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游戏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76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棒球游戏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盘面上进行棒球游戏的棒球游戏盘,更详细而 言,就是涉及一种通过对抓手的操作,在盘面上进行投球和击球的棒球 游戏盘。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有各种棒球游戏盘。这些游戏盘的构成是在模拟棒球场的 盘面上进行投球、击球、接球等动作,由此进行棒球游戏。这样的棒球 游戏盘是由配备了投球部、击球部、接球部等各种机构,和设计成分别 能配备投手、击球手、跑垒手、守场手的人偶构成的,并且模仿实际的 棒球规则来进行游戏。例如,本案申请人,已提出了通过对抓手的操作,从投球部向接球 部发射球,能在击球部将发射出来的球打回的这种构成的棒球游戏盘,(例如,参看日本专利实公平6 - 33973号公报),这个棒球游戏盘具 有使投出的球产生旋转变化,或是使球像消失的怪球一样下沉之类的功 能,由此增加了作为能使发射出的球产生变化的游戏的乐趣。在实际棒球运动中,除了前面所述的变化球之外,今年来出现了对 击球手而言,球在球棒的上方看起来像飘起来一样的所谓的回旋球之类 的变化球。但是配备能使这样投来的球跳跃起来的功能的棒球游戏盘却 是一项空白。发明内容在像这样的棒球游戏盘上进行游戏,如果设计成能够投出多种不同 的球,就能够进行更接近实际棒球的游戏。因此,本发明的构成是将从 投球部发射出的球跳跃起来,从配备在击球区的击球手人偶球棒的上方 通过,目的就在于通过增加投球的球种变化,提供游玩方式更加富有趣 味性的棒球游戏盘。
本发明所涉及的棒球游戏盘的特征为,在模拟棒球盘的盘面上由投 球部向接球部发射球,在击球部将发射出的球打回这样构成的棒球游戏 盘上,在从所述接球部至投球部侧、且在击球部的投球部侧的侧方,设 有为了使将发射出来的球跳跃起来的突出构件且使之能够突出于盘面。所述突出构件,最好采用与设置在游戏盘后方的投球操作部的配有 竖直变化球抓手的竖直变化球杆连动,并突出盘面的构成为理想。此外,所述突出构件最好是由升降支承基座支撑,而该升降支承基 座是与所述竖直变化球杆相连结,升降支承基座与竖直变化球杆连动, 至少将突出构件的投球部一侧上升移动。所述升降支承基座最好具有支承所述突出构件的侧面的升降支承 部,而该升降支承部是具备倾斜部使突出构件上升移动。然后,所述突出构件最好从平面看为大致呈矩形的投手踏板,且由切割投球部一侧的2个角后的形状所形成。更进一步,具备与所述升降支承基座连动的施力构件,而该施力构 件在所述竖直变化球抓手没有操作的时候,将该升降支承基座向基准位 置弹压施力的构成为理想。而且,本发明的棒球盘,通过所述突出构件和所述升降支承基座连 动,以盘面为基准能够上升移动和下降移动的构成为理想。根据本发明的棒球游戏盘,由于突出构件能够突出盘面,所以使突 出构件突出的时候,从投球部发射出的球就能从盘面跳跃起来。然后, 由于球在盘面上跳跃了起来,可以通过在击球部回旋转的球棒的上方。 此外,由于与设在投球操作部的带有竖直变化球抓手的竖直变化球杆连 动,从盘面上突出的操作变得可能,所以配合着投球动作而操作突出构 件,就能使球跳跃或能在盘面上跑动。此外,其构成是所述突出构件是通过支承基座获得支承,且将该升 降支承基座与竖直变化球杆连动以操作突出构件的上升的,由于在升降 支承基座设置形成倾斜部的升降支承部,来支承所述突出构件,所以通 过对抓手的操作,可以很容易地将突出部从盘面高度的基准位置上升移动。更进一步,若将突出构件做成切割投球部一边角而形成的板的话, 球碰上了被切割的倾斜部分时,球道发生变化,从直线球路线上偏移, 此外,如果球碰上了有限宽度的前端的话,就会跳跃起来,就能通过直 线球的路线。因此,球进入正球部位就会变得困难,就能使投手和击球 手的攻防变得更有趣。此外,由于配备了将升降支承基座向基准位置弹压施力的施力构 件,在抓手没有操作的时候,使板一直能处于基准位置。更进一步,所述板能够从盘面上升或下降移动的话,就能使球跳跃 起来,或者使球从板的位置落到盘面下成为怪球等,能增加投球的种类, 就能进行更接近实际棒球运动的游戏。


图l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棒球盘的斜视图。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棒球游戏盘的平面图。图3是用虚线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棒球游戏盘的内部的平面图。图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棒球游戏盘的内部的平面图。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棒球游戏盘后部的平面图。图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棒球游戏盘前部的平面图。图7是在投球操作部装配了投球控制板状态下的平面图。图8是投球控制板的斜视图。图9的(a)至(e)是各种投球控制板的平面图。图IO是显示竖直变化球部,横向变化球部以及击球部的要部的平面图。图ll是在基准位置时竖直变化球部的斜视图。直变化球部的概略侧面图。图13是表示对竖直变化球抓手进行推压操作时竖直变化球部动作 的平面图。图14是表示对竖直变化球抓手进行推压操作时竖直变化球部动作 的概略侧面图。图15是表示对竖直变化球抓手进行拉动操作时竖直变化球部动作 的平面图。图16是表示对竖直变化球抓手进行拉动操作时竖直变化球部动作 的概略侧面图。图17是表示对横向变化球抓手进行拉动操作时横向变化球部动作 的平面图。图18是表示对横向变化球抓手进行推压操作时横向变化球部动作 的平面图。图19是表示投球部要部构成的平面图。图20是构成投球部的要部的斜视图。图21是球放出部外观的斜视图。图22的(a )至(c )以及图23的(c )至(e )是说明投球部动作 的图。图24是处于基准位置时的投球部的概略侧面图。图25是表示对投球抓手进行拉动操作时投球部的平面图。图26是表示对投球抓手进行拉动操作时投球部动作的概略侧面图。图27是表示投球时投球部动作的概略侧面图。图28是击球部的分解斜视图。图29是击球部的概略侧面图。
图30的(a)与(b)是表示击球手人偶构造的斜视图。图31的(a)与(b)是侧立击球姿势下击球部的平面图。图32是显示在开立击球姿势下击球部概略位置的图示。图33的(a)和(b)是开立击球姿势下击球部的平面图。图34是表示闭合式击球击球姿势情况下的击球部的概略位置的图示o图35的(a )与(b )是闭合式击球击球姿势情况下击球部的平面图。图36是表示图30至图34中表示的侧立击球姿势,开立击球姿势, 闭合式击球姿势下击球手人偶的挥棒范围的平面图。图37是说明接球部安装状态的里面图。图38是接球部的分解斜视图。图39是位于基准位置的接球部的概略侧面图。图40是表示对上推抓手进行操作时接球部动作的概略侧面图。符号说明如下A底盘B球C操作部D、E、 F 箭头1盘面2竖直变化球部3投球部4横向变化球部击球部6投球控制板7击球手人偶8接球部1 i投球操作部1 1 a竖直变化球抓手滑动孔1 1 b投球抓手滑动孔11c 横向球抓手滑动孔1 2 竖直变化球抓手 1 3投球抓手14 横向变化球抓手15 击球操作部1 5 a 击球抓手滑动孔1 5 b 击球姿势変更抓手滑动孔1 5 c 上推抓手滑动孔16 击球抓手17 击球姿势変更抓手18 上推抓手2 1 竖直变化球杆 2 2投手踏板2 2a 后端壁部 2 2 b倾斜壁部2 3 升降台23a、 23b支承突起2 4 升降支承基台2 4a 可动板部2 4b 补强部2 5 升降支承部2 5a 第1倾斜部25b笫1平坦部2第2倾斜部2f第2平iS部2i第3平坦部26掛止部27施力构件27a前揺动板27b后揺动板27c、27d支承轴276 、2 7 f卡合凸部28拉簧29制止构件31投球杆32发射台32a球接受部32b移动限制板32c挡住垒道构件32d小齿轮卡合部32倾斜部32f突出片33送球槽33a 、3 3b 连通部34球推出构件34a压缩簧34b卡合突起3滑动板3a切割槽3b夹持板36上推部
