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827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握力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握力器,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向两个操作臂靠近运动的方向及与之 相反的方向提供弹力使得肌肉力量可得以提高的握力器。
背景技术
握力器是一种锻炼手和臂的肌肉力量的运动器材,由于便于使用及携带,因此男 女老少可随时随地使用,简单易用。使用者用单手握持握力器的一对操作臂,反复地握紧或放松,使得一对操作臂靠 近或释放,通过反复施加力来克服弹簧所提供的弹力,手或臂的肌肉力得以发达。现有的握力器,公知的有以铰接点为中心旋转自如地结合一对操作臂后,在铰接 点的上部或下部设置弹簧部件的结构的握力器。但是,这种公知的握力器有以下缺点;其操作臂的动作是以铰接点为中心的旋转 运动,因此,运动时,力度无法均勻地分散在整个手掌中。而且,设置弹簧部件的位置受限, 因此,难以改变弹簧部件的大小及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握力器,其通过用 两个连杆臂连接两个操作臂,在并列配置两个操作臂的状态下进行握力运动时,一侧操作 臂与另一侧操作臂并排的状态下,进行靠近或离开,从而达到运动的目的。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握力器,弹簧部件的设计可自由地变更。本发明为达成所述目的,提供一种握力器,该握力器包括第一及第二操作臂,相 离间配置;第一及第二连杆臂,依次倾斜配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操作臂之间,并且第一及第 二操作臂各自两端通过旋转轴分别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第二操作臂;弹簧部件,设置为 提供妨碍所述第一及第二操作臂靠近的方向的弹力。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第一操作臂的上部具备设置有所述弹簧部件的本体部,所述 弹簧部件的一端固定在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弹簧固定部,另一端支撑在弹簧操动部,该弹 簧操动部以支撑所述另一端的状态下进行动作使所述弹簧部件变形,所述第一连杆臂可操 作地连接在所述弹簧操动部,通过所述两个操作臂靠近动作,所述第一连杆臂以与第一操 作臂的连接部分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所述弹簧部件的另一端边动作边弹性变形。根据本发明,所述弹簧操动部包括弹簧连接部,该弹簧连接部形成于设置在所述 旋转轴的上部的第一连杆臂的上端部,在所述两个操作臂靠近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杆臂边 旋转边加压变形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连接部的弹簧部件。所述弹簧部件形成为板状弹簧,该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弹簧固定部,而另一端 延伸至所述旋转轴的上部,所述弹簧操动部,包括在所述旋转轴的上部与所述板状弹簧的 另一端接触的第一连杆臂的上端部接触面,所述上端部,通过所述两个操作臂靠近动作,当 所述第一连杆臂旋转时一同旋转,并弯曲变形所述板状弹簧。
根据本发明,所述弹簧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两个操作臂之间的压缩弹簧。所述压 缩弹簧的一端旋转自如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操作臂,而另一端向纵向可调节固定位置的方式 固定在所述第二操作臂。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第一操作臂的上部具备本体部,在所述本体部形成弹簧部件 设置空间部,在所述本体部,包括;弹簧固定部,形成在所述弹簧部件设置空间部的第一操 作臂方向端部,固定弹簧部件的一端;弹簧操动部,滑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弹簧部件设置空 间部内部,具备与所述弹簧固定部相对且固定所述弹簧部件的另一端的弹簧连接部,所述 弹簧部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弹簧固定部及所述弹簧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杆臂的上端部 延伸至与所述操作臂的连接部分的旋转轴的上部,并与所述弹簧操作部的第一操作臂方向 侧面接触使得加压所述弹簧操作部。所述弹簧操动部与轴形引导部件连接,该引导部件通过形成在所述本体部的第二 操作臂方向端部的通孔延伸,在所述引导部件所贯通的通孔的上部设置支撑滚。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第一操作臂的上部具备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侧壁,支撑 所述弹簧部件的一端;引导部件,贯通所述本体部的侧壁纵向延伸;弹簧支撑部,固定在所 述引导部件的所述第一操作臂方向侧端部,并支撑所述弹簧部件的另一端,在与所述侧壁 之间设置所述弹簧部件;弹簧操动部,设置在空间部,该空间部形成于在所述侧壁的与所述 弹簧部件的设置位置相对的侧面,并与所述引导部件结合,与所述弹簧支撑部件一同移动, 所述第一连杆臂的上端部延伸至与所述操作臂的连接部分的旋转轴的上部,并与所述弹簧 操作部的第一操作臂的方向侧面接触使得加压所述弹簧操作部。