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器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60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动器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运动健身器材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供使用者进行腿部运动的运动 器材。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椭圆运动机(Elliptical)」或「交叉训练机(Cross trainer)」 一类的室内运动器材,大体上是指可导引使用者的双脚在近似椭圆形的封闭轨迹 上作交互运动的运动器材,其中较典型的结构如美国第5,573,480号、第5,577,985 号专利等所揭示,而较先进的则有如美国第6,939,271号、第7,270,626号专利等 所揭示的结构。
前述运动器材或其同类器材中的踏板运动轨迹,大体上都呈现椭圆形或卵形 之类的封闭路径,且其长轴大致对应于前后方向,而且前端通常高于后端,以模 拟人们走路、跑步或上楼梯时的脚部轨迹。此外,前述踏板在运动过程中通常会 周期性地改变其踩踏面相对于地面的角度——某些习知器材是通过预设机构使角 度产生预期变化,以符合真实动作,而某些则是非控制的必然结果,其角度变化 可能违反人体工学。
无论如何,当使用者利用前述运动器材进行腿部运动时,正如其所模拟的走 路、跑步或上楼梯等动作,在脚部沿着踏板轨迹往前往上运动时,大腿必须往前 抬高,也就是膝盖必须明显弯曲(程度视轨迹仰角而定);在脚部沿着踏板轨迹往后 往下运动时,腿部又再度伸直(或膝盖弯折角度变小)……,如此循环交替。而且在 过程中,使用者的小腿与踏板之间的角度也会周期性地变化,换言之,踝关节也 必须不断地弯折、展开,而对应的筋肉则是反复地紧绷、松弛。因此,使用者在 利用前述运动器材进行腿部运动时,膝部及踝部的负荷较大,运动时较不舒适, 也较容易造成运动伤害。
另一方面,观察人体在走路、跑步时的自然动作可知,脚部在前后方向上的 位移量(一般称为「步幅(stride)」)相对较大,而在高低方向上的位移量相对较小(注: 此乃前述椭圆轨迹的长轴大致对应于前后方向的原因),而且,为了提供足够或更 高的运动量,此类运动器材在设计上均有拉长前后运动距离的倾向。为了满足前 述运动距离,运动器材通常必须具备相应的结构尺寸,举例来说,多数习知运动器材是利用曲柄机构绕转时所产生的横向位移来引导踏板前后运动,因此,若想 获得更长的前后运动量,便需配置更大组的曲柄机构,如此将会导致运动器材的 尺寸或体积显得庞大,并且占据较多的室内空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器材,其可让使用者在 运动时较为轻松舒适,较不易产生运动伤害,并可较为节省运动器材所占用的室 内空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包 括 一骨架;左、右二偏转杆,各具有位置相互错离的一支轴部、 一第一偏转部 及一第二偏转部;各所述偏转杆以其支轴部枢接在所述骨架上,以使所述第一偏 转部及第二偏转部进行彼此相应的偏转;左、右二摇摆杆,各具有一第一连接部,
以及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错离的一第二连接部及一受力部;各所述摇摆杆的第 一连接部枢接在对应的所述偏转杆的第一偏转部;左、右二踏板,分别设在所述 二摇摆杆的受力部; 一回绕机构,设在所述骨架上,具有可相对绕转的左、右二 回绕部;左、右二第一连杆,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 对应的所述回绕部以可相互带动绕转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端枢接在对应的所述 偏转杆的第二偏转部;左、右二第二连杆,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回绕部以可相互带动绕转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端枢接 在对应的所述摇摆杆的第二连接部。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及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杆 的第一端均枢接在对应的所述回绕部。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杆 的第一端相互枢接,而且在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当中,其中一个具有一 介于本身的所述第一、第二端之间的预定部位,所述预定部位枢接在对应的所述 回绕部。