36a上推基部36b支承构件3 6c转动轴37主摆3 7a接地部37b前倾斜部3 7c后倾斜部38補助摆3 8a倾斜片39拉簧4 0小齿轮41橫向变化球杆4 2摇动基板43磁石4 4揺动轴1击球臂1小齿轮卡合部2击球姿势変更臂3击球姿势控制部5 3a齿轮3b卡合孔5 3c锷部4人偶立i更构件5 "轴承孔4b锷部5 4c卡合爪小齿轮5 5a卡合爪b弹簧承受部5 5c压缩弹簧6齿轮卡合部7上滑动框体7b下滑动框体5 7c嵌合孔57d连结柱5 7 e连结凹部 57f保持台部 5 8拉簧9上推臂9升降支承体9b支承倾斜部6 0拉簧61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2投球抓手控制孔63横向球抓手控制孔71躯干部 7 2立设轴72a固定框 7 3定销74人偶基部81守场手部81a守场手立i殳部82接受口 8 4安装部8a投手立设部8b待机跑垒员立i殳部8c 、8 5 d 、 8 5 e 跑垒员立i殳部8f击球手立设部86a 、8 6 b 、 8 6c 表示抓手86d观察窗87击球部安装口88垒板
88a隔板89移动支承构件89a引导面部90引导板91框体92引导93支承板93a 升降槽94a引导板94b挡住垒道板9球放出部9a 蓋板9b侧板9c 接触部9d轴9防止跳跃锝部9f卡止部96球投入部97放出引导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棒球游戏盘的构成是,在从模拟棒球场的盘面的投 球部向接球部发射出球,并在击球部将发射过来的球击回的棒球游戏盘 上,配备了突出构件和竖直变化球抓手,突出构件是在从所述击球部至 投球部侧方与升降支承基座的动作连动可上下移动的板,并用作将投手 踏板跳上来,而该投手踏板是以切割下平面视角大致呈矩形的板状体, 而且将在后端具有竖直变化球抓手的竖直变化球杆的前端部与该升降 支承基座连接起来,与该竖直变化球杆的前后运动相连动,该升降支承 基座在前后运动的同时,能使所述板进行上下运动。此外,所述升降支承基座是具有支承上述板的升降支承部,该升降 支承部能使具有倾斜部的板沿着该倾斜部上升或者下降。
然后,更进一步配备了与所述升降支承基座连动的施力构件,该施 力构件与该升降支承基座的前后运动相连动,在所述竖直变化球抓手在 没有操作的时候弹压向以所述升降支承基座为基准位置的地方。以下,参照图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棒球游戏盘的一实施形态。并且, 在本发明中,"前"、"后","左"、"右"是以棒球游戏盘的接球部一侧 作为正面,按照从投手一侧观看的方向为准。图l是本实施状态的棒球游戏盘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该状态的平 面图,该棒球游戏盘整体是模拟棒球场而形成。在底盘A上形成的盘面 1的内场之内,投手土台的投手踏板后方设有发射球的投球部3,在从 该投球部3至后方的外场侧,设有为了将球搬送到投球部3的球投入部 96。在盘面1的前端部,设有将3个凹部并排设置的接球部8,将中央 用作好球计数,将左右用作坏球计数。在成为接球部8的后方的投球部 3—侧画有本垒,在该本垒的投球部3—侧装备了竖直变化球部2。此 外,在该竖直变化球部2的3垒一侧的侧面装备了用来配置击球手人偶 的击球部5。在该底盘A的后方一侧,在模仿外场后方绿色屏障的位置的外面, 伸出使外缘呈弓状弯曲的投球操作部11 ,其上面板的高度设为比投球操 作部ll的外缘部还要低。此外,在该投球操作部11配设了与投球部3 相连接的从该投球部3发射球的投球抓手13、与竖直变化球部2相连接, 使该竖直变化球部2的板上下移动的竖直变化球抓手12、以及与横向变 化球部(未图示)相连接的横向变化球抓手14、并能从投球操作部11 处的上面板的下方突出。此外,在底盘A的前方一侧外面伸出使外缘前 端部弯曲的击球操作部15,上面板的高度设为比击球操作部15的外缘 部还要低。此外,在该击球操作部15,配设了使击球手人偶回转的击球 抓手16、与击球部5相连接的使该击球部5前后滑动的击球姿势变换抓 手17、以及使接球部8向上移动的上推抓手18,并能从击球操作部15 处的上面板的下方突出。而且,所述投球部3的侧面配置了设有投手人偶的投手立设部85a, 在1垒、2垒、3垒,各垒的侧面分别配备了用于配置跑垒手人偶的跑 垒手立设部85c、 85d、 85e,在所述击球部5的大致中央的位置配备了 用于配置击球手人偶的击球手立设部85f。而且,在盘面l的内场守备 位置及外场守备位置,在凹部形成的接球的守场手部81被配备在7个 地方,同时该守场手部81的后方分别配备有用来配置设置各守场手人 偶的守场手立设部81a。更进一步,在l垒一侧的侧面,配备了表示好 球计数,坏球计数以及出局计数的显示抓手86a、 86b、 86c,在其一边 配备了表示由转盘决定的盗垒的"出局"或者是"安全上垒"的观察窗 86d,在3垒一边的侧面,配备了配置跑垒手人偶的待机跑垒手立设部 85b。此外,在外场的后方一侧周围如果有进球的话,就会形成界外球、 安全打、2垒打、3垒打、出局,本垒打的各接纳入口 82,在该接纳入 口 82的中后方,设有安装记分牌的安装部84.更进一步,在棒球游戏盘的底盘A的下方,如图3与图4所示,配 设操作部C。该操作部C的构成是这样的具有从棒球游戏盘的前端延 伸设置到后端的框体91,在该框体91的后端附近具备用来发射球的投抓手14,在框体91的前端附近具备击球抓手16和击球姿势变更抓手 17,在框体91的大约中央装备了与所述投球抓手13相连动的投球部3, 在从该投球部3至前方装备与所述横向变化球抓手14相连动的横向变 化球部4,在从该横向变化球部4至前方装备与所述竖直变化球抓手12 相连动的竖直变化球部2,在该竖直变化球部2的侧面装备与所述击球 抓手16相连动的击球姿势变更抓手17。所述投球部3是配备在设在盘面1处的球放出部95的下方,该投 球部3的发射台32是与投球杆31的前端部相连结,并在投球杆31的 后端部设有投球抓手13。这个投球杆31被设计成能沿着引导装置92 向后方移动的同时,使其前端向上面弯曲并与投球部3卡合,投球抓手 13被配备在框体91的后端部。并且,所述横向变化球部4是与配备在 投球部3的前方的横向变化球杆41的前端一侧相卡合,在该横向变化 球杆41的后端部设有横向变化球抓手14。该横向变化球杆41在被设计 成能够前后移动并与所述投球杆31的1垒一侧略为平行的同时,其前 端一侧向上弯曲以与横向变化球部4相卡合,后端的横向变化球抓手14 是配备在框体91的后端部所述投球抓手13的1垒一侧。更进一步,所 述竖直变化球部2是配备在横向变化球部4的前方,且在从盘面1上画 有的本垒至投球部3侧,在后端部具有竖直变化球抓手12的竖直变化 球杆21的前端一侧与竖直变化球部2的挂止部26相卡合。该竖直变化
球杆21,与所述投球杆31的3垒一侧略为平行而装备使得能沿着引导 装置92前后移动。同时,将其前端一侧向侧面呈大致直角弯曲,与竖 直变化球部2卡合,后端的竖直变化球抓手12是配备在框体91的后端 部所述投球抓手13的3垒一侧。并且,如图5所示,在底盘A的后方一侧向外方伸出的投球操作部 11处,设有切割其上面板的3处而在前后方向上为加长的滑动孔,并将 投球抓手滑动孔lib为中央,在该投球抓手滑动孔lib的侧面形成了竖 直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la和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ie而形成。并且, 从该投球抓手滑动孔lib的下方突出投球抓手13,从竖直变化球抓手滑 动孔lla的下方突出竖直变化球抓手12,并从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 llc的下方突出横向变化球抓手14。此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击球部5,配备在竖直变化球部2的 3垒一侧的侧面。该击球部5的小齿轮55,与在前端部具有击球抓手16 的击球臂51的小齿轮卡合部51a相卡合,该小齿轮卡合部51a设在击 球臂51的后端一侧。并且,击球部5的下滑动框体57b是与前端部具 有击球姿势变更抓手的击球姿势变更臂52的后端部相连接。该击球臂 51以及击球姿势变更臂52是装备成能够前后移动,击球抓手16以及击 球姿势变更抓手17是配备在框体91的前端部的。还有,如图6所示,在底盘A的前方一侧向外伸出的击球操作部15 上设有将其上面板的3处切割成前后方向上加长的滑动孔,并将击球抓 手滑动孔15a略为中央,击球姿势变更抓手滑动孔15b在其3垒的一侧, 向上推压的抓手滑动孔15c在1垒一侧而形成。