所述弹簧操动部形成为以螺旋联结方式固定在所述引导部件的螺母形部件,可以 随着所述引导部件移动并调整位置。根据本发明,所述引导部件贯通形成在所述本体部端部的通孔向外延伸,在通过 所述通孔延伸的所述引导部件的端部耦合弹力调节螺丝,该弹力调节螺丝沿所述引导部件 移动自如地耦合,并以所述两个操作臂放松的状态,通过所述本体部支撑位置,并通过所述 弹力调节螺丝调整所述弹簧支撑部和所述侧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调整由所述弹簧部件所 提供的弹力的强度。形成可通过所述弹力调节螺丝的外面确认内部的所述引导部件的位置的开口,从 而,可以确认弹力的强度。在所述本体部,具备握力显示部,该握力显示部,相对于伴随所述弹簧支撑部的移 动,所述弹簧部件压缩变形的长度,显示所述弹簧部件的变形所需的握力。所述握力显示 部,包括;齿条,被设置成使得其移动通过形成在所述弹簧部件的上部的导槽引导,其端部 通过所述弹簧支撑部支撑,并且当所述弹簧支撑部移动压缩所述弹簧部件时一同移动;转 针,具备与所述齿条结合的小齿轮;量表,显示握力。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并列排列两操作臂的状态下,靠近或离开的方式进行 运动的握力器,并非以铰接点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因此,在进行肌肉力量运动时,力度可 均勻地分散在整个手掌中。根据本发明,提供弹力的弹簧部件设在外侧并非设在两操作臂之间,因此可以简 化其构成。而且,可容易设置弹力比较大或强的弹性部件。进一步,根据本发明,将线圈形压缩弹簧用作弹簧部件时,可在压缩弹簧的内侧形成其他的压缩弹簧,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弹力强的握力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可以提 供一种更容易调节弹力强度和两操作臂之间的距离的握力器。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握力器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握力器的连接结构的动作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试的握力器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动作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剖视图。图6是根据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动作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试的握力器的剖视图。图8是根据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动作剖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剖视图。图10是对根据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1对根据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另外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试的握力器的剖视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试的握力器的立体图。图14是根据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剖视图。图15至17是用于说明根据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试的握力器的剖视图。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试的握力器的剖视图。图20至22是用于说明根据图1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动作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所用的方向以附图为准。图1及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握力器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根据图1及图2,本发明的握力器是通过两连杆臂52、58连接两操作臂11、12。第一及第二操作臂11、12相离间配置且可被握持,在两操作臂11、12之间连接第 一及第二连杆臂52、58。第一及第二连杆臂52、58依次倾斜地配置在第一及第二操作臂11、12之间,各连 杆臂52、58的两端分别通过旋转轴旋转自如地连接在第一及第二操作臂11、12。从而,当使 用者用单手握紧第一及第二操作臂11、12时,如图2所示,一侧操作臂相对于另一侧操作臂 维持并排的状态下,两操作臂11、12进行靠近动作,当释放时,两操作臂11、12以并排的状 态离开放松。根据如上构成的握力器,在肌肉力量运动时,两操作臂11、12以并排的状态进行 靠近或离开运动,因此,握紧两操作臂11、12时的握力均勻地分散在整个手掌中。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握力器的一实施方式。根据图3,在第一操作臂11的上部形成本体部20,该本体部设置有弹簧部件40。 根据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握力器,作为弹簧部件40具备线圈形拉伸弹簧41。拉伸弹簧41将弹力提供至两操作臂11、12,该弹力在两操作臂11、12靠近移动时被张紧而产生。