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第二端之间具有枢接在所 述回绕部的所述预定部位。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在各侧边的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当中, 其中一个的第一端枢接在另一个的所述第一、第二端之间的一预定部位,所述另 一个的第一端枢接在对应的所述回绕部。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偏转杆的第一偏转部可相对于支轴部上下 偏转;各所述摇摆杆的受力部可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前后偏转。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摇摆杆的受力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下方。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摇摆杆的第二连接部介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与所述受力部之间。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偏转杆的支轴部为介于所述第一偏转部及 第二偏转部之间。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偏转杆的第一偏转部可相对于支轴部上下 偏转;各所述摇摆杆的受力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下方,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 接部前后偏转;所述运动器材还包含有左、右二扶手杆,各所述扶手杆由对应的 所述摇摆杆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往上延伸。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让使用者能够获得腿部运动的效果,但膝部及踝 部的弯折变化较为缓和、负荷较轻,运动时较感轻松舒适,并且较不易产生运动 伤害。而且,本发明所提供的运动器材可达到体积或尺寸较小,较为节省室内空 间的功效。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所示状态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所示状态的侧视图4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与曲柄之间的连接结构的 放大图5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中取除了运动器材其中一侧边的若 干构件,使另一侧边的对等结构容易辨识;
图6类似图5,但其中的活动构件均位移至运动周期中的相对位置,由此与图 5共同示意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状态;
图7A至图7D是本发明中的偏转杆、摇摆杆、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各种可 能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动作及所达到的功效, 以及由其衍生的若干可能实施形态。在所有图式中,相同、对应或类似的构件以 相同编号标示,实质区别则在文字中说明。另外要事先声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 「前」、「后」、「左」、「右」等方向指示,都是对应于使用者在使用状态下的方向。
首先如图1 图3 (注分别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在同一状态下的左后方立 体图、左前方立体图及左侧视图)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运动器材利用其骨架10安定在地面上,骨架10具有一平贴于地的底座11,底座11的前端中央竖立一框
架12,由框架12顶端再往上延伸一柱体13,柱体13顶端设有一仪表组20,其功 能在后文中将会适时说明。骨架10还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相对二侧架14, 各侧架14由顶端相互倚靠、底端各自连接在底座11前、后两端的二倾斜杆体固 接构成,与地面之间大略形成一等腰三角形。左、右二侧架14之间形成使用者操 作本运动器材时的运动空间,后方则为进出用的开放口。