并且,从该击球抓手滑 动孔15a的下方突出击球抓手16,从击球姿势变更抓手滑动孔15b的下 方突出击球姿势变更抓手17。然后,从向上推压抓手滑动孔15c的下方 突出向上推压抓手18。该向上推压抓手18是设置在后述的向上推压臂 的前端部,该向上推压臂与装备在盘面1的背面的接球部8相卡合。更进一步,如图7乃至图9所示,本实施状态的棒球游戏盘具备复 数张投球控制板6 。该投球控制板6是将与所述投球操作部11的上面 板的大小与形状大致相同的薄板的左右角部切割而形成。此外,在投球 控制板6,以投球抓手控制孔62为中央,在该投球抓手控制孔62的两 侧形成了竖直变化抓手控制孔61和横向变化控制孔63,并在投球操作 部11的上面装拆自由的同时,而且投球抓手13、竖直变化球抓手12 与横向变化球抓手14能够插通,能覆设在投球操作部11的上面的同时 又不会在外缘部的内侧前后左右浮动而嵌入。以下,关于各构件,更详细地说明其构成。如图1与图2等图所示,竖直变化球部2是装备在,在从接球部8 的后方的盘面1上画有的本垒至投球部3侧,其后端配置在从击球部5 的击球手立设部85f至后方的位置而。而且,如图10乃至图12所示, 该竖直变化球部2是由形成突出构件的投手踏板22和使该投手踏板22 上下移动的升降支承基座24和使该升降基座24返回到基准位置的施力 构件27构成。如图11所示,投手踏板22,是把一块平面视角大致成矩形的板状 体在投球部3 —侧切割成两个角,并在后端壁部22a的左右形成倾斜壁 部22b的薄板,后端壁部22a是相对于球放出部95和接球部8的中央 凹部的连线大致成直角而配置。投手踏板22是固定在平板状的升降台 23上的,该升降台23在前后两侧部具备支承突起部23a、 23b。此外, 该升降台23在由设在框体91处的支承板93左右侧部被夹住,支撑住 左右的支承突起部23a、 23b在从该支承板93的升降槽93a向外突出的 状态下能够上下移动。并且,所述投手踏板22和升降台23,也有时成 型于一体。如图10及图ll所示,所述支承板93是配备在所述升降台23左右 侧方的立板,将使升降台23的支承突起23a、23b插通可能的升降槽93a 从上端到底面附近切割成带状而具备在前后。此外,该支承板93的前 端一侧,将左右的板的宽度逐渐减少,使得与接球部8的凹部的宽度大 致相同,并使其能够与1垒一侧的坏球计数用的凹部相连通。此外,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升降支承基座24是由,在配备在 所述投手踏板22以及升降台23的两侧的支承板93的外侧的侧面各个 可前后滑动的被配备的升降支承部25和同该左右的升降支承部25的后 方侧端部之间相连结的同时用来与竖直变化球杆21相卡合的挂止部26 构成。
所述升降支承部25,为了作为投球部3—侧的后方能够上升,将倾 斜的第1倾斜部25a配备在前端一侧,具备从该第1倾斜部25a的上 端连续至后方的略为水平的第1平坦部25b、在该第1平坦部25b的后 方被设置为比升降支承部25的底部略高的略为水平的第3平坦部25i、 在该第3平坦部25i的后端连续并与所述第1倾斜部25a大致成平行的 向后方上升倾斜的第2倾斜部25e、以及从该第2倾斜部25e的上端, 以与所述第l平坦部25b大致相同的高度略为水平连续至后方的第2平 坦部25f 。并且,在成为左侧的1垒一侧配备的升降支承部25的外侧侧面设 有可移动板部24a,该可移动板部24a的上端设有稳定地支承可移动板 部24a的补充强化部24b。所述挂止部26是在所述左右的升降支承部25的后方一侧的端部, 与该升降支承部25大致成直角而被设计。在该挂止部26卡合呈左右方 向弯曲的竖直变化球杆21的前端一侧,因此构成了升降支承基座24与 该竖直变化球杆21的前后移动相连动,而向前后移动。在竖直变化球杆21的后端部所具备的竖直变化球抓手12在无操作 的基准位置上,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投手踏板22的上面与棒球游 戏盘的盘面1大致上成同样高度,此时,升降台23的支承突起23a、 23b 的前方的支承突起部23a在升降台支承部25的第l倾斜部25a上,后 方的支承突起部23b在第2倾斜部25e上分别被放置并受支撑。此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升降支承基座24的1垒一侧配备 了施力构件27,该施力构件27,在竖直变化球部2在基准位置的时候 的在升降支承部25的可移动板部24a的一侧立设了制止构件29,并配 置左右加长的前摇动板27a和后摇动板27b使其与所述可移动板部24a 以及制止构件29的前后大致成平行而构成。该前摇动板27a和后摇动 板27b在1垒一侧端部的附近,被分别设置在框体91处的支承轴27c、 27d支撑。因此前摇动板27a虽然以支承轴27c为中心可以向前摇动, 但由于制止构件29的原因被制止了向后摇动,而后摇动板27b以支承 轴27d为中心虽然能向后摇动但由于制止构件29的原因被制止了向前 的摇动。此外,在前摇动板27a和后摇动板27b的上面分别附加设有卡 合凸出部27e和27f,使拉簧28的一端与前摇动板27a的卡合凸出部27e相卡合,使该拉簧的另一端与后摇动板27b的卡合凸出部27f相卡 合,使前摇动板27a和后摇动板27b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弹压施力。并且,竖直变化球部2的投手踏板22的上面与棒球游戏盘的盘面1 在同一面上的基准位置的时候,如图2及图5等图所示,具备竖直变化 球杆21的后端部的竖直变化球抓手12,是位在较投球操作部11的竖直 变化抓手滑动孔lla的前端稍微后方而配置。因此,竖直变化球抓手12 在前方向和后方向的任一方向都能滑动。也就是说,如图13及图14所示,将竖直变化球抓手12向箭头方 向向前压的话,升降支承基座24会向接球部8 —侧的前方滑动。升降 支承基座24向前滑动的话,升降台23的前方的支承突起23a就会沿着 第l倾斜部25a的倾斜向上移动到第l平坦部25b,后方的支承突起23b 则会沿着第2倾斜部25e的倾斜向上方移动到第2平坦部25f,投手踏 板22以及升降台23向上方移动的同时,前摇动板27a就会同样受到向 前方移动的可移动板部24a的推压,并以支承轴27c为中心向前方摇动。 这时,投手踏板22是处于比盘面1更突出的状态。然后,如果从竖直变化球抓手12放手的话,由于拉簧28返回力, 前摇动板27a在使可移动板部24a向后方压动,以使升降支承基座24 向后方移动的同时,升降台23的前方的支承突起23a则沿着第1倾斜 部25a向下方移动,后方的支承突起23b则沿着第2倾斜部25e向下方 移动,投手踏板22返回到基准位置。与此相反,如图15及图16所示,如果将竖直变化球抓手12向箭 头E方向的后方拉的话,与竖直变化球杆21的前端部相卡合的升降支 承基座24就会向后方滑动。如果升降支承基座24向后方滑动的话,升 降台23的前方的支承突起23a部就会沿着第1倾斜部25a的倾斜向下 方移动,后方的支承突起23b则会沿着第2倾斜部的倾斜向下方移动, 在投手踏板22以及升降台23向下方移动的同时,后摇动板27b同样被 向后方移动的可移动板部24的推压,以支承轴27d为中心向后方摇动。 这时,投球部3 —侧的后方的支承突起23b与第3平坦部25i抵接而下 方移动就会受到限制,只有接球部8 —侧的前方的支承突起部23a移动 到升降槽93a的下端位置,投手踏板22则会形成向前倾倒的状态。