在所述本体部20形成板状弹簧固定部60,固定拉伸弹簧41的一端。拉伸弹簧41的另一端由弹簧操动部来支撑,拉伸弹簧41被设置为随着弹簧操动 部的移动可自如地变形。而且,弹簧操动部可操作地连接在第一连杆臂52。弹簧操动部参 与弹簧部件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而移动从而使得弹簧部件发生变形的操作。根据图3详细说明弹簧操动部,弹簧操动部包括形成在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 的弹簧连接部56。第一连杆臂52通过作为第一连杆臂52和第一操作臂11的连接部分的旋转轴14 而延伸至上部,并在延伸至上部的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具备锁环槽形弹簧连接部56。 拉伸弹簧41的另一端固定在弹簧连接部56。因此,当弹簧连接部56向左侧移动时,拉伸弹 簧41被张紧从而发生弹力。如图4所示,弹簧连接部56还可以形成为销形状。根据图4说明图3所示的握力器的动作。使用者握紧两操作臂11、12,使第一及第二操作臂11、12靠近移动时,两操作臂 11、12在并排的状态下靠近移动。此时,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以旋转轴14为中心向 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弹簧连接部56拉紧拉伸弹簧41使之变形。该拉伸弹簧41的一端 固定在销形弹簧固定部60。由此产生的拉伸弹簧41的弹力提供到两操作臂11、12之间。图5及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握力器的另一实施方式。图5及图6所示的握力器与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相比较,其区别在于,作为弹 簧部件40使用板状弹簧43,弹簧连接部56形成为固定销的形状。其他构成与图3及图4 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握持两操作臂11、12靠近移动时,两操作臂11、12并排的状 态下靠近移动,此时,形成在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的弹簧连接部56相对于旋转轴14 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拉紧板状弹簧43并使之变形。此时产生的弹力提供妨碍两操作 臂11、12靠近的力,通过克服此力达到肌肉力量运动的目的。图7及图8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握力器的另一实施方式。图7及图8所示的握力器 是作为弹簧部件使用板状弹簧43的其他变形例。板状弹簧43的一端固定在本体部20内的槽形弹簧固定部60。板状弹簧4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旋转轴14的上部,并与构成弹簧操动部的第一 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接触。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的接触面57与板状弹簧43面接 触,当第一连杆臂52旋转时,上端部55的接触面旋转的同时将板状弹簧43往上推。从而,当以图7的状态靠近移动两操作臂11、12时,第一连杆臂52以旋转轴14为 中心旋转,同时,上端部55加压板状弹簧43的另一端使板状弹簧43弯曲变形,由板状弹簧 43的变形所产生的弹力提供至两操作臂11、12。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握力器的另一实施方式。根据图9所示的实施例,作为弹簧部件40,在两操作臂之间设置压缩弹簧42。压缩弹簧42的一端旋转自如地固定在第一操作臂11的下端,并以与连杆臂52、 58的倾斜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另一端旋转自如地固定在第二操作臂12。此时,压缩弹 簧42的另一端是设置在第二操作臂12,并且其固定位置可向纵向调节。弹力调节部13,其可调整压缩弹簧42的另一端的固定位置,并具备可固定压缩弹簧42的另一端的多个固定槽13a、13b、13c。压缩弹簧42的另一端被收纳于第一固定槽 13a、第二固定槽13b或者第三固定槽13c中,根据其位置来调整弹力。压缩弹簧42的另一 端插入固定在第一固定槽13a的情况与插入固定在第三固定槽13c的情况相比,可提供的 弹力更大。因此,压缩弹簧42的另一端插入固定在第一固定槽13a的情况与插入固定在第 三固定槽13c的情况相比,操作臂11、12靠近运动时所产生的压缩弹簧42的压缩变形量更大。根据本发明,弹簧部件40包括导向件70,该导向件引导压缩弹簧42的变形方向。 根据图9,导向件70包括第一及第二导向件72、75,压缩弹簧42设置在第一导向件72和第 二导向件75之间。第一导向件72支撑压缩弹簧42的一端,并旋转自如地固定在第一操作 臂11的下端。第一导向件72的轴73形成为中空轴,并延伸至压缩弹簧42的内部。对应于 第一导向件72的第二导向件75支撑压缩弹簧42的另一端,具备收纳于固定槽13a乃13c 的半球形端部。