骨架10前端的框架12上设有一回绕机构30,用于提供可相对绕转的左、右 二回绕部,本实施例采用一典型的曲柄机构达成,即,曲柄机构包含一曲柄轴31 及相对二曲柄32,曲柄轴31沿左右轴向枢接在框架12上,二曲柄32分别以直角 关系固接在曲柄轴31的相对两端,而且左、右二曲柄32彼此之间以曲柄轴31为 中心维持180度相对,由此,左、右二曲柄32的外端便形成可在一预定的圆形轨 迹(如图5中的C)上相对绕转的二回绕部。
在本实施例中,回绕机构30的绕转动作具有旋转惯性以及可选择的旋转阻力, 具体而言,曲柄轴31在左、右二曲柄32之间还同轴固接一皮带轮33,而且皮带 轮33下方另外具有一枢接在骨架10上的飞轮34,皮带轮33与飞轮34的轴心之 间套设一传动皮带(图中未示),使得皮带轮33与飞轮34二者能相互传动,而且通 过皮带的速比配置,飞轮34的转速会高于皮带轮33,使回绕机构30绕转之后可 获得一预定惯性,运转较为稳定、顺畅。此外,飞轮34的旁边或中心部位还设有 一阻力装置(图中未示),例如业界常用的涡电流制动器(ECB)、发电机或摩擦阻力 器等,其可受控与仪表组20,间接施加给回绕机构30预定大小的旋转阻力(注 阻力装置的实际结构及工作原理为习知技艺,而且与本案的发明重点无直接关联, 在此省略描述)。
骨架10的左、右二侧架14各支撑着一偏转杆40(注在本案的附图中,为了 方便辨识其中成对构件的左侧及右侧构件,必要时会在编号后面附加L或R以兹 区别,例如,左、右二偏转杆分别标示为40L及40R,其余类推),各偏转杆40 大致呈现前后延伸,其杆身上较偏靠后端的一预定位置形成一支轴部41,并且将 支轴部41沿左右轴向枢接在对应的侧架14顶端,使得前、后二端可进行彼此相 应的上下偏转,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偏转杆40的支轴部41较靠近后 端,因此,若后端向下偏转一弧度并且位移一距离,则前端会对应地向上偏转相 同弧度但位移一较大距离;反之亦然。在此,将偏转杆40的后端定义为一第一偏 转部42,前端定义为一第二偏转部43。在本实施例中,各偏转杆40的第二偏转 部43大致位于曲柄轴31的正上方(如图3所示)。各偏转杆40的后端悬吊着一摇摆杆50,各摇摆杆50大致呈现上下延伸,顶 端形成一第一连接部51,并且沿左右轴向枢接在偏转杆40的后端(即第一偏转部 42)。各摇摆杆50的底端形成一用于承受使用者腿部施力的受力部52,在本实施 例中,是在摇摆杆50的底端内侧固接一可供使用者(单脚)踩踏的踏板60,而踏板 60供人踩踏的顶面大致垂直于摇摆杆50的长轴向。如此,通过踏板60适当施力 于摇摆杆50,可让摇摆杆50的底端(即受力部52)相对于顶端(即第一连接部51) 前后摆荡。
在本实施例中,由各摇摆杆50的顶端再往上延伸一扶手杆70,其适当部位可 供使用者(单手)扶握。由于扶手杆70与摇摆杆50固接,因此二者可相对于偏转杆 40进行彼此反向的前后摇摆动作。
各偏转杆40的前端(即第二偏转部43)与对应的曲柄32外端(即前述回绕部) 之间连接一第一连杆8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80概呈纵向延伸,相对在下的 一端定义为第一端81,相对在上的一端定义为第二端82,第一连杆80是将邻近 其第一端81(底端)的一预定部位83沿左右轴向枢接在曲柄32外端(如图4所示), 并将第二端82(顶端)沿左右轴向枢接在偏转杆40的第二偏转部43。
各摇摆杆50的中间区段形成一第二连接部53,各第二连接部53与对应的第 一连杆80之间连接一第二连杆9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90概呈前后延伸, 相对在前的一端定义为第一端91,相对在后的一端定义为第二端92,第二连杆90 是将其第一端91(前端)沿左右轴向枢接在第一连杆80的第一端81(底端)(也就是 邻近曲柄32外端之处),并且将第二端92(后端)沿左右轴向枢接在摇摆杆50的第 二连接部53。在本实施例中,各摇摆杆50的第二连接部53大致位于曲柄轴31 的正后方(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制作实务,第一连杆80大部分的杆身呈圆 杆状,前述圆杆状区段的底端焊接一轴向直交的筒状物件(内含轴承),形成前述预 定部位83,用于与曲柄32外端枢接。同时,在筒状的预定部位83下方又焊接一 U形耳片,其开放的尾端形成第一连杆80的第一端81 (底端),用于与第二连杆 90的第一端91(前端)枢接。
依据上述连接结构,第一连杆80的第一端81以及第二连杆90的第一端91, 各自都以可相互带动绕转的方式与曲柄32外端连接,换言之,对应于曲柄32外 端(即前述回绕部)的绕圆运动,第一连杆80及第二连杆90的第一端81、 91均能 大致同步地沿着一近似圆形的封闭轨迹绕转,而且三者相互带动。当然,除了上 述连接结构之外,本发明中的第一连杆80、第二连杆90及曲柄32(回绕部)之间还有多种连接方法,容后详述。
如图5、图6(注图中取除使用者右手边的偏转杆、摇摆杆、踏板、扶手杆、 第一及第二连杆,以及若干次要构件,使使用者左手边的对等结构容易辨识)所示,
在运作时,同一侧边的第一连杆80底端及第二连杆90前端大体上可看作被曲柄 32外端限定在圆形轨迹C上同步运动,进而,若将图中的圆形轨迹C由其12点
钟方位依顺时针方向区分为「 i.向下向后」、「n.向下向前」、「m.向上向前」及「iv.