然后,如果从竖直变化球抓手12上放手的话,由于拉簧28的返回 力,后摇动板27b在使可移动板部24a向前方压动,以使升降支承基座 24向前方移动的同时,升降台23的前方的支承突起23a则沿着第l倾 斜部25a向上方移动,后方的支承突起23b则沿着第2倾斜部25e向上 方移动,投手踏板22则被返回到基准位置。因此,投球时竖直变化球抓手12压向前方的时候,由于投手踏板 22较盘面1突出,从投球部3发射出来的球如果以适当的速度击中投手 踏板22的后端壁部22a的话,由于其冲击,球就会被弹向上方,弹起 来的球就会呈抛物线在球棒的上方飞跃而过,被前方的接球部8的好球 计数用的凹部收回。此外,球在击中投手踏板22的左右倾斜壁部22b 的时候,前进方向会或左或右,变更路线,便会被投球计数用的接球部 8收回。因此,如果能以将快速球准确地击中有限宽度的投手踏板22 的后端壁部的方式将球发射,就可以容易地取得好球计数。此外,将竖 直变化球抓手12向后方拉的时候,从投球部3向接球部8发射的球, 就会向盘面1的下方移动,滚到向前方倾倒的投手踏板22的斜面,由 配置在升降台23的左右两侧的支承板93引导着,而被与盘面1下面的 支承板93连通的接球部8的1垒一侧的坏球计数用的凹部收回。并且,关于上述横向变化球部4,如图IO所示,配备在所述竖直变 化球部2的后方的投球部3的一侧,在平面视角大致成L字形状的摇动 基板42的一端配备了磁铁43,该摇动基板42的另一端与横向变化球杆 41的前端部相卡合,通过该横向变化球杆41的前后移动,磁铁43以摇 动轴44为中心就可以向左右摇动。在上述磁铁43位于竖直变化球部2 的投手踏板22的略微正后的中央位置上,配备在横向变化球杆41的后 端部的横向变化球抓手14,如图2及图5等图所示,是位于投球操作部 11的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lc的偏中央位置而配置。如图17所示,将横向变化球抓手14设在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1 lc 的后端一侧的位置时,横向变化球杆41就会向后方移动,磁铁43就会 以摇动轴44为中心向左方向摇动,位于从中央位置至l垒侧。与此相 反,如图18所示,将横向变化球抓手14设在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lc 的前端一侧的位置时,横向变化球杆41就会向前方移动,磁铁43就会 以摇动轴44为中心向右方向摇动,位于从中央位置至3垒侧。因此,如果投球的时候对横向变化球抓手14进行操作使磁铁43位 于所希望的位置的话,由投球部3发射向接球部8的球就会向磁铁43 所配置的方向弯折前进路线而前进,所以可以变折投球的前进路线,就 能投出直球之外的曲线球及自然曲线球。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投球部3是装备在盘面1上的球放出部95 的下方,如图19所示,是由以下部分构成配备在球放出部95的正下 方的发射台32、配备在该发射台32的横侧方的与发射台32相连通的送 球槽33、配备在该送球槽33的横侧方的能向送球槽33的方向移动的球 推出构件34、以及与上述发射台32相连结而使其进行球放出部95的开 闭动作的上推部36。如图19及图20所示,该发射台32是前后加长的平板,在该发射 台32的上面配备球接受部32a和位于该球接受部32a前方的移动限制 板32b,以及位于后方的挡住垒道构件32c而构成。然后,发射台32 是装备在操作部C的框体91上,使两侧能沿着引导板94a向前后移动。 更进一步,投球杆31的前端部被固定在发射台32的后端部,在发射台 32的前端部连结拉簧39的一端,并向前方被弹压施力。此外,在发射 台32的1垒一侧的前端侧面部装具备小齿轮卡合部32d,该小齿轮卡合 部32d,在配备在该发射台32的1垒一侧侧面的同时,与配备在球放出 部95的侧面的投手立设部85a具有同一旋转轴的小齿轮40相卡合。然后,上述球接受部32a作为能稳定保持球B的稍微陷下去的凹部 来形成,其直径较球B的直径略小。上述移动限制版32b是前后加长的 立板,其后端部以垂直立起来的同时在其上方形成了向前方上升倾斜的 倾斜部32e。此外,上述挡住垒道构件32c是前后加长的立板,在前端 部的送球槽33—侧具备突出片32f而形成。然后,移动限制版32b和 挡住垒道构件32c间的尺寸比球B的直径略大,使得该移动限制板32b 和挡住垒道构件32c之间,由上述球接受部32a能只保持一个球B。并且,在发射台32的3垒一侧的前端侧面部,设有上推部36。该 上推部36,在从与发射台32连结的上推基部36a立起来的施力构件36b 上安装了主摆37和辅助摆38,主摆37和辅助摆38是外嵌在设在施力 构件36b上方的横向方向延伸的转动轴36c上面而被安装。
上述主摆37,如图20所示,将有上面和下面的前后加长的长方体, 在旋转轴36c —侧的基端部形成了弯曲侧面,在前端部形成了下端一侧 向后方倾斜的接地部37a而构成,基端部一侧是可转动地外嵌在转动轴 36c。通常主摆37的状态是接地部37a与上推基部36a的上面抵接,其 上面形成了后方一侧呈上升倾斜的前倾斜部37b,下面是后方一侧呈上 升倾斜的后倾斜部37c。所述辅助摆38,在薄板的基端部形成圆筒形状, 在前端部具备上面向下方倾斜的倾斜片38a,基端部一侧转动地外嵌在 转动轴36c。通常,辅助摆38是大致成横向受到支承,主摆37和辅助 摆38互相能连动。如图19所示,上述送球槽33,配备成与上述发射台32的横侧面大 致平行,后端部位于设在盘面1的球投入部96的下方。送球槽33的前 端部具备了防止球B滚落下来的挡住垒道板94b,前方两侧部设有切割 下来的连通部33a和33b, 1垒一侧在与发射台32能连通的同时,3垒 一侧设置成球推出构件34的压缩弹簧34a能够插入。此外,送球槽33 的上面略呈倾斜以便使前部比后部还要低的,在前端部发射台32 —侧 略微倾斜。因此,从球投入部96投入的球B在送球槽33的上面向前方 方向转动,在前端部向发射台32—侧转动。发射台32,在配备在投球杆31的后端部的投球抓手13无操作的状 态下,由于拉簧39的施加力会被拉到最前方的位置,这时送球槽33的 前部是位于发射台32的后部横侧面而配置。因此,发射台32在最前方 位置的时候,送球槽33的发射台32 —侧的连通部33a的侧方是挡住垒 道构件32c,从球投入部96投入的球B会便成为被制止在送球槽33的 前端部的状态。然后,将投球抓手13向后方拉动,发射台32向后方移 动,在该发射台32的球接受部32a在连通部33a的侧面的时候,发射 台32与送球槽33相连通,使球B能够向发射台32—侧转动。然后,如图19所示,在送球槽33的3垒一侧的前端侧面装备了球 推出的构件34。如图20所示,该球推出构件34的构成为将前板和后 板与底板的前后平行配备;在底板的下面具备卡合突起部34b的同时, 将与轴的左右方向水平的压缩弹簧34a配备在上述送球槽33 —侧。如 图19所示,设在框体91上的夹持板35b配置在前后并以能够向左右方 向滑动地被夹持。此外,在球推出构件34的下方配备了滑动板35。该 滑动板35是前后加长的薄片平板,前端与上推部36相连接,配置在发 射台32的侧面,并与发射台32的前后移动相连动以可以前后移动。此 外,滑动板35是具有平面视角呈 字形状的切割槽35a,该切割槽35a 前方一侧对着上推部36斜着前端靠近该上推部36,使后方一侧与发射 台32平行而构成。然后,球推出构件34的卡合突起部34b与该切割槽 35a相卡合。因此,发射台32在最前方位置的时候,球推出构件34的卡合突起 部34b是与切割槽35a的后端部相卡合,球推出构件34的压缩弹簧34a 位于送球槽33的连通部33b的侧面。然后,如果将投球杆31向后方拉 动,使发射台32向后方移动的话,滑动板35则也向后方移动,在卡合 突起部34b与滑动板35的切割槽35a的前方一侧的倾斜部相卡合的时 候,球推出构件34则会沿着槽的倾斜向送球槽33的方向移动。然后, 滑动板35到达最后部位置的时候,球推出构件34的压缩弹簧34a会从 连通部33b插入到送球槽33的内部。此外,如图2及图5等图所示,在由拉簧39的施加力而发射台32 被拉到的最前方位置的基准位置上,装备在投球杆31的后端部的投球 抓手13,是配置在投球操作部11的投球抓手滑动孔lib的前端的位置, 该投球抓手13只能向后方拉动操作。并且,投球抓手13在位于投球抓 手滑动孔lib的后端的时候,发射台32的球接受部32a是位于送球槽 33的连通部33a的侧面的位置而构成。然后,配备在上述发射台32的正上方的球放出部95,如图21所示, 在前后加长的盖板95a的左右具备侧板95b而构成。在盖板95a的前端 一侧的背面的略中央,设置由后方向上倾斜的侧面视角大致呈三角形的 薄板而形成卡止部95f 。在左右的侧板95b的后端侧上部分别向外侧突 出设有轴95d的同时,在其侧面设有防止上跳的锝部95e。然后从设在 3垒一侧的侧板95b的防止上跳的锝部95e的侧面,水平方向并向外突 出设置呈圆柱体形状的接触部95e。如图24所示,球放出部95,在盖 板95a装备成与盘面1大致成同一平面的同时,将轴95d卡止在该盘面 l上,使以该轴95d为中心向上方开闭成为可能。如图22 (a)所示,该接触部95c,当发射台32在最前方位置时被 配置上推部36的后方。然后,通过该接触部95c与上推部36的主摆37