第二导向件75的轴76穿过压缩弹簧42的内部延伸至第一导向件72的轴 73的中空74内部。当压缩弹簧42伴随两操作臂11、12的靠近动作压缩时,第二导向件75 的轴76沿第一导向件72的轴73的中空74进行滑动。这样,导向件70引导压缩弹簧42 的变形方向,防止压缩弹簧42向操作臂11、12的外部方向弯曲。根据本发明,弹力调节部13不限于固定槽13a乃13c的形状,还可以形成为固定 突起13d乃13f形状。图10表示弹力调节部13形成为固定突起13d乃13f形状的变形例, 其他构成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如图10所示,弹力调节部13形成为固定突起13d乃 至13f时,第二导向件75形成为具备半球形槽的形状,该半球形槽相对于固定突起13d乃 至13f的形状。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两操作臂之间所设置的压缩弹簧42也可以不具 备弹力调节部,如图12所示。图11表示本发明的握力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面,表示弹力调节部的变形例。根据图11,弹力调节部件13,具备轴15,朝着第二操作臂12的纵向延伸;螺母型 部件17,耦合于所述轴15,随着所述调节旋钮16的旋转进行升降。压缩弹簧42的另一端 旋转自如地连接在螺母型部件17,随着调节旋钮16的旋转进行升降。当调节旋钮16旋转 时,螺母型部件17沿轴15进行升降,由此,通过调整两操作臂11、12靠近移动时的压缩弹 簧42的变形量,调整作用于两操作臂11、12之间的弹力的强度。图12表示本发明的握力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表示作为弹簧部件都具备拉伸 弹簧41及压缩弹簧42的形态。根据图12所示的实施例,压缩弹簧42不具备弹力调节部。第二导向件75端部的 半球形部分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形成于第二操作臂12的一个半球形槽13g。但,如上所述,还 可以通过调整压缩弹簧42另一端的位置来调整弹力的强度。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握力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4是图13表示的握力 器的剖视图。根据附图,第一及第二操作臂11、12离间设置且可用单手握持,两操作臂11、12通 过依次倾斜配置在两操作臂11、12之间的第一及第二连杆臂52、58所连接。根据本发明,在第一操作臂11的上部形成本体部20,并将弹簧部件40纵向设置在 本体部20。这种构成,通过是将提供弹力的弹簧部件40设置在操作臂11、12的外侧,并非设置在两操作臂11、12之间,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在第一操作臂11的上部,从而,容易设置 弹簧部件40,还可以容易设计具备各种尺寸及强度的弹簧部件的握力器。而且,根据本发明 的实施方式,弹簧部件40被设置成使得沿设置方向纵向变形,因此,可以使弹簧部件稳定 地动作。这种构成作为握力器的弹簧部件可以采用尺寸大、弹力强的弹簧部件。另一方面,作为变形例,如图12所示,还可以在两操作臂11、12之间另外设置具有 弹簧部件的握力器。根据图13及图14,在形成于第一操作臂11上部的本体部20具备侧壁23。在该侧 壁23的左侧形成空间部24。在侧壁23的右侧形成弹簧设置部,设置弹簧部件40。从而, 弹簧部件40的一端支撑在侧壁23的右侧面,而另一端移动自如地支撑在下述的弹簧支撑 部26。弹簧部件40向本体部20的纵向设置在侧壁23与弹簧支撑部26之间进行变形,根 据这种构成,弹簧部件40向纵向变形。现有的以铰接销为中心连接两操作臂,并在两操作 臂之间设置弹簧部件的构成,需要将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操作臂以使得在两操作臂靠 近移动时弹簧部件不往外侧弯曲。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弹簧部件仅向纵向变形, 因此可以以更简单的结构支撑弹簧部件的两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设置轴形引导部件25,其贯通本体部20的侧壁23纵向延 伸。引导部件25贯通弹簧部件40向右侧延伸,在端部具备支撑弹簧部件40的另一端的垫 圈型弹簧支撑部2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弹簧部件40包括压缩弹簧44。弹簧部件40可在压缩弹 簧44的内部具备另外的压缩弹簧。从而,当通过引导部件25向侧壁23方向移动时,弹簧支撑部26被压缩。弹簧支 撑部26是加压压缩弹簧44的弹簧加压部,侧壁23则是弹簧固定部。引导部件25穿过本体部20的侧壁23移动自如地被设置,在侧壁23的左侧,即在 空间部24,配置了圆盘型弹簧操动部30与引导部件25结合,其中空间部24形成在与压缩 弹簧44的设置位置相反的侧面方向上。因此,在使弹簧操动部30向左侧方向移动时,引导 部件25及结合在引导部件25端部的弹簧支撑部26 —同向左侧移动,同时压缩设置在侧壁 23与弹簧部件26之间的压缩弹簧44。优选地,弹簧操动部30形成为以螺旋联结方式固定在所述引导部件25的螺母形 部件。在引导部件25的外周面形成螺纹27,在弹簧操动部30的中心形成具备螺纹的螺母 孔。因此引导部件25与弹簧操动部30以螺旋联结方式固定。通过弹簧操动部30旋转操 作,弹簧操动部30伴随引导部件25移动进行位置调整。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弹簧操动部30与第一连杆臂52可操作地连接。