向上向后」四个区段,则当曲柄32外端依顺时针方向在区段I上转动时,第一连 杆80会带动偏转杆40前端一同向下运动(即偏转杆40后端以较小幅度向上运动), 同时,第二连杆90会带动摇摆杆50中段一同向后运动;其余类推。进一步整理 就是,对应于前述四个区段,各摇摆杆50的顶端因受偏转杆40的后端带动而大
体呈现「 i.(由最低点)上升」、「n.上升(至最高点)」、「ni.(由最高点)下降」、「iv.
下降(至最低点)」,同时,摇摆杆50的杆身因受第二连杆90的推拉而大体呈现「 I.
后摆(至最后端)」、「n.(由最后端)前摆」、「ni.前摆(至最前端)」、「iv.(由最前端) 后摆」。
整合可知,摇摆杆50底端的踏板60会被限定在一凹弧朝上的类似弯月形或 香蕉形的封闭轨迹上运动(注在图5、图6中,T是踏板前端的轨迹,H是踏板 后端的轨迹)。S口,当曲柄32在区段IV及I中绕转时,踏板60大体上正由其轨迹 的最前端摆荡至最后端,而当曲柄32在区段II及III中绕转时,踏板60大体上正 由其轨迹的最后端摆荡至最前端,其中,当摇摆杆50由后往前摆荡时(区段II、 III),摇摆杆50顶端的高度相对高于其由前往后摆荡时(区段IV、 I)的高度,因此 往前摆荡的凹弧会高于往后摆荡的凹弧,如此形成前述形状的封闭轨迹。
可想而知,对应于曲柄32绕转一周的动作,连结在摇摆杆50上方的扶手杆 70也会对应地在一封闭轨迹G上运动一周,且其摆动的方向大致与踏板60相反。
倒过来说,若使用者施力使踏板60或扶手杆70沿自身轨迹运动时,不仅会 迫使摇摆杆50前后摆荡,同时还会迫使摇摆杆50的顶端上下浮沉,让曲柄32外 端依上述对应关系进行绕转。基于左、右二曲柄32维持180度绕转,所以左、右 两边的成对活动构件均会保持在运动周期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当左侧踏板摆荡 至最前端时,右侧踏板恰好摆荡至最后端。
利用本发明上述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运动器材,使用者即可进行包含腿部及 手部的全身运动。使用时,使用者由器材后方进入前述运动空间,双脚分别踩上 左、右二踏板60,双手分别扶握左、右二扶手杆70的适当位置,然后施力使踏板 60及扶手杆70沿自身轨迹运动,如此,使用者左、右两边的手脚便会做出交互运动,而且同侧边的手部与脚部分别往相反方向平衡运动。
如图5、图6所示,前述运动器材的踏板轨迹大体呈现圆心在上的弧形,而且, 基于制作上的预设尺寸,各摇摆杆50的顶端(即摆荡的圆心)大致位于使用者髋骨 的高度,使得轨迹的弧度约略符合使用者自由摆荡双腿时的脚部轨迹。在使用者 某一侧边的脚底随着踏板60由轨迹前端往后摆荡至后端的过程中,该侧的腿部大 致上是打直的,而在由轨迹后端往前摆荡至前端时,因为脚底被踏板60稍微托高 (高于另一脚),因此膝盖会略微弯折,如此周而复始。另一方面,因为踏板60的 顶面大致垂直于摇摆杆50的长轴向,所以当摇摆杆50摆荡至约略直立状态时, 使用者的脚底大致平行于地面,当踏板60摆动至轨迹前半段时,使用者的脚尖端 会高于脚跟端,当踏板60摆动至轨迹后半段时,则是脚跟端高于脚尖端。在运动 过程中,使用者的脚底与小腿之间大致维持一定角度,使踝关节无需过度活动。
上述动作类似竞走(footrace)运动当中的腿部动作,g卩,大体上双脚如同进行 以大腿顶端为圆心的前后迈步动作,再加上较小幅度的曲腿动作,如此让使用者 能够获得腿部运动的效果,但膝部及踝部的弯折变化较为缓和、负荷较轻,运动 时较感轻松舒适,并且较不易产生运动伤害。
使用者进行腿部运动时可利用扶手杆70提升稳定性,并且能同时运动其上半 身。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本发明也可能将扶手杆70连接在偏转杆40、第一连杆 80或第二连杆卯等任一构件上,同样都可使扶手杆70与踏板60进行周期相同的 连动。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图中未示),骨架10前方的柱体13上另外设有固 定不动的扶手杆,如此,使用者在运动时可选择扶握该固定扶手杆,仅作下半身 运动。
在前述实施例中,受使用者运动所带动旋转的飞轮34,可将自身的运动惯性 回馈给回绕机构30及其他活动构件,使前述运动维持稳定、顺畅。此外,使用者 在运动时可通过前方的仪表组20设定前述阻力装置(图中未示)施加给回绕机构30 的阻力大小,由此调整运动的难易程度。不过,飞轮34及阻力装置均非本发明必 要不可或缺的要件。
再如图4所示,前述实施例将第一连杆80的第一端81与第二连杆90的第一 端91相互枢接,并且将第一连杆80的两端之间的一预定部位83枢接在曲柄32 外端(即前述回绕部),使得第一连杆80及第二连杆90的第一端81、 91都能与曲 柄32相互带动绕转。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知,第一连杆80、 第二连杆90及曲柄32也能采用其他若干连接方法达到相同或类似的结果,例如:
a)第一连杆80与第二连杆90的第一端相互枢接,而且第二连杆90两端之间的一预定部位枢接在曲柄32外端。
b) 第一连杆80及第二连杆90的第一端均枢接在曲柄32外端。
c) 第一连杆80的第一端枢接在曲柄32外端,第二连杆90的第一端枢接在第 一连杆80两端之间的一预定部位。
d) 第二连杆90的第一端枢接在曲柄32外端,第一连杆80的第一端枢接在第 二连杆90两端之间的一预定部位。
必须提醒的是,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发明中的第一连杆80、第二连杆90及回 绕机构30相互带动绕转时,连杆80、 90第一端的「绕转」并不限定「正圆形的 轨迹」。在前述实施形态C中,第一连杆80的「预定部位」若距离第一端愈远, 则第二连杆卯前后位移的距离便可能愈小(小于曲柄32圆形轨迹C的直径),在 实施选择上较不理想。
此外,前述实施例中的偏转杆40的支轴部41为位于两端之间,并以相对两 端分别形成一偏转部42、 43。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7A及图7B所示, 偏转杆40可能将其中一端枢接在骨架10上以形成支轴部41,并且以杆身上相互 错离的两个预定部位作为第一偏转部42(连接摇摆杆50)及第二偏转部43(连接第 一连杆80),同样能以相同原理达到类似功能。
再者,前述实施例中的摇摆杆50是以顶端作为前后摆荡的支点(即第一连接 部51),并以位于中段的第二连接部53通过第二连杆90与曲柄32连动产生摆荡。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7C及图7D所示,摇摆杆50可能是以两端之间 的一预定部位作为第一连接部51,即枢接在偏转杆40的第一偏转部42,使能产 生纵向偏移,同时,摇摆杆50以其顶端作为第二连接部53,也就是通过第二连杆 90与曲柄32连动,使能产生前后摆荡。
不过,在实施选择上,采用图5、图6所示的较佳实施例将可获得较好的表现。 因为,摇摆杆50的第二连接部53前后位移的距离,大体上即是曲柄32圆形轨迹 C的最大宽度,当第二连接部53介于顶端的第一连接部51(即摆荡支点)及底端的 踏板70之间时,踏板70前后摆荡的幅度肯定会大于第二连接部53前后摆荡的幅 度,且其放大程度与臂长比例呈正比(注第二连接部愈高,则踏板摆幅愈宽),利 用此特性,本发明可在相对较小的回绕机构30之下,使踏板70在前后方向上的 运动距离相对较长,能提供足够或更高的运动量,或换言之,在达到预定步幅的 前提下,前述实施例的运动器材体积或尺寸会较小,较为节省室内空间。反之, 如图7C或图7D所示,当第二连接部53与踏板70分别位于第一连部51(支点)的 相对二侧时,踏板70的摆荡幅度无法达到放大,则机构配置的效率较低。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发明动作原理的重点在于,回绕机构30绕转时的纵
轴位移通过第一连杆80及偏转杆40作用在摇摆杆50的第一连接部51,同时,回 绕机构30绕转时的横轴位移通过第二连杆90作用在摇摆杆50的第二连接部53, 使得设在摇摆杆50上的踏板70被限定在一封闭轨迹上运动。在本发明中,偏转 杆40并不限定前后延伸,或者说,偏转杆40的支轴部41、第一偏转部42及第二 偏转部43并不一定呈现前后排列(例如偏转杆40可能呈直角、锐角或钝角弯折), 同样地,摇摆杆50也不限定上下延伸,或者说,摇摆杆50的第一连接部51、第 二连接部53及受力部52并不一定呈现上下排列,只要能以上述动作原理使摇摆 杆50的第一连接部51及第二连接部53在回绕机构30绕转一周时分别做出不同 方向的往复位移,即属于利用本发明技术思想的可能实施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骨架;左、右二偏转杆,各具有位置相互错离的一支轴部、一第一偏转部及一第二偏转部;各所述偏转杆以其支轴部枢接在所述骨架上,以使所述第一偏转部及第二偏转部进行彼此相应的偏转;左、右二摇摆杆,各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以及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错离的一第二连接部及一受力部;各所述摇摆杆的第一连接部枢接在对应的所述偏转杆的第一偏转部;左、右二踏板,分别设在所述二摇摆杆的受力部;一回绕机构,设在所述骨架上,具有可相对绕转的左、右二回绕部;左、右二第一连杆,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回绕部以可相互带动绕转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端枢接在对应的所述偏转杆的第二偏转部;左、右二第二连杆,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回绕部以可相互带动绕转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端枢接在对应的所述摇摆杆的第二连接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及 