和辅助摆38,与该上推部36的向前方移动或向后方移动相连动,球放 出部95随之进行开闭。也就是说,如图22 (b)所示,如果发射台32被投球杆31拉而向 箭头E方向移动的话,与该发射台32相连接的上推部36也向后方移动。 这时,上推部36的主摆37的后倾斜部37c抵接于设在球放出部95的 侧板95b处的接触部95c,该主摆37会以转动轴36c为中心向上方转动。 发射台32如果更进一步向箭头E的方向往后方移动的话,主摆37在接 地部37a抵接于接触部95c,并向下方转动,如图22 (c)所示,上推 部36向球放出部95的后方移动,离开与接触部95c接触的主摆37会 形成通常位置的接地部37a与上推基部36a的上面抵接的状态。然后,如图23(a)所示,如果上推部36从球放出部95的后方位 置的状态往发射台32箭头D方向向前方移动的话,上推部36也会向前 方移动。如果由于上推部36向前方移动而抵触于部95c主摆37的前倾 斜部37b的话,接触部95c就会被从前倾斜部37b推上去以便向上方移 动,球放出部95会以后端的轴95d为中心,前端部转动以便向上方而 移动。然后,发射台32会更进一步向箭头D的方向往前移动,如果接 触部95c移动到主摆37的基端部的话,如图23 (b)所示,该接触部 95c会沿着辅助摆38的倾斜片38a向下移动,球放出部95会以轴95d 为中心前端转动以便使前端向下方移动。然后,如图23 (c)所示,发 射台32如果回到前方位置,接触部95c会位于通常位置的上推部36的 后方,同时盖板95a与盘面l成同一平面。此外,如图24所示,在该球放出部95的前端所位置的盘面1的背 面,设有使后方下降的倾斜的放出引导台97。该放出引导台97的下端 部是位于发射台32在最前方位置的状态时的发射台32上形成的球接受 部32a上面的位置。该放出引导台97的略中央形成了狭缝状的滑动槽 (未图示),在球放出部95闭止的时候,设在盖板95a的背面的卡止部 95f在插入该滑动槽的前方部分的同时,设在发射台32的移动限制板 32b能够拔出插入,发射台32在最前方位置的时候,移动限制板32b 会嵌插在滑动槽上,位于放出引导台97的下方的位置。并且,由于移 动限制板32b在后端一侧具备倾斜部32e,所以,该移动限制板即使位 于放出引导台97的下方,不会有移动限制板32b—部分突出在放出引
导台97的上方,该放出引导台97的斜面变为平坦。因此,从球投入部96将球B投入,在送球槽33处将球B填充好的 状态下,将投球抓手13拉到后端部的话,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发 射台32向后方移动,发射台32的接受部32a与送球槽33的连通部33a 相连通。然后,因为与上推部36相连接的滑动板35也向后方移动,由 于与滑动板35的切割槽35a相卡合的卡合突起部34b的滑动,球推出 构件34向送球槽33的方向移动,球推出构件34的压缩弹簧34a从连 通部33b向送球槽33的内部侵入。因此,在送球槽33的最前面位置的 球B受到球推出构件34的压缩弹簧34a的推压,转动并嵌入至发射台 32的球接受部32a。这时,由于引导板94a,在防止了球B转落下来的 同时,通过挡住垒道构件32c的突出片32f,可以将球B引导球直接球 接受部32a。并且,这时上推部36也向后方移动,如图22 (c)以及图26所示, 位于球放出部95的后方。然后,如果在球B放置在球接受部32a的状 态下把手从投球抓手13上放开的话,如图27所示,由于与发射台32 连结的拉簧39的返回力的作用下,发射台32向前方方向被施力,放置 在球接受部32a上的球B会在放出引导台97的倾斜部分作上升移动, 并从投球部3之内部发射出来,沿着箭头F的方向发射到盘面l上。这 时,由于上推部36,球放出部95的前端能够跳起来,球B就不会接触 到球放出部95而发射出来。然后,通过发射台32的小齿轮卡合部32d, 使小齿轮40回转,使立设在投手立设部85a的立设投手人偶产生,在 弹发球的同时,该投手人偶会进行投出球B的表演。此外,在发射该球B的时候,使发射台32后退到后端部以球B放 置在发射台32的球接受部32a之后,调整投球抓手13的位置,将发射 台32前后移动,根据从手指放开投球抓手13的位置可以调整球B的发 射速度。以往的情况是,调整放开投球抓手13位置的时候,如果再次 将投球抓手拉回到后端的话,不管发射台32处已经装载上了球B,再从 送球槽33向发射台32移动过来下一个球B。有时发射出多个球B。但 是,在本实施状态的棒球游戏盘上装备的发射台32,由于在球接受部 32a的前后具备了移动限制板32b和挡住垒道构件32c,所以只能装载 上一个球B。为此,在发射台32上已经放置球B的状态下,在将投球抓 手13拉到后端部的情况下,即使球推出构件34的压缩弹簧34a要将下 一个球B压入发射台32,该压缩弹簧34a受到压缩,也不能将下一个球 B送到发射台32。因此,为了调整发射速度,即使将投球抓手13前后 移动,也能制止球B从送球槽33移动过来,能防止同时发射2个球B。此外,配备在竖直变化球部2的3垒一侧的击球部5,如图28以及 图29所示,是将决定击球手人偶7的两脚位置的击球姿势控制部53和 立设该击球手人偶7的人偶立设构件54,以及小齿轮55和压缩弹簧55c 在同一轴上互相卡合,用上滑动框体57a和下滑动框体57b上下夹住而 构成的,将上滑动框体57a插嵌于盘面1的击球部的安装口 87使其可 从下方前后滑动,并将下滑动框体57b插嵌操作部C的框体91的安装 口(未图示)使其可从上方前后滑动。上述击球姿势控制部53是在平面视角略成圆形的平板的大致中央 处具有卡合孔53b,下面设有一部敞开的锝部53c,在敞开部设有齿轮 53a而构成。所述卡合孔53b是由从圆形的贯通孔和该圆形的贯通孔的 敞开部一侧的外缘2处向外隆起的贯通的孔所形成的。上述人偶立设构 件54在圆柱形的大致中央处形成了平面视角大致成正方形的轴承孔, 在其侧面的中间配备了鍔部54b,在下方多处形成了从下端切割下的卡 合爪55c。所述小齿轮55,在上面具备了与上述人偶立设构件54的卡 合爪54c相卡合的卡合爪55a,在下面具备了卡合压缩弹簧55c的一端 的接受弹簧部55b的同时,在大致中央处形成了成为旋转轴的贯通孔。在上述上滑动框体57a的前后是加长的平面视角大致成矩形的薄 板,在前后端部的下面分别设有向外方的滑动锝部。此外,在大致中央 处形成了与上述击球姿势控制部53大致外径相同的嵌合孔57c,在下面 嵌合孔57c的前后垂下连结柱57d。上述下滑动框体57b是与上述上滑 动框体57a同样,前后加长的平面视角大致成矩形的薄板,在前后端部 的上面分别设有向外方向的滑动锝部。此外,在上面大致中央处具备了 压缩弹簧55c等的保持台部57f用以配置上述小齿轮55,同时在该保持 台部57f的前后具备了支承上滑动框体57a连结柱57d的连结凹部57e。如图29所示,将人偶立设构件54从下方插入击球姿势控制部53 的卡合孔53b,以将人偶立设构件54的锝部54b从下方抵接于该击球姿 势控制部53的下面,并将人偶立设构件54的卡合爪54c与小齿轮55
的卡合爪55a相卡合,使该小齿轮55介由压缩弹簧55,支承下滑动框 体57b的保持台部57f ,将击球姿势控制部53从下方插入上滑动框体 57a的嵌合孔57c,以将击球姿势控制部53的锝部53c由下方抵接于该 上滑动框体57a的下面,并将上滑动框体57a的连结柱57d嵌合在下滑 动框体57b的连结凹部57e处,而互相连结。然后,将上述击球姿势控 制部53的齿轮53a与装备在盘面1上形成的击球部安装口 87的1垒一 侧的盘面1的背面的齿轮卡合部56相卡合,将上滑动框体57a从下方 嵌合到盘面1的击球部安装口 87,将下滑动框体57b从上方嵌合到框体 91的安装口上。在该击球部5,击球姿势控制部53的锝部53c的上面与上滑动框体 57a的下面相抵接,人偶立设构件54的鍔部54b与击球姿势控制部53 的下面相抵接,因为击球姿势控制部53,人偶立设构件54以及小齿轮 55受到压缩弹簧55c的作用而向上方被弹压施力,上滑动框体57a,击 球姿势控制部53以及人偶立设构件54的上面成同一平面。此外,如图10所示,在击球部5,将击球臂51的小齿轮卡合部51a 卡合到小齿轮55上,将击球姿势变更臂52的后端部连结到下滑动框体 57b。所述击球臂51,在前端部具备了击球抓手16,在后方一侧的侧面 具备了小齿轮卡合部51a,在后端部连结上拉簧58的一端向后方被弹压 施力。该击球姿势变更臂52在前端具备击球姿势变更抓手17。该击球 姿势变更臂52可以通过击球姿势变更抓手17进行前后移动,后端部由 于连结了下滑动框体57b,所以可以将击球部5前后滑动。然后,在人偶立设构件54的轴承孔54a,可以立设显示在图30中 的击球手人偶7。击球手人偶7是由头部、配备球棒的躯干部71、人偶 基部74和左右的脚部所构成的。在躯干部71设有贯通人偶基部向下方 突出的立设轴72,以该立设轴72为转动轴,如图30(a)以及图30(b) 所示,躯干部71相对于头部和脚部能够以180°的范围回转。此外,立 设轴72具备了平面视角大致成正方形的固定框部72a,该固定框部72a 的口径与上述安装在击球部5所装备的人偶立设构件54的轴承孔54a 大致相同。此外,在左右脚部的下面分别配置了定销73,这些能够插入 到形成在击球姿势控制部53的卡合孔53b当中向外侧隆起的贯通孔。因此,击球手人偶7,是将立设轴72插入人偶立设构件54的轴承