弹簧操 动部30通过引导部件25及弹簧支撑部26与压缩弹簧44的另一端可操作地连接。因此, 通过弹簧操动部30、引导部件25及弹簧支撑部26的结合关系,第一连杆臂52与压缩弹簧 44的另一端可操作地被连接。第一连杆臂52延伸至与第一操作臂11连接部分的旋转轴14的上部,上端部55 延伸至侧壁23的下部,与弹簧操动部30的右侧面接触配置。因此,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 部55可以推动弹簧操作部30动作。此时,在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可以具备滚子等 其他接触辅助件。第一连杆臂52以旋转轴14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上端部55的接触面,该旋转传达至弹簧操动部30,使弹簧操动部30向左侧方向移动,在放松两操作臂 11、12时,通过压缩弹簧44的回复力回复弹簧操动部30,往左侧方向推动上端部55。通过 此原理,靠近并放松两操作臂11、12的运动与压缩及回复压缩弹簧44的动作关联。 本发明通过第一及第二连杆臂52、58连接两操作臂11、12,因此可在并列配置两 操作臂11、12的状态进行靠近及离开的运动。这种运动方式在现有的握力器中是无法期待 的。这种操作臂11、12的运动方式的变化,可以提高运动感,并且在进行握力运动时,力量 均勻地分散在整个手指或手掌中,从而可以进行握力运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握力器构成为使得可以调整由弹簧部件40提供的弹力 的强度及操作臂的距离。根据本发明,在引导部件25的外周面形成具备螺纹27的长型螺栓型,弹簧操动部 30以螺旋联结方式结合在所述引导部件25,该弹簧操动部30可向纵向调节位置。弹簧操 动部30通过旋转可在引导部件25上调整位置。弹簧操动部30通过第一连杆臂52可操作地连结在第二操作臂12,因此,对弹簧 操动部30的位置调整影响第二操作臂12和第一操作臂11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操作臂 11、12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弹簧操动部30向左侧移动时,使得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 与弹簧操动部33接触,以旋转轴14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向靠近第一操作臂11 的方向调整第二操作臂12的位置。另外,根据本发明,引导部件25通过形成在本体部20右端部的通孔21向外侧延 伸,被延伸的引导部件25的端部与弹力调节螺丝35耦合。弹力调节螺丝35以螺旋联结方 式结合在引导部件25,可以随着引导部件25进行位置调整。弹力调节螺丝35,在没有握紧两操作臂11、12的状态,即放松的状态下,与本体部 20接触并支撑位置。弹力调节螺丝35以固定在引导部件25的状态与本体部20接触,因此 影响引导部件25的右侧方向的变位。通过弹力调节螺丝35的调整,使引导部件25相对于弹力调节螺丝35向左侧方向 移动时,弹簧支撑部26向左侧移动,从而弹簧支撑部26和本体部20的侧壁23之间的距离 变短。在放松状态下,侧壁23和弹簧支撑部26之间的距离与在放松状态下的压缩弹簧44 的距离相同。在操作臂11、12进行靠近运动时所提供的弹力的强度,由弹簧部件40的压缩变形 来决定。因此,在没有握紧两操作臂11、12而放松状态下,侧壁23和弹簧支撑部26之间的 距离缩小,维持压缩弹簧44的变形状态时,为了握紧两操作臂11、12使压缩弹簧44变形, 需要超过由变形的距离所产生的力气,因此靠近移动两操作臂11、12所需的握力增加。这 样,弹力调节螺丝35可在放松的状态下调整弹簧支撑部26的位置,从而可以调整从放松状 态使两操作臂11、12靠近移动所需的握力的强度。此处所谓调整握力强度或弹力强度是调 整使两操作臂11、12靠近移动时所需的握力。 这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通过旋转弹力调节螺丝35及弹簧操动部30, 可以调整适合使用者的肌肉力量运动的弹力的强度和操作臂11、12之间的距离。根据本发明,弹力调节螺丝35具备贯通外面的开口 36。开口 36是观察弹力调节 螺丝35内部的窗口,可以通过所述开口 36确认通过弹力调节螺丝35所调整的引导部件25 的位置。引导部件25相对于弹力调节螺丝35的位置与弹力强度有关,因此,例如在开口 36的外周面表示有刻度37时,可以更加明确地确认从对应于引导部件25的基准点(例如表 示在端部位置或引导部件的外周面的线)的刻度所调整的弹力的强度。根据本发明,在本体部20端部设置支撑滚32,该支撑滚支撑引导部件25在通孔 21的上部的移动。弹簧操动部30与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接触,接受握紧两操作臂 11、12靠近移动的握力,但由于接触位置在操作部30的中心点的下侧,因此在以弹簧操动 部30的中心点为中心作用力矩。通过此作用力矩,引导部件25与通孔21的内面接触而损 伤本体部20的可能性。 因此设置支撑滚32以便能够抵消作用力矩。使得通过支撑部滚32 引导引导部件25的纵向移动,可以防止引导部件25损伤本体部20的现象。在引导部件25 的外周面形成螺纹时,支撑滚32的外周面也具备对应的螺纹,以便防止螺纹的损伤。根据图13及图14以及图15至图17,进一步详细说明图示的握力器的动作。比较图14及图15,图14表示两操作臂11、12靠近移动之前的放松的状态,图15 表示使用者握紧操作臂11、12使之相靠近的状态。