥臂的同时扭腰、收腹、上步,挥拍速度达到最大时,用远离身体拍面击球。
用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法技术打高球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持拍手按照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及非面心击球握拍法握拍,引拍至右肩侧或右肩右上方,身体重心移向右脚,上半身向右后方仰起,以肩肘为混合圆心,以手臂至拍的击球点的某种弯曲变化状态下的端点间长度为半径,挥拍从右肩侧或右肩右上方开始,向前上方->前方->前下方曲线弧方向面心挥拍。挥拍的同时身体重心迅速移向左脚或上步,并向左前方转身、扭腰、收腹、曲臂。当挥拍速度达到最大时,抖腕振指,瞬间完成曲度大且半径极小的弧轨迹挥拍面心击球,将球带入挥拍轨道;同样的上述操作,当改变击球目的时,降低击球点位置,可按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法击球,或同时混用上述两种操作。
用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及面心击球法追击从身体右侧飞过的球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持拍手按照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及非面心击球握拍法握拍,当来球已飞过自己身体右侧时,快速用步法将站位调整到球的飞行方向的右后侧,面对飞过的球(此时依据情况决定是否弯腰收腹),左脚前移用力踏地式上步,塌地的同时骤停,身体后仰、扭腰,同时以肩肘为混合圆心,以某种弯曲变化的手臂至击球点间距离为半径,挥拍从身后右后方->胸前->左后方逆时针弧方向面心挥拍。当挥拍速度达到最大速度之前的某一瞬间,手腕发力旋转,用QGZ螺旋轨迹挥拍面心击球法击球;或使用螺旋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法大力快速地挥拍,用所产生的大的正压力下球的移动摩擦力为主控球,并向目的方向击球。在上述两种操作中,挥拍的同时挺腰,身体重心向上、向后移至两腿间之后,借用左脚踏地的延时踏力再次顺时针转身180度(称为“一步两用步法”)。转身之后,迅速观察对方回球情况,再行决定右脚移动方向。当对方回球情况未能明了时,暂且将右脚移向球台的中心线,准备下一次击球。
(注此申请资料所涉及的操作方法等都是以右手持拍人为例,左手持拍的操作方法等需做相应调整。)
表一QGZ螺旋组轨迹脱载后分解分轨迹组成要素个例表(QGZ螺旋轨迹组的分解三曲线)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击球质量的直握拍挥拍击球方法所采用的“钩吊拍”,包括一个底板、一个把柄、前面板的胶皮层、海绵层、后面板的胶皮层、海绵层,前面板的食指触拍处设有“食指加力部件”,“钩吊拍”特点在于背面板的中指触拍处设有“中指加力部件”,“中指加力部件”的附近设有“三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
2.一种提高击球质量的横握拍挥拍击球方法所采用的“横吊拍”,包括一个底板、一个把柄、前面板的胶皮层、海绵层、后面板的胶皮层、海绵层,该“横吊拍”特点在于背面板的食指触拍处设有“食指加力部件”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共用加力部件”,“食指加力部件”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共用加力部件”的附近设有“四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
3.一种提高击球质量的“吊摆挥拍击球法”的握拍法及其挥拍法,是以拇指、食指相对,分别放在拍的两肩上,其余三指以自然握空拳姿势状态,置于拍子的背面面板侧,拍子把柄当当正正地贴靠在虎口内,两指的第一关节夹扶着把柄,或者拇指与握空拳姿势状态的四指中的食指、中指相对,分别捏握在拍子两侧,并将拍子的右肩插放在虎口里,此握拍的技术特点是对于“钩吊拍”、“横吊拍”来说,是用背面三指或四指通过“三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或“四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或用中指或食指通过“中指加力部件”,或“食指加力部件”作用到拍上,或用手指作用到拍肩上,按吊摆挥拍击球法击球;对于直拍或横拍,是通过手指或手指及虎口捏吊握拍把,或用手指作用到拍肩上,按吊摆挥拍击球法击球。
4.一种提高击球质量的“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面心击球法”的握拍法及其挥拍法,是以拇指、食指相对,分别放在拍的两肩上,其余三指以自然握空拳姿势状态,置于拍子的背面面板侧,拍子把柄当当正正地贴靠在虎口内,两指的第一关节夹扶着把柄,或者是拇指与握空拳姿势状态的四指中的食指、中指相对,分别捏握在拍子两侧,并将拍子的右肩插放在虎口里,其动态和静态握拍技术特点是球拍在按螺旋轨迹挥动中,击球拍以其某种规律变化方向的投影面动态地朝向螺旋轨迹弧的前进方向,或击球拍面动态地面向挥拍轨迹圆心,另外,通过手指作用到“三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和“四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上,向牵动的方向给拍施加拉力,还有,通过手指作用到“三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或“四指万向加力连接部件”上,或者作用到“中指加力部件”或“食指加力部件”上,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共用加力部件”上,向虎口方向加力,或向拇指第一关节处加力,将“钩吊拍”的两肩或“横吊拍”的单肩压在虎口或拇指第一关节上;其挥拍击球技术特点在于按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非面心击球法击球,或者按QGZ螺旋组轨迹挥拍面心击球法击球,或者按QGZ螺旋组轨迹挥拍不定面向击球法击球。
5.按照权利要求书3/4所述的提高击球质量的握拍、挥拍方法,其特征在于挥出并利用顺时针QGZ螺旋轨迹非面心或面心击球,挥拍的同时收腹加力。
6.按照权利要求书3/4所述的提高击球质量的握拍、挥拍方法,其特征在于挥出并利用逆时针QGZ螺旋轨迹非面心或面心击球,挥拍的同时收腹加力。
7.按照权利要求书3/4所述的提高击球质量的握拍、挥拍方法,其特征在于按腋下挥拍击球法击球。
8.按照权利要求书3/4所述的提高击球质量的握拍、挥拍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身体的某个方位向前的任何方向,按QGZ螺旋组轨迹非面心或面心击球法击打跳起的高球,挥拍的同时曲腿、收腹加力。
9.按照权利要求书3/4所述的提高击球质量的握拍、挥拍方法,其特征在于弯腰收腹,左脚前移用力踏地,骤停、身体后仰、扭腰,同时从身体右后方经胸前向左后方按QGZ螺旋组轨迹非面心或面心击球法击球,之后借左脚前移踏地的延时踏力转身180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提高击球质量的两种握拍挥拍方法,及其所采用的两种乒乓球拍。以采用新拍、新握拍、新挥拍击球方法,来提高大力挥拍击球的几率,加大击球力度,提高球的线速度及转速,提高击球准确度,解决握拍、挥拍的灵活性等问题。利用QGZ螺旋组轨迹挥拍,可以调出大力挥拍的动作姿势,可选择挥拍不受或少受来自台面及边缘所影响的方向挥拍,提高大力击球几率。利用螺旋轨迹挥拍击球时拍与球同轨时间较长,击球力传递充分的特点,增加球速。同时利用同轨期间可对球施加控球力,从而提高击球准确度。另外,利用吊摆挥拍击球法技术中的握拍、挥拍灵活性,满足QGZ螺旋轨迹挥拍击球法对控球的要求,同时提高小球的操作能力。
文档编号A63B59/00GK101062449SQ20061013841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4日
发明者刘殿富 申请人:刘殿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