孔54a并用固定框部72a固定住,将定销73插入到击球姿势控制部53 的卡合孔53b的向外侧隆起的贯通孔而立设。这时,由于人偶立设构件 54的轴承孔54a和小齿轮55的贯通孔是同一轴的原因,击球手人偶7 的立设轴72被插入至小齿轮55的贯通孔的内部。人偶立设构件54由 于与小齿轮55卡合的原因,如果将击球臂51向前后滑动的话,与该击 球臂51的小齿轮卡合部51a相卡合的小齿轮55就会转动使人偶立设构 件54转动,因此,由于插入固定于该人偶立设构件54的轴承孔54a的 击球手人偶7的立设轴72也产生转动,所以连接在该立设轴72上的躯 干部71也产生转动。然后,如上所述,由于击球姿势控制部53的齿轮53a是与设在盘 面1下面的齿轮卡合部56相卡合,如果将与击球姿势变更臂52的前后 移动相连动的上滑动框体57a向前后移动的话,与该上滑动框体57a卡 合的击球姿势控制部53就会以旋转轴为中心前后转动。在使击球姿势 变更抓手17的前端位于击球姿势变更抓手滑动孔15b的大致中央位置 的基准位置上,如图31 (a)所示,上滑动框体57a,是带着间隙而配 置在击球部安装口 87的前后,在该状态下将击球手人偶7立设的话, 如图31(b)所示,击球手人偶7的脚部就会与上滑动框体57a成平行, 就能将击球手人偶7立设成所谓的侧立击球姿势。此外,将击球姿势变更抓手17位于击球姿势变更抓手滑动孔15b 的底盘A的外侧方向的前方一侧的时候,如图32所示,下滑动框体57b 向前方移动,使得小齿轮55位于小齿轮卡合部51a的前端最近的地方, 如图33(a)所示,上滑动框体57a也向前方移动的同时,由于固定在 未图示的盘面1下面的齿轮卡合部56与击球姿势控制部53的齿轮53a 相咬合,击球姿势控制部53会以转动轴为中心呈逆时针方向转动。在 该状态下立设击球手人偶7的话,如图33(b)所示,可以立设在击球 手人偶7的脚部处,后脚会向本垒处踏出站立的,所谓的开立击球姿势 的击球手人偶7。此外,将击球姿势变更抓手17位于击球姿势变更抓手滑动孔15b 的底盘A的中央方向的后方一侧时,如图34所示,下滑动框体57b向 后方移动,使得小齿轮55处于离小齿轮卡合部51a的前端稍微后方的 位置,如图35 (a)所示,上滑动框体57a也向投球部3—侧的后方移
动的同时,通过固定在未图示的盘面1下面的齿轮卡合部56,击球姿势 控制部53会以转动轴为中心顺时针转动,在该状态下立设击球手人偶7 的话,如图35 (b)所示,就能立设使击球手人偶7的脚部的后脚远离 本垒而准备的,即所谓的闭合式击球姿势的击球手人偶7。该击球部5,在将击球手人偶7球棒朝向投球手一侧的后方的状态 下,如果使其立设并将立设击球抓手16向前方方向拉的话,可通过小 齿轮55的咬合旋转, 一边积蓄拉簧58的弹力, 一边能把球棒向后拉, 在进行投球的时候,配合时机释放击球抓手16的话,由于拉簧58返回 原状产生的力的作用下,击球臂51回到基准位置,小齿轮55快速回转。 小齿轮55回转的话,人偶立设构件54也回转,插入于人偶立设构件54 的轴承孔54a的击球手人偶7的立设轴72,甚至击球手人偶7的躯干部 71也产生回转,就能够回转球棒,进行击球。然后,如图36 (a)所示,将击球手人偶立设成侧立击球姿势的时 候,能够以前后大致成180。的角度挥动球棒,如图36 (b)所示,将 击球手人偶立设成开立击球姿势的时候,能够向着3垒一侧挥动球棒, 如图36 (c)所示,将击球手人偶立设成闭合式击球姿势的时候,能够 向着1垒一侧挥动球棒。还有,在由击球姿势变更抓手17将滑动框体部前后移动的时候, 为了通过设在盘面1的背面的齿轮卡合部56,击球姿势控制部53回转 的回转角和与设在击球臂51处的小齿轮卡合部51a相卡合的小齿轮55 随着滑动框体的前后移动而回转的回转角保持相同,而调整齿轮卡合部 56的齿距和小齿轮卡合部51a的齿距。接球部8,如图1以及图2等图所示,是设在盘面1的前端部。该 接球部8,如图37以及图38所示,是设在盘面l的背面,用隔板88a 将大致呈矩形的垒板88作三等分,在该垒板88的左右两侧部在外方设 有移动支承保持89而构成。移动支承构件89,是前后有弯曲部的平面 视角大致呈S形状,在前后的弯曲部的下部形成了使后方上升的倾斜的 引导面部89a。然后,在前端部具有上推抓手18的上推臂59与设在垒 板88的移动支承构件89相卡合的状态下,将该接球部8嵌入设在盘面 l的前端部的安装口 (未图示)的同时,将上推臂59安装在底盘A的背 面。
上述上推臂59,是平面视角大致呈U字形状的薄板,两端部的上面 分别各自配备了 2个升降支承体59a。该升降支承体59a是配备了成为 投球部3 —侧的后方上升倾斜的支承倾斜部59b的薄板,该支承倾斜部 59b的倾斜角度都是相同的。此外,各升降支承体59a是前后错开位置 而配备,以使各个支承倾斜部59b与设在垒板88的移动支承构件89的 引导面部89a抵接而构成的。然后,在上推臂59的横架部的上面,设 有上推抓手18。用上推臂59支承接球部8,使得将该移动支承构件89的引导面部 89a载置到升降支承体59a的支承倾斜部59b上,如图37所示,该上推 臂59是安装在底盘A的背面并且向前方方向能够滑动。该上推臂59是 连结在拉簧60的前端一侧,拉簧60的后端一侧是安装在底盘A上,上 推臂59是通过拉簧60向后方方向弹压施力。因此在不操作上推臂18 的基准位置,该上推抓手18是位于上推抓手滑动孔15c的后端。由于以上构成,由将上推抓手18向前方移动的操作,使接球部8 由盘面1突出,就能够将收回到接球部8的球更容易拿到。也即,如图 39所示,在不操作上推臂18的基准位置,设在垒板88的移动支承构件 89的引导面部89a是位于设在上推臂59处的升降支承部59a的支承倾 斜部59b的下端,隔板88a的上面与盘面l成同一平面。然后,如果将 上推抓手18向前方方向拉的话,如图40所示,上推臂59向前方方向 滑动,移动支承构件89的引导面部89a沿着支承倾斜部59b的倾斜向 上方移动。如果将上推抓手18拉到上推抓手滑动孔15c的最前端的话, 隔板88a就会突出盘面1,接球部8的垒板88则与盘面l成同一平面, 因此,就能容易地取出由接球部8收回的球。此外,在将设在盘面1上的球接球部8嵌入的安装口的左右两侧部, 如图37所示,在背面向着下方设有引导板90,将该引导板90插嵌在球 接球部8的移动支承构件89的间隙,使球接球部8能够垂直地上下移 动。此外,如上所述,在底盘A的后方一侧向外方拉的投球操作部11 的上面,可以覆设限制投球的投球控制板6。该投球控制板6,如图7 及图8所示,是与投球操作部11的上面板大小与形状大致相同的薄板, 切下左右的边角部,往投球操作部11的装卸就变得容易了。然后,投 球控制板6在3处地方有贯通孔,由投球抓手13位于滑动投球抓手滑 动孔lib的上方位置时的投球抓手控制孔62、竖直变化抓手12位于滑 动竖直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la的上方的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1、横向 变化球抓手14位于滑动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11c的上方的横向变化 球抓手控制孔63构成,使各贯通孔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产生变化, 由任意长度的贯通孔形成。并且,这些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1、投球 抓手控制孔62以及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是和各抓手滑动孔前后 长度大致相等,或者长度较之较短。因此,投球控制板6能够反复固定在投球操作部11的上面,各抓 手控制孔61、 62、 63能与投球操作部11的各个抓手滑动孔lla、 llb、 llc 一致。也就是说,投球控制板6,通过载置在投球操作部11的上面, 限制各抓手的动作范围,这样就可以给投手附加个性。