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枢接在对应的所述回绕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 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相互枢接,而且在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当 中,其中一个具有一介于本身的所述第一、第二端之间的预定部位,所述预定部 位枢接在对应的所述回绕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第二 端之间具有枢接在所述回绕部的所述预定部位。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在各侧边的所述第一连杆及 所述第二连杆当中,其中一个的第一端枢接在另一个的所述第一、第二端之间的 一预定部位,所述另一个的第一端枢接在对应的所述回绕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偏转杆的第一偏转部 可相对于支轴部上下偏转;各所述摇摆杆的受力部可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前后偏转。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摇摆杆的受力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下方。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摇摆杆的第二连接部 介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受力部之间。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偏转杆的支轴部为介 于所述第一偏转部及第二偏转部之间。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偏转杆的第一偏转 部可相对于支轴部上下偏转;各所述摇摆杆的受力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下方,并 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前后偏转;所述运动器材还包含有左、右二扶手杆, 各所述扶手杆由对应的所述摇摆杆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往上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器材,其包括一骨架;左、右二偏转杆;各偏转杆以其支轴部枢接在骨架上,使其第一偏转部及第二偏转部进行彼此相应的偏转;左、右二摇摆杆,各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部及一受力部;各摇摆杆的第一连接部枢接在对应的偏转杆的第一偏转部;左、右二踏板,分别设在二摇摆杆的受力部;一回绕机构,设在骨架上,具有可相对绕转的左、右二回绕部;左、右二第一连杆,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与对应的回绕部以可相互带动绕转的方式连接,第二端枢接在对应的偏转杆的第二偏转部;左、右二第二连杆,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与对应的回绕部以可相互带动绕转的方式连接,第二端枢接在对应的摇摆杆的第二连接部。
文档编号A63B22/04GK101411935SQ200710151468
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19日
发明者廖宏茂, 张书玮 申请人: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