如图15所示,以图14的状态使两操作臂11、12相靠近,则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 部55的接触面按压弹簧操动部30向左侧方向移动。并且,与弹簧操动部30结合的引导部 件25与弹簧支撑部26 —同向左侧方向移动。从而,设置在本体部20的侧壁23和弹簧支 撑部26之间的压缩弹簧44被压缩而提供弹力。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弹簧部件40可以由2个线圈型压缩弹簧所形 成。还可以在本体部20的侧壁23和弹簧支撑部26之间另外设置线圈型压缩弹簧,该压缩 弹簧设置在一个线圈型压缩弹簧44的内侧。因此,不需要变更本发明的结构或形状,通过 增加弹簧的数量可以提供弹力更大的握力器。按照运动员、一般人、儿童用等可以根据使用 者的肌肉力量提供各种各样的握力器。比较图14及图16,图16表示与图14的状态相比弹力的强度调节为大的情况。使 弹力调节螺丝35旋转,放松的状态的弹簧支撑部26的位置向左侧移动时,放松状态的压缩 弹簧44的长度缩小。压缩弹簧44的长度缩小是指压缩弹簧44放松的状态下也维持变形 状态。因此,操动两操作臂11、12时所需的握力比图14的握力更大。引导部件25的调节位置可通过开口 36确认。可用数值确认通过对应于刻度37 的基准点所调整的弹力的强度。比较图14及图16可知,使用者能以肉眼确认引导部件25 的末端位置,同时能够确认弹力的调节状态。如上所述,并不限定于引导部件25的末端位 置,可将各种基准点对应于刻度37。另外,说明通过弹力调节螺丝35调整弹力的强度的过程,如图15所示,靠近移动 两操作臂11、12的状态下进行。在图15的状态下,弹力调节螺丝35不受力,因此可简单操 作。由弹力调节螺丝35调整后,放松握紧两操作臂11、12的力,使两操作臂11、12释放。使 用者将引导部件25相对于弹力调节螺丝35向左侧移动时,耦合在引导部件25的弹簧操动 部30—同向左侧移动,因此两操作臂11、12之间的离间距离缩小。为了固定两操作臂11、 12之间的距离,使弹簧操动部30向右侧旋转移动,并将两操作臂11、12之间的距离调整为 再离开。通过这种过程,使用者可容易将两操作臂之间的距离及弹力的强度调节为所希望 的状态。比较图15及图17可知,在完全靠近移动两操作臂11、12时,弹力强度已被弹力调 节螺丝35调整为图17的状态下,压缩弹簧44的长度更短。由图16的状态至图17的状态靠近移动两操作臂11、12时所需的力气比由图14至图15的状态靠近移动两操作臂11、12 时所需的力气大。 图18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握力器中,作为弹簧 部件40使用拉伸弹簧41。本体部20纵向形成空间部24-1,该空间部至少一侧面开口,用于设置弹簧部件, 在弹簧部件设置空间部24-1的开口端部形成固定拉伸弹簧41的一端的弹簧固定部60。弹 簧固定部60由具备弹簧固定62的端部盖61形成。事先在弹簧部件设置空间部24-1内设 置相关元件,耦合端盖61。在本体部20的空间部24-1内滑动自如地设置弹簧操动部30。弹簧连接部33设 置在弹簧操动部30的侧面,该侧面朝着所述弹簧固定部60。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与 所述侧面接触配置。在弹簧操动部30的上、下面形成导向突起31,使得弹簧操动部30在空间部24_1 滑动自如。在本体部20的空间部24-1的内部上、下面形成与所述导向突起31对应的导向 通道22。拉伸弹簧41以将其两端结合在弹簧锁定环62及弹簧连接部33的状态设置在弹 簧固定部60和弹簧操动部33之间。根据本发明,在弹簧操动部30的另一面,即弹簧部件40设置位置的相反面,连接 引导部件25-1,引导部件25-1通过本体部20端部的通孔21延伸。而且,在所述本体部20 的端部内设置支撑滚32,支撑滚设置在通孔21上部的引导部件的上部方向。支撑滚32的 功能如上所述。详细说明图18所示的握力器的操作,用手握紧两操作臂11、12使之靠近后,以并 列配置两操作臂11、12的状态靠近移动,同时第一及第二连杆臂52、58动作。此时,第一连 杆臂52的上端部55向左侧推动弹簧操作部30。由此,弹簧操动部30拉紧拉伸弹簧41的 一端,由此发生的弹力提供至两操作臂11、12。使用者克服此力反复进行靠近及离开运动, 通过此过程肌肉力量可得以提高。图19至图22表示进一步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握力显示部80的握力器。本 发明的握力器具备握力显示部80,使用者可以用肉眼确认握紧握力器的握力。握力显示部80,包括转针80,对应于压缩弹簧44的变形长度进行旋转;量表85, 表示有对应于所述转针84的位置的握力。根据图19,在本体部20的压缩弹簧44的上部形成导槽81,在所述导槽81滑动自 如地设置齿条82。齿条82的一侧端部接触支撑于弹簧支撑部26,因此,在弹簧支撑部26 向弹簧的压缩方向移动时,齿条82也一同移动。随着所述齿条82移动转针84进行旋转,在端部具备与齿条82啮合的小齿轮83。 因此,随着齿条82的移动,通过旋转轴支撑的小齿条83旋转的同时转针84旋转。如测角 仪,量表85在半圆形表面以表示有刻度的方式所形成。因此,可由转针84所指的刻度确认 使用者握紧握力器的握力。根据图19及图20更加详细说明握力显示部80的动作。图19所示的状态是放松 的状态,即两操作臂11、12相离开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使用者用单手握紧两操作臂11、12,则压缩弹簧44压缩,同时两操作臂11、12靠近动作。通过两操作臂11、12靠近动作的程度,弹簧支撑部26移动并压缩压缩弹簧44,齿条82与弹簧支撑部26 —同移动。齿条82的移动与弹簧支撑部26的变位以及 由此的压缩弹簧44的变形对应。齿条82移动时小齿轮83旋转。