该投球控制板6,如图9 (a)乃至9(e)所示,为了形成所希望的 投球形态,作为多种类型板,形成孔形状稍有不同的多个板。例如,如 图9 (a)的投球控制板6,限制竖直变化球抓手12和横向变化球抓手 14的动作,将投球抓手控制孔62设计成和投球抓手滑动孔lib大致相 同长度,将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1的后端位置设置成与竖直变化球 抓手滑动孔lla的后端位置相同的同时,将前端位置设在与竖直变化球 抓手12的基准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将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的后 端位置设置在与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lc的后端位置相同的同时,将 前端位置设置在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1 lc的大致中央位置。因此,如 图7所示,在图9 ( a )的覆设投球控制板6的投球操作部11处,能够 只进行将竖直变化球抓手12向后方拉的操作,就可以只进行将投手踏 板22从盘面1下降的操作,在操作横向变化球抓手14的时候,就可以 只进行将磁铁43从中心位置向左方向的1垒一侧就位的动作。此外,在投球控制板6的上面的各抓手控制孔的侧面画上了球种名 称,通过将抓手位于该名称的位置就可以投出所希望的球种。如图9( a ) 所示,在投球控制板6上,在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1的后端部的侧 面画上了 "指叉球"的字样,投球时如果将竖直变化球抓手12位于该 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1的后端部的话,由于能将球移动到盘面的下 面,所以能投出实际的棒球运动中能投出的直线投球似的投球。此外, 在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的前端部侧面上了 "直线球"的字样,在 后端部侧面上了 "自然曲线球"的字样,投球时如果将横向变化球抓手 14位于该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的前端部的话,由于将横向变化球 部4的磁铁43位于中心位置的原因,就能投出直线球,若将横向变化 球抓手14位于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的后端部的话,可将磁铁43 位于1垒一侧的原因,就能投出实际棒^动中投出的自然曲线球这样 的变化球。图9 (b)的投球控制板6,限制竖直变化球抓手12和横向变化球 抓手14,将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1的后端位置设计成与竖直变化球 抓手12的基准位置大致位置相同的同时,将前端位置设计成与竖直变 化球抓手滑动孔lla的前端位置相同,将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的 后端位置设置在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lc的大致中央位置同时,将前 端位置设置成与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lc的前端位置相同。因此,能 够只进行将竖直变化球抓手12向前方压的操作,能够只进行将投手踏 板22从盘面1上升的动作,操作横向变化球抓手14的时候,可以只进 行将磁铁43从中心位置向右方向的3垒一侧就位的动作。此外,如图9 (b)所示,在投球控制板6处,在竖直变化球抓手控 制孔61的前端部侧面画上了 "回旋球"的字样,投球时如果将竖直变 化球抓手12位于该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1的前端部的话,球撞上从 盘面突出的竖直变化球部2的投手踏板22,就能形成回旋球,因此可以 投出实际棒^:动中投出的回旋球。此外,在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 的前端部侧面上了 "曲线球"的字样,在后端部侧面上了 "直线球"的 字样,投球时如果将横向变化球抓手14位于该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 63的前端部的话,由于将横向变化球部4的磁铁43位于3垒一侧,就 可以投出实际棒球运动中投出的曲线球似的变化球,如果将横向变化球 抓手14位于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的后端部的话,由于使磁铁43 位于中心位置,就能投出直线球。图9 (c)的投球控制板6,限制竖直变化球抓手12,将投球抓手控 制孔62以及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设计成与投球抓手滑动孔lib以 及横向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ie大致长度相同,将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 61设计成与竖直变化球抓手12的基准位置大致位置相同。因此,就不
能操作竖直变化球抓手12,只能通过横向变化球抓手14的操作使球产 生变化。图9(d)的投球控制板6,限制横向变化球抓手14,将投球抓 手控制孔62以及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1设置成与投球抓手滑动孔 lib和竖直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la长度大致相同,将横向变化球抓手控 制孔63设置成与横向变化球抓手14的基准位置大致相等。因此,就不 能操作横向变化球抓手14,只能通过竖直变化球抓手12的操作使球产 生变化。此外,图9 (c)所示的投球控制板6和图9 (d)所示的投球 控制板6是在一张板的里外形成,能够用一张板进行2种投球限制。然后,图9 (e)的投球控制板6,限制竖直变化球抓手12和横向 变化球抓手14的动作,将竖直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1的后端位置设置成 与竖直变化球抓手滑动孔lla的后端位置相同,同时将前端位置设置成 与竖直变化抓手12和基准位置大致相同,将横向变化球抓手控制孔63 设置成与横向变化球抓手14的基准位置大致相同。因此,无法对横向 变化球抓手14进行操作,竖直变化球抓手12只能向后方进行拉动操作。在本发明中,将投球抓手13拉到后端部为至的时候,球B从送球 槽33向发射台32移动,其构成是发射台32由于在向前方方向的支 承,回到通常位置时将球B被发射出去,所以投球抓手控制孔62以与 投球抓手滑动孔lib大致相同的形状形成。并且,如图9 (a)乃至图9 (e)所示,在投球抓手控制孔62的侧面画上了 "慢"和"快"的字样, 在发射台32的球接受部32a放置球B的状态下,将投球抓手13设在"慢" 或者"快"的位置,以此就可以限制调整球B的发射速度。也即,使投 球抓手13返回到"慢"的位置而发射球B的话,由于相比从"快"的 位置放开投球抓手13的时候发射台32向前方的支承较弱的原因,发射 速度就能变慢。这样,通过配合投手的习性、经验、投球的种类,使用特定的投球 控制板6,就能够给投手附上个性。因此,在游戏中,通过使用投球控 制板6,或依此交换使用,就能够进行接近实际棒球比赛的投手替换等 的游戏方法。如上详述,本发明的棒球游戏盘,由于配备了,使发射出的球产生 上下方向变化的竖直变化球部2使发射出的球产左右方向变化的横向变 化球部4,配备了使击球手人偶7的击球姿势发生变化功能的击球部5, 以及覆设于操作投球的投球操作部11、以对投球操作施加限制的投球控制板6、所以通过在游戏中组合这些操作,可以进行多样的游戏方式。也即,通过竖直变化球抓手12操作所述竖直变化球部2,将竖直变 化球抓手12压向前方时,使球B接触上从盘面l上升的投手踏板22, 通过该沖击使球向上方弹起,由于弹起的球B从击球手人偶7的球棒上 飞跃而过,就能成为跳球,而将竖直变化球抓手12向后方拉的时候, 由于能够将从投球部3发射向接球部8的球B落下到盘面1的下方,就 能够形成消失的怪球。