因此,如图19所示,可以 通过转针84所指的刻度确认为了靠近移动两操作臂11、12使用者握紧两操作臂的握力。此时,优选齿条82并非与弹簧支撑部26粘合而以单纯接触的方式设置。通过使 两操作臂11、12放松,压缩弹簧44回复,弹簧支撑部26向右侧移动时,齿条82及转针84 也维持移动的位置。以图20的状态,使两操作臂11、12放松的情况下,使用者也可以握紧 两操作臂11、12。若使转针84回复零状态,使用者将转针84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随此小齿轮83旋 转使齿条82向右侧移动,从而将齿条82移动至与弹簧支撑部26接触的位置。另外,根据图21说明通过弹力调节螺丝35提供至握力器的弹力的强度调整为大 的情况。通过弹力调节螺丝35旋转,在两操作臂11、12放松的状态下,弹簧支撑部26的位 置比图19移动到左侧时,转针84表示握力器的最初设定的握力。即,当握力小于显示握力 时,操作臂11、12则不能靠近移动。当握力超过由转针84显示的握力时,操作臂11、12则靠 近动作,握紧操作臂11、12的握力,如图22所示,可以通过握力显示部80用肉眼确认。由 图19及图21的比较可知,可以通过弹力调节螺丝35调整使两操作臂11、21完全靠近所需 的握力。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单明了性省略说明了重复的部件。而且,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对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中所说明的本发明 的思想的范围的情况下对构成要素进行变更、变形及与均等物置换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 的权利要求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权利要求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变形应属于本发明的权 利要求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及第二操作臂(11、12),相离间地配置;第一及第二连杆臂(52、58),依次倾斜地配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操作臂(11、12)之间,并且第一及第二连杆臂(52、58)各自的两端通过旋转轴分别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两个操作臂(11、12);弹簧部件(40),设置以提供妨碍所述第一及第二操作臂(11、12)靠近的方向的弹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操作臂(11)的上部具备设 置有所述弹簧部件(40)的本体部(20),所述弹簧部件(40)的一端固定在形成于所述本体 部(20)的弹簧固定部,另一端支撑在弹簧操动部,该弹簧操动部以支撑所述另一端的状态 下进行动作以使所述弹簧部件(40)变形,所述第一连杆臂(52)可操作地连接在所述弹簧 操动部,通过所述两个操作臂(11、12)靠近动作,所述第一连杆臂(52)以与第一操作臂的 连接部分的旋转轴(14)为中心旋转时,所述弹簧部件(40)的另一端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操动部包括弹簧连接部(56), 该弹簧连接部(56)形成于设置在所述旋转轴(14)的上部的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 (55),在所述两个操作臂(11、12)靠近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杆臂(52)旋转以压动另一端连接 于所述弹簧连接部(56)的弹簧部件(4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件(40)形成为板状弹簧 (43),该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弹簧固定部(60),而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旋转轴(14)的上 部;所述弹簧操动部包括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的接触面,该接触面在所述旋转轴 (14)的上部与所述板状弹簧(43)的另一端接触;当所述第一连杆臂(52)通过所述两个操 作臂(11、12)靠近动作而旋转时,所述上端部(55) —同转动,并使所述板状弹簧(43)弯曲 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件(40)包括设置在所 述两个操作臂(11、12)之间的压缩弹簧(4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弹簧(42)的一端旋转自如地 固定在所述第一操作臂(11),而另一端向以纵向可调节固定位置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操 作臂(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能够调节所述压缩弹簧(42)的另一 端的固定位置的弹力调节部(13),包括多个固定槽(13a、13b、13c)或固定突起(13d、13e、 13f),该多个固定槽或固定突起能够固定形成在第二操作臂(12)上的所述压缩弹簧(42) 的另一端,或者,包括轴(15),其沿第二操作臂(12)的纵向延伸;调节旋钮(16),使所述轴(15)旋转;螺母 形部件(17),耦合于所述轴(15),随着所述调节旋钮(16)的旋转进行升降,并固定所述压 缩弹簧(42)的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弹簧(42)具备导向件(70), 该导向件引导所述压缩弹簧(42)的变形方向,由此防止所述压缩弹簧(42)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操作臂(11)的上部具备本 体部(20),在所述本体部(20)形成有弹簧部件设置空间部(24-1),在所述本体部(20),包括; 弹簧固定部,其形成在所述弹簧部件设置空间部(24-1)的第一操作臂方向的端部,固 定弹簧部件(40)的一端;弹簧操动部(30),其滑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弹簧部件设置空间部(24-1)内部,具备与 所述弹簧固定部相对且固定所述弹簧部件(40)的另一端的弹簧连接部(33),所述弹簧部件(4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弹簧固定部及所述弹簧连接部,所述第一 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延伸至与所述操作臂(11)的连接部分的旋转轴(14)的上部, 并与所述弹簧操作部(30)的第一操作臂方向的侧面接触而压动所述弹簧操作部(3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操动部(30)与轴形引导部件 (25-1)连接,该轴形引导部件(25-1)通过形成在所述本体部(20)的第二操作臂方向的端 部的通孔(21)延伸,在所述引导部件(25-1)所贯通的通孔(31)的上部设置支撑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操作臂(11)的上部具备本 体部(20),所述本体部(20)包括;侧壁(23),其支撑所述弹簧部件(40)的一端; 引导部件(25),其贯通所述本体部(20)的侧壁(23)纵向延伸; 弹簧支撑部(26),固定在所述引导部件(25)的所述第一操作臂方向侧的端部,并支撑 所述弹簧部件(40)的另一端,在与所述侧壁(23)之间设置所述弹簧部件(40);弹簧操动部(30),设置在空间部(24)中,该空间部形成于在所述侧壁(23)的与所述弹 簧部件(40)的设置位置相反的侧面;弹簧操动部(30)与所述引导部件(25)结合,与所述 弹簧支撑部件(26) —同移动,所述第一连杆臂(52)的上端部(55)延伸至与所述操作臂(11)的连接部分的旋转轴 (14)的上部,并与所述弹簧操作部(30)的第一操作臂的方向的侧面接触使得加压所述弹 簧操作部(3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操动部(30)形成为以螺旋 联结方式固定在所述引导部件(25)的螺母形部件,可以随着所述引导部件(25)移动调整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25)穿过形成在 所述本体部(20)的端部的通孔(21)向外延伸,在穿过所述通孔(21)延伸的所述引导部件 (25)的端部耦合弹力调节螺丝(35);该弹力调节螺丝沿所述引导部件移动自如地被耦合, 并在所述两个操作臂放松的状态下,被所述本体部(20)支撑,并通过所述弹力调节螺丝(35)调整所述弹簧支撑部(26)和所述侧壁(23)之间的距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部(20)的端部设置支撑 滚,该支撑滚支撑所述引导部件(25)在所述通孔(21)的上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有可通过所述弹力调节螺丝 (35)的外面确认内部的所述引导部件(25)的位置的开口(36)。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部(20)具备握力显 示部(80),该握力显示部显示当所述弹簧支撑部的移动时相应于弹簧部件(40)的压缩变 形长度的所述弹簧部件(40)的变形所需的握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握力显示部(80),包括;齿条(82),其移动通过形成在所述弹簧部件(40)的上部的导槽(81)引导,其端部通过 所述弹簧支撑部(26)支撑,而且当所述弹簧支撑部(26)移动压缩所述弹簧部件(40)时一 同移动;转针(83),其具备与所述齿条(82)结合的小齿轮(83); 量表(85),其显示握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82)接触并支撑在所述弹 簧部件(26),并非粘贴于所述弹簧部件(26)。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握力器,该握力器包括第一及第二操作臂,相离间配置;第一及第二连杆臂,依次倾斜地配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操作臂之间,并且各两端通过旋转轴分别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2个操作臂;弹簧部件,设置为向妨碍所述第一操作臂及第二操作臂靠近的方向提供弹力。
文档编号A63B21/05GK101808698SQ200880104609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31日
发明者安泰振 申请人:安泰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