此外,在投球部3的发射台32,在球接受部32a的前后配置了移 动限制板32b和挡住垒道构件32c,由于在该发射台32只能放置一个球 B,所以在球B放置上发射台32的状态下,即使前后移动投球抓手13, 也能够防止下一个球B侵入发射台32。此外,如果对连结在击球部5的滑动框体部的击球姿势变更抓手 17进行操作的话,由于能够将立立设在击球部5的击球手人偶7设成侧 立击球姿势,开立击球姿势,以及闭合式击球姿势,在操作击球抓手16 的时的,球棒回转后端的位置不同,就能够容易地选择击球方向向中间、 向左、或者向右0然后,在投球操作部11覆设投球控制板6的话,可限制通过操作 竖直变化球抓手12,而对投手踏板22的上升或下降的移动,或也能够 限制横向变化球抓手14的动作范围以及磁铁43的摇动范围,因此能对 投手附加个性,能够接近实际棒球运动中的投手替换等的游戏方法。并且,在本实施状态中,虽然在击球部5仅是以右手击球手为例 进行图示说明的,装备左手击球手用的投球区,可使右手击球手,左手 击球手两者都可以进行击球。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升降支承部25的倾斜部是以连续的 直线状构成,但是也能够将支承投手踏板22与盘面1成同一平面的基 准位置时升降台23的支承突起部23a、 23b的平坦部形成在第1倾斜部 25a和第2倾斜部25e各自的半途。这样在倾斜部设置平坦部的时候, 由于施力构件27的原因,即使升降台支承部25以基准位置有稍许偏离
的情况下,由于在该平坦部放置了支承突起23a、 23b,所以能够使投手 踏板22与盘面1成同一高度。然后,升降支承部25,有时其构成如下在该升降支承部25,在 前端设有使后方上升方式倾斜的前倾斜部,并形成从该前倾斜部上端向 后方连续的平坦部,及从该平坦部后端向后方上升倾斜的后倾斜部,并 作为共同支承平坦部在基准位置时的升降台23的支承突起23a、 23b的 高度,把前倾斜部的后端设在升降台23的前方的支承突起23a的前方, 把后倾斜部的前端设在后方的支承突起23b的后方。如果采用这样的构 成的话,将竖直变化抓手12压到前方的时候,升降台23的后方的支承 突起23b使后倾斜部向上方移动,由于作为突出构件的投手踏板22以 前端一侧为中心,后端部隆起的原因,就会使球上跳形成跳球。与之相 反,如果将竖直变化球抓手12拉向后方的话,升降台23的前方的支承 突起23a会使前倾斜部向下方移动,作为突出构件的投手踏板22会以 后端一侧为中心前端部倾倒,因此4吏球移动到盘面1的下面,形成消失 的怪球。在本发明中,为了使发射出的球跳上来,如果能使突出构件从盘 面1突出的话即可,只要突出球的直径的几分之一的高度就经常能得到 该其效果。另外,为了使作为突出构件的投手踏板22下降,使球落到 盘面1的下方,有必要将投手踏板22以高于球的直径高度降下。也就 是说,升降支承基座前后的移动距离不同,施力构件27的摇动板27a, 27b的摇动范围也不同。因此,有时使前摇动板27a设置成比后摇动板 27b更长的同时将前摇动板27a的支承轴27c设在更外方,使前摇动板 27a的回转移动较摇动板27b的回旋移动范围更大。还有,作为突出构件,不仅限于平板状的情况,作为左右加长的 线条的突出构件,设在从接球部8至投球部3的一侧,且在从击球部5 的击球手立设部85f至后方的投手一侧,通过操作竖直变化球抓手12, 该可使突出构件突出于盘面1。该情况下,通过在从在突出构件至接球 部8—侧的击球部的侧方,构成具有使球落下的开闭盖子的落下部,就 能把所谓的消失的怪球增加到变化球上。此外,虽然将操作部C装备于框体91而配备在底盘A的下方,但 是在盘面1的背面也能够以悬挂各种构件来形成。
如上所述,虽然举了本发明的比较理想的实施形态加以说明,本 发明不仅限于此实施形态,在不超出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 种变更。产业方面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所述的棒球游戏盘,使从投球部发射过来的球跳起来,并 从配备在击球部的击球手人偶的球棒上方通过的形式构成,使上述板能较盘面上升或者下降移动,能够增加投球种类,例如使球跳起,或使球 从投手踏板的位置落到盘面下成为消失的怪球之等,由于能够进行更接 近实际棒球运动的游戏,所以是能够进行一种更加有趣游戏的棒球游戏 盘。
权利要求
1. 一种棒球游戏盘,是在从模拟棒球盘的盘面的投球部向接球部发射球,在击球部将发射过来球打回而构成的,其特征是,在所述接球部的靠投球部一侧、且在击球部的投球部侧的侧方,设有可突出盘面的突出构件用以使发射出来的球上跳起来。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所述突出构件是与具有设在游戏盘后方的投球操作部的竖直变化 球抓手的竖直变化球杆相连动,突出于盘面。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所述突出构件是由升降支承基座支承,而该升降支承基座是与所述 竖直变化球杆相连结,升降支承基座与竖直变化球杆连动,至少使突出 构件的投球部一侧上升移动而构成。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所述突出构件是由升降支承基座支承,而该升降支承基座是与所述 竖直变化球杆相连结,升降支承基座与竖直变化球杆连动,至少使突出 构件的投球部一侧上升移动而构成。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所述升降支承基座具有支承所述突出构件侧面的升降支承部,该升 降支承部配备倾斜部,使突出构件上升移动。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所述升降支承基座具有支承所述突出构件侧面的升降支承部,该升 降支承部配备倾斜部,使突出构件上升移动。
7. 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所述突出构件,是俯视下大致呈矩形的板状体投手踏板,切割下投 球部一侧的2个角而形成。
8. 如权利要求3~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具备与所述升降支承基座连动的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在所述竖直 变化球抓手无操作的时候,将该升降支承基座向基准位置弹压施力。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 具备与所述升降支承基座连动的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在所述竖直 变化球抓手无操作的时,将该升降支承基座向基准位置弹压施力。
10. 如权利要求3~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所述突出构件,投手踏板与所述升降支承基座连动,而从盘面上升 和下降移动。
11.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所述突出构件,投手踏板与所述升降支承基座连动,而从盘面上升 和下降移动。
12.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棒球游戏盘,其特征是, 所述突出构件,投手踏板与所述升降支承基座连动,而从盘面上升和下降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了提供一种能通过增加投球变化,进行更有趣的游戏的棒球游戏盘,在从模拟棒球场的盘面的投球部向接球部发射球,将发射出的球在击球部打回而构成的棒球游戏盘上,在从上述接球部至投球部一侧、且在击球部的投球部侧的侧方,设有可突出于盘面的突出构件用以使发射过来的球跳起来。
文档编号A63F7/24GK101396603SQ200810149618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松尾信介 申请人:永福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